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不三世,不服其药”,见《礼记·曲礼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现为谚语,意思有两种说法:一说指医生没有祖孙三代相承,就不能用他的药;一说指医生没有熟读三种基础医书,就不能服用他的药。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医学家黄凯钧《友渔斋医话》第二种《橘旁杂论》曰:《礼记》云: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后注者,多以世业之谓,非也。医必父而子,子而孙,如是其业则精,始服其药。若传至曾元,更为名医矣!其间贤者不待言,其不肖者若何?因其世业,而安心服其药。设为所误,生死攸关,虽愚者不为也。况医道可通仙道,远数十百年,偶出一豪杰之士,聪明好学,贯微彻幽。然而上世并非医者,舍是人而必求所谓三世者,有是理乎?凡医者必读上古《神农本草》、黄帝《素问》、《灵枢经》,及仲景《伤寒论》三世之书,方为有本之学,从而服药,庶无误人。三世者,三世之书也。汉儒谓︰《神农本草》、黄帝《素问》、元女《脉诀》,为三世之书。聊记以质博学之君子。
唐·孔颖达《礼记·正义》:“三世者,一曰《黄帝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脉诀》,又云《夫子脉诀》……”原书已佚,其具体内容,撰人撰年均无可考。大致是《黄帝针灸》传承的是《灵枢经》,《神农本草》传承的《神农本草经》,《素女脉诀》传承的是《难经》。
关于“医生没有熟读三种基础医书,就不能服用他的药”的观点,明代御医盛寅《医经秘旨·医不三世辨》:“所谓‘三世’者,一曰《针灸》,二曰《神农本草经》,三曰《素问》、《脉经》。《脉经》所以察症,《本草》所以辨药,《针灸》所以祛疾。非此三者,不足以言医。”告诫患者选择医生要慎重。也说明中医是一门艰深的学问。
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的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宋濂《赠医师葛某序》中,引“医不三世,不服其药”语,对前人两种解释,提出不同看法。一为医者当读三世书,即《太素脉诀)、《神农本草经》、《针灸》。脉所以诊,本草、针灸所以治疗。一为由祖而父而子,积三世治验者。来氏赞成前说而否定后者,且举严生与朱聘君为理据(文见《医古文讲义》,196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