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66|回复: 8

[国内中医药传承] “我们这十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成就

[复制链接]

2

主题

12

回帖

2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2
发表于 2022-11-28 12:4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纵深推进中医药综合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综合改革稳步推进,为加快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和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和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改革部署,蹄疾步稳推进中医药综合改革,呈现整体推进、多点突破、红利释放的良好局面,为加快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和活力。

1 把握正确方向,强化改革顶层设计

十年来,始终坚持党对深化中医药改革的统一领导,确保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强化总体谋划、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党组书记担任领导小组组长,亲自抓改革调研、亲自抓研究部署、亲自抓协调推进,构建起高位推动、综合实施、全程负责的改革工作格局。准确把握深化改革目标方向、主要内容和方法路径,制定深化改革总体思路,明确深化中医药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连续9年制定领导小组年度工作要点,明确目标任务、进度安排和责任部门,形成清晰明确的改革施工方案,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到实处、见到成效。

始终坚持把深化中医药改革作为顶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国家颁布中医药法,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召开全国中医药大会、制定《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部署了一系列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改革举措。围绕贯彻这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国家中医药局会同有关部门全面谋划改革举措,出台《中医诊所备案管理暂行办法》《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暂行办法》等部门规章,印发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医保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教育改革与高质量发展、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等一批政策文件。

2 强化“三医联动”改革,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助力破解“看病难”“看病贵”

十年来,始终坚持把深化医改中医药工作作为中医药综合改革的重中之重,以协力破解“看病难”“看病贵”为目标,围绕深化医改的方向和任务举措,改革创新、主动作为,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着力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每千常住人口公立中医医院床位数达到0.70张,每千人口卫生机构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52人。一批中医类医院纳入“辅导类”国家医学中心创建范围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输出医院范围,推动优质中医医疗资源扩容提质、均衡布局。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推动中西医协同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创新中西医协同医疗模式、加强综合医院中医科室建设、完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启动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试点项目遴选工作。持续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98%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中医药可及性显著增强。全国备案中医诊所2.8万个。中医药全面融入健康中国行动,启动实施中西医结合防治癌症等专项行动、中医适宜技术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试点、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等。

全面推开公立中医医院综合改革。推进国家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工作,总结推广中医医院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典型经验。在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中,明确提出充分考虑中医药医务人员收入情况,向中医药特色优势突出的中医医院倾斜。60%以上县域的医共体是由综合医院和中医医院分别牵头组建。

强化“三医”联动改革。推进全国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将所有二级及以上公立中医医院全部纳入考核范围,持续推动公立中医医院医疗服务质量与管理水平提升。推动在全面落实政府对符合规划的公立中医医院各项投入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落实政府对公立中医医院的投入倾斜政策。部分地区通过对中医药服务人次、中医药住院床日、中药饮片处方进行补助、落实投入倾斜政策。会同国家医保局制定印发《关于医保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多个省份出台医保支持中医药发展的综合性政策文件、发布中医优势病种。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中的中成药占比接近一半。完善体现中医药技术劳务价值的价格政策。

3 加快完善中医药教育、科研、产业、文化等体制机制,不断积聚发展新动能

十年来,始终坚持协同推进中医药各领域改革,教育、科研、产业、文化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发生深刻变化,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增添动能、夯实基础。

中医药人才培养和评价改革不断深化。扎实推进医教协同改革,印发《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教育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实施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及其2.0,开展中医学“5+3”一体化、9年制等人才培养改革试点项目。试点开展中医药经典能力等级考试。加大对中医药院校改革支持力度,省(部)局共建21所中医药院校。建立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印发《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办法及培训标准》,中医规培制度从无到有、逐步健全。深入实施国家、省、市、县、乡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推动高年资中医师带徒制度建设,师承教育由单个项目向师承教育制度、模式和体系转变。

实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选拔10名岐黄工程首席科学家、149名岐黄学者,培养100名青年岐黄学者、1000名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建设15个国家中医药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和20个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

中医药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改革加快推进。评选表彰90名国医大师、201名全国名中医、60名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80名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推动各地评选表彰了一批省、市级名中医,基本建立了符合中医药行业特点、不同层级衔接的人才激励机制。所有省份组织开展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

中医药传承创新体系不断完善。会同科技部、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建设1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中医类国家医学临床研究中心、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6个国家工程实验室。会同发展改革委,建设40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布局建设17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

中药质量管理机制不断完善。深入开展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在31个省(区、市)2700个县开展中药资源调查,摸清中药资源“家底”。实施中药标准化项目,推动中药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推动印发《关于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构建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的审评证据体系。加快推进古代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简化审批,会同国家药监局发布《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考证原则》《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表(7首方剂)》。

中医药文化传播方式不断创新。实施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打造文化宣传品牌活动。联合23个部门深入实施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组织各地举办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传播活动和中医药体验活动。建设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组建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队伍,举办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千名医师讲中医”等活动。支持创造以《本草中国》为代表的一批精品力作。建立健全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监测机制,中国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达20.69%。

对外交流合作机制持续健全。我国与40余个外国政府、地区主管机构和国际组织签订了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建设30个高质量中医药海外中心、75个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31个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中医药成为人文对外交流的靓丽名片和共商共建共享的重要卫生健康资源。试点大湾区公立医疗机构招聘港澳中医师,简化港澳已上市的传统外用中成药注册审批流程。

4 发挥试点探路作用,充分调动各地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十年来,始终坚持先行先试,推动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纵深推进中医药综合改革试点,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经验。

202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药监局联合批复确定上海、浙江、江西、山东、湖南、广东、四川等7省(市)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加快打造一批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为促进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生动实践和改革探索。目前,各示范区均以省级人民政府或办公厅名义印发建设方案,加快推动各项改革任务落地。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筹区域、主题和层级,先后批复设立15个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基本形成覆盖东西南北中、中医药各领域的试点格局。制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管理办法》,不断完善组织领导、申报确定、建设管理等机制。建立联系机制,加强调查研究,强化督促指导,推动试验区建设任务落地。组织开展2次第三方评估,评估建设成效,不断校准工作方向。召开6次经验交流会、研讨班,印发文件、工作简报,推广各地好做法好经验。

十年来,各试验区取得了一批看得见、摸得着的改革成果,提供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

走进河北石家庄桥西区裕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国医堂,古色古香的装修、浓浓的中药香,处处体现出鲜明的中医药特色。裕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石家庄全力建设的50个高水平国医堂之一,受到附近就诊群众的欢迎。2012年起,石家庄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探索开展“国医堂”“国医馆”建设。目前,全市5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98个乡镇卫生院建成了“国医堂”,11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立了“国医馆”,1020个村卫生室创建成为中医药特色示范村卫生室。

