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53|回复: 4

新形势新任务之下,减轻医疗挤兑极为关键

[复制链接]

3

主题

9

回帖

28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8
发表于 2022-12-9 12:57: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前形势下,仍需继续落实好四方责任,以共同争取平稳度过第一波感染高峰。

  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关于优化防疫措施的“新十条”。这也标志着,我国在过去三年防疫的巨大成绩基础上,与时俱进地调整防疫策略,防疫形势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由于奥密克戎的传染性非常强,根据这种病毒今年春季以来在日本、韩国以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流行经验,基本可以断定,当社会防疫宽松化一个月左右,就会出现疫情暴发的高峰。尤其是当下正处冬季,更是上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因此,我国的疫情第一波高峰可能会提前到来。

  目前,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是,感染高峰时期是否会出现医疗资源挤兑。从国际经验来看,感染者中需要入院治疗的人数大概占8%,据测算,我国届时每天将达到25万人左右,而我国目前总病床数已经达到944万,考虑到预留其他患者床位数、随着毒力降低患者平均住院天数缩短等因素,我国总体医疗资源也还算充足。而且,我们还有建设方舱医院的经验。

  而在人口千万级大城市,高峰期日入院量可以达到1.5万—2万。这个数值看起来很高,但是就我国大城市目前的医疗水平而言,这也是可以完全应对的。

  如北京,2021年度的医疗系统,每天接诊病人达80万,拥有床位数12.7万,日常使用率约55%。另外,目前又新建了约2.3万张方舱医院床位。所以,即便是在疫情最高位的时候,北京的医疗系统也不会受到太过严重的冲击。

  而对于目前最薄弱的重症病人治疗问题,北京的医疗系统也大体能够应付。根据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对上海春季疫情的统计,累计感染者61.2万,其中重症患者1485例,重症率为0.23%。按此计算,感染高峰期,北京每日危重病人数量大致为460人,这也是目前北京市医疗资源可以承受的。

  当然,面对防疫新形势下的新任务,我们也不能麻痹大意,仍需要政府、社会、单位和个人继续落实好四方责任,共同争取以最小的损失平稳度过第一波感染高峰。

  具体来说,当务之急的工作,首先是要避免一放了之,应该采取适度的限流措施进行“削峰”,即降低高峰期感染人数,减少医疗系统压力。北京将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学校等重点场所,进行特殊管理,就是当前形势下的必要之举。

  与此同时,要将医疗系统快速由防传染模式转向防重症模式。最关键的是,要防止民众惊慌导致的医疗挤兑,医护人员感染导致的医疗系统救治能力下降,以及无序治疗导致的病毒向普通住院区的蔓延。

  为此,应加快医疗资源整体部署,快速建立分级诊疗制度,轻症患者在二级以下医院治疗,只有重症患者到三级医院治疗;如北京及时增加新冠救治定点医院、“黄码”医院数量,就不仅有利于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精准收治新冠患者,还将有效减少对常规医疗系统的冲击。

  加大推进老年人的疫苗接种力度,也是当前任务的重中之重。在防疫措施持续优化的同时,北京等地就及时发布了老年人群的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安排,也正是基于此种现实紧迫性。当然,在推进接种过程中,也应宣传教育与说服工作优先,并及时公布不良反应率,减少民众恐慌,增加接种意愿。

  此外,个人也需主动做好防护,积极学习防疫知识,准备好必要的药品,做好防疫第一责任人的角色。

  社区等基层组织也需及时调整、转变工作内容,做好新形势宣传、防疫科普,包括感染者如何居家、如何用药,适时跟进针对后疫情时期社区居民的心理咨询、疏导等服务,应成为基层工作的新任务。

  疫情三年来,我们经受住了方方面面的考验,也已经在防疫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理由相信,在接下来抗击奥密克戎疫情的过程中,我们也一定能以最小代价平稳度过危机,早日让社会生活回归正常。(来源:新京报)

2

主题

11

回帖

23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3
发表于 2022-12-10 12: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十条出台前后,医院经历了什么?

