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02|回复: 0

李盼飞:“跨专业”学中医,探究中医药科学内涵

[复制链接]

4

主题

7

回帖

24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4
发表于 2022-11-27 16:07: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在读高中时就立志学中医,2011年6月高考结束后,我报考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七年制中医临床专业,但“不幸”被调剂至中药学院的中药专业,这似乎与我当医生的理想相去甚远。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消沉与徘徊,但终究舍不得放弃最初的理想,从2012年开始,我下定决心自学中医,圆自己的从医梦。

平时,在学好中药学专业课程外,我的课余时间几乎都用来阅读中医相关书籍,我还经常去旁听中医专业的课程或中医讲座,就这样对中医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感悟。

1 考取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书,有了行医资格

我多方打听,了解到非临床专业的学生无法考取执业医师资格证,只能走“师承和确有专长”这条路,相关的政策是《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法》(卫生部令第52号)。依照相关政策,我尽快办理了师承手续。

201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同年又颁布配套文件《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暂行办法》。我根据此暂行办法,考取了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书,在执业范围内具有独立处方权,而且具有备案中医诊所的权利。

我的老家在甘肃农村,缺医少药,每次寒暑假回家后总有乡亲来找我看病,这也给了我临床实践的机会。我按照中医书里的知识,“照葫芦画瓢”开方子,效果竟然出乎意料的好,这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成就感与动力,也坚定了我继续走上中医临床的信念。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发,我们暂时不能返校。当时我老家因疫情管控交通封闭,而且医院部分科室未完全开放接诊,乡亲“看病难”成了突出的问题。我决定在老家进行义诊活动,解决父老乡亲的医疗需求。我在当地卫生局备案后,严格按照防疫要求开始了义诊。最多时一天义诊人数达134人,最终累计义诊2000余人次,临床效果得到了乡亲们的一致认可与好评,这是对我学习中医最大的肯定与鼓励。这次义诊活动也是对我多年学习中医成果的检验,我很高兴自己经受住了考验。

2 接触三部六病学说,苦钻《伤寒论

从本科到研究生期间,除了看书自学外,我还拜访了多位中医明师,不仅接受了明师的学理指点,还继承了宝贵的临床经验。

甘肃中医药大学王小荣教授推崇《伤寒论》中的扶阳思想,对附子类药物使用得心应手。我以前对附子类药物不敢大胆使用,在跟诊期间,亲眼目睹王小荣灵活使用附子类药物的可靠疗效,这破除了我的思想束缚。

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中医科张武德主任对经方使用颇有心得,他擅长用经方治疗临床各科杂症,有时不起眼的经方却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让我对经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北京中医药大学胡素敏教授是我的硕士导师,胡老师对中药功效有着非常深入的研究,硕士阶段的学习让我对中药功效的把握有了更深体会。

兰州名医马牧西主任医师擅长妇科与消化科,跟马老师学习,让我在妇科和消化科疾病的诊疗上有了很大进步。

本科阶段对中药学的学习,塑造了我科学实证的思维,这一思维为我学习中医带来了许多新的思考。目前传统的本草学已发展出中药学这一新的学科群;但是中医学特别是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研究仍然没有出现重大突破。如何实现中医学的现代化发展以及与西医学的融合汇通,一直是我长久思考的问题。正当我苦思冥想不得解的时候,我有幸接触了中医三部六病学说。三部六病学说是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刘绍武(1907—2004)毕生研读《伤寒论》,结合当代科学思想,走中西医结合道路创立的医学体系。深入了解后,我被三部六病学说的医学思想所折服,随即拜于刘绍武亲传弟子康守义门下。自硕士起,我每个假期都去康老师身边侍诊,几经寒暑,甘之如饴。那段时期也是我进步最快的时候。

三部六病学说的基础是《伤寒论》,康老师要求我们一定要在《伤寒论》上下功夫。我在本科阶段曾多次自学《伤寒论》,但每次都苦于不得法而放弃。经过康老师的指导,我对《伤寒论》渐渐有了感悟。那时候为了学好《伤寒论》,手机上播放的是《伤寒论》音频,墙上贴着写满《伤寒论》条文的纸,书包里背着《伤寒论》的书,床头也摆着一本《伤寒论》。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得以初入门径,不胜欣喜,并且在之后的临床实践中,更觉《伤寒论》效用无穷。

3 多学科融合,探索中医药科学内涵

中医药的起源与发展注重天人关系的整体性,蕴含了丰富的科学原理,但需要借助当今的多学科去探索,这是我对中医药发展朴素的认识,这一认识指引了我随后的多学科、多领域交叉学习。

2016年,我在本科五年级时,参加了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跨专业考入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胡素敏教授门下。读研究生期间,我对中医学、中药学的微观机理进行了积极的思考。

2019年,我再一次跨专业考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科学技术史专业进行博士阶段的学习。在韩毅研究员的指导下,主要从事《伤寒论》学术史的研究。读博士期间,我在整个世界科技史的视野下,不断审视中医药学术体系,探究中医药的学术特征、学术地位以及与世界科学技术的互动关系。这些探究令我兴奋不已,中医药无论是在中国古代科技史还是在世界科技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科技史界传统研究认为,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缓滞期,但我经过研究发现,明清时期却是中医药学术体系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特别是以《伤寒论》为代表的辨证论治思想至明清时期方才臻于成熟,所以明清时期的中医药学术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今年6月份博士毕业后,我申请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继续深造,成为一名博士后。我希望进一步学习当今的知识组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学理论与方法,未来能将这些知识结合起来,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发展。

从2011年至今,我不断“跨专业”学中医,过程虽然充满了艰辛,但是能投身岐黄,将理想一步步变成现实,这就是幸福。从中药学到中医学,从科研到临床,从科技史到信息学,经过多领域多学科的学习,我对未来中医药的发展更加充满信心。

我期望自己将来能更广更深地探究中医药蕴含的科学原理,让中医药更好地服务人类健康。(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中国中医科学院 李盼飞)

作者简介:李盼飞,中国中医科学院在站博士后,中国科学院理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硕士,中医三部六病医学流派二代传承弟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