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81|回复: 6

[国内中医药传承] 岐黄工程为中医育人|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夯实人才之基

[复制链接]

6

主题

11

回帖

3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31
发表于 2022-5-30 11:32: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医药人才是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以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为抓手,持续深入实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岐黄工程),着力培养一批中医药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和基层实用人才,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中医药人才培养平台,为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中医药是源于临床实践的科学,理论和诊疗技术均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形成并不断发展。中医药人才培养要充分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因人制宜。因此,在实施“岐黄工程”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不同类型的中医药培养对象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精心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岐黄学者,主要采用“经典研修、临床研究、学科交叉、战略思维”4个模块开展培养;针对中医优秀人才培养,主要采用“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强素养”的培养模式;针对中药、中医护理骨干人才,主要采用游学、轮转学习与自主实践运用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针对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主要采用访问交流、广泛学习、导师指导、自主研究的培养模式;针对西学中人才,主要采用集中培训、跟师临床、结伴同学的培养模式等;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则主要采用“一带二”师承模式。

通过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经遴选培养了149名岐黄学者,选拔了1000名中医(临床、基础、少数民族医药、西学中)优秀人才,为2200余名老中医药专家配备了4400余名继承人,培养了近4000名中医临床、中药、中医护理、西学中、中医药创新及少数民族医药骨干人才,推动了高层次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在实施“岐黄工程”过程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落实落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的“加快推进活态传承,完善学术传承制度,加强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老药工传统技艺传承”要求,做好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传承工作。通过科学谋划、精准施策,以中医医疗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依托,建设了90个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100个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1836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51个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打造了一批具有示范作用、成效明显的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及人才培养平台。

部分省(区、市)借力“岐黄工程”,积极开辟中医药传承新路径。以江苏省为例,江苏省中医院将15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集中设置,成立名医馆、国医馆,不仅为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提供了便利条件,更成为了中医药学术新经验、新成果的孵化器。

此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充分发挥“岐黄工程”人选在重大项目攻关中的作用,支持其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重点建设专项,产生了一批阶段性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岐黄学者中3人入选两院院士、9名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成长为全国名中医、13名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成长为岐黄学者;80%的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已成长为科室主任或学科带头人,绝大部分骨干人才也已经成长为所在科室、单位的中坚力量。

我国以中医专业为主的乡村医生有9592人,中西医结合的乡村医生80230人。而“保基本、强基层”是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度关注基层人才培养,在“岐黄工程”实施过程中,一方面要求岐黄学者、全国中医优秀人才等高层次中医药人才承担相应的基层中医药工作人员带教帮扶任务,另一方面是将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纳入项目内容。

目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遴选了1432位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建设传承工作室,并优先覆盖全部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革命老区县级医疗机构,开展临床经验传承、继承人培养,对对口乡镇卫生院中医药人员、乡村医生进行临床带教,极大提升了乡村中医药服务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扎根基层、甘于奉献的中医药工作者。如黑龙江省刘福悦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该团队常年深入乡村为患者义诊,定期到全县各乡镇村屯为农村卫生人员传授中医药知识,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培养了30多名中医药技术骨干。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健康有着更高的需求和期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以“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中医药健康服务”为目标,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将便民利民理念与业务工作有机融合。

为使名老中医药专家更贴近群众的生活,方便群众“看好中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政府网站和中国中医药报官网等网站开设“便民就医导航”专栏,并将仍在出诊的876名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和953名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专家、65名岐黄学者的姓名、专业、出诊单位、擅治病种等信息在专栏予以公开,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中医医疗信息查询途径,满足了群众随时随地获取到真实权威的中医医院和中医专科等信息的需求。

“岐黄工程”的实施,在中医药行业引起巨大反响。在“岐黄工程”的带动引领下,部分省级中医药主管部门参照国家模式,启动了省级中医药人才培养工程,如浙江、江西、河南等地分别实施了中医药“十百千”人才工程、杏林计划、仲景工程等。通过“岐黄工程”以及省级人才培养工程的实施,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健全,人才队伍结构层次不断优化,有效缓解了中医药人才继承不足、创新不够等相关问题。(中国中医药报  记者:方碧陶)