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小组发布放宽疫情防控的“新十条”措施,明确提出不得采取各种形式的临时封控;进一步缩小核酸检测范围、减少频次;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一般采取居家隔离。

近日,全国很多城市也都陆续公布了一系列“放宽”新政。其中,“进入商场、写字楼等公共场所不再需要提供核酸检测阴性报告”、“乘坐飞机火车出行不需要查验核酸”——这些政策将会明显改善城市的人口流动性,但同时意味着,新冠病毒的社会面感染人数会迅速增长

“根据数学模型测算,当第一波大规模冲击达到最高峰时,我们人群中的感染率可能达到60%左右,随后会逐步回落到一个平稳期,最终我们可能80%-90%的人都会经历感染。”联防联控机制专家组成员冯子健12月6日在清华大学的一个讲座中发表观点称。

那些感染人数正处于高位增加的城市,在整个城市系统各个运转单元中,首先会受到冲击的一定是医院。如何能最大限度提高医疗资源可用程度,最大程度保障就医秩序安全有序,是医院层面眼下面对的两大棘手问题。

12月7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小组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就医流程做好当前医疗服务工作的通知》,提到要从三个层面完成调整和优化——其一是医疗机构的诊疗流程,其二是优化检测要求,其三是优化医疗机构的诊疗区域布局。
0.png

但是,这些指导性方针具体落地到每个城市的每家医院,既需要时间,更需要院方具备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即便是像北京这样的超大城市,医疗资源的集中度看似很高,但眼下正在经历着很大的考验。

“现在是避免发生医疗挤兑的关键时刻”

“急诊抢救室病人爆满。好多来看急诊的病人,做完核酸结果发现是阳性。”刘阳是北京一家大型三甲综合医院的护士,12月7日,包括她在内的很多其他科室的护士,都被紧急抽调到急诊部去支援,随后他们又被派去了发热门诊,“现在我的心态就是,做好心理准备,随时被叫去执行紧急任务,也随时可能被感染。”

刘阳所在的这家医院,目前收治出现新冠核酸阳性病人的标准是“除非是急诊手术,人命关天,否则都是让他们去定点医院”,但突然间涌进医院的病患已经多到很难立刻完成下一步的分流。

“现在是避免发生医疗挤兑的关键时刻。”刘阳对《第一财经》YiMagazine说道。

然而,与急诊和发热门诊病人爆满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其他一些慢病科室“根本看不到什么病人”。

“最近的话,我们病房以及大部分科室都没什么病人。”濮中明是北京一家三甲医院神经内科的医生。今年11月以来,北京新一轮疫情散播开来后,他所在科室门诊曾陆续遇到过一些阳性病例。按照规定,这些病人会被转运至其他地方做集中隔离观察,而医院则要立即暂时停诊做消杀。一些患者在得知医院有阳性病例后,就会要求出院。于是,急诊科室压力逐渐增大的同时,其他科室的病员却在锐减。“平时住院楼每周安排的手术量能超过120台,但这周只有12台。”一位医生对《第一财经》YiMagazine说。

李健所在的一家北京肿瘤专科医院,目前也处于“病房基本清空”的状态。虽然几个月前院内医护人员全部改成佩戴N95口罩,但近期院内还是接连出现患者或者医护人员感染新冠的情况。一旦病区出现一个阳性,那些核酸阴性的病人被建议赶紧出院,以避免发生更大规模的聚集性感染。

“哪个病区出现了阳性,就先清了哪个病区,患者也害怕感染,所以很配合地出院。”因为病人被清空,李健和同事在院内的本职工作在减少,这会直接影响下个月的工资收入。但他们会被分配大量对外支援的任务——去发热门诊、方舱、定点医院等处,支援“抗疫”前线。

北京最近这一轮疫情持续蔓延之前,发热门诊筛出的阳性患者会被严格转运去隔离点,但李健注意到,最近一段时间,这种转运已经停止。“阳性病人只能住在我们自己的发热门诊,现在好像也快满了。”李健说。

这家专科医院的发热门诊,是由不同科室抽人组建起来轮流值班的。一轮支援结束后,撤换下的医护人员要在医院继续住一周观察,核酸检测为阴性才允许回家。作为科室里最年轻的医生,李健已经支援过好几轮发热门诊,而且她知道,自己的名字还被写进下一批派去方舱的医护人员名单里。

