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802|回复: 2

[国内中医药传承] 针灸申遗十周年|针灸如何传下去活起来?专家学者这样讲

[复制链接]

10

主题

21

回帖

68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68
发表于 2020-12-14 14:02: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医针灸”申遗成功十周年以来,其传承和保护随着新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语境的出现,不断创新和发展——
  1971年,美国著名记者詹姆斯·罗斯顿随同尼克松访华期间患了阑尾炎,住进北京协和医院。在做完阑尾切除术后第二天,他的腹部有种似痛非痛的难受感觉。协和医院用针灸为他治疗后,詹姆斯的腹胀明显减轻且没有复发。这位记者回美国后,在《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文章,介绍自己的亲身经历,引发了美国的针灸热和西方国家的关注,这也逐渐揭开了中医针灸神秘的面纱。
  2010年11月16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中医针灸”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中华文化的一张“名片”和使者,中医针灸得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可。
  作为一种富含生命气息的活态文化,“中医针灸”申遗成功十周年以来,其传承和保护随着新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语境的出现,不断创新和发展。“中医针灸”申遗十周年特别活动暨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2020国际针灸学术研讨会日前在海南举办。10年来,中医针灸取得了哪些保护成果,又有哪些发展,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走进了会场。
  传承是根本要义
  “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和宗旨,而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遗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杨金生告诉记者,针灸申遗成功时,四位代表性传承人程莘农、贺普仁、郭诚杰、张缙均已年过八旬,抢救性保护迫在眉睫。中国针灸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针灸”项目的传承保护单位,积极开展传承保护工作,以文字或视频的形式,将四位代表性传承人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进行系统梳理并记录下来,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和文献资料。此后,这项工作扩大至国家级。
  “中医针灸起源于中国,带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质,闪烁着中华民族关于人、自然界和宇宙关系的认知实践的智慧光芒,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针联主席、中国针灸学会会长刘保延认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针灸的文化属性不能被忽视,必须从文化的角度,对中医针灸进行凝练和解读。中国针灸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组织编写了《中医针灸传承保护丛书》,其中《经穴内涵》一书就详细介绍了经络穴位的起源演变、命名定位、功能作用以及经络挂图、针灸铜人、经穴歌诀等,展示了经络穴位的文化内涵和传承印记。
  而在徐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学术流派研究与传承专业委员会主委夏有兵看来,学术流派也是针灸非遗保护的一个重要命题。
  “针灸经历过没落的百年,从学术传承角度来看,当代针灸学几乎都源于近代以来的中西汇通。”据夏有兵介绍,1822年,清朝道光帝一反历代于太医院中设针灸为专科的常例,着令太医院永久停止针灸科,自此,政学两界逐步远离针灸,针灸传承经历了没落的百年,经此百年而依然存续的针灸世家屈指可数。直至20世纪20年代后,承淡安行医办学、著书立说,形成了以融通中西医学为特色的现代针灸学术研究群体,令蒙尘已久的针灸医学再度发扬光大,新的针灸流派也不断涌现并活跃起来。
  以程莘农领导的经络现代研究、邱茂良领导的临床研究、杨甲三领导的腧穴研究等,无不是在承淡安倡导的现代针灸学术研究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入和分化。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遴选了64家中医流派传承工作室,其中就包括了10家针灸流派传承工作室。2013年,中国针灸学会成立学术流派研究与传承专业委员会以保护针灸流派的多样性,每年组织召开交流研讨和培训,交流学习流派的学术特点和传承经验,以流派建设促进学科发展。此次“中医针灸”申遗十周年特别活动中,来自重庆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针灸刺熨疗法”传承人刘光瑞,从中医针灸相关文物的传承与保护阐述了针灸临床发展的重要意义。此外,专家们还对“澄江医学”“新安医学”“岭南医学”等流派的针灸发展起源和传承进行研讨,交流了“秦氏”“程氏”“方氏”“彭氏”等针灸学派的学术特色和临床经验。

10

主题

21

回帖

68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68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4 14:04: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解花语 于 2020-12-14 14:05 编辑

