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247|回复: 5

[其它] 看历代名医与名著 谈中医学习与效法

[复制链接]

127

主题

214

回帖

3475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3475
发表于 2019-3-16 18: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中国文化 于 2019-3-16 19:36 编辑

                                                   ——转辑王东海■《谈大中医观》之临床治病效法


    要学习中医,大家都知道一定要学好《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除此之外,我个人认为还有这么一些医家是我们必需要学习效法的:大我们约360岁的傅青主(1607~1684),而傅青主的全部医学心法在陈士铎的医学全书中。大我们约180岁的费伯雄(1800~1879)、曹仁伯、王孟英、程杏轩、王旭高、王堉、李冠仙等。王九峰(约大我们180年)和张石顽(约大360年)的也可备考。你若要学得更好,大我们约900岁(900也是180的倍数)的许学士许叔微(1079~1154年)也可参师。
    傅青主“于学无所不通,经史之外,兼通先秦诸子,又长于书画医学”。我常私下认为,只懂医学,不旁及其它学问,医学也难精进。傅青主被后世尊为“医神”,足见其医术远胜一般的中医名家。
    陈士铎比傅师约小二十岁,因博学且精于医被傅师选为传人,故陈士铎的医著中,常大段大段地与《傅青主男科》等雷同;所编著的《外经微言》,我个人认为这是《内经》以下,最可宝贵的中医理论书籍。
    黄元御的《四圣心源》,原亦成就较高,但与这《外经》相较,又相差甚远。《四圣心源》的较大篇幅说来说去是现话在重复,远不如《外经》字字珠玑,篇篇精彩。学医之人,若不读《外经》,你就不会知道一些名医的错误在哪里,也就不会知道一些名医(如张锡纯等)自以为独得的心法在《外经》里全都有。
    而《石室秘录》虽有《傅青主男科》的六七成原话,仍精爽可观。其所述医法,名医曹禾(此人读过很多医著)在《医学读书志》中评陈士铎“立方多有可取者”。
    然,傅陈二位的医法仍可以用数个字概括-----着力在肝肾之阴。以我意观之,特别是肝阴,“白芍”出现的频率排在第一,当归,熟地,生地为第二。由肝及肾,是因子盗母气,且“乙癸同源”----关于这,最好是与费伯雄的《医醇剩义》同观。
    学医之人,必读前人医案。曹仁伯、王孟英、程杏轩、王旭高、李冠仙、王九峰等人皆有医案传世,且读这些医案,你很容易找到与你临床所遇的病人情况相类似的例子。相对来说,离我们时代也不太远,大周期更类似,最宜效法---是我们学医之人最为宝贵的模范。而许学士《普济本事方》再好,因离我们太久远---借用《石室秘录》里华佗之言:清初宇内之气已薄于三国时,药方要化裁了。观此,亦可悟执泥经方之浅陋。   


注:黄东海先生的“大中医观”,还有另一篇《看历代名医与名著 究中医五行与运气》----《转辑黄东海〈大中医观〉之名医理论与运气关系》一起构成

      


127

主题

214

回帖

3475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3475
 楼主| 发表于 2019-3-16 18: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中国文化 于 2019-3-16 18:42 编辑

