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浙江省财政厅等 关于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推进中医药事业优质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
浙卫发〔2021〕49号
各市卫生健康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医保局: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按照《中共浙江省委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全省中医药大会部署,以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为指引,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增强中医药服务特色和比较优势,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提升中医药服务整体能力,深入开展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构建高水平中医药服务网络
1.强化中医药骨干网络建设。强化政府主导中医医院基本建设,以建设中医药特色优势鲜明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医院为主基调,持续增强区域内医疗资源配置的整体性和协调性,促进中医医院均衡发展,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骨干网络支撑力。实施中医医院强院建设项目,加快推进《浙江省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的重大项目建设,至2025年,省级中医医院全部完成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建设任务,100%的县(市)建有1所公立中医医院,其中95%达到二级甲等建设标准,设区市至少设置1所三级甲等水平的公立中医医院。推进市级中医医院组建城市医疗集团,推动省级中医医院与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形成高层次合作关系。
2.强化中医药基层网络建设。深化中医基层化、基层中医化,坚持重心下移,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中医馆、中医阁)建设。至2025年,100%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中医馆,10%以上的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置中医阁。发挥县级中医医院带动引领作用,强化县级中医医院牵头的县域医共体内涵建设,形成县域一体化中医药服务体系。支持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医疗机构和连锁经营。
3.强化中医药应急网络建设。加强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建设,积极应用中医药防治重大传染病,依托国家中医疫病防治、紧急医学救援基地(队伍)和中医应急医疗队,构建中医医院疫病防治体系,加强中医医院感染科、重症医学、肺病科、麻醉科、创伤、发热门诊、可转换病区等建设。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规范设置发热门诊和预检分诊点,实施30个中医医院公共卫生救治能力建设项目。三级中医医院应规范设置胸痛、卒中和创伤中心,提高急危重症救治能力。
二、扩大高质量中医药服务供给
4.推进中医药医学高地建设。支持中医医院依托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建设成为中医药优势突出、医疗质量和管理水平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的中医医院,积极创建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省级中医医学中心1—2个、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5个。加强中医药特色高水平学科建设,推动前沿科学技术与中医药学科交叉融合,新增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8个。
5.推进中医特色医院建设。选择10所左右中医药特色优势突出的中医医院,围绕中医诊疗具有优势的专科专病,以名医、名科、名药带动打造一批中医特色突出、临床疗效显著、示范辐射作用明显的省级中医特色医院。支持三甲中医医院建立中医经典病房,探索运用中医主导的方法技术,开展急危重症和复杂疑难病的诊治工作,研究制定并推广诊疗方案。
6.推进特色康复能力建设。加强中医康复中心和中医特色康复医院建设,建设2个以上省级中医康复中心。遴选20个以上中医医院康复科、中医特色突出的康复医院中医科和综合医院康复科,开展康复科和康复医院中医科室服务能力建设。至2025年,三级中医医院和二级中医医院设置康复(医学)科的比例分别达到100%和80%,面向基层医疗服务人员开展中医药康复适宜技术培训5000人,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可提供中医药康复服务。
7.推进名医堂建设。加强省名中医研究院建设,集结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省国医名师和省级名中医等名医资源,推进线上线下浙派名医堂建设,并向地市延伸,实现中医特色服务品牌化。支持名医堂组建名中医联盟,参加远程医疗协作网。鼓励和支持有经验的社会力量兴办连锁经营的名医堂,突出特色和品牌,提供高质量中医药服务。
8.推进基层中医药服务水平提升。围绕常见病、多发病和公共卫生问题,进一步明确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融中医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功能定位,鼓励设置中医康复诊室或康复治疗区,扩大中医药服务可及性。加强县域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建设,推动乡镇(社区)、村(居)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提升基层中药饮片、中医非药物疗法使用比例。鼓励家庭医生团队配备中医师或西学中临床医师,提供中医药签约服务。鼓励中医(专长)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服务。
9.推进中药饮片规范使用。落实《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医院中药饮片管理规范》《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中药饮片管理的通知》等规定,强化中药饮片的合理规范使用,坚决杜绝滥用,保障群众用药质量和权益。中药配方颗粒使用纳入中药饮片管理范畴。严格执行国家中药饮片加成政策。
三、打造高协同中西医结合模式
10.加强非中医类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建设。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和有条件的专科医院全部设置中医科,有条件的可设立中医病区和中医药综合治疗区。将中西医结合工作纳入综合医院评审和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医务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纳入继续教育考核,对医院临床医师开展中医药专业知识轮训,使其具备本科室专业领域的常规中医诊疗能力。
11.加强中西医结合诊疗服务模式创新。各级各类医院应建立中西医多学科诊疗体系,强化临床科室中医医师配备,组建中西医结合多学科团队,健全中西医结合诊疗制度,完善中西医会诊机制,开展中西医联合查房,把握中医药切入点和介入时机,制定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宜中则中、宜西则西”。鼓励医疗机构、县域医共体、城市医疗集团间开展中西医协作。
12.加强中西医结合协作能力提升。以凸显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探索建立中西医诊疗评价标准为目标,推进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平台建设,建设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旗舰科室”。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传染病、慢性病等中西医联合攻关,至2025年,形成50项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结合诊治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