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12|回复: 4

[国内中医药传承] 新华社:四部门发文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看点几何

[复制链接]

4

主题

4

回帖

24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4
发表于 2022-7-19 13:04: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高达 于 2022-7-19 13:06 编辑

人才是中医药发展的第一资源。为提升人才对中医药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这是国家中医药局首次牵头制定的系统部署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政策性文件。文件有哪些看点?记者作了梳理。

1  构建高层次人才队伍

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头雁效应”,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医药学术进步和传承创新。如何加快培养集聚中医药高层次人才?意见从吸引、集聚、激励人才和加强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关措施。

意见提出,培养造就中医药领域战略科学家,在院士评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等高层次人才评选中,探索中医药人才单列计划、单独评价,注重发现和推介中医药优秀人才。

同时,持续支持岐黄学者等各类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对领军人才实行人才梯队配套、科研条件配套、管理机制配套等特殊政策,培养造就一批中医临床大家和科技领军人才。

意见为此设定目标:到2035年,中医药领域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创新团队不断涌现。

让中医药学理论和优秀技术薪火相传,还离不开青年拔尖人才的培养。意见提出,建立健全对青年人才普惠性支持措施,在重点人才项目、重大科技立项等工程计划中设立青年人才支持专项;加大优秀中医临床人才、青年岐黄学者等青年人才培养力度。同时,充分发挥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等名老中医药专家作用,扩大师带徒范围和数量,加强传承工作室建设,支持其招收有潜力的青年人才传承培养。

2  夯实基层人才之基

要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上好中医,培养造就一批扎根基层的中医药人员是大前提。为此,意见聚焦解决基层中医药人才下不去、留不住、发展不好等问题,提出相关政策措施。

例如,逐步扩大本科层次中医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招生规模,支持地方开展专科层次中医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和乡村医生学历提升;面向基层医疗机构医师和乡村医生开展中医药知识技能全员培训,用5年左右时间实现人员培训全覆盖。

根据意见,到2025年,实现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中医医师配置不低于本机构医师总数的60%,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配备1名中医类别医师或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临床类别医师,80%以上的村卫生室至少配备1名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医务人员。

为了改善基层人才发展环境,意见还提出,各地应完善基层中医药人才薪酬分配和待遇保障机制,完善基层医疗机构绩效工资总量调整机制,保障县乡医务人员合理待遇。

3  大力推进西医学习中医

坚持中医与西医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是我国发展中医药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措施之一。国务院办公厅2021年印发的《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完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

此次出台的意见围绕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提出大力推进西医学习中医的相关举措。

完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方面,意见提出,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传染病医院、妇幼保健等机构应支持西医医师接受中医药专业知识培训,逐步做到“能西会中”。允许经过系统培训且考核合格的西医医师,在执业活动中采用与其专业相关的中医药技术方法,参加中西医结合职称评聘。

实施西医学习中医专项方面,意见明确力争用5至10年时间培养一批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并提出国家、省级等层面开展培训的举措。例如,国家举办西医学习中医高级人才研修班,吸引相关领域院士、长江学者、杰青等高层次人才开展中医药研修学习。省级卫生健康、中医药主管部门结合区域需求,分期分批开展本地西学中专项培训。

4  破除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藩篱”

破除中医药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藩篱”,营造有利于中医药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才能充分释放中医药发展和创新的活力。

为此,意见重点落实国家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的政策措施,着力完善人才引进、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等机制。

意见提出,拓宽中医医疗服务岗位,三级综合医院按照要求设置中医门诊和中医病房,床位数不低于医院标准床位数的5%;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建立中西医联合查房和会诊制度;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设置中医(专长)医师岗位,促进民间特色技术疗法的传承发展。

在完善人才评价体系方面,意见也提出了多项举措。例如,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分类建立中医临床、基础、科研人才评价标准;深化中医医师资格考试改革,强化中医思维和临床能力考核。(新华社  记者:田晓航、沐铁城)

2

主题

14

回帖

2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1
发表于 2022-9-26 12:3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江西省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实施方案