“现在岗位就剩下你了”

张慧是北京一家三甲医院的麻醉科大夫,她发现自己所在医院对于医护人员“密接”管控正在明显放松。上周,张慧因共同就餐的朋友检出阳性而被判为“密接”人员,按院方规定,需要居家观察5+3天。但是,解除居家观察的时限未到,她就被领导提前通知回院里上班。原因是“现在岗位就剩下你了,你只能坚持”。

如何尽量杜绝院感,以及如何缓解因院感而引发的人力资源调配瓶颈,是特殊时期各大医院将要面临的巨大挑战。

“对于我们来说,哪怕阳了之后只说休息几天,那也会给其他在岗同事增加很多工作量。除非把工作量减下来,比如说不收治患者,才有可能回归正常工作量。但对于医院而言,这是不可能的。”张慧告诉《第一财经》YiMagazine,虽然这家医院的医护人员感染率目前大约为10%,零零星星散落在各个科室,却已经明显感受到了人手不足。

12月7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小组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就医流程做好当前医疗服务工作的通知》指出,各医疗机构要继续做好门诊预检分诊工作,通过预约诊疗平台、现场出示等多种方式,查看就诊患者48小时核酸检测结果。门诊区域要划分出核酸阳性诊疗区和核酸阴性诊疗区 ,分别接诊相应患者。

对于急诊患者,医疗机构不得以没有48小时核酸结果为由影响救治。有48小时核酸检测结果的,直接进入急诊诊疗区域;无48小时核酸检测结果的,在急诊缓冲区域接诊,同时查抗原或核酸。对出现发热、呼吸道症状等患者,引导至发热门诊就诊,进行抗原或者核酸检测并开展相应诊疗服务。

伴随防控政策自上而下的不断调整,各地医院需要以更为灵活的“一院一策”,甚至是“一病区一策”,不断探索最适合自身情况的分诊流程和区域布局。

李健对告诉《第一财经》YiMagazine,她工作的这家专科医院在病人变少后,目前每个科的医护人员被分为AB组,每组负责一天,相互不照面。医院下一步的计划是把科室合并,腾出一部分空间作为缓冲病房——新入院的患者先入住A病区,经过连续三天的核酸检测都是阴性后再转到B病区开始治疗。这个方案意味着,医院是利用了门/急诊区域第一道核酸筛查和“缓冲病区”连续三天检测的“双保险”,来确保进入住院部各病区的病人和医护人员尽可能是安全的。

根据一份名为《北京协和医院近期疫情防控工作做法参考》的文件,北京市协和医院的做法除去扩容和改造急诊和发热门诊外,也进一步扩充了阳性患者的隔离病房,并且在其中设立了阳性产妇的临时产房。另一方面,针对血透患者的周期性治疗需求,医院是将职工健身中心紧急改造为血透场所。

随后,根据门诊患者的不同核酸检测情况,患者将被分流进入阳性隔离病房或普通住院病房。针对阳性隔离病房,协和医院还会派驻特定的专家组。

虽然奥密克戎被评估为毒性低风险,但医护人员防范感染的操作标准应该是怎样的?这个问题直到今天也没有给出一个规范性答案。相对来讲,医院的防控要比社会面更加严格,因为医护人员直接面对的是有基础疾病的脆弱人群,而医院是这些人群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防线守不住,可能会造成脆弱人群的感染。

在不同阶段和不同工作条件下,答案也可能有所不同。但感染管理与控制专家们一直在传递的信息是,要正确地按照规范和流程走,即穿戴防护服和口罩以及消杀的规范和流程。

根据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管理科副主任高晓东在今年四月和五月的调查,医护人员的上班时长与感染新冠的风险呈现正相关关系,上班时长六小时以上的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是低于六小时的2.32倍。并且,没有正确使用和穿脱防护服也是专家们一再强调的医护人员感染的高危因素。

目前以北京为例,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只负责解决慢性病和其他非新冠的常见病为主的就医问题。从2020年各级医院开始通过发热门诊实现对新冠病人的分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被明确限定不设立发热门诊,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基层诊疗直接接诊阳性或疑似患者。