河南南阳中医药事业频频“出圈”,“中医药文化夜市” “万名中医师家庭签约服务”等优质项目的推行得益于南阳市中医药发展局的高位谋划。2019年2月,南阳在全国率先成立中医药发展局,成为与市卫生健康委并列的市政府36个工作部门之一。13个县(市、区)卫生健康委统一挂中医药发展局牌子,有利地推动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山东威海市中医院医保改革案例入选中央改革办地方案例,中医药改革“威海样本”获全国推广。威海以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突出中医医疗项目价格调整、中医药特色技术应用在中医药综合改革中的核心作用,实现“医疗、医保、医药、医价、医技”联动。建立中医药项目动态管理机制;改革“项目定价”为“技术定价”;实行中西医“同病同价”改革,大幅提高中医优势技术价格。

为进一步方便群众就近就医,2015年起,作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重庆垫江开始探索临床医生“县管乡用”轮换派遣制度,在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单独设置“县管乡用”医师编制100个,用5年时间为全县25个基层医疗机构派遣内儿科、外科、妇产科、中医科医师共100名。实行定编制规模、定基层配置数、定县级医院派遣数的管理模式,定期为基层中医药输送人才,充分缓解了乡镇卫生院人才缺口大、服务能力低的难题。(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  记者:王青云)

4

主题

7

回帖

24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4
发表于 2022-11-28 13:4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政策引领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指路护航




十年来,中医药政策体系不断健全,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监督执法能力水平不断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多次对中医药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中医药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日臻完善,为中医药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根本保障。

中医药政策体系建设不断健全——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回望1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利好政策密集出台,遵循政策引领,中医药事业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正在新时代的航程中破浪前行。

2019年7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标志着中医药政策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达到了新高度。这是继2016年国务院发布《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之后,在中央层面指导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贯彻落实新时期党和国家中医药方针政策的具体体现,是指导新时代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遵循,为新时代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短短几年时间,从2021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到2022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医药事业发展作出的全面制度设计,彰显着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决心。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一项项决策部署,描绘了全面振兴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宏伟蓝图。如今,覆盖中医药医疗、科研、人才、产业、文化和国际交流合作等各方面的政策体系已基本形成,既有中央层面全局性战略性的顶层设计,也有在中医药各个领域的具体指导性文件;既有推动各方面工作的政策指引,也有深入细化的配套举措,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较为成熟的政策体系,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擂响催人奋进的铿锵战鼓。

中医药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提供健全的法律保障

为经典名方审批“松绑”,放宽中医诊所准入门槛,打通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合法”转正的路径,加强对中医药的监管和对中医药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点滴转变的背后,是千千万万个中医药人受益于中医药法的缩影。

曾经,期盼有一部国家层面的法律为中医药事业保驾护航,是每一个中医药人心中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中医药人奋斗了30余年。

2017年7月1日,中医药法实施,标志着中医药发展全方位步入法治化轨道。五年来,中医药法实施形成良好机制。国务院各部门强化联动、密切配合,形成了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社会支持的法律实施良好氛围,进一步提升了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促进了中药新药研发,有效增加了中医药服务供给,中医药的社会关注度和群众认可度显著提升。各级人大充分履行法治实施监督职责,对中医药法开展执法检查,确保法律有效实施。

相关法律制修订开始体现出中医药特色。2022年3月医师法正式施行,在执业类别、执业范围、中西医协同机制、中西医相互学习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充分体现了中医药规律和特点,有利于发挥中医药的特长和优势。2019年12月药品管理法修订后施行,也增加了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制剂、中药研制注册等方面的规定,实现了和中医药法的有效衔接。

纲举目张,中医药法实施以来,国家层面的配套规章和标准制定进展迅速,各地也纷纷响应,抓紧落实。全国26个省份根据中医药法完成地方性中医药法规制修订,针对各地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问题作出了有地域特色的规定,为中医药在传承创新中沿着法治轨道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医药标准化水平不断提升——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作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工作,中医药标准化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引领和支撑新时期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十年来,中医药标准化建设一直在路上。

数据显示,近年来,共发布中医药推荐性国家标准46项,指导性技术文件12项,中医药行业标准9项,团体标准2100余项,中医药标准体系得以加快建立健全。

同时,中医药标准化制度建设不断加强,重点围绕健全标准化管理体制机制、简化标准制定程序、提升中医药标准化管理效能、规范引导和监督团体标准有序发展,开展了中医药标准管理、中医药团体标准制修订管理等工作。

此外,通过加强对全国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针灸、种子(种苗)5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提高委员组成的广泛性、代表性,规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运行。围绕中医药标准化有关的最新法律法规和政策解读、重点领域标准制定推广应用等内容,开展标准化培训,提升中医药行业标准化能力和水平,不断推进标准支撑体系建设。

在世界舞台,中医药正快步融入国际医药体系,为人类健康福祉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由中国推动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的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目前已发布45个中医药国际标准。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中医药等传统医学纳入第11版国际疾病分类(ICD-11)。中医药这个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正在为促进文明互鉴、维护人类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医药监督执法水平不断提升——创造完善的监管依据

中医药事业是中国特色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医药监督管理工作不仅是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当前我国深化医改、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必然要求,对于保障人民群众享有安全有效的中医药服务、提高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从2016年《关于加强中医药监督管理工作的意见》印发,提出加强中医药监督能力建设的具体措施,2017年中医药法实施,为中医药监督执法提供了法律依据,到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印发,为全面提升中医药监督执法水平提供了重要遵循,中医药监督执法体系得以不断完善。

特别是中医药法施行以后,各地积极推进中医药监督执法体系建设,中医药监督内设机构和人员开始实现“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弱到强”的转变。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已有7个省份的中医药管理局设置了中医药监督部门,15个省级卫生健康综合监督机构设置中医药监督科室,其他省级卫生健康综合监督机构有专人负责中医药监督工作。

中医药监督执法能力也不断增强。通过将中医药法监督执法内容纳入《医疗机构监督执法工作规范》,印发《中医药服务监督工作指南(试行)》,进一步推进中医药监督执法规范化和标准化,指导监督执法人员依法开展中医药监督工作,规范中医药服务有序开展。此外,不断加强中医药监督知识与能力骨干培训,近年来已累计培训全国31个省(区、市)监督执法人员1.8万余人次,全面提升了中医药监督执法业务能力。

同时,不断加强部门联动、协同监管,形成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的高压态势,使得中医药违法违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通过联合开展各类专项行动,如重点开展集中整治“号贩子”和“网络医托”专项行动;联合13部门开展整治“保健”市场乱象百日行动;加强中医医疗广告监测,积极开展“铁拳”行动,核查中医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信息,大力整治虚假医疗广告现象等行动,严厉打击了非法行医、超范围执业、虚假宣传等违法违规行为,进一步规范了中医医疗服务秩序,保障了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切实营造了风清气正的中医药健康发展环境。(中国中医药报  记者:李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6

