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102|回复: 4

[国内中医药传承] 中医否极泰来要春天的故事了吗

[复制链接]

157

主题

250

回帖

2931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2931
发表于 2021-2-10 20:04: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农历年前的公历2021年2月9日,国家正式对外发布《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后简称“措施”),看文件,国务院办公厅落款时间是2021年1月22日,这个时间表明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一线抗疫实战情势和结果下定决心要推行的。
     2021年元月中上旬,河北新冠肺炎疫情猖獗,看似每况愈下之际,孙春兰副总理亲赴石家庄实地考察并指导当地抗疫后10日、张伯礼院士等中医巨擘前来临床指导后不到一周的2021年元月19日,发布了《石家庄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同日,在中医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仝小林院士的指导下,印发《吉林省新冠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黑龙江于2021年2月5日印发《黑龙江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2021版)》。
     大家可以看到,各地疫情转折点就是在“方案”下发前不到一周左右的,这就表明中医当地临床抗疫持续应用、探索已有些时日,成为成熟可复制的“范式”,说明很成功,所以,最终国家决定印发“措施”,以支持攻克新冠肺炎疫情中立下汗马功劳的中医药的长足发展。

      在此之前,2016年12月25日颁布关于中医药的第一部法律《中医药法》,把中医药发展纳入到法律层面高度执行。党的“十九大”前后,支持中医药传承发展的相应配套政策措施逐步落地——2018年2月14日印发“国中医药人教发〔2018〕5号文件《关于深化中医药师承教育的指导意见》,2019年10月20日印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及2019年11月23日印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重点任务分工方案》, 2020年10月20日印发《中医药创新团队及人才支持计划实施方案》(国中医药人教函〔2020〕222号)、《青年岐黄学者支持项目实施方案》(国中医药人教函〔2020〕218号),2020年11月26日印发教高〔2020〕6号文件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教育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这是国家宏观层面的,细则落地可执行层面,各省市区纷纷出台《中医药条例》等具体方案如雨后春笋。
      以前,中医被冠以“慢郎中”,不能用于急症,这偏(误)见,似乎进入21世纪根深蒂固,就连2003年“非典”之战一显身手——零死亡、零后遗症,也没能改观“中医落后无效”的“偏见”,2009年曾让国外如临大敌、仓皇失措的H7N9禽流感被中国大陆以中医波澜不惊地消灭在萌芽之中(这就是中医提倡的“上工治未病”典型案例),也没能引起社会足够重视与支持中医的发展。

中医春天的故事来了?! 启疾光

中医春天的故事来了?!  启疾光

      直到遇上2020年初开始的这场世所罕见和前所未见的全球疫情——新冠肺炎之战,西医的局限和短板明显得被暴露,无可奈何中又向中医伸出求助之手时,中医才作为临危受命的“救火”队员驰骋捭阖、横决荡,快速扭转“乾坤”。
      大约一个季度,全国尤其是武汉就从“万劫不复”之感的阴霾中新生。中国在世界再一次以翩翩“公子”形象惊艳亮相,而此时其他国家和地区却逐步被新冠病毒“沦陷”,拖着“病躯”步履蹒跚地艰难前行。
      进入冬季,别“”一波未平而一大波再起,不得已中,极不情愿却无计可施地照抄中国“作业”——封城“禁足”.......
      中国也只有四五个省零星爆发,纯西医再上,还是败下阵来,中西医结合后中医主导,不论是隔离者,还是疑似病例,还是确诊患者,以纯中药配方清肺排毒汤作为首选用药,情况又是很快逆转......
      中医在事实面前一而再、再而三显示出其强大和无可替代性,“扫地僧”(见金庸《天龙八部》)终究掩藏不了其锋芒,尽快支持其振兴发展逐渐有了众望所归的味道。
      这次抢在春节前印发的“措施”,更是一个重磅型“炸弹”,即将很大地打破中医处处受到禁锢的政策藩篱现状,让中医传承发展不再是空中楼阁、水中花、镜中月,只要按其坚持执行下去,定将中医再次崛起的土壤夯实。

      这是一个系统方案,不是零敲碎打。准备从中医药的人才培养、产业活力与动力、与西医协同诊疗模式制度、发展重大工程的实施、发展效益与良好环境这七个方面着手,给予与以往不同的政策、执行和考核。

