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84|回复: 0

[寓医深长] 看不见摸不着的经络古人通过观察什么画出来的

[复制链接]

12

主题

12

回帖

68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68
发表于 2022-4-6 14:33: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医的经络,看不见摸不着,不是血管也不是神经,古人通过观察什么画出来的

     在针灸疗法中,最为核心的知识点就是我国独有的关于人体经络的学说,既然针灸疗法已经被实践所证明,是非常正确且有效的疗法,那么它的理论基础——经络学也一定是基于人体的正确医学理论。早在上古传说时代,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了经络,但那时候的人们是怎么发现隐藏在人身体内的经络和穴位的呢?

经络的现代科学依据
     随着解剖学等现代医学和相关技术的发展,直到上个世纪,医学工作者们才有了足够的实力能彻底剖析出人体内的组织架构。在进行广泛的人体解剖观测的基础上,医学工作者们证实了人身体中的经络线是确实存在的,但它不是西医中常说的神经或者血管一类的东西,它隐藏于组织细胞之间,用肉眼是无法直接观测出来的。
     在解剖实践的基础上,生物学家们对经络的存在做了一个符合科学的解释:古人所说的经络其实是我们体内的细胞有序排列而形成的细胞间隙。除了人类外,动物甚至植物等生物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经络线,可以说只要有生命,就会有经络的存在。
     简单来说,随着人类短期内的新陈代谢进行和长期内的生物进化,细胞间的空隙也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不过变化的幅度非常的微小,变化的过程则十分漫长。如果一个人时常会锻炼身体,或者长期从事体力类劳动,那么他的细胞自组织能力就比较高,细胞间隙也较为通畅,身体就会健康。
那些需要针灸来治疗病情的人,就是由于体内某处的细胞间隙不顺畅,需要通过外力刺入来使其变得通畅,从而恢复身体健康。当然细胞间隙,也就是经络具体是如何被激活,又怎么发挥促进人身体健康的作用,不是简单地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这其中还有非常高深的医学理论存在。

古人的经络观念
     让我们惊叹的是,古人并没有产生细胞的相关概念,也不知道人体的组织构成,但他们却发现了细胞间隙的存在,并且以经络学为基础构建了一套完整、实用的针灸治疗体系。现在我们耳熟能详的古代名医,如华佗、张仲景等,无一不是在经络学的基础上将中医发扬光大。
     古人是怎么产生人体内有经络存在的想法呢?这其实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观念有着很大的关联。自从汉代董仲舒振兴儒学思想后,便产生了天人合一的观念,意思是天地间的运行规律与人的生长规律是相同的。从人受伤会流血入手,古人把人体内的血液比作了天地间的河流。
     由于当时的中国有十二条最为著名的河流,恰好和上古时期黄帝所编写的《黄帝内经》中记载的经脉数相吻合,因此医者们坚信人体内有十二条经络存在负责气血运行。人生了病就像河流被堵塞一样,需要外力干预使其畅通无阻。古人想象中的经络其实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血管,这也算是误打误撞的发现了。
     此外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古代科学理论也为经络和穴位的存在提供了一系列佐证,使人们越发地相信人体内存在经脉。在长期的针灸医学实践中,人们逐渐摸索出了静脉的具体位置,并作图把它画了下来,便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针灸脉络图。
十二经络图.jpg
经络图的形成
     针灸脉络图的形成与发展完善,历经了数千年的时间,其间有无数古代医学家们日以继夜地进行研究,才有了如今系统而又逻辑自洽的经络理论。关于经络图的最早形成时间,在上古时期黄帝所写的《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经络的记载,并详细地指明了人体内有十二条经络线纵贯全身。
     黄帝之所以能够发现经络的存在,是因为他在长期给人们治病的过程中发现,如果用力刺激人体表的某些地方,会产生从疼痛到酸麻等不同的感觉体验。在长期的实践积累中,黄帝一步步地记载下刺激人体不同部位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并将其用线连接在一起,就形成了最为古老的经络线。
     《黄帝内经》中所记载的经络线是非常简单的,而自“天人合一”等思想出现后和《黄帝内经》中的经络线相吻合,愈发地激起了古人对于经络的探索和研究。对于人体部位的刺激物也从手指一步步变为又细又长的针。
     通过数千年的扎针实验,经络图上记载的穴位越来越多,最后才形成了如今看起来密密麻麻的人体经络图。可以说经络图的形成,离不开古代医生们的一次次的实验探索,更离不开受实验者在被扎针后细致的感觉描述,其形成的不易,如今想来都不禁令人觉得不可思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