江西省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强化中医药人才对建设中医药强省、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和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以建设中医药强省、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为目标,以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为依据,以中医药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有序扩大人才规模、持续优化人才结构、不断提升人才素质,打造一支符合中医药事业产业发展需求的中医药人才队伍。
(二)工作目标
到2025年,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医药人才管理体系初步建立,人才规模稳步增长,结构布局更趋合理,基本符合中医药发展需求,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62人,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中医医师配置不低于本机构医师总数的60%,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
到2030年,中医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高层次人才规模显著增加,基层人才队伍更加稳固,初步建成全国中医药英才重要首选地、中部地区重要人才中心。
到2035年,中医药人才制度体系更加优化,中医药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创新团队不断涌现,人才对中医药强省建设的引领作用更加突出,对健康江西建设的贡献度显著提升。

二、加快培育高层次中医药人才
(三)促进领军人才队伍增量突破。实施中医药领军人才支持计划,健全具有市场吸引力的人才奖励补助与生活保障体系,完善平台、梯队管理等配套政策,切实推动保障政策落地。完善国家级领军人才培育推荐制度,鼓励“一人一策”培养,加大人才柔性引进力度。对成功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单位,按规定落实奖励或补助政策。到2025年,引育“两院”院士、国家重大人才工程获得者、中医药首席科学家、国医大师及全国名中医、(青年)岐黄学者、国家级重点学科带头人、省国医名师等高层次人才30名左右,力争实现中医药领域本土培养两院院士零的突破。
(四)推动交叉创新人才集聚协同。实施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建设专项,探索“科技+中医药”立项机制,完善“揭榜挂帅”遴选机制,汇聚一批多学科交叉创新人才、团队,推动中医药重点领域、关键科学问题联合攻关,促进中医药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医学、哲学社会科学等相关领域学科交叉融合。到2025年,引育50名高水平的中医药多学科交叉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打造一批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和学科梯队。
(五)促使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加大优秀中医临床人才、青年岐黄学者等青年人才培养力度。持续实施省级中医药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计划,鼓励各地设立中医药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项目。完善青年中医药人才普惠性支持措施,在各类重点人才项目中加大对中医药青年人才倾斜力度。鼓励推行“赛马”制度,促使青年人才早担大任。加强传承工作室建设,发挥各类名老中医药专家作用,扩大师带徒范围和规模,支持招收有潜力的青年人才传承培养。加大青年人才学习推荐平台建设力度,扩展向省外名老中医药专家学习渠道。加大中医药类专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布局和建设力度。
(六)借助重大平台打造人才高地。重点支持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健康产业研究所、国家中药先进制造与现代中药产业创新中心、国家中药资源与制造技术创新中心(筹)、庐山植物园赣江新区中药植物研究院及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中医)等重大平台建设,推动各类省级中医药创新平台整合重组、提升优化,发挥关键核心技术优势,通过政策先行先试,促进人才集聚,将中国(南昌)中医药科创城打造成全国中医药英才重要首选地、中部地区重要人才中心。

三、加速夯实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
(七)扩大基层人才供给规模。持续推进本科层次中医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按需适度扩大培养规模,强化定向就业协议履约;允许地方按规定开展专科层次中医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支持乡村医生开展中医学历教育,持续推动中医类别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实施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培训行动计划,面向基层医疗机构执业(助理)医师和乡村医生等卫生技术人员开展中医药知识技能全员培训。持续开展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培养基层中医临床骨干人才。到2025年,为每个二级以上县级中医医疗机构建立1—2个传承工作室,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全部社区卫生服务站和80%的公有产权村卫生室至少配备1名能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医师,每万人口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达到0.79人。
(八)推动人才向基层有序流动。支持在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计划中招收中医医师。鼓励退休中医医师和中医医术确有专长医师到基层执业。推广“县管乡用”“乡管村用”等人才管理模式,鼓励编制和人才在全县统一调配和流动,有编即补,并向中医药服务岗位倾斜。鼓励各县市每年拿出一定数量事业单位编制,用于招聘中医专业大学生到乡村服务。优化服务基层经费补助政策,加大激励力度。落实服务基层制度,中医医师晋升高级职称应有累计1年以上县级以下或对口支援医疗机构的服务经历。鼓励县域医共体、医联体内人才柔性流动,上级医院医师定期到医共体、医联体内基层医疗机构服务,同一职称聘任期限内服务期限不低于1个月。
(九)改善基层人才发展环境。在人才项目推荐选拔及职务晋升、职称评聘、评优评先中,加大对长期坚持在基层一线和艰苦地区的中医药人才倾斜力度。完善基层医疗机构绩效工资总量调整机制,保障县乡医务人员合理待遇。改革基层职称评聘制度,支持单独设立基层职称评审组,对基层一线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定向评价、定向使用”。优化职称聘任制度,对本科及以上学历、经中医全科专业规范化培训合格并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可按相关规定参加中级职称考试,通过后可聘任中级职称。