回帖

24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4
发表于 2022-11-28 17:3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党的十八大以来绘制蓝图而规划引领中医药“基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事业在规划引领下绘出全面发展的时代画卷——


建设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中医特色重点医院;支持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基层中医馆建设、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建设……

从基层乡村到千万人口的都市,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内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事业立足全局、谋划发展,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医药人主动作为,将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个个中医药领域建设重大工程落地实施,一项项中医药事业发展成就硕果累累,汇聚成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时代画卷。

全面布局谋定事业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行业充分发挥在卫生、经济、科技、文化和生态等领域的多元价值作用,在行业发展规划的牵引下,先后印发了多个专项规划。

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把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成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的唯一专项规划,也是我国第一个关于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国家级规划。同年,《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印发,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中药材保护和发展的国家级专项规划。

紧随其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相关部门先后就中医药人才发展、中医药科技创新、中医药信息化、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标准化、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等中医药发展中的关键领域印发专项规划。

以规划为抓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多部委横向联动,将中医药内容融入卫生健康、医保、生物经济、公共服务、文化、老龄化、农业等多个行业规划和区域发展规划中。《“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明确指出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健康服务中的作用,《“十四五”卫生健康人才发展规划》提出要构建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提到要挖掘、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在规划的推动下,中医药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融入国家发展总体布局。以规划谋划发展,推动形成中医药医疗、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国际化等全方位发展的新格局。

专项规划分头落实,发展规划全局引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等系列发展规划与专项规划形成合力,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推进一系列重点工作,解决了许多中医药行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全面推动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

重点工程建设力度加大

规划是引导资源配置的重要工具,是行业发展的“指南针”。2012年以来,中医药行业相继实施一大批重大工程项目,搭乘政策东风,借助资金要素保障之桨,中医药领域重大工程不断取得突破,中医药“基建”成果丰硕。

重点建设任务取得突破。各地争创国家中医医学中心,继续推进中医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中医医疗领域“龙头”效应逐步显现。

中医医疗机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支持2100多个中医医院基本建设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累计投入约670亿元。

一是县级中医医院更加宽敞明亮,就医环境更加舒适。2012年至今,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累计支持约1680个县级中医医院建设项目、投入资金近420亿元,推动建成基层中医药“龙头”。

二是中医药传承创新科技引领作用更强。“十三五”期间实施了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支持99个中医医院和11个中医药科研机构建设,投入资金近110亿元。

三是国家级中医药重点工程建设步伐稳健。“十四五”以来,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中医特色重点医院等项目启动建设,截至目前已支持约110个项目建设,投入资金约120亿元。

投入力度持续加大。2022年,通过中央转移支付安排35.63亿元,重点支持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基层中医馆建设、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建设等;通过部门预算新增安排1.23亿元,重点支持中医药数字便民和综合统计体系建设、人才队伍建设。

着眼未来绘就振兴蓝图

今年3月,《“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印发,这份首次以国务院办公厅名义印发的中医药发展规划,擘画了中医药事业“十四五”时期振兴发展的壮美图景。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明确七大发展目标、10个主要任务包含39个方面的具体措施、15项主要发展指标。内容涵盖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提升、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中医药传承保护与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中医药文化繁荣发展。细看这39项具体举措和15项主要发展目标,规划在聚焦民生之本的同时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中医类医疗机构近7.73万个,中医类医院5715个。中医药人员总数达到88.48万人,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为0.52人,每千人口中医医院床位数达0.85张,全国中医总诊疗量超过12亿人次,99%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中医药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开局之年,中医药事业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指导12所“辅导类”国家医学中心(中医类)完善建设方案,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中医类项目增至14个,输出医院增至20所,中央财政支持250个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将138所中医医院纳入中医特色重点医院项目建设储备库。

十部门联合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支持9500个基层中医馆建设。召开全国中医药人才工作会议,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评选表彰第四届国医大师30名和第二届全国名中医101名。

《国家中医药综合统计制度》《中国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调查制度》获批,“1+N”中医药综合统计制度逐步推进。

未来,规划还将持续发挥引领作用,将中医药事业推向新的高潮……

新的蓝图已经绘就,中医药人正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中医药事业的全面振兴发展凝聚力量。(中国中医药报  记者:罗乃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2

回帖

2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1
发表于 2022-11-28 20:0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党的十八大以非凡十年,步履坚实产业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产业发展成果丰硕——

金秋十月,又到了丰收的时节。

回顾过去十年,中医药产业振兴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从田间地头的中药种养殖业,到工厂智能化流水线的制药工业,从中药标准化项目实施到中药科技研发与创新,中医药产业以人民为中心,以提高质量、完善监管为目标,走出了兴旺发展之路;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抗击疫情到融入大健康产业,中医药产业以保障民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己任,成果惠及千家万户。

这是中医药产业发展变革的十年,也是中医药产业振兴成果斐然的十年。

持续发力,中医药产业体系日益完善

走进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一家中药企业自主开发的现代中药无人工厂生产线正在开足马力,完成中药材原材料从田间到舌尖的转化。

“着眼建设世界一流中医药生产基地和创新高地”“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中国特色的医药创新研发与转化平台”,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内已注册的228家企业涵盖中医药、保健品、医疗服务等多个领域,在创新药与改良型新药研发、中药复方制剂、同名同方中药研发等环节加强创新研发与产业成果转化,迸发强劲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药产业在政策指引下快速发展,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独特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战略性产业。近年来,对中药的研究逐步走向深入化、体系化,中药有效成分分离提取关键技术、大型现代中药工程装备生产技术、中药新药研发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截至2021年6月,我国共有8443家药品生产企业,其中3995家企业生产中药产品,中药已从丸、散、膏、丹等传统剂型,发展到现在的滴丸、片剂、膜剂、胶囊等40多种剂型,中药产品生产工艺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目前,以中药农业为基础、中药商业为纽带、中药工业为主体的产业体系日益完善,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让百姓吃上放心药”,生产出高品质、疗效好的中药是产业发展的最终落脚点,除了加强中药工业监管,源头上把控原料药品质是关键。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摸清了中药资源家底,道地药材有了“家谱”,120种大宗或道地药材实现规范化种植,超过60种中药材开展生态种植,50余种濒危野生中药材实现种植养殖或替代......中药材质量保障项目落地实施,支持各省建设一批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生态种植基地,推进中药质量追溯系统的建设和使用,中药追溯系统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多部门联合印发《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文件,加强中药材质量源头管理。农业农村部建设全国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加强种植技术指导......一系列举措形成合力。