      曹仁伯(1767—1834年),曹师济世救人之时应属于1804至1864年的下元甲子少阳相火厥阴风木中的前半截。读曹师医案实则比读天士指南更难,仅能会其大意(用药大方向)、得其大概,故不能深述其意。
    费伯雄(1800年-1879年),老先生的医著读过以后,你会清晰地感受到费老最重肝脾。案中遣药组方最常用生熟二地、白芍、栀子、当归、阿胶、丹皮、桑叶、菊花、羚角、女贞、青黛、石斛、牡蛎、蒺藜子、茅根、沙参、蒌、花粉、麦冬(此数味以助金平木,似是用药力在肺,实还是将药力归落于肝)、橘饼、法下等,因费老正行道于1804---1864年下元少阳相火厥阴风木之令。特别是后半之厥阴风木,以肝为重,兼及于脾、肾、肺,实皆不离于肝之治。晚年为阳明燥金司气时代。
    王孟英(1808~1867年),名士雄,清代著名医家。临床甚丰,尤以治湿热症见多,所著全集中于《王孟英医学全书》中,所言精当、议论有理,当属清代医家中集大成者。王氏所处江浙一带,地势低平,水道湖泊甚多,此其地理;而1804---1864年为下元少阳相火厥阴风木主事。《霍乱论》之作诚有根缘,医案数卷中亦可见湿热症甚火;所用药品,频率最高者全属清利湿热之品,其中又以清肝之品最多。湿热在身,各种补法皆宜暂缓,故王氏多以驱邪为首务。王氏又推重魏柳洲,魏氏名方一贯煎是也,专主滋肝阴。
    程杏轩(1804~1864年),考其医案中的事迹,可知程师活跃于1804-1864年下元少阳相火厥阴风木之令。滋水柔木、潜阳清肝等法最为常见,尤以续编中最为显然,如辨证语“內風乘虛上升,潛陽熄風,靜以製動”;“雖云火熾之相煎,實由水虧之莫濟,水足則木暢而筋柔”;“肝陽上升,沖心為煩,沖肺為咳”;“木失水涵,以致肝陽內熾,肝為剛臟,須和柔濟之”;“腎元下虛,水不生木,肝風鴟張”最为多见。观程师医案,除却特定人事乖违病例,大致最常选用下列药物:当归、白芍、阿胶、菊花、勾藤、桑叶、生地、熟地、丹皮、石决明、赤芍、黄芩、牡蛎、女贞子、羚羊角、栀、沙参、麦冬、人参、石斛等,而案中病例多与今之民病相仿佛。可知相火风木令中医家心法,对今人来讲,参考师法价值极大。又,《程杏轩医案》取后面的三分之一即可,此时程师的医法更精,且所遇病人也进入了少阳相火时段,王堉的《醉花窗医案》医案,取后面的三分之二部分,此时,时间段才吻合我们当前的。
    李冠仙行道于1804-1864年下元少阳相火厥阴风木之甲子,著有《仿寓意草》、《知医必辨》等。李师重视喻嘉言心法,敬重之意溢于字里行间。观李师医案及《知医必辨》中所阐述的观点,十有九与费伯雄、程杏轩、曹仁伯同法,他们的常用药物几尽相(同时代英雄所见略同,其医学心法,用药大框架,大思路可以说完全吻合。哪似当今众说纷纭)!李师喜用生地之外,尤发明黑芝麻为药中妙品."肾不养肝,阴虚火盛之际当滋肝清热"之类滋肝清肝之言出现频率最高,又常不惜笔墨批用热药温燥之害;《知医必辨》中议论诸贤,自是李师个人临症阅历而慨叹,不必多议。唯批《石室秘录》与《临证指南》太过,不必泥其所言。
    我在读这些名家的医案时,曾将医案中的药抄写下来,发现这些医家的常用药都差不多,甚至可以说使用频率高用量又大的那些药,几乎是相同的---诸位可以自行整理,必获益更多。
    综上所述,治疗当前民病,临床在一线的中医师们应多用滋水涵木的熟地、生地、当归、白芍、元参、阿胶、菊花、桑叶、决明子、枣仁、女贞子、石斛、萎蕤、蒺藜子等。若多用香燥热烈之附子、肉桂、桂枝、干姜、砂仁、陈皮、茯苓便是与时相反,必常常与病相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7

主题

214

回帖

3475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3475
 楼主| 发表于 2019-3-16 18:3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中国文化 于 2019-3-16 18:42 编辑

