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009|回复: 0

学医须知易

[复制链接]

127

主题

214

回帖

3458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3458
发表于 2019-10-18 19:42: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中国文化 于 2019-10-18 19:44 编辑

      在古圣先贤的眼中,《易经》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是群经之首。唐代孙思邈曾曰:"医者,易也,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明代张景岳作《医易义》以述易中蕴医之奥义,还有更多的医学名家无不是以易阐医,以易释医,以易演医。《易经》倍受名医青睐,是中医发展之必然。祖国医学永远也抹不去《易经》的影子,这是铁打的事实。
     学医不学易和学易不学医,都是片面的、不足的。学医而不学易的人,必定思路狭窄,不能从宇宙大道上把握人体生命的本质和规律;而只知易不知医的人,必定满足于玄学空谈,不能解决具体问题,由于不能在身体上有所体证,因而对天地大道的把握也必定不够深刻全面。只有将两者统一起来,才能相得益彰,才能弥补各自的不足,否则就会错过一生珍贵的时光。
     人类所要探索和解决的最大问题,莫过于生命的问题、生与死的问题。生命的本质到底是细胞、蛋白质、DNA,还是气、精、神?揭开生命奥秘的到底是西方,还是东方?或许西方生命科学更能揭示生命物质层面的奥秘,东方生命哲学则更能揭示生命精神层面的?秘,两者互补互动,才是 未来世界的大同。
     在东方人看来,人体是一个缩小了的宇宙,宇宙是一个放大了的人体。这一点充分体现在中医的藏象模型上,藏象是一个包容宇(空间)宙(时间)的巨系统,是一个时空合一的模型。
     当然在近现代中医发展过程中,也有不少名人对此不屑不顾,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曾说:"和《易经》结合,中医没有前途。"   
  其实,无论你承认不承认,祖国医学与《易经》从一开始就没有分开过,所以也就谈不到医易是否要结合的问题。例如 《易经》中取类比象的思想,就是中医认识事物的方法和手段,中医的藏象、脉象、舌象、症象等理论正与《易经》的"象" 思维一脉相承。《易经》中云:"一阴一阳之谓道也。"《内经》中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故治病必求于本。"故阴阳理论是中医和《易经》的共同理论。
   透彻领悟中医之经典著作的人,一定也能对《易经》阴阳之道深刻认识;一个真正的易学高手,也一定能轻而易举地明了中医的理论。因为二者一个讲天地人事,一个讲人事之生命,其理不外"阴阳"。  
  我们要"振兴中医、复兴中医、拯救中医。"不能只是喊口号,必须是学懂中医、学会中医。振兴不能只是继承和简单重 复,必须要创新、发展;要创新、发展就必须真正的透彻的领悟了中医之道,而不能全盘否定,搞中医西化。
     学医必须知易,这是快速顿悟中医的必由之路,这是真正快速学懂中医的必由之途,这是振兴中医、发展中医的关键一步(主要内容转网络)。
     当然研易不是为了占卜预测,而是为了发现规律,古人云:"会易者不占"即是此理。故研易也必须端正态度,方不会误入歧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