2

主题

12

回帖

2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1
发表于 2022-6-2 10:48:11 | 显示全部楼层
岐黄工程为中医育才|传承工作室打造中医药人才成长阵地

日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了544名2022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名单,这意味着新一轮传承工作室项目建设工作正式启动。

名老中医药专家是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宝贵的智力资源和知识财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一贯高度重视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早在2010年,就开始启动实施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该项目主要面向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开展建设,其定位为深入总结挖掘、推广运用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培养学术经验传承团队。同时,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每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可获得50万元项目经费支持。

目前,2026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遍布我国大江南北,成为弘扬医风、传承技艺、服务百姓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培养形成的覆盖老中青三代人的传承队伍展现了中医药赓续前行的磅礴力量。

在多年实践探索中,传承工作室逐步形成了收集整理、分析研究、总结提炼相结合的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模式,保存了一批珍贵资料,促进了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发展。传承团队特别注重“原汁原味”传承,收集了大量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等中医大家早期诊疗的原始记录,录制了大量其开展临床带教、授课查房等活动的影像资料,最大程度地还原了他们最原始、最真实的诊疗工作状态,为探究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观点形成过程及开展后续研究传承工作积累了丰富素材。

以收集整理的各类资料为基础,传承工作室深入分析,围绕老专家学术经验及特色技术传承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研究,并总结提炼研究成果,最终形成临床诊疗方案、经验方或技术标准。收集资料、分析研究、总结提炼3个步骤环环相扣、步步推进,在传承中推进经验技术创新发展。以2016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为例,122个传承工作室3年建设期间累计开展与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相关的课题研究800余项,发表相关论文1700余篇,出版专著300多部。

同时,传承工作室形成了以传承团队为中心,辐射周边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大批中医药特色人才。传承工作室强化传承团队建设,组建人员稳定、专业配置合理、梯队层级分明的传承人员队伍,积极开展带教学习、交流研讨等一系列人才培养活动,采取“团队内提质、团队外扩面”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传承团队内部,重点培养中级职称以上、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中医药人员;传承团队以外,采用举办省级以上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等方式,推广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据统计,已经建设的1482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累计培养中级职称以上团队传承人员1万余人次,接收外单位进修学习人员近1.5万人次;举办省级以上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约4000个,约75万余人次参与继续教育培训。

“十四五”期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以更加扎实有力的举措推进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把老中医、老药工们的学术经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培养一批中医药特色人才,为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人才保障。(中国中医药报  记者:李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0

回帖

2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1
发表于 2022-6-18 12:37:49 | 显示全部楼层

岐黄工程为中医育才|遴选3404名指导老师,培养6562名继承人

岐黄工程为中医育才|遴选3404名指导老师,培养6562名继承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结硕果


近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了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和继承人名单,1299名指导老师和2605名继承人入选。在指导老师名单中,路志正等多位国医大师名列其中。

薪火相传育桃李。早在199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人事部和卫生部联合启动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该项目定位于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为其培养继承人。指导老师均为主任医师、主任药师,从事中医临床、中药实践工作30年以上,继承人均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年龄在45周岁以下,通过为期3年的跟师学习,培养一批继承掌握发扬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的继承人。据统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累计遴选3404名指导老师,培养6562名继承人。前六批继承人中已有24人被评为全国名中医、22人成长为岐黄学者、219人成长为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20余人入选青年岐黄学者和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等青年拔尖人才项目。

通过开展继承工作,老中医药专家多年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得到了总结、提炼和继承,甚至是抢救性的挖掘、整理和传承,得到了广大中医药专家的充分肯定和积极参与,第一至三届90名国医大师中有84人担任过指导老师,王烈、卢芳2名国医大师连续担任了第一至七批指导老师。

