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903|回复: 3

[伤寒论] 真武汤与四逆汤的疑惑

[复制链接]

168

主题

244

回帖

3148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3148
发表于 2019-4-2 17:34: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脚气很严重,结合舌体胖大有齿痕,间或轻微咳嗽,小便清有尿不净感,大便偏软,尺脉沉,遂尝试真武汤,使用剂量:
真武汤(炮附子15g茯苓15g白芍15g生姜15g白术10g)
服了三剂后脚气更严重,另添食欲降低,大便有食物残渣不化。又尝试
四逆汤(生附子15g干姜25g炙甘草30g)仅一剂,脚气大减水泡全消(当然还有痒痒),舌体还是有点胖大,小便还是清,大便变正常。很纳闷,真武汤不是专门治水么???没道理更严重啊!!!怎么还没有四逆汤好用???百度了半天无果,看到知乎有大神在讨论附子汤与真武汤,特添本人案例,请教各位大神。

168

主题

244

回帖

3148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3148
 楼主| 发表于 2019-4-2 17:36: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国正行 于 2019-4-2 17:41 编辑

题主说"服药三剂后,脚气更严重,另添食欲降低,大便有食物残渣不化"。题主原本大便偏稀,服药后"大便有食物残渣",相当于就到了"下利清谷"的程度了。"下利清谷",下利,就是拉的稀,清谷,清,通假字,指厕所的意思,这里名词活用为动词,通俗点就理解为拉,清谷,指的就是拉的食物完谷不化。大便、脚气、食欲都变差,那么问题出在哪呢?

我们来看一看真武汤的方子。

茯苓、芍药、生姜切各三两,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附子温补肾阳,白术、茯苓培中土而渗水,生姜佐附子以散水,这些都能理解。但关于芍药的用意,归纳了一下,观点还真不少:①疏木清风而安振摇(水寒土湿,风木振摇则生悸动,此取芍药疏乙木之风);②芍药苦降,使阳归根(我的理解:坎中有一阳则水有所主,坎中无阳则相火虚浮不降,肾水虚寒,水无所主,故取芍药敛相火,使阳归根,此取芍药降甲木之火);③柔肝缓急而止腹痛(水寒土湿,木郁风动,肝木克脾土故生腹痛,芍药柔肝缓急而止痛,此亦取其清乙木之风之意,或可与②并做一类);④利小便(神农本草有载,其能利小便之缘由大致有二:肝(乙木)主疏泄,木不能泄则小便不利,芍药疏乙木,乙木得疏,则小便可利也;芍药滋阴分而利小便(有阴虚小便不利渐成水肿者,张锡纯先生自创济阴汤而治,方由熟地、 生龟版、生杭芍、地肤子组成,可谓塞因塞用也。);⑤固护阴分,缓附子之燥烈。(亦有认为真武汤证不但真阳不足,真阴亦有所亏者。"张璐曰:"至用芍药之微旨,非仲景不能,盖此证虽曰少阴本病,而实缘水饮内蓄,所以腹痛自利,四肢疼重,而小便反不利也。若极虚极寒,则小便必清白无禁矣,安有反不利之理哉!此证不但真阳不足,真阴亦必素亏,或阴中伏有阳邪所致,若不用芍药固护其阴,岂能胜附子之雄烈乎?"这点我也比较支持,如果不是平素阴分有亏,为何要用芍药反佐呢?当然阴亏占的比例跟阳虚比起来应该小的多了。至于阴亏的原因,我是这么理解的,我在②中提到过,坎中无阳相火不降,时间一长可以耗伤阴液,另外真武汤证本来就有误汗所致坏证,误汗伤阳,难道就不伤阴么。如果非要说芍药利小便不是用来反佐,那为什么五苓散不用芍药呢?且芍药为什么有利小便的作用呢?见④,此处从略)。

伤寒论中涉及真武汤的条文可参考以下两条条文注解,摘自《伤寒悬解》)

●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阳虚之人,发汗过多,土败阳飞,则头目眩晕。风木动摇,则心悸肉瞤。盖木生于水而长于土,水寒土湿,木郁风生,是以悸动。根本摇撼,则悸在脐间,枝叶振摇,则悸在心下。振振欲擗地者,风动神摇,欲穴地以自安也。木郁风动,原于土湿而水寒,真武汤,生姜降浊而止呕,苓、术泻水而燥土,芍药清风而安振摇,附子温肾水以培阳根也。"

●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疼,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不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二三日不已,以至四五日,寒水泛滥,土湿木郁,风木贼土,是以腹痛。土湿而木不能泄,故小便不利。湿流关节,淫注四肢,故沉重疼痛。寒水侮土,故自下利。凡此诸证,为土病不能制水,有水气停瘀故也。其人或肺气冲逆而为咳,或木能疏泄而小便利,或土湿木郁而小便不利,或胃气上逆而作呕者,皆缘水气之阻格。真武汤,苓、术,泻水而燥土,生姜止呕而降浊,附子温癸水之寒,芍药清乙木之风也。"

再来看四逆汤,前面真武汤篇幅说太长了,这个就简单说说好了。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真武汤中用生姜、炮附子,而四逆汤取干姜、生附子,此中用意在何处呢?

