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908|回复: 4

[国内中医药传承] 中医现在弱势的内因是什么

[复制链接]

247

主题

280

回帖

4737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737
发表于 2019-11-8 18: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医现状应求于思维方式的改变》中医现在弱势的内因

只有全面地了解中医与中医行业的内因、外内,才能提取真正的解决办法,辩证哲学的主要目的不是解释世界,而在于改变世界。中医也是如此。

而要解决中医现状的根本当然在于人的思维,不明白人的意识思维在中医中的作用就无法解决中医的问题,中医的问题是思维方法的问题,各种不同的思维产生不同的现象,不明中医形势之脉证就不能随证治之。

一、“中医不再”的内因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才是决定的作用。但内因是什么?是中医理论还是中医行业?是中医人是还是中医教育?没有分析,没有从根本上了解人的思维与社会发展的根源更不能解决中医的发展问题。

不要认为有政策就能改变这种局面,2030年中医药服务领域实现全覆盖,中医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不能认为事实上会有这个发展的结果,如果不能认识到其中的制约因素就会变成中医药的“大跃进”。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才的因素,其理论的特点是需要整体思维的,使人才的形成困难,而现阶段那种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简单思维还真不行!

中医现在可以说是一盘散沙,如百年前中国一样,内忧外患,内为自身难以发展,外则有各种黑说、各种商业炒作挂在头上。

《中医药法》连中医是科学都不敢提,则名不正则言不顺。如此看来,“中医不是科学的”意识从顶层存在着。

中医需要发展却只能开展中医药现代科学研究。查了近几年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医药基金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全是用分析科学研究中医,一年几千个项目,而社科类项目是如何走向世界、研究中医历史之类的,这些能促进中医诊疗技术的发展吗?

中医不能仅是一些坚守中医者的中医,而是中医整体性思维的不存,这没有什么不可说的,更不用讳疾弃医。这些是机构研究能促进中医技术的推广吗?还有中医教育的问题诟病,不细说了。


   注:阅读此文(含后面4段贴)最好与《怎样理解和看待中医和西医的异同并发扬中医》和《中医招黑的来龙去脉》系列文章一起合读,前者从理论深度解析中医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后者从近现代史与文化解度分析中医现状的原因及改变的根本要求。
   文章均主要来自“岐黄道心”所作《只有对中医理论的全方位解构,才能明白文明的进程与发展的方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看清中医近现代的发展历程更能面向未来》、《深度分析中医现状的内在因素,解决根本当然在于思维的解放与提高》,在此表示感谢!


(来源:岐黄道心●搜狐《深度分析中医现状的内在因素,解决根本当然在于思维的解放与提高》)

247

主题

280

回帖

4737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737
 楼主| 发表于 2019-11-8 18: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中医弱势的行业内因:

从中医行业的思维方式来说,其是由中医理论所决定的,而中医理论的整体性也就决定了中医实践者必须要具备中医思维。中医思维又与整体社会思维方式、教育方式、中医传统传承的影响都有相关性。

改变思维方式(对中医的不良影响)单指(责)向现代教育,仅仅这样认为对吗?各种言论相互攻讦、自相矛盾,民间医攻击院派医,从中医院校毕业的也指责中医教育。但当代的大医国医都是从学院出身。

中医必须师承。那到底为什么要师承,难道民国初期那批国手们不是从师承过来的,他们又为什么要去办中医现代教育?

没有从根子上理解中医,各种奇谈怪论反而成为了阻碍中医发展的拦路虎。比如:中医要恢复繁体字、师承、学会内观,因为中医是从内观而来的;还有中医是上个文明流传下来的;还有中医的辨证论治理论阻碍了中医的发展,而要用方证;还有中医是五运六气,看中医是看时间、经方、河图洛书说、道医佛医说等等各种理论……导致刚进入学校的学子们无所适从。还有打着中医旗号的“李鬼”们。这些都算不算是“中医自身的不再”了呢?连自身都无法有统一的思想还能怎么样呢!

那么民间医呢?据以疗效攻击体制医,但是真的对吗?浮夸中医、攻击西医成为了正确的?“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差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这段出哪里的都别忘记了。民间中医有多少是象胡万林、张悟本式的人物,虽然不全是民间中医水平,但鱼龙混杂,更多的是忽悠吹嘘讲故事求瞩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7

主题

280

回帖

4737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737
 楼主| 发表于 2019-11-8 18: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中医那底是中医不再,还是根本就没有在过呢?在有关中医的言论都看了一遍,不管是中医黑还是国手大医的医论、学院派的讲课、民间中医的呼喊,这其中有建设性的,也有抵毁的。

中医有自身的原因,但如何解决中医的问题,却不仅是中医自身的事,而是需要思想风暴的。

先说中医自身的问题,中医从来就没有真正兴过,只有传承,相对于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来说的。在封建时代不存在医疗普及的可能,所以何来的兴。只有医疗能普及才可以说兴吧,说中医兴是没有现代医学的竞争的说法罢了。

几千年才出可数的名医,相对于千万的医生来说是少之又少,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从《伤寒论》等等医书的序言、医论就可以看到,从古代骂到现代,你能说古代明医多吗?