老中医药专家们将积累一生的学术经验衣钵真传,推动了中医药学术的继承创新。继承人在整理、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过程中,中医药理论根基得到巩固加强,中医药诊疗技术日趋精湛,医德医风和人文修养得到了升华,逐渐成长为新一代中医药高层次人才,成为中医药学术传承与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

自第四批继承工作开始,继承人在完成跟师学习任务的同时,可申请中医临床专业学位,既发挥了师承教育在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医药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作用,又利用院校教育优势弥补继承人在知识结构和认识能力等方面的局限,拓宽其视野和相关学科知识面,提高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技术和方法开展中医药临床研究的能力,创新了中医药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的模式。

继承工作开展以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还相继组织实施了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名老中医药专家和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等以中医药师承教育为主要模式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专项,并将师承教育融入了院校中医药人才培养及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师承教育已成为中医药人才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逐步实现了与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的相互融合。

在继承工作的示范引领下,全国26个省(区、市)开展了省级老中医药专家经验继承工作,遴选指导老师8400余人次,培养继承人近1.9万人,形成了上级带下级、逐级带教的师承教育格式,营造了全国开展中医药师承教育的良好氛围。(中国中医药报  记者:李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0

回帖

2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1
发表于 2022-6-18 12:38:0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工作要加大力度,落到实处,不做假大空,忽悠经费。浪费“表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6

回帖

24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4
发表于 2022-7-15 09:2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岐黄工程为中医育才|岐黄工程是中医药人才培养重要抓手

本帖最后由 康福 于 2022-7-15 09:28 编辑

岐黄工程是中医药人才培养重要抓手


6月24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京召开中医药人才工作情况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人才工作的进展以及《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有关情况。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司长卢国慧、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王启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副司长刘冬梅、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技教育司副司长陈昕煜出席发布会并答记者问。会议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副主任邢超主持。

卢国慧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党中央、国务院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推进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构建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有机衔接,师承教育贯穿始终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实施“岐黄工程”,中医药人才队伍规模快速增长,结构布局逐步优化,人才质量和效能显著增强。

“岐黄工程”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在“十三五”期间首次凝练形成的专门的人才培养工作,自启动以来取得了喜人成效:培养了149名岐黄学者,100名青年岐黄学者,797名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和一万多名中医骨干人才,搭建起了领军人才、骨干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有序衔接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此外,在平台建设方面,共建设了31个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在个人培养项目上,创新提出了团队培养项目,到目前已经支持建设了15个国家中医药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和20个传承创新团队。在工作室建设方面,建设了2000多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计划到2025年,遴选培养300名岐黄学者和青年岐黄学者、1200名中医临床优秀人才、10万左右骨干人才,建设一批中医药创新团队和中医药重点学科,培训一批中医馆骨干人才等基层实用人才。

卢国慧表示,“岐黄工程”仍然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根据《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下一步,要进一步优化岐黄工程的顶层设计,把各类项目凝练成三个计划: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基层人才培养计划和人才培养平台建设计划,进一步丰富工程建设内涵。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将继续实施岐黄学者、青年岐黄学者,中医药创新团队、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等项目;面向基层,继续开展中医馆骨干人才培训、中医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基层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等项目。在平台方面,将会同相关部门持续推进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中医临床教学基地建设、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等。

“对标对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中医药高层次人才队伍总体依然不足,具有影响力的领军人才依然缺乏。”卢国慧说,针对这一问题,此次发布的《意见》还强调要培养造就中医药战略科学家,在院士评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高层次人才评选中探索中医药人才单列计划。面向国家重大项目、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吸引、发现、造就具有权威性和卓越的科技组织领导才能的战略科学家。(中国中医药报  记者:黄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8

回帖

24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4
发表于 2022-7-16 20:43: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优才项目何以成“金字招牌”


题记:19年来,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中医临床人才,建立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路径和选拔评价机制,广受业界好评——


