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快速推进健康旅游业提质发展
加快发展以民族和山地为特色的康养旅游业,打造温泉省、桥梁省、索道省等旅游品牌,推动“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高起点、高水平布局开发和推介一批体验性强、参与度广的中医药、康复疗养、运动健身、休闲养生等健康旅游路线和产品,到2025年,建成30个康养旅游项目,1个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10个省级健康旅游示范基地,1个国家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8个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企业。
深化保健养生功能的健康旅游产品开发。立足贵州民族医疗优势,与健康管理、康复理疗、智慧医疗等新理念、新技术有机融合,深度挖掘贵州省生态环境资源、食药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康养价值,开发森林自然疗法、亚健康调养、职业病康复、特定病种康养等服务项目和实体型高端医疗园区。以中青年的健康养生调理和养老旅游为突破口,开发更多体验性强、参与度高的医养、中医药、养老、药食、体育、教育、温泉等结合健康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拓展针对慢性病调养、养老养生、亚健康调理、职业病康复、儿童孤独症及心理精神障碍等特定病的健康旅游疗养系列产品。
打造各具特色的健康旅游产业品牌。全面提升“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文化和旅游品牌形象,以休闲养生、运动健身、康复保健、健康养老等业态为重点,积极构建大健康全产业链,培育高水平综合健康旅游市场主体,重点建设黔中综合健康养生圈、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引进一批国内外一流健康旅游品牌,重点引进静港医疗、阿斯帕赫、华大基因、清华医疗等顶级技术品牌,MCS养老、Hintsa健康管理、颐养社区、亲和源、安缦等运营品牌,融创医养、保利健康、泰康医养、仁爱医养等品牌性战略投资商,打造贵州省本土民族医药、山地旅游等优势旅游产业品牌,提升我省健康旅游市场竞争力。
全面提升森林(温泉)康养基地专业服务能力。立足贵州各地森林(温泉)康养资源基础、区位条件、知名度优势,依托森林康养基地内森林“五感”体验等多感官活动。因地制宜建设和布局一批功能显著、设施齐备、特色突出、服务优良的森林(温泉)康养基地、森林康养(温泉)小镇和森林(温泉)康养示范县,重点建设包括康复疗养、养生养老、休闲度假等一体森林康养服务项目。打造修身养性、调试机能、延缓衰老为目的的全链条式“康、养、护”服务体系,努力形成“以疾病预防为优势、功能康复为重点、优质服务为特色”的森林(温泉)康养服务体系。构建产品丰富、标准完善、融合发展的森林(温泉)康养管理体系;依托森林(温泉)生态标志产品建设工程,建立标杆融合发展示范点,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优质森林(温泉)康养品牌;着重打造“森林康养 贵州乐享”公共品牌,将贵州建成全国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新高地及国内知名森林康养胜地。
专栏五 健康旅游产业重大工程
1、旅居康养产业集聚区建设工程:大力推进城市康养社区建设,建立集医疗、养生、养情、养花、养心、休闲功能一体化康养小镇。实施乡村生态康养示范工程,打造一批康养民族村寨。重点发展康养旅游、候鸟式养老、保健品开发、健康管理、康复护理、医疗保健、花旅康养等业态,打造一批融健身休闲、医疗养生、旅居养老为一体的康养基地和康养示范区。
2、避暑康养旅游产品培育工程:以康养社区规划建设和民宿建设为重点,规划建设个性化、差异化的避暑项目,培育集度假休闲、游憩观光、文化创意、乡村旅游、乡村民俗、生态农业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休闲避暑康养产品。
3、森林康养产品培育工程:以森林康养示范县(区)、森林康养基地为重点,规划建设个性化、差异化的森林康养项目,推进森林生态、森林景观资源、食药资源、文化资源与医学、养生学有机融合,培育集保健养生、康复疗养、健康养老、休闲度假、特色林业、林下经济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森林康养产品;全省提升建设森林康养试点基地70个,森林康养步道300公里,森林康养年服务200万人次以上。
4、温泉康养旅游产品培育工程:加强温泉开发建设和产品转型升级,推进医疗护理、养生保健、康复疗养深度融合,实施100个温泉旅游重点项目工程,打造15个省级温泉旅游度假地,打造一批全国一流的温泉保健疗养品牌,推进“温泉省”建设。
5、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培育工程:推进集中医药科研创新孵化、中医药高品质康养、中医药对外交流为一体的省级中医药服务综合示范区建设。建成国家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1个,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企业8个。
6、健康养老旅游产品培育工程:大力发展旅居养老、休闲度假型候鸟养老旅游等新业态,重点打造一批健康养老知名品牌,建设50个集休闲旅游、度假养生、康体养老于一体的健康养老基地。
