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中医药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关于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湖北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湖北省中医药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办公室(代章)
2022 年 11 月 18 日
湖北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
目 录 一、规划背景…………………………………………………………(3)
(一)发展基础………………………………………………(3)
(二)面临形势………………………………………………(4)
二、“十四五”中医药发展总体要求……………………………(5)
(一)指导思想………………………………………………(5)
(二)基本原则………………………………………………(5)
(三)发展目标………………………………………………(6)
(四)主要发展指标………………………………………(8)
三、“十四五”中医药发展的重点任务………………………(8)
(一)建设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8)
(二)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10)
(三)建设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14)
(四)建设高水平中医药传承保护与科技创新体系…(16)
(五)推动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18)
(六)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20)
(七)唱响李时珍中医药文化品牌……………………… (21)
(八)加快中医药开放发展…………………………………(22)
(九)深化中医药领域改革…………………………………(23)
(十)强化中医药发展支撑保障…………………………(24)
四、强化组织实施………………………………………………(25)
(一)加强组织领导…………………………………………(25)
(二)强化投入保障…………………………………………(25)
(三)健全实施机制…………………………………………(26)
(四)注重宣传引导…………………………………………(26)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年~2030年)》《“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湖北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为明确“十四五”时期我省中医药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重大政策,特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决策部署,实施中医药强省战略,全力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重大风险挑战,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全面协调发展,“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全面完成。
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制度体系基本建立。《湖北省中医药条例》出台,省委、省政府召开纪念李时珍诞辰 500 周年暨中医药振兴发展大会,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中医药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中医药发展专项规划、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中医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各级财政累计投入 35.6 亿元,全省 88.4%的公立中医医院安排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截止 2020年底,全省中医医院 149家,每千常住人口公立中医医院床位数 0.68张。设置中医临床科室的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比例为88.04%的全省建有16个国家中医药临床重点专科、89 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和专科,165 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独特作用,中医应急能力提升纳入我省公共卫生体系“湖北样板”建设工程。
中医药传承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持续完善。建立了一批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获得省科学技术奖 54 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3 项。全面完成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中国中药资源大典》(神农架卷)、《本草纲目新编》正式出版。中医药多业态融合快速发展。确定 11 个县市
14 个品种为首批湖北道地药材“一县一品”建设试点。建立省级稀缺中药材种苗基地,支持 6 家企业开展中药配方颗粒试点。建立3个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和基地,4个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创建 10个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区(基地、项目)。中医药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确立每年 5 月 26 日李时珍诞辰纪念日为湖北省中医药日。举办中医药大健康国际高峰论坛等系列活动,持续开展“中医中药荆楚行”等大型科普宣传活动,在阿尔及利亚共建中医中心。
(二)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我省中医药发展条件发生着深刻变化。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将不断激发中医药服务的潜力和活力,经济社会发展将促进中医药产业新业态兴起。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也应该看到,我省中医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还比较突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与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中医药服务发展水平、优质供给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有待提升,中医药领军人才与基层人才不足、中医药创新能力对发展的驱动力不强,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的潜力有待发掘,李时珍中医药文化品牌影响力亟待增强。
二、“十四五”中医药发展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决策部署,落实省委省政府中医药强省工作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创新发展,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着力推进中医药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融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融入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推动我省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健康湖北提供有力支撑,为努力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贡献中医药力量。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引领发展。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中医药发展要求,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中医药发展各领域各环节,确保中医药发展正确方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服务健康。以满足人民群众中医药服务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疾病治疗和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坚持中医药发展为了人民、中医药成果惠及人民,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保障人民享有安全有效方便的中医药服务。
——坚持中西医并重,协同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做到中医西医同部署、同推动、同落实,推动中医药与西医药互相补充协调发展的卫生健康发展模式。
——坚持守正创新,特色发展。坚持中医药姓“中”,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把传承创新贯穿中医药发展始终,全面继承发扬中医药理论、技术和方法,深入推进中医药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融合发展,推动中医药特色发展、内涵发展、转型发展、融合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联动发展。健全中医药管理体制,深化中医药价格、医保政策、药品审批等领域改革,健全支持保障、评价激励机制,破除制约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稳步推进中医药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发展目标
到 2025年,全省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政策和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振兴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在健康湖北建设中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打造中部地区中医药服务、中西医结合、中医药产业、中医药人才和科技创新高地。
——中医药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以省级中医医疗机构为龙头、市县中医医疗机构和其他类别医疗机构中医药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机构为基础,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实现县办中医医院、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院中医科、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服务机构中医药服务全覆盖等“五个全覆盖”。
——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进一步强化。中医药传承创新体系进一步健全,有利于传承创新的政策机制逐步完善,基础理论和重大疾病防治研究取得积极进展,临床与科研结合更为紧密,融合创新持续推进,力争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
——中医药特色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中医药教育改革深入推进,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完善,人才成长途径和梯队结构持续优化,评定湖北中医大师 10名,培养和选拔 10名中医药领军人才、50 名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和 50 名“西学中”高级人才,组建10 个创新团队、培养 2000 名基层中医药人才。
——中医药产业和健康服务业质量进一步提高。全省中医药产业规模明显扩大,综合产值突破 1000 亿元,培植中医药龙头企业产值超过 50 亿的 3 家,产值超过 30 亿的 5 家,产值超过10 亿的 10 家。力争在资本市场上市企业 1~2 家,招引 3~5 家国内中药五十强企业落户湖北。中药材质量水平持续提升,供应保障能力逐步提高,中药注册管理不断优化,中药新药创制活力增强。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有序发展,中医药与旅游、养老等业态融合发展。
——中医药文化传播力进一步增强。李时珍中医药文化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建设 50 个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中医药文化传播方式更为丰富,文化传播覆盖面进一步拓宽,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达到 25%以上。深化中医药对外交流。
——中医药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中医药领域改革持续深化,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的治理体系逐步完善,中医药法治、监管、信息化等能力不断加强,中医药治理水平持续提升。
(四)主要发展指标
注:1.中医医疗机构包括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少数民族医医院)、中医门诊部(含中西医结合门诊部、少数民族医门诊部)、中医诊所(含中西医结合诊所、少数民族医诊所)。
2.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比例统计范围不含中西医结合医院和少数民族医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