在11月29日的北京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宣布,已启用方舱医院23家,床位使用率达到79.7%。根据《第一财经》YiMagazine统计,11月末以来,北京在中心城区共有6家医院被设立为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这些医院大多为二级医院。

12月7日晚间,北京市公布了94家发热门诊医疗机构的名单。根据一篇发布于2021年北京大学学报的论文称,北京市当年开放的发热门诊共有680名医师,占所在医院总医师数比例的平均水平为2.12%。而发热门诊配备的医师数量很多与肠道门诊共用,因而实际上岗人数甚至不到680人。论文作者通过实地调研和估算得知,北京的发热门诊最大单日接诊人数为25000人(按每天工作8 h接诊50人次/医师估算)~75000人(按每天工作24小时接诊150人次/诊室估算)。这部分医疗资源更多承担的是防控中的哨点作用。
1.png

为了更好地稳定就医秩序,目前,分层救治已经成为共识。对于轻症患者,有条件可选择居家;各地可以估算轻症、中症和重症比例来分级管理。国家卫健委多次强调要加强定点医院的建设,特别强调的是要提高重症救治的能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1

回帖

23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3
发表于 2022-12-10 12: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紧急启动的分级诊疗

按照此前其他国家的经验,在管制放开后的两到三周内,会出现疫情的高峰期,在波动两三个月后,感染量会下降到低位。疾控专家们建议,头两周是最危险的时刻,脆弱人群应躲开第一波感染。

12月7日“新十条”发布当天,很多医生的朋友圈里都在转载一篇文章,文章标题称,在未来的一到两个月,会是国内医护人员的“至暗时刻”。原因在于,一方面院内感染难防,医生在需要增加工作效率的同时,还要避免院感;另一方面,感染人数的增加将持续放大重症人数,加重医疗资源的负荷。

突然涌进医院的病患一旦触发大范围院感,以及由此造成的医护人员短缺,是医疗机构从业者目前最担忧的问题

医院现阶段人满为患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急诊,特别是发热门诊,“阳性病人都堆积在发热门诊,而且还有各种并发症,看不过来。”针对这种情形,一位重症监护科专家对《第一财经》YiMagazine打了个比方——此前在两三年内要“排队上车”的人,可能会一下子涌上车。

“我觉得整体来讲护士感染的风险是最高的,其次可能是护工,最后才是医生。”一位医生说道,除了每日做核酸、长时间佩戴N95口罩,现在他们还要面临“院感办的人不定期来病房里的巡查”。

多家医院的医护人士告诉《第一财经》YiMagazine,以前发热门诊一旦查出有阳性病人会暂时关闭,医护人士要作为密接隔离观察,但最近几日,停诊、转运和医护人员隔离等措施都不再被要求严格执行,他们要做的就是加强消毒。

“现在,每天在我的周围都能报出几例(阳性病例),就在我们科里边。”张慧说。谈到院感和人力短缺,医生们更大的焦虑感在于政策调整节奏过快,个体只能随着各种政策的指挥棒走。没有人告知他们一个清楚完整的院感数据,一切只能靠自己观察周围的情况,来对实际走势做出猜测。

12月7日当晚,很多医疗机构从业者也很快学习了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小组下发的一份分级诊疗工作方案。

这份名为《关于印发以医联体为载体做好新冠肺炎分级诊疗工作方案的通知》方案中,提及医院要加快推进ICU病房、缓冲病房、可转换ICU床位建设,以应对可能到来的挤兑冲击。

更重要的是,各地要构建新冠肺炎相关症状患者分级诊疗服务网络。具体的做法是,统筹现有医疗资源,以地级市、县为单位,按照分区包片原则,规划覆盖辖区内所有常住人口的若干网格,每个网格内组建1个医联体(包括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或依托现有医联体将辖区内所有居民纳入管理。

在这个“医联体”概念中,要科学统筹亚定点医院、定点医院和医联体之间的空间布局,明确高水平三级医院作为医联体外部协作医院,建立对应转诊关系,畅通双向转诊机制,实现发热等新冠肺炎相关症状患者的基层首诊、有序转诊。