7、八大旅游功能区差异化提升工程:构建贵阳(贵安)、安顺“集散地+避暑度假”黔中旅游城市群。重点推进遵义“长征红色文化+名酒文化”、六盘水“避暑康养+冰雪运动”、黔西南“户外运动+度假康养”、安顺黄果树-龙宫“生态观光+度假康养”转型升级。全力推进毕节“山地旅游+度假康养”、铜仁“山地旅游+温泉康养”旅游功能区。到2025年,以市、县为单位,建成15个以上旅游目的地城市。
第六节 加快推进健康食药材业发展
充分发挥食药材资源优势,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力争到2025年,全省食药材种植面积450万亩,建设“定制药园”50万亩,打造一批专业乡镇和专业村,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创响一批区域公共品牌。
提升中药民族药食材研发供给水平。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与开发利用,通过良种联合攻关,选育一批具有良好推广性能的专用品种;围绕天麻、黄精、薏苡等特色品种核心产区,建设一批良种繁育基地,提升优质种子种苗覆盖率,推广生态种植、野生抚育和仿野生栽培技术,加强生产投入品管控,建立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生态化、规模化、标准化”基地,保障“绿色、优质、营养、安全”食药材持续供给。
加快“药食同源”健康产品创新突破。一是加强食疗产品开发与创新,深入挖掘具有区域特色的药膳文化,重点对天麻、黄精、薏苡、灵芝等食用历史悠久的特色食药材保健功效进行研究,开发一批营养均衡、品种丰富、样式新颖美观、功效明确的新型产品;加快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开展现有产品提档升级,满足多元化消费者产品需求,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市场占有率。二是强化拳头产品市场培育,通过“东部企业+贵州资源”“东部市场+贵州产品”“东部总部+贵州基地”“东部研发+贵州制造”等模式开展精准招商,引进一批批战略投资者、大型龙头企业,壮大“药食同源”经营主体队伍,孵化一批成长性较好的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年产值超过亿元的产品。
推进康养医养基地快速发展。充分发挥我省气候、生态、环境、人文等健康休闲养生资源优势,在特色食药材主产区和旅游区实施一批生态农产品种(植)养殖、旅游观光、食疗、中医民族医保健等元素的滋补养生基地建设项目,促进食疗(养)与文化、旅游、教育、体育、商务等深度融合,着力培育“天麻+”“黄精+”“苗医(药)+”等新业态,加快形成一批融合旅游观光、农业体验、中药材养生等元素的休闲观光度假产品。
促进特医食品和功能性食品开发。重点围绕免疫调节、营养素补充等功能类型,加快推进一批“健”字号、“特医配”、“特需”食品的配方研发与注册申报;做精功能性果蔬产品、多肽类功能性食品等生物技术食品的开发;加强功能性食品、化妆品生物功能材料的研发;实施一批药膳、药酒、药茶、保健品等药食两用产品加工项目,加快发展功能性营养健康饮品深加工,规范特医食品和功能性食品市场;引入一批国内外大型企业,培育壮大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高水平特医食品企业或功能性食品企业;加快品牌打造和市场化推介力度。
专栏六 健康食药材产业重大工程
1、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程:建设贵州中药资源种质库(种子库、基因库、离体库、活体保存圃),加强中药种质资源的基础研究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贵州省中药材区域性良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强化中药材种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 2、中药材集约化种植工程:持续加强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种植和生产,强化道地药材示范基地建设;健全完善涵盖中药材信息编码等溯源要素,推动中药材质量安全和追溯体系的建设。 3、食药产品研发工程:加强食药材产品研发技术创新,重点围绕贵州省特色食药材开发食疗产品、营养品、保健品、特医食品和功能性食品,研发中成药新产品、食疗保健品、食物营养品、医药中间体、美容化妆品。培育壮大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高水平特医食品企业或功能性食品企业。 4、全国重要中药(民族药)生产加工基地:以黔南、黔东南、贵阳为重点,以贵州龙里经济开发区、黔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贵州乌当经济开发区为主要载体,大力推动中药材精深加工,布局发展中药民族药产业,打造中药民族药生产加工基地。 5、打造绿色有机食品类旅游商品品牌:建设一批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及良种繁育基地,扩大三品一标种植规模,加快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大力打造茶叶、刺梨、薏仁、山药、火龙果、花椒、核桃、茶油、晒醋、铁皮石斛、虫茶、蓝莓、食用菌等特色食品品牌。引导和鼓励企业利用天麻、铁皮石斛、金银花、刺梨、薏苡等药食两用药材,打造一批绿色健康有机食品类旅游商品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