还有明医是被治坏后才奋力自救而成才的。如果医生多仲景也不至于在衙门行医,家族死十之有七;曹操不至于找上华佗,华佗也不至于丢了性命;唐太宗不至于寻找孙真人,孙真人不至于到处找伤寒论;朱丹溪不至于为母学医而成大医;李杲不至于母亲不治;黄元御不至于瞎一只眼;乾隆不至于找他到江南;慈禧不至于找上孟河医派……

正是古代也不多,现代的不多名医只是相对于大家对中医的期望罢了。中医还是那个中医。只是有西方文化输入后的文化断层的困扰与中医技术的失传忧虑,明白中医的本质,更明白中医的现状,还要与社会、经济都结合起来才有解决的方式。

因此在医疗普及的需求之下,社会化生产力不足的中医不能满足这个市场需要而败下阵来,这是生产力的原因,这不是中医理论的原因,但如何提高中医的能力,在于明白中医的特点,从根源上改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7

主题

280

回帖

4737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737
 楼主| 发表于 2019-11-8 18: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中医理论的内因

现存的中医理论与经验有两部分:

一部分是经过长期实践与总结合形成的经典理论,院校里的教学、民间中医学习等的都是高度概括的中医理论系统,是依靠个人的领悟来学习了。

另一部分是经验性的民间中医,多是以家传等形式流传下来的,估计数量不多隐于市隐于野的,能遇上的很少,只能靠口口相传了。

一是建立在整体论上的以辩证论治为核心的中医,这部分由于整体思维的能力需要有上士之能,中医为什么是整体,因为整体的理论与规律不是仅有一些定义,一些对话完整地说清,文字语言表达是片断的,某个方面的分析、记载与交流,但整体性的规律不是片断,片断的是机械,整合才是辩证,所以中国文化很多都是语录式的,包括《黄帝内经》、《伤寒论》是需要的是人的整合。这部份中医理论是由经验上升到理论层次的中医。需要的是高端人才,要有能沉下心去做理论研究后,再开展长期的实践后才能成才,而这些只有真正的中医才能明白的,而外行不了解的,也就形成中医被攻击的靶子,也是政策制定者不了解,以西医论中医而被限制的原因。

因为什么都只是文字语言上去解中医,还有“中医是象思维”等等都不能完全地把握中医的本质。原本是先进的科学内涵却不被知悉,而不知道把握使用,反而在一些传统片断、细微的用途上去争议,思维是不能被文字语言所限制。中医的特色有阴阳哲理,但阴阳哲学不在于阴阳五行之论本身,而在于融合领悟其精髓。“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道无精粗,人之所见有精粗”。察其同其异方能真“知”,用其同而废其异方能真“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7

主题

280

回帖

4737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737
 楼主| 发表于 2019-11-8 18: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另一类是以辨病论治的方法,以经验式的中医,很多的骨伤科、家伤秘单类的中医以辩病方法来治疗,他们来源于长期的经验的传承,是保护的对象。这是大众对中医的映象。

这即是中医被神化的部分,也是中医被攻击被滥用的部分,并不是中医的主要方面,而产生的争议却要整个中医所背锅。


当然也会有整体的中医理论在这里的应用,但更多是靠民间中医的传承。这类中医与学院派不能相互对比,他们是理论中医与经验中医的不同派别,事实上也有相关联的。整体中医理论也有专病专方,经验医也会用上整体中医理论,更多的是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获得与传承。



注:阅读此文(含前面4贴最好与《怎样理解和看待中医和西医的异同并发扬中医》和《中医招黑的来龙去脉》系列文章一起合读,前者从理论深度解析中医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后者从近现代史与文化解度分析中医现状的原因及改变的根本要求。

这几篇文章均主要来自“岐黄道心”所作《只有对中医理论的全方位解构,才能明白文明的进程与发展的方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看清中医近现代的发展历程更能面向未来》、《深度分析中医现状的内在因素,解决根本当然在于思维的解放与提高》,在此表示感谢!


(来源:岐黄道心●搜狐《深度分析中医现状的内在因素,解决根本当然在于思维的解放与提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