      比如,人才夯实方面:
      1.硬指标——1)布局建设100个左右中医药类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用5—10年时间,评选表彰300名左右国医大师和全国名中医,培育500名左右岐黄学者、3000名左右中医药优秀人才、10万名左右中医药骨干人才。
      2.软指标——1)师承教育上,扩大师带徒范围和数量,在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中按程序支持符合条件的继承人以医古文代替外语作为同等学力申请中医专业学位考试科目(即一改过去逢考必须英语过关的硬要求);2)评价和激励上,绩效工资分配对承担带徒任务的中医医师适当倾斜,院士评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等高层次人才评选中探索中医药人才单列计划、单独评价。
     尤其是软指标的改革方向,会越来越贴合中医传承发展实际,既解决了因为实际工作临床中不怎么应用到的英语“拦路虎”把中医“好苗子”拒之门外致中医传承乏“人(真正拥有智慧、大医精诚、中医思维的实践性人才)”,又从“待遇”上激发了“老师”的潜心带教的动力。

      比如,产业发展方面:
      1.激发活力上,“对符合条件的中药创新药、中药改良型新药、古代经典名方、同名同方药等,研究依法依规实施豁免非临床安全性研究及部分临床试验的管理机制”,这就是在改变过去把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新药成品上市,一定要搞如西药(化学药、生物制品等)非临床试验的刻舟求剑或者削足适履做法,必将致如在新冠肺炎战疫中大显身手的化湿败毒方和宣肺败毒方一样快速实现科技转化,造福更多人。这是管理方面的改变以释放中医药发展活力。
      2.增强动力上,是提供中医发展的物质经济支持,令可当地政府发债也要保障公立中医医院建设项目的投入;中医诊所可纳入医联体,可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被鼓励可无偿获得街道社区诊疗场所;支持中医药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


      比如,与西医的结合制度方面,一改过去中医“小媳妇”地位:
      1.教育上,过去中医生必须学习大量西医临床知识,而西医生却完全可以不用学中医内容,但2021年起,西医院校本科必须学习、考核、实习中医药知识才能毕业。
      2.防疫(即公共卫生)上,要求“中医药系统人员第一时间全面参与公共卫生应急处置,中医药防治举措全面融入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探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立中医药部门和专家队伍” ,决不是过去,涉及公共卫生,根本就没有中医任何发言权和参与权,“英雄无用武之地”,明显强调、突出了中医药最起码不是防疫的配角,不是西医的从属和无足轻重角色。
      3.临床上,西医生过去可以随意开具中成药和中药处方(《中医药法》版发布后的2017年后开始受到限制了),“科班”中医院校毕业的执业医师却不可未经合格培训考核即能开具西药(化学药、生物制品等),以后将加强所有医院从业者的中医药知识再学习、培训、考核。
      如此,大大改变中医药知识掌握者和从业者的自豪感、成就感和社会评价。

      另,要求省、委(局)共建一批中医(含中西医结合)方向的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不再是只有西医这样、那样的高大上医疗中心了,给中医专业人才提供充分施展才华的平台。推动中医重点领域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建设以支持和加强中医药科研平台建设。实施名医堂工程,打造一批名医团队运营的精品中医机构,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连锁经营的名医堂。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打造3—5个中医药事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以上的中医药发展重大工程的实施,给中医药专业人才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还有,要完善中医药服务价格政策,就是让中医人才的临床价值和技术劳务价值得以实现,即白话就是参照西医提高中医服务价格以改善中医人的经济和社会条件。支持将疗效和成本有优势的中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这是非常重大的一项支持中医发展的举措,中医发展不好,其中一个原因是几乎中医服务项目都是自费(当然,之前针灸服务部分情况下可医保报销),但是西医就完全医保“待遇”不同,医保几乎就是为其量身定制。这样,就可以提高发展中医药的经济效益。西医就算有种种客观存在的大量弊端,但是依然如脱缰野马狂奔,之所以如此厉害,就是整个产业链都在盈利,是成建制的在攫取健康领域的资源和利益。

    “措施”最后表明,要从中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科技管理优化、法治化水平提高、文化传播加强等方面入手,营造中医药发展良好环境,尤其是强调要充分发挥国务院中医药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作用,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在资源配置、政策机制、制度安排等方面向中医药倾斜,这是以前各种文件不曾提到的。

    也就是说,如“措施”能真正执行开来,那将一改中医过去看西医脸色“吃饭”的从属地位,也将更符合打造健康中国,服务老龄社会的需要的宗旨和实际。


    中医的春天是不是真要来了?!