2021年国家药监局国家药品抽检年度报告显示,中药饮片抽检总合格率达到98%,中药质量不断提升。

筑牢根基,固本培元,中药产业从林草生态、农业种养殖再到饮片炮制、工业生产,中药全产业链体系日益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一个高质量、规范化、现代化的中药产业正在铺就。

激发活力,中医药产业规模发展壮大

入秋以来,山西省五寨县小河头镇胡会乡药用菊花种植试验基地迎来丰收,不少农户正在忙着采摘菊花。

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颁布实施,全国各地擎起中医药产业振兴的旗帜,大江南北铺展开中医药五种资源优势的现实图景。

“现在在基地务工工资一天80元,一月下来也有两三千元,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还能照顾家里,我很满意。”家住贵州省盘州市盘关镇尖山村的村民邢小冬提起现在的生活喜上眉梢,镇里的中药材种植产业让他尝到了甜头,日子也越过越有盼头。

中医药产业发展带来的改变,全国人大代表耿福能是亲历者也是见证人。从1995年开始,耿福能带领凉山州布拖县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帮助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农户种植中药材附子脱贫致富;到2019年,在中医药产业扶贫模式助推下,火灯村一举摘掉穷帽,曾经的贫困户靠着种植附子住上新房子,过上好日子;再到2021年,接续乡村振兴,中医药产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耿福能和许多人一样,投身中医药事业发展大潮,“怀药”“宛药”“川药”“龙江中药”……各地立足本土发展品牌,合力奋进将中医药产业规模发展壮大,遍及全国,惠及万家。

根据全国医药工业统计数据显示,中药工业主营收入由2012年的5156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近7000亿元。十年间,中药工业在医药工业中的竞争力提升,中药饮片工业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中成药与植物提取物出口增长强劲。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稳步推进,中医药以其绿色生态、原创优势突出、产业链长、促进消费作用明显的特点,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也为大健康产业的拓展壮大提供了持久动能。

释放潜力,创新激活中医药产业新动能

2021年3月,清肺排毒颗粒获批国药准字号C20210001,“C字头第一药”获批生产,标志着中药注册审批进入了一个新纪元。改革完善符合中医药规律的中药审评审批制度,建立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三结合”的审评证据体系,打破中药新药审评审批“削足适履”的困局,政策创新激活了古代经典名方,也激发了中药产业发展的活力。

近年来,中药新药研发的创新性和质量明显提升,尤其临床价值相对凸显,为我国中医药产业提供了创新品种,带动产业升级,有效提高中药企业市场竞争力,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2017 年以来获批上市中药新药共20件,其中2017年1件,2018年2件,2019年2件,2020年3件(4个文号),2021年12件,获批中药质量显著提高。

十年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等政策引领下,中药科技创新不断深入。从加强道地药材、中药炮制,到质量保障、新药研发,围绕中药种植、研发、生产、使用全过程,深化循证研究,创新让古老的中医药产业焕发新生。

科技部支持建设中医药行业14家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中药相关研究,涉及中药资源、道地药材、中药制药、创新药物及中药质量研究等。创新平台建设有力的支撑了中药企业创新和产业规范化水平提升,重点中成药生产企业纷纷借助国字号研发平台,对中成药研发、二次开发和关键技术加以推广应用。通过提升中药质量控制水平,挖掘临床价值并进行精准临床定位,成功培育了一批中成药大品种,尤其是心脑血管领域、肿瘤领域、呼吸领域大品种快速崛起。

2015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组织实施国家中药标准化项目,共有全国105家企业参与,涉及中成药品种59种,常用中药饮片101种,以全面提高中药产品质量为目标,推进中药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形成了良好的行业导向,引导关注产品本身,注意提升产品技术含量,有力地推动了中药产业整体提质增效。

黄葵胶囊、桂枝茯苓胶囊等部分中药大品种依靠科技研发在提升产品质量和临床价值等方面显示出自身的优势,如,“IgA肾病中西医结合证治规律与诊疗关键技术的创研及应用”(黄葵胶囊)荣获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以桂枝茯苓胶囊为示范的中成药功效相关质量控制体系创立及应用”、“藏药现代化与独一味新药创制、资源保护及产业化示范”(独一味胶囊)、“基于活性成分中药质量控制新技术及在药材和红花注射液等中的应用”三项研究荣获201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在国家中药品种保护等相关政策和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中药标准化项目等系列专项的支持下,中成药行业在生产关键技术和新药研发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实现了中药产品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大大提高了这些中成药产品的临床价值与科学价值,提升了产品的科技竞争力。

优化中医药科技管理机制,强化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完善中医药科技资源配置,促进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为中医药产业注入强心剂。

中医药产业和健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有序推进,中医药与相关业态持续融合发展……在未来,中医药产业还将搭乘创新的翅膀,继续“跨界出圈”,逐渐扩大版图,深度融入百姓生活,步履不停。(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  记者:罗乃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7

回帖

24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4
发表于 2022-11-29 17: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党的十八大以来让中医药阔步走向世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走出去”步入快车道、迈出新步伐,中医药国际合作日益密切,中医药成果惠及全球,让“中国处方”造福人类——


一缕药香跨越古今,一枚银针联通中西,一株小草改变世界。当下,中医药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伴随着中医药特色优势的不断彰显,全体中医药人以饱满的热情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中医药在世界医学舞台熠熠生辉。

高位推动,中医药“走出去”成果显著

“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医药的发展,始终关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足迹。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会议等30余场国际活动中推介中医药,倡导开展国际合作,并见证多个中医药双边合作协议签署。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时提出促进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药在海外发展;2014年,在习近平与澳大利亚总理阿博特的共同见证下,北京中医药大学和西悉尼大学签署在澳洲建立中医中心的合作协议;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中国政府向世界卫生组织赠送针灸铜人雕塑仪式时表示中国期待世界卫生组织为推动传统医学振兴发展发挥更大作用……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外交足迹,中医药成为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开展人文交流、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内容。中医药也成为服务元首外交的独特载体。

在高位推动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积极推进落实相关工作。201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同制定了《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成为首个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行业规划,明确了中医药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和重点任务,为行业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指导性文件。

2021年1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出台了《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21-2025年)》,《规划》提出要在“十四五”时期,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作建设30个高质量中医药海外中心,颁布30项中医药国际标准,打造10个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品牌项目,建设50个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和一批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

在政策指引下,中医药已传播至196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与东盟、欧盟、非盟、拉共体以及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等地区和机制合作的重要领域。同时,我国与40余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签订了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开展了30个较高质量的中医药海外中心、75个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31个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建设工作,推动中药类产品在更多国家注册,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民众提供优质中医药服务。