     现今太阳系内,天时之气原是风木司天、相火在泉之大气候;又,司天主前三十年(1984--2014年)、在泉主后三十年(2014---2044年)。风火之气盛行。“风者,厥阴木气之所化也,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人为肝。”肝气易盛(“气有余便是火”--朱丹溪语)肝血易亏是当前民病的大趋势---这是铁定的大趋势。
   因“子易盗母气”“肝肾同源(乙癸同源,木需水涵的道理)”“滋肾即是养肝之法”的理论,故将肝肾并重。又因木克土之传化,党参、白术、石斛、偶或神曲、陈皮亦在考虑之中,亦符合仲圣“肝病传脾先实脾”之旨,实亦是叶天士“先安未受邪之地”之旨;又因木能侮金,助金平木之麦冬、枇杷叶、天花粉、五味子等常被选用;又因木能生火,肝血不足累及心血亦亏,枣仁、萸肉、柏子仁、桑叶等亦常被选用---并活血凉血之赤芍、丹皮、藕节等;又或直清肝经之火的菊花、青蒿、栀子等,又或肝气左路过升,用赭石、竹沥、牛膝,偶或车前子从右路顺降以治之。活法在人,原不能以四物汤,六味地黄丸,一贯煎等拘泥之。
    综上所述:名医们的用药风格因处于不同的大四季而显得不同,但这样的用药从大的历史长河来看,正是顺应了天时。因此,不难发现,目前最可效法的前贤是嗜用滋肝肾重真水柔风木这类药物的名家。
    再想想当前民病的大致性趋势:肝炎病人极多(肝的五行属性为木,而现在为大天时的风木主事,肝火太过,最为常见),脑心血管病患者随处可见(肝与心脏,一个调节血液,一个运行血液,在中医里肝脏与心包络都带有木的属性);各种胃病也是,设若肝胆不防脾胃,脾胃自健(肝在五行中为木,脾的五行属性为土;五行之理,木易克土,"肝病传脾",医圣张仲景曾作明训)。
    因此,防治疾病的最佳方法应该是:滋肝血以柔肝疏肝(滋肝阴以配肝阳)兼顾肾气(肾为水生木,是肝的生母)。

    肺病咳嗽类的疾病也与肝有极大的关联,肺五行为金,金本克木,若木气强盛,反受木的欺侮。治肺病考虑到肝的因素,必定更容易治愈。
    睡眠不好,难以入睡,凌晨容易醒来,也是肝血少,肝阳太旺的缘故,成语“怒发冲冠”,发怒时气上冲,说明肝火太旺,亦能证明肝气是上冲的;人在睡时,阳气进入阴气里,肝的阳气上升太过太盛,就会使全身的阳气都不容易潜入阴分,所以入睡困难;凌晨时分,如一年的春天, 这正是肝木主事(得时令,得天时之助而变更旺)的时候,肝血少为肝气上升过旺之素因,再得天时之助,要想不醒来,好难实现!
    前列腺病,中医上讲肾脏肾气司管二便,肝管人的疏泄功能(疏泄,如汗多疏泄太过,汗少疏泄不及,尿液也是如此),治肾的同时要兼顾治肝。如此等等,各种疑难杂病,皆可以从肝血少、肝阴虚、肝气盛肝火旺的角度去考虑, 多考虑这个因素所有的病都容易治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7

主题

214

回帖

3475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3475
 楼主| 发表于 2019-3-16 18:47: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中国文化 于 2019-3-16 19:19 编辑