       注:本文为启疾光作品首发于启疾光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
         “颜色革命”并“鸠占鹊巢”的西医还以“科学”之名对中医赶尽杀绝
    新冠肺炎武汉卓绝战“疫”
中医开创史上五个“首次”
    中医学的自信理应走在中国文化自信前列
    国医大师对中西医结合的反思
    《瞭望》访谈仝小林:疫情对中医是巨大的转折
    拨开迷雾看中医逐渐式微的十大主因之门式卫生政策阻碍中医传承发展
    谁是中医真正的掘墓人
    中医药法
    钱学森之人体科学的方向是中医而不是西医
    国家药监局关于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国药监药注〔2020〕27号)
    为何讲中医出大师而西医出匠人(下)
    传统医学出师考核和确有专长考核大纲(试行)(国中医药发〔2007〕47号)
    关于深化中医药师承教育的指导意见 (国中医药人教发〔2018〕5号)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
    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教育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教高〔2020〕6号
    为何讲中医必兴

168

主题

243

回帖

3141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3141
发表于 2021-2-18 15:46:50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解读与答记者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同志就《
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答记者问


    一、《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出台的背景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专题研究中医药工作,并多次就中医药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批示。李克强总理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发展,多次做出重要指示。孙春兰副总理对中医药工作亲自指导、亲自部署。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国务院召开全国中医药大会,各地各有关部门凝心聚力、锐意进取,形成了共同推进中医药发展的良好局面。特别是中医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全程深度介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救治,筛选出“三药三方”(金花清感颗粒、莲花清瘟胶囊、血必净注射液,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等有效方药,形成覆盖预防、治疗和康复全过程的中医药诊疗方案,为抗击疫情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前,中医药事业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中医药服务体系有待完善、高质量供给不够、人才总量不足、创新体系不完善、发展特色不突出等。为此,国务院办公厅出台《政策措施》,对党中央、国务院中医药工作决策部署再贯彻再落实,对《意见》各项政策再部署再细化,加快健全符合中医药规律特点的政策体系,加快推动解决中医药发展实践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加快中医药有特色、高质量地发展,更好实现中医药传承创新。

  二、《政策措施》主要解决哪些问题?
  《政策措施》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总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中医药工作经验,针对当前中医药发展出现的薄弱环节和改革难点,聚焦破解中医药发展面临的具体问题,全面加大对中医药的政策支持力度和投入力度,提出7个方面28条政策:一是夯实中医药人才基础。提高中医药教育整体水平,坚持发展中医药师承教育,加强中医药人才评价和激励。二是提高中药产业发展活力。优化中药审评审批管理,完善中药分类注册管理。三是增强中医药发展动力。保障落实政府投入,多方增加社会投入,加强融资渠道支持。四是完善中西医结合制度。创新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健全中西医协同疫病防治机制,完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提高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水平。五是实施中医药发展重大工程。引领中医药在人才培养水平、医疗服务能力、科研能力、药材质量、综合改革、对外开放等方面全面提升。六是提高中医药发展效益。完善中医药服务价格政策,健全中医药医保管理措施,合理开展中医非基本服务。七是营造中医药发展良好环境。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优化中医药科技管理,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提高中医药法治化水平,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

  三、对中医药人才培养有哪些新的部署?
  中医药人才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也是中医药传承创新的重要战略资源。《政策措施》把夯实中医药人才基础作为首要任务,进行了一系列政策创新。中医药、教育、卫生健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将联合采取配套措施,抓好落实。
  一是提高中医药教育整体水平。建立以中医药课程为主线、先中后西的中医药类专业课程体系,增设中医疫病课程。支持中医药院校加强中医药传统文化功底深厚、热爱中医的优秀学生选拔培养。强化中医思维培养和中医临床技能培训,并作为学生学业评价主要内容。加大“双一流”建设对中医药院校和学科的支持,布局建设100个左右中医药类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推进高职中医药类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强化高校附属医院中医临床教学职能。
  二是坚持发展中医药师承教育。增加多层次师承教育项目,扩大师带徒范围和数量,将师承教育贯穿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长期坚持推进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传承工作室建设等项目。绩效工资分配对承担带徒任务的中医医师适当倾斜。在全国老中医药学术经验传承工作中,按程序支持符合条件的继承人以医古文代替外语作为同等学力申请中医专业学位的考试科目。
  三是加强中医药人才评价和激励。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建立中医药优秀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将中医药学才能、医德医风作为中医药人才主要评价标准,将会看病、看好病作为中医医师的主要评价内容。在院士、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等高层次人才评选中,探索中医药人才单列计划、单独评价。
  四是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用5—10年时间,评选表彰300名左右国医大师和全国名中医,培育500名左右岐黄学者、3000名左右中医药优秀人才、10万名左右中医药骨干人才,加强中医药优秀人才梯队建设和人才储备,调动中医药人干事创业积极性。开展中医药卓越师资培养,重点加强中医基础、经典、临床师资培训。加强高校附属医院、中医规范化培训基地等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力度。支持建设一批中医基础类、经典类、疫病防治类和中药炮制类、鉴定类高水平学科。

