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完善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 深度挖掘齐鲁中医药精华,充分利用前沿技术,促进现代科技与中医药理论的深度融合,高水平打造多学科融合、多资源共享的中医药科研创新平台,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创新发展体系。 1.加强现代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推广应用。聚焦中医理论创新、适宜技术更新、诊疗阵地前移、中药制剂研发、中医健康干预等领域,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实现中医药传统诊疗方法与现代诊疗技术的深度融合。加快智能化脉诊仪、热敏灸治疗机器人、正骨手术机器人、颈腰椎病精准康复治疗设备、脑卒中智能康复装备、可穿戴式青少年近视防控设备等诊疗关键技术装备研发。深入研究中医药在标准化基础上的个性化发展机制,加快形成一批基于循证医学和科学评价的重大疾病新疗法、新方案,提升中医药疗效。〔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布局高能级创新载体。支持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联合共建多学科融合科创平台,强化中医药与系统生物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跨学科研究。充分发挥高血压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省中医药抗病毒协同创新中心的引领作用,优化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室等科研平台布局,积极创建国家级中医药科研创新基地(平台)。聚焦中医药发展优势领域,支持组建一批中医药创新研究机构和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支持“医研校企”共建中医药领域省级企业研究院、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鼓励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开展中医药研究。〔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推动中药新药研发和特色产品创新。围绕中药材道地性研究、中药资源产业化,研发一批基于古方秘方、经方验方、保护品种、医疗机构制剂转化的中药新药和名方名药,积极申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疗效确切、市场推广前景好的中药新产品。支持创新研发儿童用中成药。鼓励研发推广以牡丹、玫瑰花、金银花、灵芝、银杏等特色中药材资源为原料的化妆品、护肤美容产品以及洗护用品。开发一批针对青少年人群的中医药特色产品,助力“中医药伴我成长”。〔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省市场监管局、省药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强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良性互动,依托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重点平台、重点高校,培育引进一批中医药产业成果转化人才和高技能服务人才,全力打造与我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人才队伍。 1.打造产业人才基地。重点支持山东中医药大学建设高水平大学,加快推进康复大学、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建设,深化科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中医药产教融合基地。探索高校、科研机构、医疗机构协同育人模式,建设一批中医康复护理、中医药健康养老、中医适宜技术等实用型人才培训基地。鼓励高等院校加强相关教学科研资源建设,重点培养中医药跨界融合领域的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规范发展各类中医药健康职业培训机构,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合办中医药健康服务类科研机构、设立产学研基地。〔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引进以国医大师、院士、名老中医、岐黄学者为代表的中医药行业高端人才,带动培养一批中医药骨干人才、拔尖人才。围绕中医药智能康复辅具、重大创新药物、中药新药、健康大数据开发利用、健康营养食品、中药农药兽药等重大技术攻关,引进一批科技创新能力和学术研究水平国内领先的创新团队及高层次人才,带动培养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引领学科发展、带动产业转型的领军人才。〔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省畜牧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培育跨界复合人才。顺应中医药产业多领域、多业态融合发展趋势,培育一批中医药跨界融合的高素质专业复合型人才。围绕促进中医药产业新技术、新模式发展,培育一批通晓中医医疗康养,善于融资服务、资本运作、园区运营、市场营销等领域的复合型人才。支持中药生产研发企业引进一批引领创新创业、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职业经理人。挖掘中医药传统文化优势,培育引进一批医药融通、中西融合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复合型人才。〔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培养传承创新人才。组建一批高层次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培养一批高水平中医临床人才和多学科交叉的中医药创新型人才。加大中药资源保护、中药材种植养殖、中药炮制、药膳师、中医营养师、中药生产加工、中医药健康服务等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将老药工炮制加工经验纳入中医药师承教育,遴选中医药学术传承项目和传承人,培育实用型“中药工匠”。围绕推动中医药老字号传承创新,培养一批老字号工艺传承人才、文化创意和营销管理人才。〔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搭建中医药产业服务平台加快中医药产业发展要素集聚、资源集成、优势互补,搭建一批交流合作平台、商贸物流平台和专业服务平台,推动中医药产业有序发展、共享共赢。 1.技术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山东省中药原料质量监测信息和技术服务中心、省农技推广中心等机构的作用,建立“省-市-县”三级中药材技术培训网络,向广大药农推广和普及实用技术。建设中药资源动态监测和信息技术服务中心、中药材溯源平台,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构建覆盖种养、加工、收购、贮藏、运输、销售等各环节的质量追溯体系,实现来源可查、质量可追、责任可究。(省农业农村厅、省药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商贸物流平台。加强中药材产供销平台对接,发挥省际中药材采购联盟作用,优化山东省互联网交易平台功能,实现质控、交易、支付、结算和监管的线上一体化服务。加快建设集加工、包装、仓储、质量检验、追溯管理、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配送于一体的中药材仓储物流中心。加强鄄城舜王城国家级中药材市场建设,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提高大宗道地中药材交易流通能力。建立中医药产业直播电商孵化基地。〔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省医保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推介合作平台。积极开展中医药产业招商引资、宣传推介、对接洽谈,举办尼山世界中医药论坛、扁鹊国际论坛(济南)等高层次学术活动,组织山东省中药材交易博览会、世界中医药互联网产业大会等招商活动,推动一批市场前景好、产业带动强的项目签约。举办人才科技智力项目对接会,建立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地人才、高校、科创资源的长效合作机制。搭建院内制剂转化对接交流平台,支持企业与中医医疗机构、科研机构交流合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商务厅、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开放交流平台。加快推进齐鲁中医药“走出去”步伐,利用山东自贸试验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等开放平台,鼓励中医药机构、企业开展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和RCEP成员国的中医药健康领域的深度合作。鼓励中医药老字号企业申请境外商标注册,打造国际知名健康品牌。构建中医药领域技术、人才等多层次中医药国际交流合作,在援外医疗中进一步增加中医药服务内容,支持外国留学生来我省学习中医药专业。〔省商务厅、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省委外办按职责分工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