四、积极推进新时代西医学习中医
(十)完善中西医结合院校教育体系。支持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医学院等院校适度扩大中西医临床专业招生规模。支持江西中医药大学举办临床医学本科专业,试点九年制中西医结合教育。有序扩大临床医学类专业毕业生攻读中医专业学位招生规模。探索开展非中医学类、中西医结合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经考核免试攻读中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将中医药列入本科临床医学类专业必修课和毕业实习内容、将中医药基础理论与中医适宜技术列入高职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有序提高中医药类课程比重。
(十一)强化在职西医学习中医制度。健全西医学习中医配套措施,遴选建设一批西医学习中医培训基地,分期分批开展西学中专项培训。鼓励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西医医师接受西学中系统培训;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传染病医院、妇幼保健等机构应支持西医医师接受中医药专业知识培训,逐步做到“能西会中”。鼓励西医医师接受中医师承教育。支持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旗舰”科室积极参加各级西医学习中医领军人才、骨干人才培训班。推广中西医多学科诊疗(MDT)模式,推动西医在实践中学习中医。鼓励高水平人才参与西医学习中医专项。到2025年,培养省级中西医结合人才500名。
(十二)优化西医学习中医执业管理。建立健全“西医学习中医”培训、考核制度,完善备案考核、执业管理等制度,支持经过系统培训且考核合格的西医医师,在执业活动中采用与其专业相关的中医药技术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4

回帖

2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1
发表于 2022-9-26 12:39:09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统筹推进重点领域人才培养
(十三)强化中药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以“樟树帮”“建昌帮”炮制工艺为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国家、省级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工作室),培养一批特色中药炮制传承人才。依托中医药产业学院等机构,鼓励中药企业与高校合作培养应用型中药专业人才,适度扩大中药材种植栽培、质量检测、品种鉴定、资源普查、产品研发、创新药物、产业经营等中药产业人才培养规模。
(十四)加强中医技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中医技师职业管理制度,强化考核、注册和执业规范。健全中医技师职称制度,加强中医技师转岗培训和在职培训,优化中医技师学历提升路径。鼓励在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等级评审、人员编制等方面对配备中医技师进行倾斜,支持各级中医医疗机构按需配备中医技师。到2025年,培养500名具有资质的中医技师。
(十五)加快急需紧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中医全科、中医儿科、中医疫病防治及精神科等紧缺人才倍增计划。支持加强中医医史文献、中医经典等中医药基础学科及相应人才梯队建设,加大中医健康管理、养生保健、康养旅游等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加强中医护理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中医翻译等中医药外向型文化传播人才培养。
(十六)强化中医药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县级以上卫生健康、中医药主管部门管理干部培训计划和“江西名医名院长”培养计划,推动实现县级以上中医类医院院长职业化培训全覆盖,加大中医类医院科室主任业务水平与综合管理能力培训力度,造就一批职业化中医药管理人才。支持高校设立中医药管理类本科、硕士、博士专业,筑牢中医药管理人才储备库。建立中医药高端人才国情、省情咨询研修长效机制,打造高端中医药发展战略智库、高水平智库咨询专家队伍。