以术传道,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中医药 “走出去”,凭的是实力,靠的是疗效。在世界范围内,中医药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

2015年,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拯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性命,中医药由此走上世界舞台;2019年5月,第七十二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首次将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纳入其中,标志着以世界卫生组织为代表的整个国际公共卫生系统对包括中医药以及来源于中医药的这部分传统医学价值的认可。

面对文化差异和标准壁垒,中医药主动拥抱世界、迎接国际化挑战。2009年,我国推动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截至2022年8月,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合作制定颁布89项中医药国际标准,融入国际标准体系。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医药积极助力全球疫情防控,不仅发挥多边传统医学合作平台作用,加强中医药抗疫国际交流,还借助抗疫经验交流分享等议题,巩固并拓展与多个重点国家合作。

2021年3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外交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同举办“中医药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国际合作论坛”,会议通过了《支持中医药参与全球疫情防控倡议》。2021年5月,与外交部和墨西哥外交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同举办“2021中拉传统医学交流论坛”,论坛以“发挥中医药疫情防控作用,深化中拉传统医学合作”为主题。2021年6月和2022年5月,分别与印度传统医学部、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2021金砖国家传统医药研讨会和2022金砖国家传统医药高级别会议。2020年7月和2021年7月,与上合组织睦委会、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2020和2021上合组织传统医学论坛。

《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21-2025年)》提出,要深化中医药参与重大传染病防控领域国际合作,分享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诊疗和康复方案,加大“三药三方”等有效方剂宣传和推介力度。2022年1月17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黄璐琦率代表团访问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同谭德塞总干事讨论中医药及传统医学领域的合作。黄璐琦代表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向谭德塞递交了《中医药治疗COVID-19循证评价研究报告》。1月底,中国与柬埔寨签署《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柬埔寨卫生部关于派遣中医抗疫医疗队赴柬埔寨工作的协议》。3月中旬至5月中旬,中国中医抗疫专家组顺利完成在柬工作任务并就地转为医疗队。在中医抗疫专家组及医疗队的努力下,柬埔寨考斯玛中柬友谊医院成功运行,惠及更多当地民众。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中方已向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介绍中医药诊疗方案,选派中医专家赴29个国家和地区帮助指导抗疫。2022年,世界卫生组织官网发布《世界卫生组织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专家评估会报告》,报告明确肯定了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鼓励世界卫生组织会员国在其卫生保健系统和监管框架内考虑使用中医药治疗新冠的可能性。这一报告充分肯定了中医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贡献,体现了世界卫生组织对中医药等传统医学的高度重视,也表明未来中医药在抗击世纪疫情中仍将大有可为。

多元发展,拓展中医药出海版图

自古以来,中医药就伴随着商贸活动在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落地生根,如今正成为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新亮点,为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健康福祉作贡献。为推动中医药开放发展,我国开始扩大中医药国际贸易,并取得显著成就。数据显示,中医药内容纳入16个自由贸易协定,建设31个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数据显示,2013-2021年中药类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累计达到498.8亿美元。

在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中医药也大放异彩,以“发展传统医药 推动人类健康共同体”为主题的中医药展与服贸会再次“牵手”,展区总面积相较去年扩增了一倍,向五湖四海的宾客尽展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累累硕果。本届中医药展开创性地以“四五品牌”矩阵展示方式,聚焦全国中医药企业、机构先进实力,以卫生、经济、科技、文化、生态为五个资源纬度,以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自然人流动为四条经线,全面展示中医药服务优势与服务贸易成果,推动中医药与健康旅游、森林康养业态融合发展,力图实现中医药多元发展的新格局。

会上,不仅有独具民族特色的中医药传统技艺的展示区,更有借助互联网、人工智能、新媒体等现代传播技术手段打造的数字化中医体验区,呈现中医药守正创新发展下的别样魅力。

近年来,北京每年成功举办服贸会(中医药服务板块)和海外华人华侨中医药大会,接待近110个国家和地区约37万人次,签约额近30亿元。

各省市也在加速推进中医药“走出去”。山东正加快把文化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带动更多优秀中医药企业和产品加快走向世界;湖南提出到2025年建成内陆地区中医药改革开放高地;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品牌走出去取得实质性进展,粤产中药颗粒剂相关产品远销美澳等23个国家和地区……

与此同时,中医药文化软实力也逐渐凸显。2010年,“中医针灸”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1年,《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2018年,“藏医药浴法——中国藏族民众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传统知识与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医药文化在海外得到广泛传播,纳入多个政府间人文交流合作机制,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更多认同。

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有113个成员国认可针灸等中医药诊疗方式,29个成员国为中医药的规范使用制定了有关法律法规,还有20个成员国将针灸等中医药诊疗纳入医疗保障体系。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以文促医、以医带药、以药兴产,中医药人将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举措,为中医药“走出去”贡献更强大的力量,推动中医药全方位、立体式走向世界。(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  实习记者:张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9

回帖

2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1
发表于 2022-11-29 17:49:39 | 显示全部楼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服务体系向优质高效迈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服务能力水平不断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中医医院基础条件明显改善,综合服务能力得到提升,中医药特色优势进一步发挥,逐步形成了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康复为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中医医疗机构持续增加,服务能力稳步提升。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72355个、床位132.4万张,其中中医类医院5482个,中医类门诊部3539个、中医类诊所63291个;全国中医药人员达82.9万人,其中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68.3万人,中药师(士)13.1万人;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9.2亿。

十年来,从建设中医医学高地到提升中医诊疗能力,从加强中医医院制度管理到夯实中医药服务基础,中医药服务体系向优质高效不断迈进。

建高地、强体系:扩大优质中医医疗资源总量

今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十四五”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工作方案》,遴选一批医学水平突出、影响力强、积极性高的医院,支持建设若干综合类、专科类、中医类国家医学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等12所中医医院纳入“辅导类”国家医学中心创建范围,以行业技术优势和核心作用引领中医学术发展方向,在全国范围发挥辐射力和影响力,建设国家医学中心(中医类),打造中医医学高地。

为推动优质中医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2019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四部门启动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支持优质医疗资源富集地区的高水平中医类医院作为输出医院,在优质中医医疗资源短缺、转外就医多的地区,通过建设分中心、分支机构、“一院多区”等方式,与地方政府合作建设一批区域中医医疗中心,推动优质中医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3所中医医院纳入输出医院范围。

2022年,《有序扩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工作方案》印发,将中医类输出医院扩大至20所。目前批复的76个国家区域中医医疗中心项目中,中医项目共14个。各中医项目通过平移输出医院的优质中医人才资源、技术方法和管理理念,有效促进了项目医院医疗水平不断提升,使群众就近得到高水平的中医药服务,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抓特色、扬优势:促进中医诊疗能力提升

