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全力提升院校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培养仁心仁术的医学人才;其中的重要举措之一,是“要强化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加强医学伦理、科研诚信教育,发挥课程思政作用,着力培养医学生救死扶伤精神”。 中医养生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全面体现了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人们的养生实践,为人们的健康长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医养生学内容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本身就是中华传统文化思想性和先进性的具体体现,是鼓舞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鲜活材料。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人体生命活动变化规律,研究调摄身心、养护生命理论和方法的中医分支学科。该学科具有深远的历史,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多彩的方法,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鲜明的东方色彩和浓厚的民族特色,是中医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中医养生学理论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承担着当仁不让的角色,教学全程贯穿着终始俱善、和谐适度、修德省身、仁爱乐善、诚实守信等思政元素。因此,进行《中医养生学》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及爱岗敬业、团结协作、服务他人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和继承、传承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坚定中医文化自信的精神,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及坦荡仁爱之心的医德观。 根据中医养生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充分挖掘甄选思政元素,形成以下三个教育专题:
终始俱善专题 《荀子·礼论篇》曰:“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这就要求人们在认识生命规律的基础上,养成尊生慰生乐生、主动养生的生命态度。孙思邈《千金要方》曰:“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生命的存在是最宝贵的,而死亡则异常残酷,一朝死亡,魂飞魄散,代表着生命的彻底消失,不可逆转。不轻言死亡,正视和珍惜生命,善待和爱护生命,这才是正确对待生命的态度。通过讲解“终始俱善”思政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仁爱恻隐之心的大医情怀,引导他们深刻理解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职责,从而坚定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信念,实践医学生庄严的铮铮誓言。对于学生自身培养积极入世的精神,屏除悲观厌世的消极行为,也有重要的意义。
和谐适度专题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医养生学的和谐观强调整体协调的同时,还强调适度及适量。内有“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的和谐状态,外有天人合一同于大道的浑然一体。就是既要体内气血和利、五脏安定、阴阳平衡、守其中正、保其冲和,又要顺应自然、三因制宜、适应社会。正如《灵枢·本神》所云:“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素问》指出,上古之人之所以能春秋皆度百岁,顺应自然为其主因:“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人们常说“以和为贵”“政通人和”“和而不同”。“和”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精髓。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十九大报告再次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质上也是“和”思想的体现和具体运用,是对人类和平与发展的高远理想,表现了中国人民的担当精神。 将“和”思想融入当代高校思政教育之中,有助于高校学生增强民族意识,重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此外,和谐适度思想还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其疏导焦虑、抑郁、浮躁、喧嚣、暴戾等不良情绪,避免养成攀比、嫉妒、仇视等不良行为习惯,培养其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团结包容的健康社会心态,有助于构建温馨和谐、安定团结的校园环境。
尊道贵德专题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华文化向来重视道德品质的修养,而且认为道德对于人的寿命有着积极的影响,以至于形成所谓的“德寿”思想。《礼记·中庸》言“故大德……必得其寿”,《论语》也云“仁者寿”。德厚则神安,神安则寿延。厚德之人,为人磊落、行事光明,乐观豁达、心胸宽广,故能安神定志,形与神俱,乃得以健康长寿。正如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所言:“故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所以古今中外诸多养生名家均将修德养性列为摄生首务,强调德行对于养生重要意义。如孙思邈《千金要方·养性序》云:“德行不充,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明代王文禄《医先》云:“养德,养生,无二术也。”尊道贵德的主要内容包括:存仁爱之心、行坦荡之事,做乐善之事,常省身修德,保持内心清净等。“胸襟坦荡,宁静淡泊,正如春气之和融,必能气血畅达,阴阳和调,自可益寿延年”(《医述·医学溯源》)。 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一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明确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因此,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坚持立德树人,用正确的道德观塑造学生的灵魂,指导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如孔子的“仁者寿”,老子的“少思寡欲”,孟子的“恻隐之心”,曾子的“三省吾身”,管仲的“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黄帝内经》的“恬淡虚无”,孙思邈的“大医精诚”“性自为善”等重要情志养生思想,都有助于广大学子内视自省、提升修养,从而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出高尚的道德情操,进一步真正成长为实现伟大民族复兴梦的忠诚建设者。(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贵州中医药大学 焦宏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