  四、如何推进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0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专家学者座谈会上指出,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强调要改革完善中药审评审批机制,促进中药新药研发和产业发展。《政策措施》通过调整中药注册分类,开辟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注册申报路径,构建“三结合”的审评证据体系等创新举措,在保持中药传统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中药创新研制力度,激发创新要素向传统中医药领域聚集,为中药产业优化结构、转换动能注入新的活力。
  一是优化中药审评审批管理。加快推进中药审评审批机制改革,加强技术支撑能力建设,提升中药注册申请技术指导水平和注册服务能力,强化部门横向联动,建立科技、医疗、中医药等部门推荐符合条件的中药新药进入快速审评审批通道的有效机制。以中医临床需求为导向,加快推进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成果转化。统筹内外部技术评估力量,探索授予第三方中医药研究平台专业资质、承担国家级中医药技术评估工作。增加第三方中药新药注册检验机构数量。
  二是完善中药分类注册管理。尊重中药研发规律,完善中药注册分类和申报要求。优化具有人用经验的中药新药审评审批,对符合条件的中药创新药、中药改良型新药、古代经典名方、同名同方药等,研究依法依规实施豁免非临床安全性研究及部分临床试验的管理机制。充分利用数据科学等现代技术手段,建立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临床试验“三结合”的中药注册审评证据体系,积极探索建立中药真实世界研究证据体系。优化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注册审批。完善中药新药全过程质量控制的技术研究指导原则体系。

  五、如何完善中西医结合制度?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救治中,探索形成了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的有效防治模式,为更大范围推进中西医结合积累了有益经验。《政策措施》把完善中西医结合制度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政策创新。
  一是创新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在综合医院、传染病医院、专科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完善中西医结合相关制度,做到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强化临床科室中医医师配备,打造中西医结合团队,开展中西医联合诊疗,“宜中则中、宜西则西”,逐步建立中西医多学科诊疗体系。鼓励科室间、院间和医联体内部开展中西医协作。将中西医结合工作成效纳入医院等级评审与绩效考核。对医院临床医师开展中医药专业知识轮训,使其具备本科室专业领域的常规中医诊疗能力。
  二是健全中西医协同疫病防治机制。中医药系统人员第一时间全面参与公共卫生应急处置,中医药防治举措全面融入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建立国家中医药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疫病防治骨干人才库,建设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和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强化中医药参与重大传染病防控理论技术方法和相关现代医学技术的培训。
  三是完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2021级起,将中医药课程列为本科临床医学类专业必修课和毕业实习内容,增加课程学时。在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中开设中医基础与适宜技术必修课程。允许攻读中医专业学位的临床医学类专业学生参加中西医结合医师资格考试和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开展九年制中西医结合教育。临床、口腔、公共卫生类别医师接受必要的中医药继续教育。研究实施西医学习中医重大专项,用10—15年时间,培养相当数量的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和能够提供中西医结合服务的全科医生。
  四是提高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水平。开展中西医结合学科(专科)建设。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传染病、慢性病等中西医联合攻关。逐步建立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评价标准,遴选形成优势病种目录。开展试点示范,力争用5年时间形成100个左右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六、在提升中医医疗服务和科研能力方面有哪些具体支持措施?
  当前,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和科研体系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弱项,难以适应新的形势需要。《政策措施》明确,将实施一系列重大工程,补齐发展短板,加快提升中医医疗服务、科研基础设施硬件条件,全方位提高中医医疗和中医药科研水平。
  一是加强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省、委(局)共建一批中医(含中西医结合)方向的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加快打造中医临床能力强、中医药文化氛围浓郁、功能布局优化的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推动省域、市域优质中医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建设优势病种特色鲜明的中医医院和科室。依托高水平中医医院建设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打造一批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加强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肺病科、发热门诊、可转换传染病区、可转换重症监护室等建设。打造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旗舰”科室、“旗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二是加强中医药科研平台建设。有序推动中医重点领域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建设。围绕中医理论、中药资源、中药创新、中医药疗效评价等重点领域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强服务于中医药技术装备发展和成果转化应用示范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建设。聚焦中医优势病种和特色疗法等建设10—20个中医类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一批服务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中医药科研支撑平台。

