查看: 1287|回复: 0

[国内中医药传承] 中医药疗效·大家谈|王琦:中医理论能向世界讲清楚吗

[复制链接]

247

主题

280

回帖

4716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716
发表于 2022-2-22 09:06: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医药传承数千载靠的是切实疗效,而中医药疗效之所以经得起实践考验,是因为背后有强大的理论支撑。中医学本质上是一种理论医学,如果要向世界说明白中医药疗效,那么阐释中医理论则是绕不开的环节。

阴阳、五行、气血等中医理论的内涵能向世界说明白、讲清楚吗?应以什么方式阐释中医理论内涵?中医理论能走出国门吗?就这些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琦。


从哲学层面将中医理论向世界阐释清楚

记者:阴阳、五行、气血等中医理论的内涵能向世界说明白、讲清楚吗

王琦:中医理论一定能说明白、讲清楚。因为中医学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哲学的智慧,而哲学是认识世界的方法和工具,全世界都是相通的。比如,中医理论的基本概念——阴阳、五行,直接音译给外国人,他们当然不明白;如果把阴阳解释成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把五行解释成互相制约的动态平衡,阐明其中包含着关系论、系统论的思想,那么全世界的科学家都能听懂。20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三位科学家研究的领域就是复杂系统。作为世界顶级的科学家,他们认识世界、分析问题的这种系统思维,与中国哲学蕴含的道理有很多相通之处,中国哲学思维也深受世界认可,我国传统哲学著作《道德经》被翻译成500多个版本在全球广泛传播就是例证。所以,在哲学层面,中医理论可以被世界所理解,也可以与现代科学对话。

中医理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善用隐喻,比如培土生金、提壶揭盖等理论概念都是隐喻,这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色。隐喻作为20世纪认知科学的三大重要议题之一,可通过直觉类比把复杂的科学问题变得简单。比如,金、木、水、火、土就是抽象出来的五种符号,用它们之间的生克关系可以把复杂的生理、病理现象简单、清晰地描述出来。一位久咳不止的患者,同时具有口吐白痰、舌淡苔白、食欲不振等症状,就预示着他的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可能都发生了病变,以细胞、组织等微观视角看,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而中医理论则从现象入手分析病情,以五行生克关系描述病情,提出的治疗思路是培土生金,土指脾,金指肺,一个隐喻把通过调脾治疗咳嗽的道理讲得非常清楚,这就起到了执简驭繁的效果,这是中华文化的智慧。实际上,西方文化讲复杂道理时,也用隐喻,比如蝴蝶效应、沙堆效应等都是隐喻的手法。所以,从方法论层面看,东西方文化讲道理的方式是相通的,中医理论中随处可见的生动隐喻不是不科学,而是充满了智慧的、先进的思想。

我们要认识到,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模式,源自两种不同的文化,也有不同的认知路径,它们之间不是对与错、是与非的关系,而都是探索人体健康奥秘的大学问。就如芭蕾舞和京剧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有各自的评价标准,但从人类对艺术的审美视角看,二者一定可以通过交流对话实现自我提升,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是天下大同之道。所以,站在哲学层面,中西医之间的交流对话也一定能促进世界医学的发展与进步。
QQ图片20220222091253.png

引用现代科学阐释“九种体质”学说

记者:以体质研究为例,请您谈谈如何说明白、讲清楚中医理论内涵?

王琦:我研究体质最初是从深挖中医经典文献入手的,《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二十五人”就是中医对体质分类最原始的认知,《景岳全书》等很多中医经典都提到了体质分类的思想。我认为要说明白、讲清楚中医理论内涵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深研中医经典,对中医理论建立正确、深入的理解,这也是传承中医的第一要务。

在查阅了大量中医经典文献之后,我尝试以体质为中心构架提出一个可以指导临床的新理论学说,当时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体质怎么分类,经典文献中有各种分法,但针对现代社会需求,体质分类应遵循怎样的标准?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借助了现代科学方法,通过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确定将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气郁质、血瘀质、痰湿质、湿热质、特禀质九种体质。

在体质可分的基础上,我又进一步研究了体病相关、体质可调这两个核心问题。在研究中,我一直秉持开放心态,主张应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来研究中医理论,从整体、活体、动态、多维度研究人类个体差异现象,从个体生理、心理、环境、生物体宏观层次,到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网络生物体微观层次的系统综合,为不同体质类型提供了三大证据,即体质表型的遗传证据、生物生理特征证据、不同体质与疾病风险证据。

在科研实践中,我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中医理论内涵进行了深入解读。比如通过蛋白组、基因组、代谢组研究发现,痰湿体质的人在表观上具有体型肥胖、腹部肥大、油脂分泌过多等特征,而表征背后,则有血管内皮异常、炎症高表达、糖脂代谢异常、具有代谢紊乱潜在风险等生物学基础。这就把“痰湿”这一中医理论概念说明白、讲清楚了,让传统中医理论概念拥有了新的科学内涵,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创新。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医,是不是就是“中医西化”呢?实践证明,只要坚守中医理论内核,任何技术手段都可以被拿来研究中医。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医学原本就有着兼容并蓄的特质,它在几千年的传承中也兼容了各时期、各民族、各学科的先进理念和思想来实现自身发展。在当今社会,现代科学当然也可以被中医学所用,成为阐释中医理论内涵、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工具。

阐明中医理论保障中医药疗效优势

记者:阐明中医理论内涵对于临床实践有什么意义?