六、有序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十七)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持续支持省部局共建江西中医药大学,提升中医药领域“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成效。支持南昌医学院建设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中西医结合特色大学。支持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南昌健康职业学院等申报立项建设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探索建立中医中药融通学科,着力打造中医药基础学科、临床学科、中药学科和交叉学科相互补充的学科体系。
(十八)深化中医药院校教育改革。适度扩大中医药相关硕士、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支持中医药院校开展中医药课程、教材、教法改革,落实早跟师、早临床学习制度。加强中医药传统文化功底深厚、热爱中医的优秀学生选拔,强化个性化培养。在研究生复试等内容中加强中医药传统文化、中医特殊技能的考核。加快中医临床教学基地建设,提升中医医院人才培养条件与能力。到2025年,建设一批省级中医临床教学培训中心、争创1个国家中医临床教学培训中心。落实卓越中医药师资培训计划,争创1个国家中医药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培养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
(十九)完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完善院校—师承教育相结合的中医药教育模式,实施多层次师承教育项目,扩大中医药师承教育硕士、博士招生规模,推进中医药活态传承。强化师承教育激励约束机制,对承担师承任务的人员加大绩效奖励倾斜力度。改革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强化中医思维培养和临床能力训练,推动将与临床密切相关的专业纳入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将其他专业学生在读期间的中医药临床实践经历作为其参加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减免依据。加大中医药继续教育支持力度,健全省市培训体系,打造一批中医药继续教育平台。

七、稳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二十)拓宽中医医疗服务岗位。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按照机构设置要求,强化中医药岗位设置,配齐配强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完善中西医联合查房和会诊制度。到2025年,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配置不低于本机构执业(助理)医师总数的60%,中药专业技术人员数不低于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60%;三级公立综合医院全部按照要求设置中医门诊和中医病房,床位数不低于医院标准床位数的5%;鼓励专科医院、传染病医院、妇幼保健等机构设置中医药相关科室,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持续开展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支持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设置中医(专长)医师岗位,完善民间中医经考核后进入中医医疗机构执业的激励与规范制度。
(二十一)落实单位用人自主权。健全“谁使用、谁评价”的用人单位自主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鼓励符合条件的中医药企事业单位申请开展职称自主评审,落实职称备案制度。完善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特殊支持政策,健全人才招聘绿色通道和职称直聘办法,完善“一人一议”的薪酬激励与约束制度。支持企业和社会评价机构开展中医药从业人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
(二十二)完善人才评价体系。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逐步建立符合不同岗位要求的中医药人才标准和分类评价体系,探索中医确有专长人员职称评价体系。临床人才重点评价其医疗技术水平、实践操作能力,把医德医风、诊断准确率、治疗方案、病例分析、合理用药、诊疗质量、病人满意度、带徒情况等作为评价要素;基础人才重点评价其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和原创能力,把重大理论创新、重要学术专著、古典医籍挖掘成果等作为评价要素;科研人才重点评价其探索证候规律、解决临床问题、用现代科学技术解读中医药学原理能力等,将主持重大科研项目、创新性代表作、科研成果产出及应用转化等作为重要评价要素。
(二十三)加大薪酬激励力度。完善公立中医医院薪酬水平核定机制,对中医药特色优势突出的中医医院,给予适当倾斜。落实“两个允许”要求,合理确定人员支出占公立医院业务支出的比重;内部分配应鼓励使用中医药技术方法。支持符合条件的公立中医医疗机构提供非基本医疗服务和国际医疗服务。完善体现中医药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方式,推行中西医同病同效同价的医疗服务定价和医保支付方式,适当调高中医药特色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推动科研经费包干制改革,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合理分配职务科研成果转化收益,按规定提取一定比例奖励给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对创新创造、成果转化、社会服务等业绩突出的机构,在核定单位绩效工资总量时给予适当倾斜,倾斜部分主要用于科研人员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分配。
(二十四)健全人才表彰与评选制度。按照规定完善中医药人才表彰奖励制度,持续开展省国医名师评选工作,实现与国家中医药人才周期性评选表彰有机衔接。鼓励市县依规申报、建立政府表彰和社会褒奖相结合的奖励制度。在省“双千计划”、井冈学者奖励计划、省高层次高技能领军人才培养工程、省突出贡献人才、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及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各种人才评选中,强化对中医药人才的倾斜。