  七、如何提高中医药发展效益,增强中医药的自我造血能力?
  中医药素有“简、便、验、廉”的特色优势并得到群众喜爱,但一些传统中医药项目的定价收费和医保报销标准制定后长期未作合理调整,与中医药的临床价值和技术劳务价值不匹配。《政策措施》明确提出,提高中医药发展效益,这是促进中医药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一环。
  一是完善中医药服务价格政策。建立以临床价值和技术劳务价值为主要依据的中医医疗服务卫生技术评估体系,优化中医医疗服务价格政策。落实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每年开展调价评估,符合启动条件的及时调整价格,充分考虑中医医疗服务特点,完善分级定价政策,重点将功能疗效明显、患者广泛接受、特色优势突出、体现劳务价值、应用历史悠久的中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调价范围。医疗机构炮制使用的中药饮片、中药制剂实行自主定价,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二是健全中医药医保管理措施。大力支持将疗效和成本有优势的中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综合考虑有效性、经济性等因素,按规定合理确定目录甲乙分类。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发布中医优势病种,鼓励实行中西医同病同效同价。一般中医药诊疗项目继续按项目付费。
  三是合理开展中医非基本服务。在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基本医疗服务总量满足人民群众需要,基本医疗费用保持平稳的基础上,支持其提供商业医疗保险覆盖的非基本医疗服务。探索有条件的地方对完成公益性服务绩效好的公立中医医疗机构放宽特需医疗服务比例限制,允许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在政策范围内自主设立国际医疗部,自主决定国际医疗的服务量、项目、价格,收支结余主要用于改善职工待遇、加强专科建设和医院建设发展。

  八、在提升中药材质量方面有哪些针对性举措?
  中药材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发展中药材种植和加工,提高中药材质量,事关中医药事业发展大局。
  《政策措施》明确,相关部门将联合实施道地中药材提升工程。加强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和生产基地建设。制定中药材采收、产地初加工、生态种植、野生抚育、仿野生栽培技术规范,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鼓励发展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和联合社。推动建设一批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和产品信息可追溯的现代中药材物流基地,培育一批符合中药材现代化物流体系标准的初加工与仓储物流中心。引导医疗机构、制药企业、中药饮片厂采购有质量保证、可溯源的中药材。深入实施中药标准化项目。加强中药材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与风险监测,促进快速检测装备研发和技术创新,建设第三方检测平台。
  需要强调的是,加强中药材生产管理,要重点把握药材道地性,以道地药材基地建设为抓手,引导资源要素向道地产区汇集,从种子种苗源头开始,推动中药材绿色生态种植,严格规范采收及初加工、运输、贮存等,推进追溯体系建设,从全过程加强中药材生产管理,不断提升中药材质量,为中医临床疗效提供有效保障。

  九、如何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
  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既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也是推动中医药成为群众促进健康的文化自觉的有效途径。
  《政策措施》明确提出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一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中增设中医药专项,将中医药文化传播纳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大局,进一步强化中医药文化传播制度保障。二是加强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支持改善一批中医药院校、科研机构的中医药古籍保护条件,挖掘利用好中医药宝库精髓。三是建设国家中医药博物馆,推进中医药博物馆事业发展,打造好宣传展示中医药文化内涵及发展历程的重要阵地。四是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持续开展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开展一批群众性中医药文化活动,打造一批中医药传播平台,推出一批中医药文化精品,推动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上述措施,让中医药文化内涵更好地融入群众生产生活,推动在全社会形成保护、传播、弘扬中医药的良好局面。

  十、如何进一步扩大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
  推动中医药开放发展,增进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新形势下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造福世界民众健康,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举措。为此,将重点推进如下工作。
  一是制定“十四五”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加强顶层设计。二是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采取市场化方式,与有合作潜力和意愿的国家共同建设一批友好中医医院、中医药产业园,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格局。三是发展“互联网+中医药贸易”,为来华接受中医药服务人员提供签证便利,进一步吸引境外消费者来华就医保健。四是协调制定国际传统医药标准和监管规则,支持国际传统医药科技合作,为服务中医药海外长期发展战略夯实基础。(中医药管理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7

