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诗祖情

中国“四大”百科荟萃

  [复制链接]

1

主题

13

回帖

2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2
发表于 2024-11-7 19: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唐代四大诗僧:皎然、灵澈、齐己、贯休



佛教在传入中国后,最初的重心一直在城市,不过,在隋唐以后逐渐转移到山林之中。尤其是,在禅宗兴起之后,逐渐呈现出“天下名山僧占多”的局面。而山水——恰好是孕育诗歌的摇篮。因此,在中唐以后,中国文坛开始出现一系列以诗文闻名当时的和尚,被人们称为“诗僧”。

1.皎然(生卒年不详,或为720-804年)。俗姓谢,字清昼,吴兴(浙江省湖州市)人。南朝谢灵运十世孙。活动于大历、贞元年间,有诗名。他的《诗式》为当时诗格一类作品中较有价值的一部。其诗清丽闲淡,多为赠答送别、山水游赏之作。
     说到茶,大家脑子里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茶圣”陆羽,但是,今天我们在很多大城市里见到的那些茶道、茶艺,却和一个和尚关系密切,他就是陆羽的好友——诗僧皎然,有茶宗之称。当然,喝茶喝得多,自然免不了文雅的诗词。且看皎然的这首《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今天所谓的“以茶代酒”,这种文化内涵,恐怕还得追溯到皎然的诗里。

2.灵澈(746~816),本姓杨,字源澄,越州会稽(今绍兴)人。云门寺律僧,驻锡衡岳寺。著有《大藏治病药》、《律宗引源》廿一卷等。与刘禹锡、刘长卿、吕温交往甚密,互有诗相赠,享誉当时诗坛。
     灵澈的名气没有其他三位大,不过,他与中唐大诗人刘长卿的交往,却是文学史上的佳话。刘长卿曾为灵澈写过《送灵澈上人》诗,闻名于世。而灵澈本人也是擅长诗文的“诗僧”,且看其大作《西林寄杨公》:
日日爱山归已迟,闲闲空度少年时。
余身定寄林中老,心与长松片石期。
这意境,颇有陶渊明与王维的神韵,没有禅法的体悟与文学功底,可是写不出来的。

3.齐己(约860年—940年),俗姓胡,名得生,自号衡岳沙门、长沙人。唐朝晚期著名诗僧。齐己一生经历了大唐最后的繁华以及唐五代梁、唐、晋三个朝代。
     齐己因为“一字师”的故事,在文学史上颇有名气,不过,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齐己”是法号,俗家名叫胡德生。晚唐诗人郑谷曾将齐己《早梅》诗“前村深雪里, 昨夜数枝开”的“数”字改为“一”字,一时传为佳话。这一改,使《早梅》这首诗成为千古绝唱,且看全诗:
万木冻欲折, 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 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 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 先发望春台。
还是最冷的时候,梅花却独自绽放,傲骨之中,有幽香散来,真是别样的美。

4.贯休(832~912),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人。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
     贯休这个名字,相信不少人都听过,当然,贯休的画,比他的诗更有名,特别是传世的《十六罗汉图》。不过,贯休的诗同样造诣颇深,因此,他在当时和后世,都是以“诗僧”+“画僧”的双重身份闻名于世的。且看贯休的诗《马上作》:
柳岸花堤夕照红,风清襟袖辔璁珑。
行人莫讶频回首,家在凝岚一点中。
行人归家,却流连身边的美景,一路上的情愫,被贯休寥寥数语、写得跃然纸上。

除了这四位诗僧,还有一位寒山大士,诗写得也很好——他虽然未留下姓名,但今天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寒山寺)的“寒山”之名,便由他而来。不过,寒山大士的身份,历来存疑,道教将他归为道士,佛教将他归为和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此这里没有将其列入。不过,四位已经足够代表唐五代间诗僧的整体水平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9

回帖

23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3
发表于 2024-12-11 17:53:16 | 显示全部楼层
魅力 发表于 2024-11-7 19:11
佛教在传入中国后,最初的重心一直在城市,不过,在隋唐以后逐渐转移到山林之中。尤其是,在禅宗兴起之后 ...

览皎然《渠南乡集》
唐·贯休

学力不相敌,清还仿佛同。
高于宝月月,谁得射雕弓。
至鉴封姚监,良工遇鲁公。
如斯深可羡,千古共清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8

回帖

23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3
发表于 2024-12-20 18:56:25 | 显示全部楼层

嵇氏四弄


曹魏时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竹林七贤”之首嵇康所作《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作“嵇氏四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4

回帖

2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1
发表于 2025-1-18 21: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唐代四大名医: 孙思邈、孟诜、王冰和王焘

孙思邈 :孙思邈([541—682年],有争议)是唐朝著名的医学家,被誉为“药王”。他对内科、妇科、儿科、外科和五官科都有深入的研究,并且对针灸术也有贡献。孙思邈的主要著作包括《千金要方》和《唐新本草》,并在当时具有极高的医学地位。

孟诜 :孟诜[shēn](621—713年)是唐朝大臣、著名的医学家和食疗学家,也是孟子的31世孙。与名医孙思邈过从甚密(有说他是孙思邈的弟子),精通医药、养生之术,他的著作《食疗本草》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最早的代茶饮出此作,其中载有专治“热毒下痢”“腰痛难转”的饮方。该书与现代营养学相一致,被誉为世界食疗学的鼻祖。他还有另一部治疗疑难杂症的医药专著《必效方》,提出了用麻布配药水对黄疸性肝炎诊治进行测检的方法,被赞为最早的pH试纸(俗称“黄疸试纸”)。孟诜还因其治愈唐睿宗李旦的旧疾,被赐号“孟余堂”。

王冰 :王冰(约710—805年)是孙思邈的徒弟,曾任唐代太仆令,因此也被称为王太仆。他专注于养生之术和医学研究,历时12年著成了《补注黄帝内经素问》24卷,为整理和保存古医籍作出了重要贡献,是“运气学说”创始人。

王焘 :王焘(670—755年)是唐代的著名医家,他的著作《外台秘要》广泛引用以前的医家医籍,几乎涵盖了所有医家留下的著作。书中记载的治疗白内障的金针拔障术,是我国历史上对这种方法的最早记载,且这种方法,现今仍被沿用。不少医家将此书与《千金要方》相提并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