八、强化组织实施
(二十五)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委一把手抓总,组织(人事)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发挥作用的中医药人才工作新格局。各级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健康、科技、财政部门应加大对中医药教育改革、人才评价、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指导支持,推动有关政策落实。健全监测考核制度,将人才工作成效列为相关部门绩效考核重点内容,加强定期考核督导。
(二十六)强化服务保障。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加快组建中医药领域人才发展集团,提升中医药人才吸引集聚能力,加快中医药人才保障措施落地步伐。完善持续稳定的人才发展多元投入和金融支持制度,支持发展中医药人才相关金融产品,统筹用好各类人才资金。积极对接国家中医药人才重大项目,争取国内外中医药资源优势集中地区对我省人才的支持。
(二十七)营造良好氛围。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教育引导中医药人才弘扬崇高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遵守执业规范。加大中医药科普、文化教育宣传力度,塑造全社会支持中医药发展、认可中医药人才的良好氛围。选树一批中医药行业模范典型,加强宣传,增强职业荣誉感,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发展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9

回帖

2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1
发表于 2022-11-30 16:05:39 | 显示全部楼层

吉林省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

本帖最后由 请发 于 2022-11-30 16:06 编辑

吉林省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
吉中医药联发〔2022〕8号

各市(州)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局、教育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长白山管委会卫生健康局、中医药管理局、教育科技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梅河口市卫生健康局、中医药管理局、教育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为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根据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等有关要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共同制定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加强《意见》落实,结合我省中医药人才工作实际,提出如下具体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省委人才工作暨创新型省份建设大会部署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着力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着力优化人才结构布局、强化人才能力素质,着力推动高层次和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着力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和发展氛围,为中医药振兴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管人才。健全党管人才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创新党管人才方式方法,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将党的领导贯穿中医药人才工作全过程,为把握人才工作方向、全面推进人才兴业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服务需求。面向健康吉林战略,面向中医药强省发展重大需求,面向中医药特色优势领域,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重点加强中医医疗服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产业发展、文化传播、对外交流与合作等相关领域战略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人才的引领保障作用。

--坚持遵循规律。传承精华与守正创新并举,立德树人与能力提升并重,思维培养与技能培训结合,注重“读经典、跟名师、重实践、强素养”,注重吸收和融合先进科学技术和人文思想,注重事业造就人才、人才推动事业,着力培养造就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中医药人才。

--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以中医药发展规律培养中医药人才,着力破除中医药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流动、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人才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努力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激发人才积极性和创新创造活力。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人才规模总量快速增长,区域布局、专业结构更趋合理,促进人才成长、吸引集聚的制度环境明显优化,培养造就一支基本满足中医药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实现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中医医师配置不低于本机构医师总数的60%,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

到2030年,中医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人才梯队更加合理,高层次人才规模显著增加,基层人才队伍更加稳固,适应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到2035年,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培养一批中医药领域领军人才、创新团队,人才对我省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更加突出,对健康吉林建设的贡献度显著提升。

二、主要任务

(一)加快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

1.培养中医药领域高层次人才,探索中医药人才单列计划、单独评价,注重发现和推介中医药优秀人才。面向重大项目、重点实验室、重大人才计划等,吸引、发现、造就在中医药相关领域具有权威性,能够进行方向性、全局性、前瞻性思考,具有卓越科研、医疗领导才能的高层次人才,引领发挥中医药科技原创优势,勇攀医学高峰。充分发挥省部局共建高校和区域医疗中心等作用,调动高校、医院和科研院所积极性,建设一批人才吸引集聚培育中心。高标准高水平建设创新型中医药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发现和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培育青年拔尖人才。

2.培育壮大领军人才队伍。落实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支持计划,持续支持岐黄学者、青年岐黄学者、优秀临床人才等各类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支持领军人才梯队建设、科研条件提升、管理机制配套等特殊政策,培养造就一批中医临床大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推进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建设,汇聚行业内外相关学科优秀人才、团队,开展联合攻关,培养多学科交叉创新人才。推进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鼓励学科领域内外的学术交流协作与资源共享,打造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和学科梯队,培育高层次复合型中医药人才。

3.促进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建立健全对青年人才普惠性支持措施,在重点人才项目、重大科技立项等工程计划中设立青年人才支持专项,促使更多青年人才快速成长、早担大任。充分发挥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等名老中医药专家作用,加强传承工作室建设,支持其招收有潜力的青年人才传承培养。