主题

250

回帖

2931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2931
 楼主| 发表于 2021-2-23 18:36: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中医药报社论:加快特色发展 打造国家优势

——写在《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印发之际

      2021年春节前夕,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后称“政策措施”)。此举继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后称“意见”)印发之后,再次突显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医药工作的高度重视,再次彰显了中医药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价值。
  认真研读《政策措施》,标题中的两大关键词尤其意味深长。
  一为“加快”,犹如耳边骤然响起催人冲锋奋进的铿锵战鼓。一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振兴发展,从《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再到中央《意见》和全国中医药大会,一系列扶持中医药发展的举措频出,实践中也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两个大局”的背景下审视,中医药发展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与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求、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需求,尚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必须把振兴中医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只争朝夕、“加快”发展。
  二为“特色发展”,再次提醒我们办好中医的事必须紧紧把握住“特色”两字。所谓特色,即你无我有,是中医之所以成为中医的精髓,也是中医区别于非中医的关键所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医药发展迅速,但背离中医特色和自身规律的情形时有发生,干扰着中医药的健康发展。而自中央《意见》实施以来,尤其时至今日中医药抗击新冠疫情的成功实践显示,中医药只有坚持“特色发展”,才不会背离自身发展规律,其独特的比较优势也才会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展现并大有作为。
  正是本着“加快”和“特色发展”的主旨,《政策措施》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针对当前中医药发展出现的薄弱环节和改革难点,聚焦破解中医药发展面临的具体问题,全面加大对中医药的政策支持力度,提出7个方面28条政策。而如果每个方面在实践中能够顺利展开和推进,再连同中央《意见》的深入贯彻落实,那么将来必会打造出因中医药而有的若干国家优势。
  比如,《政策措施》中,遵循中药自身特色规律的“优化中药审评审批管理”“完善中药分类注册管理”举措,摒弃以往“以西律中”的各种束缚,必将提高中药产业发展活力,打造我国独有的中药产业的国家经济优势。
  发挥中医药比较优势的“创新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健全中西医协同疫病防治机制”“完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提高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水平”举措,必将完善中西医结合制度,打造中西医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国家医学优势。
  确保人民群众享受得到“简、便、验、廉”中医药的“完善中医药服务价格政策”“健全中医药医保管理措施”举措,必将提高中医药发展效益,打造全民健康保障医患双方都满意、财政可负担的国家民生优势。
  包含“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中增设中医药专项”“建设国家中医药博物馆”等内容的“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必将营造中医药发展良好环境,打造中医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品牌、体现中华文化价值理念的国家文化优势。
  包含3项“建设”和5个专项“工程”并赋予明确任务的中医药发展重大工程,更是直指当前中医药发展的短板、弱项,可视为加快特色发展、打造国家优势的 “支撑性工程”,成为此次《政策措施》的一大亮点。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立足风云变幻的历史交汇点上,让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凝聚起再出发的磅礴力量,在新形势下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让中医药成为中国的国家优势,造福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健康,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0

回帖

29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9
发表于 2021-3-1 11:59:39 | 显示全部楼层

肖臻: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 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

