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2-6-29 20: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印发安徽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的通知 皖卫中医药发[2022]2号
各市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局)、发展改革委,省属有关单位:
现将《安徽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工作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安徽省发展和政革委员会 安徽省中医药管理局
2022年5月27日
安徽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中医药工作的决策部署,推进我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根据国务院《“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具体举措》和《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和总体要求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中医药工作,整体推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六位一体”协调发展并取得显著成绩,中医药为保护全省人民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医药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省现有各级各类中医院199所(含民营中医院115所),其中三甲中医院11所、二甲中医院59所,基本实现了县县都有中医院的目标。全省中医类医院床位51142张,每千人口中医类医院床位数0.84张,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26316人,每千人口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数0.43人,分别比2015年
增长75.7%和123.3%;2020年全省中医类医院诊疗人次4006.1万,出院人数147.7万,分别比2015年增长95. 6%和54.3%。设置中医临床科室的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占比达到83.3% ,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均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中医药在疫病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省4.6万中医药人员坚守岗位,中医药全程参与、深度介入,中西医结合救治全覆盖,全省中医药参与救治率达到98. 8%。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和国务院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简报2次刊载安徽中医药防控工作信息,给予了充分肯定;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在考察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时盛赞“安徽经验”。
中医药人才队伍日益壮大。截至2020年,全省中医类医院人员达46389人,比2015年增长47.8%,拥有国医大师3人、全国名中医3人、岐黄学者1人、全国中医药高校教学名师2人、省国医名师20人、领军人才26人、省名中医146人、省基层名中医168人。建立国家、省级名中医传承工作室169个,培养国家级中医药特色骨干人才194人。
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我省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通过验收,省中医院、省针灸医院、芜湖市和六安市中医院列入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项目,获批成立中医脑病、中医肺病、中医骨伤、针灸4个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药提取技术创新中心入选首批省10个技术创新中心。“十三五”期间,我省承担省部级以上中医药科研项目200 余项,其中,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9 个,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53项。
中医药改革持续深化。省委、省政府将中医药列入深化医改重点任务,积极探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鼓励提供中医药服务的途径和方法。各县中医院牵头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覆盖1506万人口,形成了“既有紧密合作、又有适度竞争,既有综合医院、又有中医医院,既有医疗、又有预防”的安徽县域医共体模式。推行中医药适宜技术和优势病种支付方式改革,遴选腰痛病、项痹病等14个中医病种,在基层医疗机构开展日间病房按病种付费,同时对纳入单病种付费的中医病种实行中西医同病同保障。
中医药健康服务不断拓展。亳州市和霍山大别山药库等5家单位被确定为首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建设单位,遴选确定33家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各中医院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新形势,全省二级以上中医院老年病科、治未病科、康复科设置比例分别达到67.7%、81.7%、63. 7%。糖尿病、高血压等中医药健康管理联盟建设成效明显,初步形成中医药特色鲜明、与群众需求相适应的慢病健康管理模式。
中药产业快速增长。中药资源普查实现全覆盖,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220万亩左右。三批44家“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帮助种植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年均增收3000元左右。
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发展态势良好,全省拥有规上中药工业企业140余家,2020年主菅业务收入404.5亿元,占全国6.5% ,疏风解毒胶囊、百蕊颗粒、华蟾素等10多个中药大品种产值过亿元。亳州市全力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已经形成全国最大的中药饮片产业集群,中药材市场年交易额超千亿元,居全国同类市场首位。
中医药开放发展步伐加快。先后与俄罗斯、美国、德国、捷克等30多个国家开展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和文化双边交流合作,中医在我省援外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省针灸医院“国家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建设不断加强,安徽中医药大学与希腊共建“安徽中医药大学雅典中医药中心”。我省生产的中药大品种参与中英政府科研与创新合作项目,128种中药配方颗粒获准在欧盟注册销售。
中医药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省委、省政府将中医药强省建设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出台《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具体举措》等政策措施;省人大常委会颁布《安徽省中医药条例》;省政府建立了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多个中医药重大专项规划以省政府名义出台,中医药发展列入省委省政府年度重点工作加以推进。市县党委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认识不断深化,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加大“一法一条例”普法宣传,弘扬中医药文化,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更加理解和认同,从需求侧有力拉动了中医药服务供给。
(二)发展形势
当前,中医药发展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党和国家将中医药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并做出顶层设计,首次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名义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安徽作为中医药资源大省,历史积淀深厚,“北华佗、南新安”影响深远,省委省政府对中医药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召开全省中医药大会,构建“三个纳入”保障机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提供和利用中医药服务的政策措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口老龄化步伐加快,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向多样化、差异化转变,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中医药“五种资源”优势,长三角一体化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中医药在推动健康安徽建设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同时,我省中医药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中医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与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中医药资源配置不合理,优质资源短缺,布局不均衡;中医药人才总量不足,高层次人才缺乏,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不稳定;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不够,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体系不够完善,与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遵循中医药规律的治理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发展的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的决策部署,落实省委省政府具体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中西医并重,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主线,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主动对接长三角,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建设高质量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高品质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快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北华佗、南新安”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治疗、预防和康复中的重要作用,着力打造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六位一体”高质量发展的中医药强省。
(四)基本原则
——坚持共享发展。 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加快推动中医药资源共享,增加中医药服务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中医药服务需求。
——坚持遵循规律。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将传承创新贯穿于中医药发展全过程,注重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推动中医药特色发展、内涵发展、融合发展,加快优势学科专科培育,弘扬安徽中医药文化,推进“北华佗、南新安”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坚持改革创新。深化中医药综合改革,破除体制机制和政策障碍,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保障措施,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统筹协调。 完善资源共享、多方联动的协同机制,强化部门横向协作、区域联动,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联合发展,统筹谋划推进中医药各领域、各环节协调发展,形成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合力。
(五)发展目标
到2025年,中医药服务更加优质高效,中医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中医药传承与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中医药健康产业活力显著增强,中医药文化供给更加丰富,中医药对外开放不断深化,中医药治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基本建立覆盖全民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1个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1-2个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分中心)和国家中医区域医疗中心;力争5所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进入全国百强、5个以上学科(专科)综合学术影响力排名进入全国前10;万人口中医床位数和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全省中医总诊疗人次和中医医院出院人数增长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中医药健康产业规模和增速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努力实现中医药强省目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