在分级诊疗流程中,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重点引导患者基层首诊。发现患者有新冠肺炎相关症状时,家庭医生应当指导其到签约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发热诊室(门诊)就诊;若患者病情超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能力,则应当在医联体牵头医院指导下,及时转诊至有相应诊疗能力的医疗机构。

以上分级诊疗体系的筹建,还需要时间。多个国家的经验已经证实,中心医院出现暂时的医疗挤兑情况将不可避免,而这也将考验已在疫情中煎熬三年的医生和医院管理者们的韧性和智慧。(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刘阳、濮中明、李健、张慧为化名。  来源:第一财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0

回帖

23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3
发表于 2022-12-16 15:0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冠感染高峰将至,医疗系统如何应对?


极端情况下,许多医护人员感染,造成医院的接诊能力受到影响。此时如何应对?如果采取其他缓解措施后仍存在人员短缺,最不济的方式是,即使医护人员疑似或确认感染新冠,只要他们身体状况良好且愿意工作,即便未完全达到复工标准,也要考虑允许他们返回工作岗位。

2022年12月14日,北京,为进一步应对季节性流感、新冠病毒感染等传染病,方便发热患者就医,缓解各医疗机构发热门诊的压力,西城区广安体育馆简易发热门诊正式启用。人民视觉 图未来一至两个月内,全国多地将陆续迎来新冠感染高峰,对卫生系统,尤其是医院急诊、发热门诊,将产生不小的考验。那么医院能否通过管理措施优化,尽可能降低患者剧增带来的接诊压力?如果医护人员感染新冠,救治资源能否及时补充?感染者又是否一定要带病返岗?为此,本文参考了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OSHA),以及新西兰政府的官网,梳理美、新两国在疫情高峰期的应急管理措施,提炼出以下重点。

患者分流:设置新冠病区,启用AIIR

为防止医护人员感染新冠,以致人手短缺,医院首先应做好新冠患者的分流工作,尽可能避免因患者走动造成院内传播。

根据新西兰政府发布的《急症护理医院新冠感染防控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医院应对患者分组,即令感染同种传染病的患者同处一地。所处区域可以是一间多床房、病房的部分区域或整间病房。若确定划设新冠患者病区,则该病区与非新冠患者病区必须存在物理分界,必须具备新风系统。新冠病区必须拥有独立的出入口,不得与其他诊区之间存在通路。病区内必须配置必要设备,最好不要邻近脆弱患者病区。可以考虑使用便携式新风系统,以增加公共空间的通风。如有条件,可以考虑降低新冠病区的患者密度(比如隔床安置患者)。

新冠病区若置于诊室内,则应避开高人流区域,标识应清晰,且应位于安全区域,以便医护人员穿脱个人防护设备。如有可能,仅安排有能力穿脱个人防护设备的医护人员进入新冠病区工作。

应对无急性呼吸道感染且无新冠流行病学风险的患者、有急性呼吸道感染但无新冠流行病学风险的患者、疑似或确诊新冠患者或其家庭密接,建议采取阶梯式的防护措施,以避免常规、飞沫、空气传播。图片来源:新西兰政府《急症护理医院新冠感染防控指南》。《指南》强调,必须限制患者擅自离开新冠病区;病区必须配置新冠患者专用浴室。此外,对新冠病区的清洁频率必须更高,且清洁人员应有能力穿脱适当的个人防护设备。同样,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在对医护人员和医疗机构制定的相关操作指南中,也提出了类似的新冠病区做法。

该局指出,可进行适当施工,保护医护人员、患者、探视人员免受新冠感染。措施包括:

1. 在分诊区设置物理屏障或隔板,以引导患者;

2. 在半私密区域使用帘子分隔患者;

3. 启用通风良好的空气传播感染隔离室(airborne infection isolation room,AIIR)。AIIR 须为负压单人病房,每小时须换气至少 6 次(针对既有建筑)或 12 次(针对新建或翻新建筑)。