为提升中医诊疗能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着力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中医药服务需求。

加强中医专科专病防治体系建设。持续推进426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和149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建设,强化专科管理和内涵提升,完成专科建设评估工作。遴选确定了221个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建设单位和培育单位,通过建设不断提升综合实力、中医临床诊疗能力、疑难危重病症诊疗能力,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有力促进了区域内中医药服务能力的提升。

建设中医特色重点医院。针对地市级中医类医院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基础薄弱问题,会同国家发改委启动以地市级三级中医类医院为主的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138所中医医院纳入项目建设储备库。依托现有的中医药特色优势突出的地市级中医医院,做优做强中医优势专科,培养一批能够扎根省域、地市的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和骨干人才,以名医、名科、名药带动医院特色发展。

推动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推动将四川、贵州、云南、黑龙江等省中医医疗机构纳入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促进省域优质中医医疗资源的扩容下沉,使更多老百姓在省域内就能够就近享有便利和优质的中医药服务。

开展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在总结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建设经验基础上,围绕骨伤、肛肠、儿科、皮科、妇科、针灸、推拿以及心脑血管病、肾病、周围血管病等专科优势病种,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和重大疑难疾病的诊疗能力,总结形成诊疗方案并推广应用,带动中医医院特色发展。“十四五”期间拟在全国范围内建设1000个左右国家中医优势专科,2022年协调了中央财政支持全国31个省(市、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250个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打造中医特色鲜明、临床疗效显著、结构布局合理、专业与地域覆盖广泛的优势专科体系。

为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印发了《关于印发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意见的通知》,并指导各地实施《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康复科建设,切实提升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和水平。

补短板、强基层:夯实中医药服务基础

基层中医药服务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是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基础保障。近年来,基层群众对中医药服务需求攀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着力完善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提供优质中医药服务。

加强县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建设。提升县级中医医院医疗服务能力,筑牢基层中医药服务阵地,发挥好基层中医药服务“龙头”作用。开展县级中医医院“两专科一中心”建设,推动县级中医医院建设2个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和1个县域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

推进中医医院参与医联体建设,在紧密型县域医疗共同体建设中,60%以上的地区由县级人民医院和县级中医医院分别牵头组建医共体,中医药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方便了群众就医,降低医疗费用,吸引更多群众留在基层,助力了“大病不出县”、“首诊在基层”等目标的实现。

同时大力发展中医诊所、门诊部和特色专科医院,鼓励连锁经营。积极落实《中医诊所备案管理暂行办法》,发布《中医诊所基本标准》等配套文件,切实推动了中医诊所由审批到备案管理的顺利实施。

截至2022年9月30日,全国备案中医诊所达到30016家。同时拟将中医(综合)诊所和中西医结合诊所纳入备案管理范围。将只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中医门诊部、诊所和中医专科医院作为社会办中医的优先领域,出台系列推进政策支持社会力量提供中医医疗和健康服务。目前,社会办的中医门诊部和诊所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出现了一批标准化、连锁化、集团化发展的社会办中医品牌。

针对中医医院特别是基层中医医院传染病防治硬件条件不达标、防控能力薄弱的问题,2020年7月,中央安排专项资金15亿元,支持全国范围内所有县中医医院提高医院传染病防控能力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各地以县级中医医院传染病防治能力建设项目为抓手,加强县级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等科室特别是发热门诊建设,提升对传染病的筛查、预警和防控能力及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

为进一步提升中医药应急和救治能力,依托高水平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布局建设35个国家中医疫病防治队伍及基地、33个国家中医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及基地,覆盖全国所有省份,确保在疫情发生时能够快速反应,纳入定点医院范围,承担新发突发传染病患者特别是急危重症患者的集中收治,确保中医药第一时间介入治疗,有效带动区域内中医疫病应急能力提升。

建制度,重管理:注重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

为加强医院内涵建设,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要求各地完善医院评审办法,对评审标准和实施细则进行修订,指导各地中医医院评审工作。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同步开展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工作,指标体系进一步突出中医内涵,引导中医医院坚持以中医为主的办院方向。

围绕中医治疗具有优势的病种,制定了406个中医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并推广应用,促进中医医疗机构因病施治、规范诊疗。印发《中医医院新入职护士培训大纲(试行)》,推动辨证施护深入开展。确定全国40家中医医院为诊疗模式创新试点工作单位,开展中医医院诊疗模式创新试点工作。

在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中突出中医特色。持续指导各级各类中医医院细化并严格遵守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建立健全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体系,进一步加强对重点部门、重点环节和重点操作的安全风险管理。制定《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规范中医医疗技术操作,预防和控制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事件的发生。推动31个省全部建立中医病历质控中心和中药药事管理质控中心,指导医疗机构加强中医病案管理,促进中药合理使用。对中医类医院开展中药饮片采购验收专项检查,确保群众用药安全。

为加强行业作风建设,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印发《大型中医医院巡查工作方案(2015—2017年度)》,完成88家大型中医医院的巡查,后又印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做好2019-2022年度中医医院巡查工作的通知》,围绕公立医院党建、行业作风建设、运行管理三个方面,开展新一轮医院巡查工作。(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 记者:王青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9

回帖

2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1
发表于 2022-11-30 15:34:30 | 显示全部楼层

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让中医药焕发时代活力

本帖最后由 哈达 于 2022-11-30 15:35 编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始终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支撑引领着中医药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实现了一个个新的突破——


从拓展经典古籍固态传承到推进活态传承,从深化理论研究到助力应用实践,从青蒿素治疗疟疾到到抗击新冠肺炎“三药三方”成果临床转化……十年来,科技为中医药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回望这十年的发展历程,以传承为根基、以创新为动力,中医药逐渐拂去岁月风尘,拥抱现代科技,释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魅力,为人类健康贡献中医智慧,开启了与世界对话、为全人类健康服务的崭新旅程。

顶层谋划,规划事业新方向

“要做好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积极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推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在河南南阳考察调研时作出的重要指示,为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指明前进方向,赋予新的历史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对新时期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作出系统部署,明确提出要着力推进中医药创新。同年,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开始布局构建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提出依托现有机构推进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和科研机构能力建设。

国粹要有国法保障。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正式实施,规定“国家支持中医药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鼓励中医药科学技术创新,推广应用中医药科学技术成果,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提高中医药科学技术水平”。同年,《“十三五”中医药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专项战略规划制定发布,提出要显著增强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

有了地位的提升和明确、有了法制的规范与护航,对中医药创新发展的顶层设计也开始步入正轨。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对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作出系列部署,提出加快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进一步细化发展方向,提出加强中医药科研平台建设。

