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重大工程
第一节 良种育繁推工程
一是健全繁育技术体系。制定中药材种子种苗管理条例或办法,完善种子种苗生产技术标准、技术规程,建设种子种苗检测与评定平台1个,检测与评定中心建设包括:检测平台硬件建设、人才队伍和管理制度系统建设、种子种苗质量标准及检验技术研究、检测资质认证等。
二是创建良种繁育基地。在桂林、防城港、玉林、梧州等市县建立区域药材种质资源圃5—8个及相应的新品种选育基地,每处面积不小于100亩;搜集药材种质资源,扩建药材作物种质资源库,入库保存优异种质,培育筛选优良品种20—30个。
三是推广新品种。依托现有广西中药材种植资源保护单位(圃),引导中药材科研单位与龙头企业合作,在南宁、玉林、桂林市各建设1个中药材规模化、专业化良种繁育核心基地,辐射带动产业优势主导县建设中药材良种繁育示范基地10—15个,建立新品种区域性品种示范推广基地10—15个,优势药材主产区新优品种覆盖率达30%。
第二节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
因地、因药制宜,大力培育生产经营主体,积极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引导承包土地、技术和资本等主要生产要素向新型生产经营主体集中。进一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参与GAP生产基地建设,开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到2025年,全区培育中药材新型经营主体1000家以上,市级及以上龙头企业100家以上,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家以上。
第三节 示范园区(基地)建设工程
一是建设一批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完善中药材间套作栽培、轮作栽培、林下栽培、仿野生栽培等系列生态种植模式及配套技术,示范推广中药材景观生态种植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循环模式及配套技术、群落立体种植模式及配套技术、生物多样性模式及配套技术、良种良法模式及配套技术等。调整肥料结构,增施有机肥,降低化肥用量,使用生物、物理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严格农药、化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使用管理,保障中药农业生产环境安全,提升中药材质量。提高机械化使用率,发展节水灌溉,打造规范化生产基地。到2025年,优质高效生态栽培新技术6—8项,增加间作套种面积10万亩,单产提高10%;规范化生产基地达到20-25个,建设GAP技术体系,打造GAP生产基地5个以上。
二是建设一批中药材加工基地。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优化中药产业结构,加强技术集成和创新,增强中药企业综合竞争力。规范和加强中药材产地加工管理,依托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按照“龙头企业+产地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等模式,建设产地加工基地,健全完善产地加工企业质量管理和追溯体系,到2025年,建成产地加工基地15个以上,区级中药材产业园区(加工区)1个以上。
三是建设一批中药材重点园区。在全区逐步建设一批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重点扶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到2025年,分别建成罗汉果、广西莪术(含桂郁金)、山豆根、鸡血藤、鸡骨草、龙眼肉(桂圆)等骨干药材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10个以上、道地药材“三无一全”标准化+全程可溯源生产示范基地达50个以上、“定制药园”达30个以上。
专栏3 示范园区(基地)建设工程
1.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建设。争取财政资金,打造一批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中药材基地示范县,每个示范县确定1—3个主推品种,建设200亩以上连片基地,鼓励实施有机肥代替化肥、绿色防控病虫害、中药材GAP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等生态种植模式,支持特色资源和生态高效集约发展,建立质量溯源体系。 2.中药材加工基地建设。支持基地示范县提高加工储藏能力,配套中药材仓储库、晾晒场、冷藏库(含设备)、烘干室(含设备)等产地加工设备。 3.“定制药园”建设。为大力推进广西中药材种植(养殖)规范化、规模化和品牌化建设,发展现代中药产业,巩固拓展中医药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自治区中医药局等7部门每年联合开展“定制药园”遴选工作。 第四节 大健康产业培育工程
一是加强技术创新。发挥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药用植物园、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玉林国际中药港等科研技术优势,开展广西壮瑶药材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积极拓展罗汉果、龙眼肉(桂圆)、肉桂、粉葛等中药材药用部分保健食品、功能性食品、保健用品、特殊用途化妆品和非药用部分中兽药、饲料添加剂、日化品添加剂等延伸性产品研发,形成以“桂十味”道地药材、广西区域特色药材和药食两用(同源)药材等优势中药材为骨干的产品系列,促进中药材产品的延伸增效。依托广西中药材壮瑶药材资源保护中心,在南宁市建设中药材壮瑶药材技术引领核心区。到2025年,建成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个以上,区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个以上,全区性公共科技创新平台1个以上。
二是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中医药生产企业向中药材种植和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物流贸易、中医药康养等领域延伸拓展产业链,加快推动健康资源与旅游资源的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打造中医药健康旅游新业态新模式,培育一批康复理疗、保健、养生长寿、科普研学等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品牌和精品线路。到2025年,形成总产值规模超100亿元的中药材产业集聚区1个,超50亿元的聚集区2个;增建1—2个区域性中药材专业仓储物流中心,遴选建设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和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示范基地30个以上。
第五节 专业人才培养工程
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按照定制化人才梯队建设培养方案,多层次开展专业人才培训,通过系统培训,培育一批种植、加工、流通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到2025年,全区设立中药材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达5个以上,争取新增相关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构建完善的学士、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设立中药材相关专业定制专班2个以上,实行校企合作制,以定制培养模式,为企业培养高技术高技能人才;建设专业培训机构,开展专业技能培训,颁发培训合格证书。通过基层技术推广网络,对基层技术人员和生产大户进行一年一期的指导培训,根据特色药材区划,以县(区)为单位,通过培训机构开设中药材种植或加工培训班,并发放培训合格证书,培养职业药农5000人以上。设立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中药材创新团队,汇聚广西中药材最优秀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科技和组织支撑。
第六节 品牌培优培育工程
在全区选择4-6家龙头企业,着力培育以“桂十味”道地药材、广西区域特色药材等优势中药材为主的知名品牌,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认证,建立全面的质量可追溯体系,形成一批广西中药材特色产品。打造广西中药材品牌集群,引导企业参加全国中药材名优产品评选活动,大力推介“桂”字号中药材品牌。到2025年,培育全国知名品牌2个、自治区品牌8个,“三品一标”认证登记产品达220个以上,“三品一标”和GAP生产基地面积达到全区中药材面积的10%。
第七节 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脱贫县中药材振兴工程
围绕县域中药材主导产业,以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和加工业为重点,支持基础好的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脱贫县集中力量打造1个主导产业全产业链,推动产品增值、产业增效,促进联农带农和共同富裕。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脱贫县大力发展金银花、铁皮石斛、灵芝等林下道地药材。创响知名品牌,到2025年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脱贫县中药材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总数增长15%。组织开展对接会、展览会、交易会、网上对接等各类形式的产销对接活动,扩宽中药材流通渠道。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模式,鼓励中医医院、中药企业与各类生产主体共建“定制药园”,带动农民按标生产、规范管理。引进培育、做大做强中药材龙头大企业、大集团,推进中药材与休闲旅游、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为推动广西中医药产业提质升级、建设中医药民族医药强区提供有力支撑。
第八节 药食同源食品产业开发工程 引导各地围绕罗汉果、粉葛(葛根)、桂圆、灵芝、铁皮石斛、杜仲叶、八角、肉桂、砂仁、山药、槐米、山银花、橘红、姜黄、益智仁等药食同源品种和天冬、合浦珍珠、厚朴花、何首乌、绞股蓝等保健食品,开发多功能多系列保健食品,争取到2025年将药食同源品种种植产值占中药材种植总产值从60%提高到75%,以药食同源中药材为原料开发的系列产品产值占全产业链产值80%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