(二)夯实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

4.扩大基层人才供给。持续开展本科层次中医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招生。持续开展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到2025年,为每个二级以上县级中医医疗机构建立1-2个传承工作室,培养一批基层人才。面向基层医疗机构医师和乡村医生开展中医药知识技能全员培训,用5年左右时间实现人员培训全覆盖,培训一批“能中会西”的基层医生。

5.推动人才向基层流动。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人员配备,在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计划中积极招收中医医师,鼓励退休中医医师和中医专长医师在基层执业。推广“县聘乡用”“乡聘村用”等人才管理模式,鼓励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中医区域医联体内人才柔性流动,落实三级中医院对口帮扶,形成上级医院医师定期到医共体、医联体内基层医疗机构服务的长效机制。落实服务基层制度,中医医师晋升副高级职称应当有累计1年以上县级以下或对口支援的医疗机构提供服务的经历。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培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内医师的中医药服务能力。鼓励基层开展传统医学师承学习、确有专长考核,师承合格或确有专长考核通过人员,可参加医师资格考试获得中医助理医师或乡村全科助理医师资格。到2025年,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配备1名中医类别医师或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临床类别医师,80%以上的村卫生室至少配备1名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医务人员。

6.改善基层人才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基层中医药人才薪酬分配和待遇保障机制,完善基层医疗机构绩效工资总量调整机制,保障县乡医务人员合理待遇。按照相关政策科学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对基层一线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对本科及以上学历、经中医全科专业规范化培训合格并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可直接参加中级职称考试,考试通过的直接聘任中级职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9

回帖

2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1
发表于 2022-11-30 16:06: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大力推进西医学习中医

7.完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组织开展不同层级的西学中培训。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传染病医院、妇幼保健等机构应支持西医医师接受中医药专业知识培训,逐步做到“能西会中”。允许经过系统培训且考核合格的西医医师,在执业活动中采用与其专业相关的中医药技术方法,参加中西医结合职称评聘。

8.落实国家西医学习中医专项。鼓励西医医师参加国家举办的西医学习中医高级人才研修班、西医学习中医领军人才和骨干人才培训班等培训项目。以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旗舰”科室为重点,面向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等医疗机构培养一批西学中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组织开展西学中专项培训,力争用5-10年时间,培养一批中西医结合人才。

(四)统筹推进重点领域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9.强化中药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支持长春中医药大学建设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加快中药产业人才培养,培养具有较高水平的中药科研、药材炮制、资源普查、产品研发等专业技术人才和团队。

10.加强中医技师队伍建设。探索建立中医医学技术人员队伍体系,落实中医技师岗位标准和队伍建设措施,完善中医技师管理制度。各级中医医疗机构应根据临床需要,配备中医技师。探索开展中医技师转岗培训和在职培训,逐步建成一支理论扎实、技术精良的中医技师队伍。

11.加快急需紧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中医疫病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持续推进中医疫病骨干人才库建设,打造高水平的中医疫病防治队伍。加强少数民族医药人才培养,在制定实施中医药人才相关政策、重点项目时向少数民族医药人才倾斜。加强中医护理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国家中医护理骨干人才管理,强化中医医疗机构护理人员中医护理知识与技能培训。推进医(康)养结合、养老服务等领域中医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建强中医药传播人才队伍。发挥各级中医药人员专业优势,组建传播队伍;加强政务新媒体矩阵建设,拓宽传播渠道;定期组织培训,不断提高中医药系统新闻传播领导力;健全中医药传播审核等制度,完善舆情收集研判应对机制和稿件报送激励机制,确保中医药传播有人干、有阵地、有能力、有保障。

(五)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

12.强化中医药院校教育。优化中医药学科专业,推进中医药课程教材教法改革,强化学生中医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支持中医药院校加强中医药传统文化功底深厚、热爱中医的优秀学生选拔培养。支持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建设。

13.探索完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构建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有机衔接、师承教育贯穿始终的人才培养体系。探索院校—师承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落实早跟师、早临床学习制度。强化师承教育激励约束机制。持续开展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强化中医临床能力训练。持续推进中医药继续教育,探索继续教育模式,线上线下相结合、理论实践相结合,加快知识更新,提升专业水平。

