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带状疱疹”一旦感染终身携带!发作时痛不欲生,这些人群易感  
  “带状疱疹”频上热搜,好多名人也中招了。这就像是一场突然袭来的“疼痛攻击”,网友们纷纷表示这病疼得要命。 
  带状疱疹只是皮肤上长疱疹吗?个人如何做好预防?要小心别让带状疱疹有机可乘,广东疾控来给您支支招。 
 
  01 “痛”的初探:带状疱疹真面目 
  带状疱疹,俗称“缠腰龙”或“生蛇”,是由一种早就潜伏在身体里的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再激活后所引起的以皮肤损害为主的疾病。 
  这种病毒可狡猾了,它初次感染人体时会引起水痘。水痘好了以后,部分患者病毒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悄悄潜伏在人体的感觉神经节里,呈潜伏性感染。 
  当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比如年老体弱、过度疲劳、使用免疫抑制剂、患恶性肿瘤、感染其他病毒或患艾滋病等情况时,潜伏病毒就会被激活而复制,引发带状疱疹。 
 
  02 “痛”的奥秘: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 
  带状疱疹的临床特征明显,为沿身体单侧体表神经分布的相应皮肤区域出现呈带状的成簇水疱,伴有局部剧烈疼痛。 
  ① 典型症状 
  患者一开始,可出现乏力、低热、全身不适等。 
  随后会感觉到皮肤某个地方开始灼痒、疼痛或感觉异常。 
  1至3天后,皮肤上出现成簇的红色斑丘疹,很快发展为水疱,大小从米粒到绿豆不等。这些水疱会沿着周围神经分布区域排列,看起来像一条带子,故名“带状疱疹”。 
  而且,这些水疱周围还会伴有显著的神经痛,这是该病的突出特征。 
  大约3天左右水疱转为庖疤,1周内干涸,10至12天结痂,再过2到3周脱痂,疼痛也会消失,一般不会留下瘢痕。但是,如果免疫功能严重受损者,这个过程可能会延长。 
  ② 发生部位 
  可以发生于任何感觉神经分布区,最常见的是脊神经胸段,皮疹部位常见于胸部,其次是腰部和面部。 
  通常只出现在身体的一侧,很少会越过身体的中线,也极少会有多个神经或双侧同时受累的情况。 
  ③ 特殊临床 
  类型有眼带状疱疹、耳带状疱疹、播散型带状疱疹等。 
  ④ 并发症 
  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简单来说,就是带状疱疹的皮疹好了以后,疼痛却迟迟不走。多见于高龄、免疫功能低下患者。 
 
  03 “痛”的传播:易感人群 
  ① 传染源  
  水痘和带状疱疹患者是本病传染源。 
  ② 传播途径  
  病毒可通过呼吸道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播。但一般认为带状疱疹主要不是通过外源性感染,而是患水痘后潜伏性感染的再激活。 
  ③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而且,痊愈后仍可复发。 
  发病危险因素:高龄、创伤、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肾病、发热、高血压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恶性肿瘤等导致的免疫抑制等。 
 
  04 “痛”的缓解:带状疱疹的治疗 
  ① 及时就医  
  出现带状疱疹的症状,要及早就医并遵医嘱进行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给予相应的治疗,如使用抗病毒药、镇痛药,还有中医治疗、局部治疗等。 
  ② 坚持正确用药  
  患者要坚持正确的药物剂量和疗程,保持皮损清洁来避免继发细菌感染。同时,适当休息,保证足够营养。 
  ③ 避免易感者接触  
  要注意的是,带状疱疹患者皮损疱液或糜烂面含有病毒,应避免让尚未患过水痘的儿童和其他易感者接触到,直至皮损全部结痂。 
 
  05 “痛”的预防:远离带状疱疹的困扰 
  ① 接种疫苗  
  接种带状疱疹疫苗是预防带状疱疹的有效措施。接种带状疱疹疫苗后,可以有效降低感染带状疱疹的风险和严重程度。 
  建议慢性病、免疫功能低下、疲劳及精神压力大等人群接种。  
 
  免疫程序 
  ● 重组带状疱疹疫苗:适用于50岁及以上人群。接种2剂,间隔2至6月。 
  ● 带状疱疹减毒活疫苗:适用于40岁及以上人群。接种1剂。 
 
 
  ② 提高免疫力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合理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等,增强自身的免疫力,从而降低感染风险。 
  ③ 注意个人卫生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洗澡、勤换衣物。要注意预防水痘,避免与水痘和带状疱疹患者密切接触。 
  如果有家人感染了水痘或带状疱疹,要做好隔离措施,避免共用毛巾、浴巾等物品。此外,还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广东省疾控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