    医家著中序言,每每论及这,仁术仁心跃然纸上,我们学医之人,能不“见贤思齐”?
    黄元御字坤载,号玉揪子。生于公元1705年,卒于1758年。黄氏精中医之时,已是人到中年了。而1744年到1804年为太阴湿土太阳寒水主令。实际上,黄氏对中医有心得之时,恰逢太阴湿土主事的三十年。黄著作甚多,《四圣心源》代表了他的最高成就,而《四圣心源》有个中心里的中心,那就是“燥运脾土”,太阴湿土之气盛行,“燥运脾土”是不二法门。其它办法都不对,所以他由已知推及未知---朱丹溪刘河间等都是拿刀的刽子手,不是医师。所以他的处方中几乎离不开茯苓、干姜、白术、半夏、人参等温健中宫脾胃的药。
    好在黄师还不敢妄议孙真人(注:孙思邈),孙真人年代跨越太长,学问博大名重古今。不敢妄议孙真人---黄师还是有这自知之明(可见人生世上,还是需一定名气的。故托名宣扬自己的医学心法,在中医史上屡见不鲜)。特别是黄师文笔犀利,吸引力强,我是读了几位医家的著作后,再读黄师的医书,当时真是感觉到找到了中医的真谛,前面读的医书都没能像他这样讲得干脆清晰。
    而我父亲也刚好是主要行医于1954到1984年的太阴湿土主令时段,他根据自己的行医经验,告诉我说“黄师的书最可信最可效法”。而我全力学中医时,毕竟又是九十年代以后了,所以父亲并没叫我只看黄的医书,而是同时也告诉我:雷丰的《时病论》、李中梓的《医宗必读》、张锡纯的《衷中参西录》、何廉臣编的《全国名医验案类编》,还有《本草从新》《麻科活人全书》(虽是治麻科的专书,但能给人以启迪,使人触类旁通)都是好书。我观我父之处方,燥运脾土的思路慢慢少了,滋肝养血的药物开始频繁出现。因1984到2044年,前三十年是厥阴风木司天,后三十年为少阳相火在泉。
    雷丰,清代著名医学家,中医理论精深,临床经验颇丰,所著的《时病论》,崇尚《内经》,特别是“一岁之中,时病多而杂病少”的观点当引起世人警醒。据本人所验,当今民病,除七情内伤与时病新感之外,皆时病误治或失治而变迁成的“杂病”,也就是说---这个“杂病”,实际上还是时病,是久久不愈延生演化了的时病。
    在我读来,何廉臣编辑的《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书中汇集了当时顶尖的中医人才的医案与心得,实际上就是一本比《伤寒论》更为详细具体的“伤寒论”。诚如序中所言"一卷可抵万卷"。
    学医之人,必当读案---读前贤医案,古贤医案中最负盛名的当推叶天士的《临症指南》和喻嘉言的《寓意草》(实际上,最适于我们今天效法的另有其人,前面我已讲到),而《临症指南》略而不详,欠辨治思路脉络;《寓意草》辨治周详,堪为后人医案之楷模,只是喻师有点儿---还是要说出来这个读后感---喻师述理时有点盛气凌人。且《寓意草》因医案太少,各个方面都无法与《全国名医验案类编》相比美。
    看《全国名医验案类编》这本书,建议像中学时代预习数学例题那样去做:将题目答案(辨治分析和处方部分)先捂住,先自己据题目做解答,看看与那标准答案是不是相接近。这样最能测试出自己在临床时会不会误人。   
    八年前,我在网上首次发表了《论大中医观》,后又写一篇文章讲历代各家心法,皆与前面数段文意相仿佛。虽显粗糙,大致也述清了“每位医家的心法都是特定时空下的产物,学医之人要有所选择地阅读前人著作”这个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7

主题

214

回帖

3475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3475
 楼主| 发表于 2019-3-16 19: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新中医成立后,也有不少人研究“中医运气学”的,医家权依经写了一本书叫《五运六气详解与运用》;杨力教授罗列并分析了许多前贤文献放在她的《中医运气学》一书中。等等。
    有人会生疑问,按你这么说,古时的大名医都是深究运气学的?不懂运气学就不能成为良医不能成为大医了?
    应该客观地说:古时的大名医,也有部分是不懂运气学的或反对“运气学”理论的,普通的名医中,甚至还有近半数抨击过“运气学说”。但一个临床辨证的高手,如张锡纯(他信运气学的理论,但不坚信运气学说的具体运用。可他据自己的临床阅历,明显感受到了“运气学说”的大规律),这样一个辨证施治的高手,不用运气学理论,仍能用药精当,效如桴鼓。
    但必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 初学时,选择的书籍要对路;
     2 下过苦功,有过大量阅读、理解、妙悟;
     3 明白:前贤所述,各有所本,自个临床运用,要懂得取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7

主题

214

回帖

3475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3475
 楼主| 发表于 2019-3-16 19:2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中国文化 于 2019-3-16 19:35 编辑

      刚接触病人时,有效有不效,效与不效皆思之,像陈修园说的那样,静坐时联系贤圣书中的某某训诫想想;如此仍有不得解之处,不要紧,暂搁于脑海中或记于纸上,数月后,或数年后,必有恍然大悟之时。




注:黄东海先生的“大中医观”到此分享完毕,这是其中之一,还有另一篇《看历代名医与名著 究中医五行与运气》----《转辑黄东海〈大中医观〉之名医理论与运气关系》一起构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