      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制定出台《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简称《政策措施》),就夯实中医药人才基础,加强中医药特色人才队伍建设,明确提出要通过提高中医药教育整体水平,坚持发展中医药师承教育、加强中医药人才评价和激励等措施,并提出将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文件的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对今后中医药人才培养意义十分重大。通过认真学习,本人有以下几点体会。
  提高中医药教育整体水平
  (一)注重名师引领,突出经典传承。读经典、跟名师、做临床是中医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持续推进建立早跟师、早临床学习制度,将师承教育贯穿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的作用,推荐学生进入工作室跟师学习。在不同学习阶段建立不同的跟师培养模式,全程鼓励学生选择师承导师,增加跟师学习比例。搭建名医名师与学生交流的平台,邀请名医名师授课及分享,引领学生成才之路。
  (二)完善课程体系,增设中医疫病学课程。中医药防治疫病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有效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临床综合体系,并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医疫病学相关课程建立,需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要坚定中医文化自信,推动与课程思政建设融合;二要坚持守正传承经典,培养中医思维;三要深化医教协同,突出理论与临床相结合;四要注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加强学科交叉与跨界联动。
  (三)创新激励机制,打造卓越人才成长环境。优秀中医人才是卓越医生教育培养的首要目标,要联合学生培养管理各部门,统筹协调,建立适宜优秀中医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一要严格学生管理,优化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注重产出导向,改革学分认证制度,完善和优化学分权重认证。二要引入竞争机制,根据课程考核结果,制定相关动态进出制度或办法。三要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激励优秀中医学生在突破重大学术问题、解决关键科学技术方面的参与度,明确中医学生创新人才荣誉体系评价办法,激励学生传承创新,追求卓越。
  (四)强化中医思维培养与临床实践培训,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整合院校和附属医院教学资源,强化学生中医思维培养和临床实践能力训练,突出以自主学习为主线的专业基础能力强化和专业拓展能力提升。
  一要厚基础,重经典与临床融合,以中医经典教学夯实学生中医基础,以医案分析与演练训练学生的中医思维,以科室带教门诊模拟临诊的过程,强化学生对于理、法、方、药的掌握和使用。
  二要根据各个阶段学生培养要求,整合临床技能培训内容,对本科生、研究生、规培生各学习阶段细化培训内容和要求,建立贯穿中医人才过程的临床技能教学模式。三要参考执业医师临床技能多站式考核要求,编写技能培训教材,完善中医临床技能培训评价体系,采用过程评价与终端评价相结合,保证培训质量。
  关于发展中医药师承教育
  师承作为一种传统教育模式,在中国近代以前各个学科领域的传承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医药师承教育是中医药学继承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社会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其实施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良好的政策环境。中医药师承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不仅体现在教育价值方面,更重要的体现在发展中医药、振兴中医药、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因此师承教育对于中医药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医药师承教育应与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紧密结合。在院校教育期间应给与学生更多的机会接触名中医,采取“育苗培养计划”,让学生与名中医或高年资临床医师建立师承关系,最好能做到“半日读书,半日临证”,这样能做到,有学习,有思考,有实践。毕业后教育要建立教学门诊,强化跟师带教,让规培生能够进入教学门诊,跟师侍诊。医院的继续教育制度管理,也应纳入中医药师承内容,明确跟名医侍诊抄方相关要求,在严格考勤的前提下可以授予一定的继续教育学分。
  (二)师承教育需加强传统文化和中医药经典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药发展的土壤。历代中医大家也不乏诗书画精通者,如元代的王履,清代的傅山;中国传统文化的熟悉和浸淫,才能自然而然的培养出中医药传统思维方式。可在院校教育期间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在各级各类师承培养项目中,增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及相应考核。在此基础上,加强中医药经典知识学习,达到“诵、背、解、别、明、彰、用”的要求。
  (三)加强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工作室建设旨在抓紧时间抢救性整理挖掘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理论,留存学术思想,在建设过程中,完成对人才的培养,强化中医药活态传承。在传承工作室建设基础上,开展同专业间工作室之间的交流学习,针对同一疾病的不同的学术思想的碰撞,有利于中医药创新性理论的产生。同时,鼓励通过课题、项目等形式,对于整理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与经验、数据挖掘名老中医药专家隐性知识、整理古代中医文献、整理民间验方、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医药传承相结合等研究进行支持。(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院长 肖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0

回帖

29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9
发表于 2021-3-1 12:02:1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坚实有力的中西医结合举措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互动发展