若医疗机构配有AIIR,可将新冠疑似或确诊病例安置其中。为新冠疑似或确诊病例开展产生气溶胶的操作时,应在AIIR中进行。应确保病房的空气直接排至户外的无人区域(即不可排至行人通道、休息区或其他工作或探视人员可能聚集或经过的区域),如排入空气循环系统,需经过高效微粒过滤网(high-efficiency particulate arrestance,HEPA)过滤。

若医疗机构未配备AIIR,则用单人间隔离病患。如果条件允许,负压病房优于普通的检查室或病房。病房门应保持关闭。若无法提供AIIR和/或检查室空间有限,可用隔离帐篷或其他便携式管控设备来安置病人。应确保病房的空气直接排至户外的无人区域,如排入空气循环系统,需经过HEPA过滤。

在某些情况下,患者必须由新冠病区转至其他病区。对此,新西兰《急症护理医院新冠感染防控指南》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1. 每家医院都必须具备从急诊部延伸至整个院区的患者转运通道;

2. 患者的转运必须仅限于必要用途。接收患者的科室或病房工作人员应被告知,患者确诊或疑似患有新冠;

3. 转运前必须穿戴干净的个人防护设备,转运完成后必须脱去;

4. 为进行传播源控制,患者进行病区间转运时,在可以忍耐的条件下必须佩戴医用口罩,不得在公共区域停留。
医护管理:做好个人防护,增强技能培训

对医护人员本身来说,做好个人防护,避免感染新冠,无疑是第一要务。

对此,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为医护人员提出三点安全工作守则:

1. 应在远离新冠疑似或确诊病例的区域完成尽可能多的任务(例如,不要停留在隔离区内记录病情;又如,当医护人员无需亲自到场时,使用闭路电视系统与隔离区的患者沟通);

2. 工作时,应遵循“先洁净区再污染区”的原则(即先接触清洁的身体部位或表面,再接触不洁或污染严重的区域),并减少接触污染物的机会(如调整眼镜位置、揉擦鼻子,或先用手套接触新冠疑似或确诊患者及其污染或可能污染过的表面后,再触摸面部)。此外,避免使用已被污染的手套进行不必要的环境表面(如电灯开关和门把手)接触,以防接触污染。

3. 完成工作和/或除去个人防护设备时,院内工作人员必须先彻底洗净双手,在此之前应避免用手触摸脸部,包括眼鼻嘴部。

对于医疗废物产生的污染及可能造成的传播,医院方面应高度重视。该局指出,必须确保院内系统能够完成以下工作:

1. 区分洁净区域(比如穿戴个人防护设备的区域)与可能受污染的区域(比如脱去个人防护设备的区域);

2. 处理废物和其他可能具有传染性的材料;

3. 清洁、消杀、维护可重复利用设备及个人防护设备。

新西兰《急症护理医院新冠感染防控指南》也指出,具有传染性的医疗废物和管制废物应按照医院的感染防控指南处置;频繁使用个人防护设备,可能会产生大量废物,所以要确保定期清理废物,避免垃圾箱满溢;用过的个人防护设备可以考虑作为管制废物,但医院必须确认,管制废物在清洁堆填区处置。

除个人防护外,为避免医护人员集体感染新冠,造成人员短缺,医院应加强相关技能培训,适当减少某些操作的在场人数。

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指出,应限制进入新冠病区的人员数量。这可能需要对医护人员进行适当的个人防护设备操作培训,以便他们能够直接提供家政、餐食等服务,减少相关人员进入隔离区的需求。此外,在开展产生气溶胶的操作时,也应尽量减少在场人员的数量。

医护工作感染风险程度表。其中提到,对疑似或确诊新冠患者开展产生气溶胶的操作,以及为疑似或确诊新冠患者采集或处理样本,风险极高。图片来源: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官网。极限措施:启用备选护理机构,医护人员“带阳”复工在极端情况下,许多医护人员感染,造成医院的接诊能力受到影响。此时如何应对?