“要充分认识加强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更高标准、更开阔视野抓好项目推进实施,加快培养大批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日前,在第五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启动推进会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秦怀金对项目实施提出要求、道出希冀。

自2003年启动以来,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已成为中医临床人才培养的“金字招牌”。据统计,项目累计培养了四批1300余名学员,其中,9人当选全国名中医,13人入选岐黄学者,八成左右担任了科室主任及以上职务。

中医优才项目何以成“金字招牌”?关键在于其独有的选拔评价机制、人才培养路径和一代代中医人薪火相传的赤忱之心。

1  坚持项目定位:严选拔,重评价

“可谓是久旱逢甘霖!”上世纪90年代,毛静远从天津中医学院毕业后进入附属医院工作,虽然先后在内科部、急症部、心血管科等多个岗位磨炼临床技能,但他也逐渐遇到了事业和学术发展的瓶颈,迫切渴望得到名医大家的指点。2003年,全国首批优才项目启动,面向起点高、基础好、潜力大的中医人才开展遴选工作,这让他看到了希望。

为确保高质量开展培养工作,与多数研修项目不同的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培养对象遴选环节上严把“入口关”,建立了统考选拔方式,全国统一考题考卷,按照成绩排名录取,保证选拔的公平性和权威性。

很快,毛静远顺利通过遴选,得到了宝贵的学习深造机会。“在班主任老师孙光荣精心安排下,我们聆听了来自全国中医药领域多位名医大家的学术报告,领会到了各位大师的心得,这让我受益良多。”他表示。

如今,毛静远已当选岐黄学者,并曾担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院长。他的成长经历并非个例。在江苏省中医院,不少优才项目学员已成为医院相关领域的领军人才和推动医院发展的中坚力量。

谈到对优才的扶植,该院党委书记方祝元介绍,医院建立了领导班子成员联系服务优才制度,院党委书记和院长亲任优才学员班主任,充分整合南京中医药大学和附属医院的优质资源,为学员大力提供支持。

在考核方面,项目也绝不放松,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亲自抓、亲自管,局人事教育司单独设立项目管理系统,逐步建立了以中医经典理论考试、策论、临床医案、中医临床科研设计方案、中药饮片辨识考评为主要内容的结业考核评价制度,考核不合格不结业,将考核作为优才工作的“指挥棒”,真正做到以考核促提升。

为确保学员将项目要求落实到位,江苏省中医院重点对学员的医德医风、理论水平、诊疗水平、社会评价等进行考核,并定期开展跟师学习、临床实践情况考核,督促优才学员提升门诊中医处方率及外地患者就诊率。

2  注重经典培养:跟名师,采众长

19年来,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围绕培养目标,探索建立了“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强素养”的实施路径。正是这一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路径,打出了项目的“金名片”。

在跟名师方面,学员需拜3位以上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等为师,并撰写跟师笔记、临床医案等。

毛静远回忆,在跟师过程中,张伯礼带他体会到了用研究的思维和方法解决临床问题的乐趣,王永炎、任继学让他学会了用“模糊数学”的方法精准解决疾病复杂问题的诀窍,“他们的博学笃行和专业精神对我影响至深。得益于老师的示范、启发和教导,我把研究方向瞄准了心衰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防治,经过近20年的尝试和探索,显著提升了难治性心衰的临床疗效。”他表示。

不仅如此,项目还格外重视学员对中医经典的学习。“作为中医人,大家都学过经典,背过经典,但到临床后,多数人都很少再复习经典。然而,当我静下心重读经典后,逐渐领悟了《素问·异法方宜论》因人、因地、因时而异的疾病观和论治观,并开始深思病机的现代内涵。”受此启发,毛静远带领团队开展文献分析、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等系列研究,最终成功揭示了冠心病“阳微阴弦”病机本虚标实的证候演变规律和现代内涵。

“我院专门开设了‘中医经典百家讲堂’,组织专家为优才学员编写《岐黄圣贤书》,并搭建经典学习网络平台,强化中医经典学习。”方祝元介绍,同时,医院专门出台优才师承配套政策,支持学员广跟师、跟名师,重点遴选优才作为本院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的继承人。