       挑战与机遇并存
  “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做优做强骨伤、肛肠、儿科、皮科、妇科、针灸、推拿以及心脑血管病、肾病、周围血管病等专科专病,及时总结形成诊疗方案,巩固扩大优势,带动特色发展。”2019年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首次在中央层面上对针灸工作提出要求,让行业为之振奋,“可以说是一盏指路灯,一剂强心针。”杨金生说。
  针灸申遗十年来,发展成果斐然,但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也该清醒认地认识到,在国内,针灸服务模式不能满足临床需求,一些针灸理论脱离临床实际,临床研究缺乏客观评价,基础研究成果未能转化。在国际上,针灸发展面临着对传统针灸理论的挑战,发展的异化和去中国化,甚至有国外学者对针刺疗法的起源、机制和效果提出异议。
  “需要创新发展针灸的理论体系、改变以疗法分科的服务模式、开展大样本临床验证性研究。”刘保延建议,此外,为推动针灸进入国内外的健康服务和健康管理业,还需要增加针灸的代际传承能力,加强针灸技师的培养,丰富和完善针灸的理论体系,使针灸成为中西医优势互补与融合的典范。
  “针灸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求我们原原本本保护,更要求我们要再创造再利用再发展。现代医学丰富针灸理论和疗法的同时,如何保持针灸的传统并不断再创造,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杨金生呼呼,应将针灸纳入一级学科,从深度和广度上细化针灸学教学和研究的内容,丰富和发展针灸学。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要求,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凝聚行业共识,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的临床操作指南。
  值得关注的是,国内各级非遗项目中也不乏针灸技艺类的身影。据初步统计,我国目前发布的中医、少数民族医药类的各级非遗项目共610项,针灸技艺类约有44项,其中国家级项目7项,省级项目29项,市级项目11项。刘炜宏建议,应成立国家级的专门传统医药类针灸技艺非遗项目审定组织,对申报项目去伪存真,去芜存菁;对产生于民间的针灸技艺进行科学评估,同时加强对已立项项目的规范化整理。(中国中医药报 黄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21

回帖

68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68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4 14:05: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针灸传承和保护工作突出贡献的领导专家畅谈中医针灸