本帖最后由 房酒 于 2021-3-1 12:03 编辑

      中西医并重,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中医药传承精华与守正创新互动发展,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是解决十四亿中国人健康保障的中国方案。总结中西医协同抗击新冠疫情的经验和问题,通过建立中西医协同的重大传染病防治机制、健全中西医结合诊疗体系、构建中西医结合科研重大平台,实现中西医结合创新引领,发扬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从而推动我国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疗法广泛而深度地介入了新冠肺炎的防治工作,在疫情防控与救治中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面向人民健康的战略需求,总结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的经验做法,实现传承与创新互动发展,破解中医药和西医药互相补充、协同发展的难题,是当前和今后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命题。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政策措施》)正是紧紧围绕中西医协同发展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一系列举措。
  传承精华,建立中西医协同的重大传染病防治机制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成为指导新中国卫生工作的四大方针,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确立的为人民健康服务、防患于未然、发挥中西医各自优势等诸多思想精髓及其影响延续至今,在今天健康中国建设乃至新冠肺炎的疫情防控中仍然有着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我国历史上抗击瘟疫的成功经验表明中医药是我国防治传染病的独特资源,譬如1956年的流行性乙型脑炎、2003年的非典、2009年的禽流感,都显示出中医药丰富的临床经验具有非常宝贵的实践价值。此次疫情救治坚持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指出,中医药参与救治确诊病例的占比达到92%。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6月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时指出,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未来暴发性传染性疾病的风险依然存在,总结我国独有的中西医协同的防治重大传染病的经验,建立中国特色的传染病防治体系是当前和未来的重大任务。中医药系统在重大传染病等公共卫生应急处置中应第一时间参与,中医药的防治举措应全面地融入到应急预案和防控技术方案中,要重视并切实加强中医药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疫病防治的人才队伍和基地建设,在公共卫生防控机构建立中医药的部门和人员配备,提升中西医协同防治疫病的能力和效率。《政策措施》的第十条明确提出中医药防治举措全面融入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建立国家中医药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骨干人才库、建设国家中医疫病防治队伍等具体任务,这些任务落实后将健全中西医协同疫病防治机制,有力地推动中西医协同防治重大传染病。
  创新机制,健全中西医结合诊疗体系
  中西医结合有助于开展重大疑难疾病的中西医联合攻关,形成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提高重大疑难疾病、急危重症的临床疗效。从人体整个生命周期的维度来看,中医药防治疾病能将治疗前置,在身体出现功能性问题或者出现不适症状表现时就早期干预,防患于未然,注重未病的防治,具有简、便、廉、验、效的技术特点。对于当前我国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乡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尚较薄弱、中医药优势技术应对重大疾病和常见病的尚不广泛深入的等问题,而进一步深化中西医结合的医疗模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中国处方”。
  中西医两种医学对生命和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各有所长,在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中,应坚持“宜中则中、宜西则西”,发挥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在综合性中医医院和中医专科医院,经过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师承制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医医师规范化培养模式、中为主而兼学西的中医医师培养模式、以及西学中班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现代中医医院管理模式等的探索和实践,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40年来的运营实践和经验总结,应该说中医医院、中医专科医院以发挥中医特色优势为主、整合西医完善医院综合服务能力为辅,中医为主、中西医兼通、中西医整合专科执业的体系已经相对成熟,并取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在综合医院、传染病医院和专科医院还需要进一步健全中医师队伍,建立具有中西医结合优势和临床服务能力的中西医结合专科团队很有必要。这样立体化综合推进才能形成患者获益最大化的中西医结合学科诊疗体系,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作出更大的贡献。《政策措施》第九条正是从人员培训、科室建设、诊疗体系等方面,提出创新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鼓励综合医院、传染病医院、专科医院等逐步推广“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
  构建大平台,实现中西医结合创新引领
  在新冠肺炎治疗上最大的难度是无法有效地抑制造成肺损伤的过度免疫反应,以及带来严重肺损伤乃至造成多功能脏器衰竭的炎症因子风暴,现有的治疗手段都属于对症治疗、支持治疗。中医药发挥多靶点、多环节的治疗优势,取得了新冠肺炎感染者的明显获益。然而科学界特别关注药物的作用机制,强调在科学地评价药物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的同时,还须用现代医学乃至现代科技的语言阐明取效的作用机制。诸如屠呦呦发明青蒿素等重大成果均是通过中西医结合研究方法实现的。
  国际国内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通过其先进的技术手段开展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机制研究。比如斯坦福大学和香港大学的研究团队采用依据配体与受体作用的“锁-钥原理”建立的分子对接技术,揭示了中药黄芩、灯盏细辛、酸橙与陈皮的成分能够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Ⅱ(ACE2)结合,与新冠病毒表面棘突的S蛋白形成竞争,是潜在的抗新冠肺炎的化合物。多项临床研究也表明辨证论治的中药复方疗法在抑制越发严重的肺损伤和炎症因子风暴前期病变上可能有作用。这些世界科学前沿均是依托先进的技术平台和人才团队实现的,这就倒逼我们在获得确有疗效的人用经验的同时,加大投入建设中医药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加强多学科前沿技术与中医药的深度交叉融合,开展中西医结合学科专科的内涵建设,形成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并揭示其科学机制,实现传承创新互动发展,让中医药走向世界。《政策措施》第十二条提出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传染病、慢性病等中西医联合攻关,就是希望中西医联合在医疗领域有所突破,共克医学难题,为人类健康做出新贡献。
  总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救治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进行了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中西医结合再次展示了“中国处方”的优势。作为国家顶层设计的《政策措施》,将由多部门跨行业协同推进落实,这将有利于中西医协同防治重大传染病机制的建立,有利于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的推广,有利于中西医结合临床科学研究的创新,实现传承与创新的互动发展,中西医药的良性互补、协调发展。(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 唐旭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