王琦:中医学是道与术相结合的学问,道就是中医理论,术就是治病的技术方法,以道驭术即以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所以阐明中医理论是保障和提升临床实践水平的重要前提。

首先,阐明中医理论才能完整地传承中医原创思维,保证中医临床诊疗效果。中医看病与西医不同,西医受还原论指导,以微观的视角分析疾病状态;而中医是以整体视角观察人体,从症状入手分析疾病,执简驭繁且疗效显著。比如,面对2020年初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在没有疫苗和特效药的情况下,中医从症状入手分析病情,通过辨证论治,迅速以一整套治疗方案及时控制住疫情蔓延。在抗疫实践中,如果没有寒湿疫、湿毒疫、扶正祛邪等中医理论思维指导,处方用药便没有了方向,更不会有如此辉煌的成绩。事实证明,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必须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我们阐明中医理论,可促进理论中蕴含的中医原创思维优势进一步彰显,从而保证临床疗效显著。当然,为阐释理论及疗效,可从调节免疫、抑制炎症风暴、改变病毒环境、修复病理损伤等各方面入手。

其次,阐明中医理论,可在继承古人原创思维的基础上求创新,使中医临床诊疗模式得以优化。比如,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精髓,体质思想在《黄帝内经》中也早有记载,辨病又是从古至今都用的诊疗思路,但是传统中医理论并没有将三者结合起来。我经过多年研究,建立了辨体-辨病-辨证的诊疗模式,实际上就是在阐明传统中医理论内涵基础上的一种创新。一个患者来看病,我们通过辨体-辨病-辨证确定,他是阳虚体质、糖尿病、阴阳两虚证,从这三个维度,我们对患者的疾病状态有了更全面的认知,遣方用药也会更加精准,临床疗效也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打造融通中外的中医药新话语体系

记者:中医理论能走出国门吗?中医药国际化之路应怎么走?

王琦:中医之振兴必求学术之振兴,学术之振兴必求理论之振兴。中医理论必须走出国门,才能使中医学在世界范围内实现振兴发展。

目前,我研究的中医体质学理论在国际传播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中医体质学》被翻译为日、韩、英3种语言多次出版发行;《中医体质量表》也被翻译为8种语言,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应用;我先后50次赴美、英、俄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进行学术交流,在联合国总部发表关于中医药“一带一路”主题的演讲。这些成绩说明,中医理论有能力走出国门,与国际对话。

当然,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中,确实还存在一些壁垒,比如文化壁垒、政策壁垒等。我认为要加速中医药国际化进程,要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要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因为中医药走向世界不仅要靠实际疗效,更要靠文化认同,向世界说明白、讲清楚中医理论要上升到哲学层次,中医哲学观来源于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在全球的广泛传播,必将为中医药走向世界开拓道路。

其次,要打造一套融通中外、适于国际传播的新话语体系。在哲学层面,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在理念上有很多相通之处,是可以对话的,但在对话过程中,也需要翻译和转化,比如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符号就需要特殊说明,外国人才能听懂。目前,学术交流中可以尝试将中医理论中的某些概念解释成协调关系、动态平衡等。但在世界不同地区、不同场景下,中医理论概念也会有不同的翻译方式,我们要找到适合当地本土特色的传播方式。如同江苏民歌《茉莉花》在乡间传唱时充满了自然乡土气息之美,而要走上以钢琴、小提琴为伴奏的音乐舞台时,也要在保留民歌内涵的前提下探索新的表现形式。

更重要的是,随着中医药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们要提炼出一套适于全世界传播的中医药话语体系新标准。这套新标准必须既保证中医理论内涵,又能被世界各国人民所理解,这是时代赋予中医药行业的艰巨任务,需要当代中医人在中医药理论研究、科研创新、文化传播等方面多方探索、持续发力。探索的过程会非常艰难,但大家应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努力,推动中医学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出应有的光芒。(中国中医药报  记者:张梦雪)





相关阅读
      为何讲中医必兴
      选择中医的N多理由
      花中四君子之“暗香”“寒客”梅花诗词享花魁煮酒
      中医药疗效•大家谈|汤钊猷:中西医相向而行是讲清中医疗效关键
      拨开迷雾看中医举步维艰的十大主因之中华文化不自信致中医难有土壤独撑(二)
      工程院院士汤钊猷:西医临床四十年,一直同步用中医
      谁是中医真正的掘墓人
      名诗赞(中)医
      从“金标准”双盲试验的弊端谈中医科学性和疗效
       中医研究活人,西医研究死人。中医是西医的掘墓人
      人民日报:给民间中医留一条生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