本帖最后由 解花语 于 2020-12-14 14:07 编辑

延伸阅读

  在“中医针灸”申遗成功十周年之际,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邀请在中医针灸传承和保护工作中曾作出突出贡献的领导、专家畅谈中医针灸如何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小编选取了部分发言,一起来看看!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把中医针灸继承好 发展好 利用好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丰富了中华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中医针灸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其在2010年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我国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标志之一。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和中国针灸学会作为“中医针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单位,组织开展各项海内外文化科普宣传活动,大力推进针灸代表性传承人传承工作,积极承担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提高中医针灸的认知度,保护针灸流派的多样性,促进中医针灸国际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新时代,希望我们能做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切实把中医针灸这一宝贵遗产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更好融合,为服务民众健康作出应有贡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副主任欧阳波:让更多群众感受体会中医针灸文化
  中医药学是医学和文化并重的学科,其文化属性在医学属性的基础上展现出了特殊价值,这样的价值也决定了中医类非遗项目的特殊性。医学是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中医药学流传至今依然广泛使用,且有良好疗效,其本身就是守正创新、取其精华的过程,流传下来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而医学由于和人息息相关,在发展的过程中会积累很多天文、地理、人文社会及心理学等各个方面的知识,都会在医学中体现。因此中医学的文化价值具有独特性和广博性。
  “中医针灸”非遗项目要研究和传播并举。如何使非遗传播的学术专业内容让更广大的群众认识理解,如何把非遗的知识和文化内涵让更多的群众感受到体会到,并在传播中得到认可,是我们要做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推广针灸应国内和国外并重。近年来,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步伐越来越快,针灸是一个非常好的载体。而中医药具有原创科学的价值,已经在183个国家和地区认可和使用,是一个伟大宝库,值得深入挖掘和推广,更好造福人类。
  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综合处副处长魏波:中医针灸为解决人类健康问题提供“中国方案”
  中医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传统医药也是非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的非遗保护和传承发展。文化和旅游部非常重视“中医针灸”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国家级非遗项目中,传统医药有137项,传承人有132个,针灸方面,国家级的非遗项目目前有5个。2012年以来,国家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在中医药支持中共投入1.13亿元。今年7月25日,为进一步促进中医药的传承发展,中国非遗保护协会成立了中医药非遗协调委员会和中医药委员会。
  2010年申遗成功以来,中医针灸迎来了蓬勃发展的良好契机,也成为国际社会对中国传统医学认可的里程碑。近年来,中医针灸的影响力显著提高,中医针灸的传承振兴使其成为中国非遗保护成果的典型代表,并作为文化使者走向了国外,为解决人类健康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国家级非遗“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曹洪欣:“中医针灸”申遗成功的意义与收获
  “中医针灸”申遗成功意义重大。一是历史意义:让国际社会认识了中医药,在历史发展中奠定了中医药的地位。二是学术意义:中医针灸作为中医药实践理论的精华之一,有独创优势的学术地位。三是传播意义:促进了中医药走进世界,扩大了国际影响,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
  主要收获有三点:一是更加注重、珍惜、学习、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特别是中医药、中医针灸文化。二是更加注重传承精华,在文献中保护发展精华,这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三是更加注重保护利用,积极申报国际标准,加强与ISO的联系,把握标准制定主导权,促进中医药的发展。更加注重传承人的培养、项目的发掘和理论的实践,为健康中国建设作贡献。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党委书记王笑频:聚焦传承发展创新 传好中医针灸“接力棒”
  当年提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还存在一定争议。后经反复讨论,申遗工作从“中医药”改成“中医针灸”,因为针灸是中医药的针灸,是中医理论下的针刺疗法。2010年“中医针灸”申遗成功对行业起到了极大的振奋作用,让古老的医学走向了世界殿堂,而且赋予了中医针灸新的含义——进入名录,继续为人类健康做贡献。
  “中医针灸”申遗成功在国内外社会产生了一系列非常好的影响力。201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档案局在京联合发布,我国两部中医药典籍《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顺利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之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支持中国香港卫生署,由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和香港博爱医院一起开展中医针灸戒烟的活动,在国际平台上参与公共卫生与防治意义极大。2018年藏医药浴法在申遗过程中吸取了中医针灸申遗的经验,也很快申请成功。这体现了一个重大事件对整个行业的带动和联动性。
  聚焦传承,给年轻后代留下宝贵财富;发展创新,在新的科技信息化的手段下,对中医药进行现代诠释和全新定位,这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和使命。针灸科是广安门医院的优势和重点学科,也有着非常多的人才财富,我们会把接力棒更好地传下去。
  国家级非遗“针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田从豁:针灸事业需要更多人参与和发扬
  我从抗美援朝战争任军医时期便开始从事针灸工作,中医针灸在当时缺医少药的情况下起了很大的作用。因为对针灸的热爱所以我愿意尽最大的努力去发扬中医针灸,在临床中敢于用针灸,想办法发挥针灸的有效作用。
  针灸在世界的传播受到了很大的重视。1964年我去法国、阿尔及利亚等国家,每天针灸的门诊量有一二百人,当地人觉得这样的治疗方法新鲜又有效。
  希望我们的针灸事业有更多人去参与、宣传和发扬,希望每一个中医人做出最大的努力。
  国家级非遗“针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贺普仁之子贺林:传承针灸学术精华是责任和义务
  座谈会使我深深感到守正创新对针灸临床的意义。比如我们现在临床上大力推广的火针技术,是十年前在中国针灸学会的统领下,一起参与制定火针技术规范操作的国家标准。通过这十年的努力,火针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普及到了很多地区。所以在传承过程中我深刻地感觉到,把上一代针灸前辈在临床中的学术精华如何传承下来,继续下去,对我们来说是责任和义务。希望进一步支持临床工作,使非遗技术守正创新,不断传承下去。同时,针灸传承要加强学术流派研究。
  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程氏针灸”学术传承人杨金生:“中医针灸”非遗保护的核心在于创新
  十年来,我们课题组承担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文化和旅游部、中国科协等单位的中医针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课题,我们不仅对中医针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从医源、医道、医理、医术、医德五大核心内容和医案、医脉、医绩、医言、医评整理研究五大基本内容的十个模块,进行了系统的总结;而且从文化的视角,对针灸非遗项目从中医针灸、传承精粹、经穴内涵、文化养生和代表流派五个方面,进行了客观的解读,出版中医针灸传承保护丛书,以期能够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这些工作让我们真正懂得非遗传承保护的核心要义,一是要原汁原味保护,为人类留住时代印迹,重在守正;二是要在保护中再创造,为社会进步所发展利用,重在创新;三是要弘扬文化智慧,为未来启迪原创思维,重在精华。(中国中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