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热了 于 2022-6-20 17:51 编辑
课程思政是基于“三全育人”理念,其实质既不是新开一门课程,也不是新增一项活动,更不是将所有课程都开成思政课,而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挖掘不同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润物无声地融入课程教学各环节中,来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随着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各高校根据自身学科特色开展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体来看,课程思政还处于起步阶段:价值意义没有充分揭示,理念尚未形成共识,体系正在构建中,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形成。本文以高等中医药院校为例,从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义、特色课程体系建设与协同机制构建三个方面进行初步的探索与思考。
1 立德树人:高等中医药院校开展课程思政的必然要求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中医药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人才的社会责任,同时也肩负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历史使命,在中医药院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意义重大。
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合格中医药事业接班人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新时代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育人先育德,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高等中医药人才既要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同时也要具备医者仁心、大医精诚的职业道德和敬业守信等个人品德,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在高等中医药院校开展课程思政,利用课程教学主渠道,深入挖掘中医药知识宝库中的仁德之心、仁术之能、仁人之行等思想文化元素,通过课堂教学、临床实践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之中,培养德才兼备、德技双馨的高素质中医药事业建设者、接班人。
二是实现以文化人,培养具有高度中医药文化自信人才的需要。文化是大学的灵魂,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路径。“中医药是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学属于传统医药学,具有自然科学属性,同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带有浓厚的人文色彩。中医药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合格的中医药人才既要掌握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同时还需具备中国传统文化素养、人文精神,特别是中医药文化自信。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的根基与灵魂,“中医药文化自信是中医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临床自信的根本。”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不仅可以在思政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通识课程中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还能够在中医药专业课程里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通过课程育人、文化育人路径来提升中医药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人文素养与中医药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医人的志气、骨气与底气。
三是推进同向同行,构建中医药院校“大思政”格局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中医药文化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特色学科资源,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资源。通过课程思政建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文化人为重要路径,以中医药文化为桥梁纽带,将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结合起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理论育人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结合起来,形成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合力,推动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大思政格局,创新高等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与优势。
2 同向同行:构建高等中医药院校特色课程思政体系
从一般意义上看,高校课程体系包含思政课程、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三大类。对于高等中医药院校而言,通识课程应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夯实中医药大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中医药文化课程既是通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特色资源,可以将中医药文化课程作为特色课程独立出来,以彰显其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如何构建以思政课程为核心引领、传统文化课程为素质基础、中医药文化课程为特色桥梁、中医药专业课程为主体的同向同行的“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特色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探索与实践的重大课题。
发挥思政课程的核心引领作用
提倡课程思政不是弱化思政课程,而是对思政课程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本质都是立德树人,相比较而言,思政课程是显性教育,是对大学生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应发挥核心引领作用,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师资支持,在政治标准、学术标准、教学标准上为课程思政建设做出表率,提供示范。因此,思政课程首先要做好自身建设,才能发挥其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在高等中医药院校,解决亲和力与针对性问题的一条重要路径,就是思政课教学要紧密结合大学生的专业思想与中医药专业实际。为此,思政课教师在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同时,也要开展中医药文化研究,深入挖掘与提炼中医药知识中的思想文化元素并与思政课相关内容有机融合,通过案例式、研讨式、互动式教学方法将中医药文化融入思政课程教学中。
突出传统文化课程的素质浸润作用
高校通识教育要有灵魂,要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课堂,其使命就是在潜移默化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通过对大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中医药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同时又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在高等中医药院校通识课程体系构建中,应突出传统文化教育,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国学经典、中国传统哲学、中国传统文学艺术、中国传统体育等课程,为中医药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在传统文化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元素与核心理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彰显中医药文化课程的特色桥梁作用
专业人文课程是专业教育的基础,也是连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桥梁。高等中医药院校专业人文课程既包含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医患沟通学等现代医学人文课程,也包括中医哲学等中医药文化特色课程。在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学人文课程体系构建中,要加大中医药文化课程比重,彰显中医药文化课程特色,系统开设中医文化学、中医哲学、中国医学史、医古文、中医方法论、中医传播学等中医药文化课程。在中医药文化系列课程中率先开展课程思政探索,打造精品课程,使之成为培养大学生中医药文化素养、树立中医药思维、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