值得一提的是,已年过八十的国医大师孙光荣连续五届担任班主任,他寄语学员们:“要珍惜这一难得的自我提高的机遇,注重‘修心’;在业务层面要‘精进’,要始终虚怀若谷,砥砺前行;希望大家研修能‘终成正果’,继承‘大医精诚’传统,逐步成长为苍生大医。”他的专业素养和对中医的热忱无疑也成了学员们学习的重中之重。

3  发挥示范作用:建队伍,强引领

中医优才项目的成功实施,有力辐射带动了全国各地的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工作,在行业内掀起了“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强素养”的热潮。山东、上海、河北、江西等15个省(市)参照国家项目的工作思路和模式,开展了各具特色的省级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

在山东,该省以优才工作为抓手,着力构建起“省级优才-省级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全国优才-中医药名医”四级人才梯队。

“我们积极开展了山东省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培养工作。通过理论研修、临床实践、名师指导等,加强省级优才培养,为全国优才遴选做好储备。目前,已培养储备省级优才100名,并将于近期开展新一批省级优才选拔工作。”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张立祥介绍,同时,还实施了山东省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育项目,利用3年时间,通过导师带培、项目带动、研修培训、学习交流等方式,在全省范围内培养10名中医药学术领军人物、100名中医药学科带头人。目前,已培育6名中医药学术领军人物、40名中医药学科带头人。

为拓宽优才成长发展路径,全方位发挥优才引领作用,把“壮苗”培养成“参天大树”,各地也出台了系列配套支持政策。

江苏省中医院坚持给优才“压担子、铺路子”,支持优才优先入选“高峰学术人才培养工程”,予以经费等配套支持,优先支持优才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和人才项目,在职能部门、科主任等竞聘中优先考察与选拔,前四批优才已有多人走上管理岗位。“经过不懈努力,我院优才培养成果显著,共获得科研立项72项,包含国家级20项,培养江苏省名中医12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13人。”方祝元说。

山东积极为优才搭平台促交流创新,承办第二届全国中医优才论坛,邀请全国名中医药专家及优才代表开展学术交流。鼓励名中医药专家和中医优才主动开展传帮带和师承工作,原则上每3年培养至少2名继承人,传承学术思想,培养中医人才。“下一步,我省将进一步提升临床中医经典、经方、经验学用能力,培养根植中医经典、具备中医思维的优秀中医药人才,推动山东由中医药大省向强省跨越。”张立祥表示。(中国中医药报  记者:李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2

回帖

2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1
发表于 2022-7-20 18:5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华社报道我国已培养岐黄学者149名


QQ图片20220720184628.png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快培养集聚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夯实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等六方面重点任务,为中医药振兴发展提供强大人才支撑。新华社发 商海春 作


记者24日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中医药人才岐黄工程实施至今,我国已培养岐黄学者149名、青年岐黄学者100名,中医药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中医药高层次人才是中医药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司长卢国慧介绍,“十三五”以来,国家中医药局以实施岐黄工程为抓手,大力培养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建设中医药人才培养平台,截至目前已培养797名中医临床优秀人才以及1万余名中医药骨干人才。

与此同时,国家中医药局已支持建设15个国家中医药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20个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2000余个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及31个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培养了一批中医药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构建起有序衔接的中医药高层次人才队伍。

当前,中医药高层次人才总体依然不足,特别是具有影响力的领军人才缺乏。“十四五”期间,国家中医药局将持续实施岐黄工程。

据介绍,国家中医药局已研究制定岐黄工程的管理办法等提升管理效果,目标是到2025年,遴选培养约300名岐黄学者和青年岐黄学者、1200名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约10万名中医药骨干人才,建设一批中医药创新团队和中医药重点学科,培训一批中医馆骨干人才等基层实用人才。(新华社记者:田晓航、沐铁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