2022年,首次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中医药行业五年规划《“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提出要建设高水平中医药传承保护与科技创新体系,并从加强中医药传承保护、加强重点领域攻关、建设高层次科技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4个方面入手提出了具体措施,服务于中医药科技发展体系建设。

在顶层谋划下,中医药科技创新发展的蓝图被一一描绘出来,中医药科技创新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政策体系也在逐步完善,成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坚实臂膀。

守正创新,奋进科研新征程

十八大以来,在国家高度重视下,中医药科技项目投入显著增强,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网络基本形成,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目前,科技部在中医药领域布局建设了1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中医类国家医学临床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改委、中医药局建设了5个中医药领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0个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40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中医药局布局建设17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

通过各类创新基地的建设,中医药临床科研能力得到系统提升,建立了一批中医药临床科研支撑平台和方法学队伍,产出了一批国际认可的临床科研成果,保障了中医药科研质量,推动中医国际协作和竞争能力上了新台阶,使我国中医研究整体水平得到跨越式发展。

传承精华,挖掘宝库精髓。十年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拓展经典古籍固态传承,积极推进中医药古籍保护、整理、研究与利用,出版了汇集416种重要古医籍的《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完成了160余部少数民族文献整理工作,并建立了《全国少数民族医药古籍总目》;建设了国医典藏中医古籍数据库等数字化平台,为传承古典医籍精华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推进活态传承研究,首次对包括国医大师在内的200多位名老中医的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进行了系统传承研究,建立了基于典型医案大数据的名老中医传承国家服务平台和面向公众服务的中医智库。

守正创新,加速振兴发展。伴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对基本中医原创理论问题和思维模式的阐释开始助力学科发展。建立了中医脉络学说、体质学说等的同时,还试图进行中医药在药效和疗法上的新探索,明确了针刺麻醉和灸法在临床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回答了“十八反”等中药毒性的基本问题。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中医药在传承研究、理论研究、临床研究、重大疑难病防治研究、中药研究和中医药国际化等领域方向取得了一大批代表性成果,共获得国家科技奖励58项,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4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4项。

在经典传承和理论创新的双重驱动下,中医药成果全面支撑着产业发展,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郭兰萍研究员团队提出的以“拟境栽培”为核心的中药材生态种植理论,在山西五寨等30余个贫困县区开展示范应用;屠鹏飞等多位教授针对药材、饮片、中成药质量控制方面存在的难题,建立系列质量控制的新方法,显著提升了中药质控水平;张伯礼院士团队构建的中成药临床准确定位、药效物质整体系统辨析、网络药理学等五大核心技术体系,已在全国近20个省市推广,应用于近百家中药企业,帮助中药产销过亿的大品种增长了3倍以上……

从野外到田间,从实验室到临床,中医药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发展,在使用中提高,朝着欣欣向荣、破茧而飞的良好发展势头行进。

服务为民,焕发治疗新光彩

“青蒿素是中医药献给世界的礼物。”诺贝尔奖领奖台上,一株小草见证了“中国处方”走出国门的创新性成就。由此,中医药以其自身独特优势,在重大疑难疾病防治领域实现一个个突破,为全球人民健康保驾护航。

十年来,通过临床和机理研究,中医药在治疗白血病、IgA肾病、心肌梗死、缺血性中风、非小细胞肺癌、艾滋病等一系列重大疾病、常见多发病方面均取得重要进展,形成了一批中医药特色治疗方案。

陈竺院士团队揭示了传统中药砷剂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的作用机制,使患者五年无病生存率升至90%以上;陈可冀院士把中医的“活血化瘀”思路运用到冠心病的治疗中,让冠心病诊治有效率从以往的70%提升到88%左右;陈香美院士团队揭示了IgA肾病进展新机制,中西医结合治疗使IgA肾病导致的尿毒症患病率下降10.5%,疗效提高20%……一个个鲜明的案例无不诉说着中医药在创新发展下独特的临床优势。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在疫情大考中,中医药人从古典医籍中找灵感,向科技创新要答案,贡献出了中医药科技创新成果——“三药三方”,该成果在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和应对局部聚集性疫情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不仅有效地缓解了疫情集中暴发、医疗资源不足的压力,而且在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1年3月,基于“三方”取得抗疫成效,通过科研成果转化,中药新药清肺排毒颗粒、化湿败毒颗粒、宣肺败毒颗粒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上市批准。

2022年,世界卫生组织官网发布《世界卫生组织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专家评估会报告》,报告明确肯定了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鼓励世界卫生组织会员国在其卫生保健系统和监管框架内考虑使用中医药治疗新冠的可能性。这一报告充分肯定了中医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贡献,体现了世界卫生组织对中医药等传统医学的高度重视,也表明未来中医药在抗击世纪疫情中仍将大有可为。

传承精华,让中医药发展源远流长;守正创新,让中医药发展清流激荡。未来,中医药必将发挥其独特的自身优势,与现代科技携手,展现出新时代下的强大韧性与强劲活力!(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  记者:张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

回帖

27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7
发表于 2022-12-15 20:54:31 | 显示全部楼层
光明网 | 过去十年中药科技创新活力不断激发,中药临床价值不断彰显


中药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的重要载体。过去十年我国中药发展情况如何?未来发展计划是什么?在中宣部9月7日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秦怀金针对上述问题作出解答。


秦怀金指出,中药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相关部门的共同推动下,中药的产业发展、中药的质量提升、中药的科技创新等方面,均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是中药产业快速发展。依托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持续深化产学研合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同实施中药标准化项目,加强中药生产全过程质控;中药制药装备优化升级,促进产业智能、绿色发展。目前,以中药农业为基础、中药商业为纽带、中药工业为主体的产业体系日益完善,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根据全国医药工业统计数据显示,中药工业主营收入由2012年的5156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近7000亿元。
  
二是中药质量不断提升。完成了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摸清了中药资源家底;中药材野生变家种及替代品研究取得突破,生态种植加快推广,中药追溯系统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多部门联合印发了《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文件,共同加强源头管理。国家药监局2021年国家药品抽检年度报告显示,中药饮片抽检总合格率达到98%。
  
三是中药科技创新不断深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部等部门持续加大中药的科技投入,加强道地药材、中药炮制、质量保障、新药研发等方面的研究;积极配合国家药监局改革完善符合中医药规律的中药审评审批制度,建立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三结合”的审评证据体系,进一步激发了中药科技创新的活力。
  
“下一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认真贯彻落实《‘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要求和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的部署,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作,围绕中药种植、研发、生产、使用全过程,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促进中药质量的提升,深化循证研究,更好彰显中药临床价值,满足人民群众的用药需求。”秦怀金说。(光明网  记者:袁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