程知曰:"附子生用则温经散寒,炮熟则温中去饮"。"干姜能佐生附以温经,生姜能资熟附以散饮也"

"附子得生姜而能发散,附子非干姜则不热,得甘草则性缓"(《伤寒附翼》)。

可见真武汤证所用之炮附子及生姜主要是去饮,再加上真武汤方中芍药缓和附子燥烈之性等作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真武汤的温补肾阳作用不如四逆汤。真武,真武,北方水也,仲景立真武之本意就是镇水。而四逆汤,温补肾阳当然就比真武更专业了。至于题主服药后诸多不适,真武汤下有加减法:"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或可窥见一斑。内经:“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芍药苦降涌泄伤阳,干姜辛温温中。且药后下利清谷,四逆、通脉四逆之辈乃其制,真武非所宜也!

王和安谓∶“温其中兼温其下宜四逆,但温其中宜理中、吴茱萸,寒结宜大建中汤。湿宜真武汤,渴者宜五苓散,不渴而滑宜赤石脂禹余粮汤。而愚则谓甘草干姜汤、干姜附子汤、茯苓四逆汤诸方,皆可因证选用也。”


言之无物,班门弄斧,贻笑大方了,哈哈。

作者:方垣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8

主题

244

回帖

3148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3148
 楼主| 发表于 2019-4-2 17:40:26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武汤条文有二。一是太阳病,一是少阴病。
太阳病原文(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辟地者,真武汤主之。

发汗而汗出不解[误用而导致过汗],
仍发热[此为低热,若为大热壮热,仲景必加石膏知母]
心下悸[脾阳不运,水气上犯]
身瞤动[肌肉抽搐,也可照应大青龙汤条文,证明有太阳病误下的可能]
振振欲辟地[清阳上犯头目]

在大青龙汤条文后半部分讲述用药禁忌,其中就有误用后的“筋惿肉瞤”。大青龙汤主治表实兼阳郁。真武汤82条太阳病则有表虚[故仍发热]真武汤82条参考对比,主要讲述太阳病误治的症状,在太阳病真武汤之前的应是茯桂术甘汤。
67条原文: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茯桂术甘汤较真武汤,症状明显要轻。
再回到仲景用药,两组药的区别。一是干姜与生姜,二是炮附子与生附子。现在中医对附子毒性有了深刻了解,所以会认为但凡回阳救逆就用生的,温阳利水就用炮的。其实更重要的在于回阳救逆在干姜,散水用生姜。
姜的作用和价值远高于附子是生还是炮。研究伤寒论一定要重视仲景对生姜和干姜的运用。
如三例患者同用最普通生姜汤的效果和主观感触是不同的:太阳病初期。咽喉炎。慢性胃炎。
[这个主要说明仲景对姜的认识和重要性。以后慢慢补充,如有类似人群可以尝试得到体会。]
回到真武汤少阴病条文316。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注意,此处少阴病才牵扯到肾阳虚的问题。太阳病只牵扯一部分误治和脾阳虚问题,即便有肾阳虚,也不是太虚(相比少阴病而言)。肾阳虚的问题主要在316条。附子归经,入心入肾入脾。
少阴病病程长,阳虚水泛,水泛上焦则咳,中焦则腹痛呕吐下利,水泛下焦则小便不利,水泛肌表则四肢沉重疼痛。
316条临床运用时,芍药可用赤芍。但在82条则用白芍。
82条有杜绝水泛,防患未然之意。316条重在治水(三焦也有肌表也罢,范围极广),必要时可加大生姜的用量,阳虚过重更加干姜回阳。

另外大体看了一下题主提问,没有按伤寒论原文进行辨证。真武汤就单纯是利水的吗?你怎么不用五苓散利水呢?
你还真信五苓散是利水的方子?伤寒论真的读过?

作者:密陀僧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8

主题

244

回帖

3148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3148
 楼主| 发表于 2019-4-2 17:43:20 | 显示全部楼层
水气病本湿气太过之病,用白芍?这不是开玩笑吗?别跟我说真武汤中用白芍你就用白芍。伤寒论读不透原方照搬能治病吗?真武汤条文在太阳病篇少阴病篇都出现过,然其用白芍太阳病是治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是以加芍以收太阳相火之过出。少阴病篇是因为腹痛所以加白芍,条文后边明确说明,下利者去白芍加干姜。我这都没谈临床,只用条文而已。所以按伤寒论开方,你这病就是真武汤去白芍加干姜加细辛五味而成方。咳嗽也给你治了。所以你真用对了吗?


作者:知乎用户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