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06|回复: 2

【慧宇解老】——第二章

[复制链接]

14

主题

25

回帖

206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206
发表于 2022-11-21 13:48: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慧宇解老】——第二章
老子学说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人类文明的顶峰
    (2014年2月17日)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慧宇解评】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老子那个时代的善、恶、美跟现在的意思有一些出入。现在的美表达的多是表面的东西,所谓的心灵美也是通过具体的言行来反映的。在老子那儿,美与恶是相关联的一组反义词,更倾向于内心的本质的东西。与善对应的是不善而不是恶,应该说善与恶不在同一个层次上,善是一个开悟了的人在世俗生活中具体的思想言论和行动。所有这些最终返归到自己内心的深处,只是自我相关的东西。恶则是处在迷茫时期的人类社会整体性的本质的表现。是疯狂的追逐,是盲目的前行,是恣意的妄为,是无端的伤害和自我伤害。一个贪污腐化,吃喝嫖赌的领导退休了,继任者照葫芦画瓢,有过之而无不及。问题是这个单位里任何一个人当了领导都会如此,那就不是简单的个人问题了。所以世俗中的善是一个相对的范畴,是会在一定的条件下向着相反的方面转化的东西,就像老子说的“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现实生活中很多难以解决的心理伦理问题,不是靠一两个人可以解决的,更不是靠真善美的道德说教可以解决的。也不是靠一两个人可以解决的问题了,更不是靠真善美的道德说教可以解决问题的。

14

主题

25

回帖

206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206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1 16:51: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世上每一个人都知道什么是美好,什么是善良,却有很多人作恶多端,如果有人说他是一时糊涂做了坏事,你千万别信,那是他反复考虑,权衡利弊之后才去做的,只是人算不如天算,坏事没有做成而已。一个坏事做绝而没有受到惩罚的人是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的。他们会把罪恶掩藏在谬论与谎言之下。儒家讲的是“忠孝仁信礼义廉耻”,行的是不忠不孝不仁不信,无礼无义无廉无耻。佛家讲忍辱,儒家讲知耻,两者的区别在哪儿?无端的加在自己身上的欺凌叫辱,做了坏事被大家知道叫耻,把知耻作为一个口号提出了是一个很奇怪的事情。“耻”不过是在人性的一个角落人们不愿触及的一种感受。是弱者和失败者心中无法言说的痛。所谓的“耻文化”是为了维护皇权而对下层草民百姓的愚弄和嘲弄,跟基督教的“原罪”之说一样用心险恶。通过忍辱可以提高自己的心性,而知耻,除了对轻狂无知的懵懂少年能起点作用之外,实在是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让那些窃贼强盗杀人犯去知耻,去良心发现是不可能的,这要从产生罪恶的社会根源去解决。为什么有些善良的人被骗之后不愿意声张,那是因为他们有贪欲在先,耻于被大家知道。相比之下那些贪官污吏在没有被抓之前是何等的冠冕堂皇,何等的趾高气扬,何等的有恃无恐。这也就是说,知耻的道德规范力其实是很虚弱无力的。世间的事都是相对的,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就会有不同的善恶标准。所以善不是人世间最高的行为准则,它只是一个相对的有为法,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向着相反的方面转化。所以老子说:“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世俗中只有有条件的善,没有无条件的善。比如两个人打架,旁观者哪怕是看热闹的,都会根据自己的好恶得失确定偏向哪一边而不是根据社会道德来评判是非。这就是为什么好人打不过坏人,君子斗不过小人。老子说:“其无正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25

回帖

206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206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7 14:0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世俗社会中没有绝对的对错。因此世间万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辩证的,有无、难易、长短、高低、音声、前后,两个截然相反的词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辅相成。所以真正开悟的人在应对世间事物时,是不会介入其中有意达成某种结果,或通过说教去试图改变别人的思想观点。在生存竞争的环境中,为了生存是可以无所不用其极的。不只在人类社会有狡猾欺诈残忍无耻,在动物世界亦是如此。你如何评判其中的对与错?“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在理法之间是永远扯不清的恩怨情仇。世上的大奸大恶大多隐藏在谎言,魅力与温情之中,一旦摘下头上的面具,必是伏尸千里,流血成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