(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14.拓宽中医医疗服务岗位。各级医疗机构按照机构设置基本要求,配齐配强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利用中医医疗机构等级评审、大型医院巡查等管理举措,加强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配备管理。三级综合医院按照要求设置中医门诊和中医病房,床位数不低于医院标准床位数的5%;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建立中西医联合查房和会诊制度,鼓励临床科室配备一定数量的中医医师,允许中医医师在临床科室按照注册执业范围开展与其执业范围相符的诊疗活动。鼓励专科医院、传染病医院、妇幼保健等机构设置中医药相关科室,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持续开展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组织开展吉林省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拓宽中医类别医师准入渠道。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设置中医(专长)医师岗位,实行中医(专长)医师注册管理,鼓励医疗机构聘任通过省级考核的中医(专长)医师。促进民间特色技术疗法的传承发展。

15.落实用人自主权。充分发挥用人单位主体作用,在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等方面用好用足人才政策,加大高校、医疗机构、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用人自主权。积极推进公立中医医院职称评审改革,稳慎下放职称评审权限。建立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特殊支持政策,探索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专业人才招聘绿色通道和职称直聘办法。

16.加大薪酬激励力度。深化公立中医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完善薪酬水平核定机制,落实“两个允许”,合理确定人员支出占公立医院业务支出的比重,内部分配应鼓励使用中医药技术方法,建立体现中医药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方式。落实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改革、科研成果转化等政策,完善科研项目经费拨付机制,支持高校、医疗机构、科研院所构建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移转化收益比例,对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其他人员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奖励。支持和鼓励中医药机构科研人员按照有关规定离岗创业。鼓励开展基础研究,建立基础人才培养长期稳定支持机制,高校、科研院所应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中医医史文献、中医经典等中医药基础学科建设和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在人才引进、学科建设、科研立项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在薪酬分配、评先评优等方面予以倾斜和保障。

17.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坚持破“四唯”与立“新标”相结合,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分类建立中医临床、基础、科研人才评价标准。临床人才重点评价其临床疗效,把诊断准确率、治疗方案、病例分析、合理用药、诊疗质量、病人满意度、带徒情况等作为评价要素;基础人才重点评价其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和原创能力,把重大理论创新、重要学术专著、古典医籍挖掘成果等作为评价要素;科研人才重点评价其探索疾病规律、解决临床问题、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能力等,将主持重大科研项目、创新性代表作、科研成果产出及转化等作为重要评价要素。深化中医医师资格考试改革,强化中医思维和临床能力考核,执行国家中医医师资格考试各项政策,持续加强我省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基地建设,做好吉林考区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各项考务组织工作。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健康、中医药主管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地中医药人才分类评价标准,体现价值导向。

18.健全表彰奖励机制。建立健全符合中医药行业特点、国家表彰和社会褒奖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加大向基层一线和艰苦地区倾斜力度。按照国家安排部署,做好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评选推荐工作。坚持以政治表现、医德医风、学术成就、技术经验、群众公认等作为衡量标准,重点面向长期坚持中医临床工作一线,按照国家和我省有关规定,组织开展吉林省名中医评选表彰工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中医药主管部门应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发挥作用的中医药人才工作新格局。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健康部门应加大对中医药教育改革、人才评价、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指导支持,会同中医药主管部门推动有关政策落实。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相关部门应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健全和落实对中医药人才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共同研究解决中医药人才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坚持和加强党对公立中医医院的全面领导,加强公立中医医院领导班子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

(二)完善投入保障。建立持续稳定的中医药人才发展投入机制,加强人才发展经费支持力度。实施省级青年优秀中医临床人才项目、省级名中医工作室、基层名老中医工作室等人才培养和平台建设。各市(州)、县(市、区)应结合本地优势特色实施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专项,培养满足区域中医药发展需求的各类中医药人才。

(三)营造良好氛围。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强化思想政治引领,教育引导中医药人才弘扬崇高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遵守执业规范。选树中医药行业优秀人才模范和工作典型,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中医药人才职业荣誉感,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发展环境。
                                                                         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                 吉林省教育厅
                                                                         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吉林省卫生健康委
                                                                                                    2022年9月26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