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率先提出省域中医药发展指数:完善中医药发展评价机制,助力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先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中医药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十四五”时期,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迎来重要战略机遇期。2021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了“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的重点任务。同年底,浙江省获批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刚刚召开的省党代会,提出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并把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写入了党代会报告,浙江坚持以高标准建设为目标,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创造性推出了全国首个省域中医药发展指数和评价指标体系,为构建整体智治的中医药治理体系,实现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科学的依据。
聚焦传承创新,科学构建中医药发展指数评价体系
省域中医药发展指数以2018至2020年度全省中医药行业统计数据为基础,构建以中医药服务能力、创新动力、产业发展、文化影响、发展环境等5个维度为重点的浙江省中医药发展指数和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Delphi专家咨询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对全省11个市、89个县(市、区)进行了数据采集、分析和计算。在中医药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依托全省数字化改革平台,设立中医药发展指数、中医药均衡指数、中医药数据监测三大数字化管理平台。同时,通过“三图三榜两指数”(即发展指数区域分布图、发展指数一级指标得分率比较图、均衡指数区域比较图、发展指数排行榜、发展指数一级指标排行榜、均衡指数排行榜及中医药发展指数、均衡指数)的形式,对全省各地中医药发展现状、地区差异和变化趋势等进行全面分析,客观反映当前各地中医药发展的优势和短板,有效提高了全省中医药发展效率。
围绕五个维度,精准把脉浙江省域中医药发展现状
看服务能力,夯实中医药发展根基
客观准确反映浙江省中医药服务能力。中医药的首要价值在于守护人类健康,医疗服务能力是中医药发展的基础。浙江省中医药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服务能力维度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医疗服务、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4个二级指标,并下设20个三级指标,分值占比32%。其中,19个是浙江省主要年度监测指标。近年来,浙江省坚持多措并举优化中医药资源配置,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水平。数据显示,2018~2020年,浙江省中医药服务能力维度指数平均得分分别为22.29、23.34、23.39,呈现较快增长。
促进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的指标导向和指数评价结果,主要用于推动解决整体服务能力不足、地区间服务能力不均衡等问题。一是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通过对县域中医药资源在特色服务、医疗治理、运行效率、持续发展、满意度等维度的指标分析,不断健全完善优质中医药医疗资源扩容下沉长效机制,有效推动县域中医药优质资源均衡配置,不断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效能,助力打造中医特色鲜明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医院。二是在实现共享共治方面,通过推动中医医院组建县域医共体,加快实现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优化县级中医医院中医专科建设布局,积极推进县级中医医院“6+4+1”服务能力建设。三是在扩大服务范围方面,加快实施浙江省基层中医药服务提升行动计划,通过开展中医药科普知识讲座、指导百姓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发放中医药科普知识宣传册等方式,着力提升基层中医药在治未病、疾病治疗、康复、公共卫生、健康宣教等领域的服务能力。四是在打造服务品牌方面,以开展“治未病”“一老一少”两慢病中医药服务为重点,强化中医服务品牌效应,打造“浙里中医”服务品牌,建立中医药一体化服务体系,丰富基层签约服务内涵,促进全人全程中医药健康服务。
看创新动力,激发中医药发展动能
客观准确反映浙江省中医药创新水平。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源头活水。浙江省中医药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创新动力维度涵盖了学术平台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学术成果产出3个二级指标,并下设8个三级指标,分值占比20%。其中,75%的指标与浙江省重要政策或项目相关。近年来,浙江不断创新中医药平台建设,加快中医药人才培育。数据显示,2018~2020年,浙江省中医药创新动力维度指数平均得分分别为13.92、14.16、14.04,创新平台、人才力量得到明显增强。如2018年以来,全省各地主动把传承创新作为发展中医药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积极推动省中医药协同创新基地、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以及省级中医药重大项目攻关研究;深入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十百千”人才工程(杏林工程),率先在全国开展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等。
推动中医药创新水平全面提升。中医药创新动力的指标导向和指数评价结果,主要用于推动建立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平台。一是推动中医药高峰高地建设。依托综合实力强、管理水平高的省级中医医院创建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国家区域中医医疗中心等“龙头”,打造具有区域引领性的中医服务高地和中医药医学高峰。二是推动强化“骨干”支撑。在市级以上中医医院布局建设省级中医医学中心、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以及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形成一批中医药优势突出、医疗质量和管理水平达到国内一流水平,且具有专病专科和慢性病优势的中医医院。三是推动中医药高能级平台建设。加强“医研校企”合作,建设一批企业研究院、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推动高标准建设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级中医药重点研究室和重点学科,打造国内一流的中医药基础与临床研究机构。四是推动技术成果转化。建立中医药科研全程管理系统,加强中医药重大疾病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
看产业发展,强化中医药发展支撑
客观准确反映浙江省中医药产业水平。产业是中医药发展的支柱。浙江省中医药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产业发展维度涵盖了药材种植、中药生产2个二级指标,并下设7个三级指标,分值占比12%。近年来,浙江不断加强中医药产业培育,产业规模得到长足发展。数据显示,2018~2020年,浙江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维度指数平均得分分别为8.45、9.19、8.96,中医药产业发展规模扩大,市场影响有所增强。目前,浙江省拥有中药材资源2300多种,蕴藏量100多万吨,中药材资源总量和道地药材种数均居全国前列。
引导中医药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指标导向和指数评价结果,主要用于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方向和决策。一是提质升级做强中药产业。按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要求规范化种植中药材,推进浙江道地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和规范化生产基地、林下道地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持续培育“道地药园”和中药材特色强镇,加快建设“六大药谷”,持续擦亮“胡庆余堂”“方回春堂”等国药品牌,切实打响“浙产中药”品牌。二是完善中医药全产业链。加快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加强磐安“浙八味”特产市场等中药材产销平台和仓储物流中心建设。三是提升国际化水平。积极招引全球领军型医药企业和上市公司在浙江设立中医药领域研发中心、CRO公司、生产基地,推进全省中药工业绿色、智能化建设,支持中药生产企业装备升级、技术集成和工艺创新。四是探索中医药跨界融合发展。加强传统医学药食同源理论与现代保健结合的研究,促进中医药+健康食品产业发展,鼓励中医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规范开展合作,打造中医药特色的疾病诊治、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健康养老服务,推动中医药+休闲旅游有机融合,积极培育国家和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打造中医药特色小镇和特色街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