回帖

27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7
发表于 2022-12-16 09: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党的十八大以来让少数民族医药绽放华彩

本帖最后由 华亚 于 2022-12-16 09:21 编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少数民族医药从“被扶持”走向“传承发展”,迎来了传统医学智慧与现代医药产业融合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时代——



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州藏医院门诊部门庭若市,前来看病的患者络绎不绝,巷子里常年飘着浓郁的藏药香味儿。正中供奉着的藏医理论鼻祖宇妥宁玛·云丹贡布的塑像在藏香袅袅中,安静地注视着当代藏医药的传承与创新。

如今,少数民族医药从大山深处走进寻常人家,古代医药智慧与现代医药科技相结合,少数民族医药事业在时代的浪潮下绽放华彩,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截至2021年底,35个少数民族发掘整理了本民族医学资料。

政策引领,优化发展环境

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到十九大提出的“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十年来,扶持少数民族医药事业发展,被放到中医药和卫生健康工作大局中进行统筹谋划。

2017年7月1日,我国首部为中医药振兴而制定的国家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正式实施,明确规定了中医药是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医药在内的我国各民族医药的统称,确立了中医药的法律地位,为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不止是《中医药法》,在《“十三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十四五”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等中医药重大规划、重点工作、重大项目中也重点向少数民族医药倾斜。

2017年11月,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医药工作会议的召开,为新时期少数民族医药发展指明了方向。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2018年8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民委等13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少数民族医药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全面传承保护少数民族医药。

一项项规划凝聚政策合力,为少数民族医药发展带来新机遇。各地党委、政府也纷纷通过出台本区域发展少数民族医药的法律法规、政策规划等,统筹推进少数民族医药医疗、教育、研究、产业全面发展。

广西壮族自治区确定“1+2+7”工作目标思路,为振兴发展壮瑶医药闯新路;内蒙古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蒙医药)特色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发挥好中医药(蒙医药)独特的资源优势,推动中医药(蒙医药)事业发展;西藏自治区先后三次召开全区藏医药工作会议,指导不同时期藏医药事业发展。

在全国各省市的有力推动下,多个部门把握机遇,优化发展环境,为少数民族医药事业提供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最佳发展机遇。

传承发展,注入新鲜动能

少数民族医药要传承发展,挖掘与整理少数民族医药医术显得尤其重要。近年来,包括“藏医药浴法”在内的众多传统医药类项目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蒙医药方剂78首、藏医药方剂34首、傣医药方剂18首、维医药方剂30首被纳入《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目录。少数民族医药知识产权得到进一步保护,学术成果及医药文化得以不断传承弘扬。

然而,还有大量少数民族医药文化资源有待挖掘整理,有待进一步转化和开发。201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国家民委出台《民族医药“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通过科技支撑计划、重大科技专项,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医药科研发展。

近十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不仅加强少数民族医药古籍和文献整理出版工作,在《中华本草》和《中华医藏》的编纂工作专门设立少数民族医药卷,还推动少数民族医药科研平台建设,建立起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蒙医疗术”、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苗医苗药治疗慢性疼痛”、西藏自治区藏医院“藏药方药临床应用评价”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医医院“维吾尔医白癜风诊治”等少数民族医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推动少数民族医药科技传承创新。截至目前,国家已系统整理了150部少数民族医药重要文献,筛选出140项少数民族医药适宜技术并推广应用。

少数民族医药的传承发展自然离不开人才队伍建设。师承教育既是少数民族医药传承的一种特色,也是中华文化传承的体现,通过师徒“传帮带”的形式,一代代延续着医德与医术。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少数民族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共扶持建设了139个少数民族医药专家及流派传承工作室(含基层)。不仅新增设置本科回医学专业、专科朝医学专业,还将藏、蒙、维、傣、朝、壮、哈萨克等7种民族医纳入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并自成体系,单独制定考试大纲、单独组卷考试、单独划线,截至2021年12月,少数民族医医师资格考试累计通过32661人。

为保持人才在少数民族医药传承发展中的不竭动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还与西藏、新疆等地签订了中医药少数民族医药工作援建协议,积极开展援疆援藏等对口支援,与西藏共建西藏藏医药大学,培养少数民族医药人才骨干,让更多的年轻学子真正体会到少数民族医药的魅力,投身于少数民族医药事业。

截至目前,9名少数民族医药专家被评为“国医大师”,15名少数民族医药专家被评为全国名中医,6 名少数民族医药专家被确定为岐黄学者和青年岐黄学者。少数民族医药人才发展开始呈现崭新面貌,为少数民族医药事业发展注入新鲜动力。

便民惠民,共享发展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地区不断落实健康扶贫政策,发展少数民族医药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民生福祉,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近十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深入推进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工作,指导中医药系统387家支援医院与686家受援医院签订帮扶协议,投入40.57亿元实现三级医院对口帮扶、贫困县服务能力提升建设、深度贫困“三区三州”基层中医馆建设、中医县域医疗中心建设“全覆盖”,有力弥补了少数民族地区中医药服务体系的短板,让当地群众看中医吃中药更可及、更方便。截至2021年底,15个民族设有本民族医医院,全国少数民族医医院共329个,床位共42184张,诊疗量超过1400万人次,少数民族医医院人员共4.6万余人。

少数民族医药,不仅是卫生资源,也是经济资源。为有效激发贫困地区内生动力,国家鼓励中药企业到贫困地区建设中药材基地,在全国218个贫困县1309家企业推广应用中药材追溯体系,支持建设175个扶贫示范基地、275个定制药园,培训技术人员240余万人次。在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民族地区的中药材种植已初具规模,云南近800万亩,贵州超过600万亩,广西约700万亩,少数民族医药产业有了较为扎实的基础。传承多年的少数民族医药,如今在药农手中从“神奇百草”变成了“致富良方”。

与此同时,在开放的市场中散发活力的少数民族医药,如今不仅服务于国内各族群众,还在国际交流合作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2021年12月,《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21-2025年)》出台,旨在发挥中医药在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民众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沿着“一带一路”中医药对外交流窗口,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走向更广阔世界。广西、云南、宁夏等省份积极打造少数民族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国际桥梁与平台。

为支持民族地区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云南省中医医院被纳入国家首批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开始积极打造中医药国际服务品牌。由此,少数民族医药成为“一带一路”上的新名片,以世界瑰宝之态,惠及全球人民。

近十年,少数民族医药事业在扶持中壮大,在传承中创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医药事业,让健康成果惠及各族群众,让产业经济助力脱贫致富,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各地,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让少数民族医药不断续写新的篇章!(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  实习记者:张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