美国疾控中心官网发布“缓解医护人员短缺的策略”,介绍了“平战结合”的一系列方案,在常规策略之余,制定应急措施及危机应对策略,以资补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0

回帖

23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3
发表于 2022-12-16 15: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常规策略如下:

1. 确保医护人员达到新冠疫苗接种要求。如不适用,则鼓励接种官方建议剂次的疫苗;

2. 了解正常的人员配备需求,明确正常情况下保障安全工作环境及患者护理所需的最少人员数量;

3. 了解新冠疫情在当地的流行病学相关指标,如社区传播情况;

4. 必要时,与当地医疗保健联盟及联邦、州和地方公共卫生合作机构保持沟通,确定额外的医护人员资源。例如,额外雇佣医护人员、返聘医护人员、录用学生或志愿者。

医疗机构及相关负责人如预计人员将出现短缺,则采用应急措施,为缓解人员短缺问题做好规划及准备。主要措施包括:

1. 调整工作时间表,额外雇佣医护人员,将特定医护人员调至患者护理岗;

2. 取消所有非必要手续及探视。调动这些岗位的医护人员,支援其他患者护理活动。各医疗机构要确保这些医护人员接受适当的指导和培训,以便他们在陌生的病区开展工作;

3. 着力解决妨碍医护人员到岗的社会因素,例如通勤因素和住房因素(特别是一些医护人员,与潜在疾病患者或老年人同居,所以需要在屋内与其他成员保持距离);

4. 确认增补医护人员;

5. 适当情况下,要求医护人员推迟休假,但做出该决定前,应考虑到休假对心理健康的益处,而且要考虑到医护人员自身承担的监护责任;

6. 制定区域协调方案,确认指定的医疗机构,或是医护人员配备充足的备用护理场所,专门用于护理新冠患者。

已经出现人员短缺时,医疗机构及相关负责人(会同人力资源、职业卫生服务机构)可能需要实施危机应对策略,从而继续提供患者护理。主要措施如下:

1. 实施区域协调方案,将新冠患者转移到指定的医疗机构或是人员配备充足的备用护理场所;

2. 如果采取其他缓解措施后仍存在人员短缺,最不济的方式是,即使医护人员疑似或确认感染新冠,只要他们身体状况良好且愿意工作,即便未完全达到复工标准,也要考虑允许他们返回工作岗位。

具体而言,若要求医护人员感染后复工,首先应确保他们已安全度过发病期。

美疾控中心指出,允许身体状况良好、且有意愿返岗的阳性医护人员按以下方式复工——

对于症状轻至中度,且未达到免疫功能中至重度受损的医护人员,应满足以下条件:

1. 距首次出现症状至少已过去5天;

2. 在未使用退烧药的情况下,距上次发烧至少已过去24小时;

3. 咳嗽、气短等症状有所改善;

对于感染全程无症状,且未达到免疫功能中至重度受损的医护人员,应满足以下条件:

1. 距首次病毒检测呈阳性之日起至少已过去5天。

轻症定义:产生新冠肺炎的各种迹象或症状(包括发烧、咳嗽、咽痛、不适、头痛、肌肉疼痛),但不伴随气短、呼吸困难或异常胸部影像;中症定义:根据临床评估或影像分析,证明存在下呼吸道疾病,且在海平面条件下,吸入室内空气时的氧饱和度大于等于94%。图片来源: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官网。此外,如果医护人员被要求复工时未完全达到感染结束的标准(即转阴),应限制他们接触免疫功能中至重度受损的患者(如器官移植者、血液肿瘤科患者),且医疗机构应按以下优先级安排他们的工作:1. 若工作尚未完成,允许疑似或确诊感染新冠的医护人员在不与他人(如患者或其他医护人员)接触的情况下开展工作,如提供远程医疗服务;

2. 允许确诊感染新冠的医护人员仅为新冠患者提供直接护理,最好是在疾病分组的条件下;

3. 允许确诊感染新冠的医护人员仅为新冠疑似病例提供直接护理;

4. 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允许确诊新冠的医护人员为非疑似或确诊病例提供直接护理。若考虑采用该方式,应明确其仅为过渡手段,而长期策略应避免疑似感染新冠的医护人员服务未感染患者。

美疾控中心强调,复工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所有建议采用的防控措施(如佩戴口罩或尺寸适合的面罩),这一点至关重要。

(本文由陆念颀编译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