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蒲公英 于 2023-4-12 09:26 编辑
古人对世界的认识,对大自然规律的认识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自然过程。他们首先认识太极(真一)和阴阳(两仪),经过漫长的生活实践,又认识了四象(太阳、太阴、少阳、少阴)。上古原民自开智以来,一直在头脑中存在五行(即:五气)和三才(天地人)的意识。我们只能认为这种三才、五行意识是与生俱来的。古人说:“五行是造化的根源”。世间万物都是由五行构成的统一体。万物内部构造单元依然是五行。很多小的五行体可以组成大型五行体,智慧五行体、低智动植物五行体;也能构建无生命简单物质五行体。五行本身由四象构成。四象由阴阳组合构成。人类出生,首先就看到天、地、人(人是万物中最有智慧和灵性的,为万物代表。所以这里的人实际指万物)。这是三才意识就产生了。五行从古到今一直被历代大学问家用于解释万物组成。五行的产生也是自然而然。
中国的五行学说是研究人类社会活动最有效的理论。世界上其他国家发明的哲学、心理学、美学、行为学、管理学等等社会科学都是建立在绝对的条件基础上形成的理论。而中国的五行学是建立在“象数”这个极容易琢磨,又不容易掌握的条件基础上形成的理论。 上古原民发明了四象之后,逐渐把万物都用四象来归类。四象表示东南西北,四象表示春夏秋冬,四象表示日月升落等。人们在生活生产实践中,把万物也分四类,首先是水火两类,这是一对阴阳,水为阴,火为阳。其次又认识了木金两类,这也是一对阴阳,木为阳,金为阴。于是,万物被分四象,归为四类。水火木金。上古原民很容易按这种分类法识别万物。水是一切液体类的物质;火是一切燃烧发热的物质;木是一切柔软可坚硬,可以燃烧的物质;金就是一切坚硬生冷的金属类似的物质。
自从人类有了四象意识,顺理成章地完成了从四象到五行再到八卦的自然发现过程。上古原民在认识东西南北这四象过程中,把南北和东西连接成线,中间有个交叉点。这个交叉点就是中央。于是,四象由一、二、三、四这四个数字,发展到了五。这就是五行的自然起源。自从有了中央“五”,人们开始认识五的作用和意义。
五行
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学说。这样界定是不公平的。这是拿中国的古老理论生硬地往西方发明的社会理论分类中套。国学大师南怀瑾对这种现象进行了严厉批评。祖爷爷的理论,拼命用西方理论评价,简直驴唇不对马嘴。应该承认西方有西方理论的优点。我们自己要承认,祖先的五行理论是非常高明的社会科学。要用我们国学自己的理论来评价。至少要合理地融入世界社会科学理论中。不要小人家半头。
古人发现了五,五行概念正式形成。原来四象是把万物分成了四类,现在发现了五行,就要又分出一类物质。世界万物就分成了五类。
水:一切液体的物质;
火:一切燃烧发热的物质;
木:一切能够燃烧,可以曲直,不太坚硬的物质;
金:一切寒冷至坚至硬的金属物质。
土:一切含散持实,如大地上能生长草木,能松散,能形成实体制作陶瓷的物质。
古人在自然而然的对世界万物的认识,有规律可循,所以传承起来非常容易。上古原民一直秉承大道至简的原则。 在历史上,对五行学说有重大贡献的人,首推大禹制定了洪范五行;其次邹衍是中国传播五行学说的第一人;其三为董仲舒把五行与天人感应相结合发展其大一统学说;第四人为京房把五行融入《周易》,发明纳支纳甲和六亲关系来解说六十四卦;第五人为萧吉集前人五行学说大成,第一次系统全面阐述五行理论,比司马迁、刘歆的五行理论更全面。有了五行观念,古人就开始应用五行。什么东西都用五行来分类,来解释。逐渐形成了五行学说。继五行之后,伏羲氏又发明八卦。到了羲皇时代,华夏所有学说的基础全部形成。后人的观念都是建立在:太极真一、阴阳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八卦之上的学问。例如:后来的九宫、十天干、十二地支、二十四宿、六十甲子等都是伏羲之前先民发现的学问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五行和八卦构建了华夏古代五千年文明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