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14|回复: 5

[医趣盎然] 中药名由来的传说故事|地骨皮 石苇(韦) 狗脊 瞿麦 虎杖 薤白

[复制链接]

13

主题

14

回帖

69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69
发表于 2023-3-19 18: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地骨皮中药名的由来传说故事

     大家很多人估计都听过地骨皮这味药,它为茄科植物枸杞或宁夏枸杞的干燥根皮;性味甘、寒,归肺、肝、肾经,清虚热、凉血除蒸、清肺降火,用于阴虚潮热、骨蒸盗汗、肺热咳嗽、咯血、衄血、内热消渴,是临床非常常用的。它别名:杞根、地骨、地辅、地节、枸杞根、苟起根、枸杞根皮、山杞子根、甜齿牙根、红耳堕根、山枸杞根、狗奶子根皮、红榴根皮、狗地芽皮。

     关于它名字的由来,还有个传说呢。

     话说当年,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带兵与冒充汉成帝流落民间的儿子刘子舆、实为占卜先生和江湖骗子的王朗之军苦战于邯郸,在顺利攻克中山(郡治在今河北定县)、卢奴(今河北定县),后击柏人(今北隆尧西)不克,双方拉锯,互相攻伐,数十日僵持不下。人困马乏,给养也不足,将领与士兵都是焦躁不安。恰此时,士兵中有一小半出现了身热、咳嗽、咳血、骨头疼、睡后大汗淋漓,体软无力等症状。形势变得岌岌可危,刘秀大急。

     其中有兵士见山上有构蹄子(也有叫“狗奶子”)即枸杞果可以吃,他们过去知道这东西吃后,让人感觉饱腹、解渴、浑身有劲、看东西更清楚,于是弄了来吃,感觉没那么渴了,出虚汗也没那么严重了,虽然还是咳嗽咳血与骨头“火烤”般热疼。低级军官向刘秀汇报了这个发现。刘秀命人找来随军军医向问,这人其实也只略通医理,想着,既然树果能解渴增体力,那依理地下根估计能清热。于是建议见着这东西只管吃,毕竟山上这枸杞果不多,还要把树根挖了一起来用。

     经过使用对比,发现这枸杞果能滋补肝肾、益精明目,故可解渴、益精神、强视力;而这树根与根皮却能退虚热、除骨蒸、降肺火、强筋骨,故熬水服用后身热、咳嗽、咳血、虚汗、骨疼很快就减轻,而且根皮作用更明确。

     于是,刘秀大喜,即让认得枸杞的兵士带领分拨出的那批相对身体较好的人去大量寻采并熬制汤水全军饮用,也就不到一周时间,大军各个精神抖擞,皆擦拳磨掌。刘秀见此,认为时机一到,挥军再攻柏人,不到三日即克。

     刘秀随即犒劳三军,问:“构蹄子根皮如此有用,为大军克敌立下汗马功劳,到底有人知道其为何名?”“军医”答曰:“我主尊上,我问过军士,包括我自己都没人知道该叫啥名。”刘秀说:“它让我军不但去了骨疼,而且作战更加神勇有力,似有铜筋铁骨,又生于地下,那干脆就叫‘地骨皮’吧。”众将官齐呼:“主上英明!”

     如此,枸杞子根皮的“地骨皮”的叫法在刘秀军和战败的王朗军迅速传播开来,其功能并被传的神乎其神。刘秀军所到之处,都会派人收采备用。(启疾光)

1

主题

7

回帖

13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3
发表于 2023-3-21 18: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狗脊中药名的由来传说故事

     传说很早以前,青城山下有个名叫张方的人,养了一只聪敏驯服的黄狗,名叫“阿黄”,每日进进出出都和主人在一起。一天,张方因为夜里摸黑赶路,掉进一口很深的枯井里,“阿黄”急得“汪汪”叫,一直在井边守到天亮。当有个人经过这里时,“阿黄”便跑过去磕头求救。那人到井边一看,发现了井下的张方。张方说:“请你把我救出来!我把衣袋里的十元钱给予您作酬劳。”那人说:“您如果把黄狗给我,我就救您上来。”张方说:“这狗是我的命根子,我不能送给您。钱如果嫌少,给一二百元也可以。”那人说:“不把狗送给我,你就别想出井。”
     眼看要成了僵局,“阿黄”听了,走到井边,伸出头来,向张方摇了摇头。张方懂得“阿黄”的心思,就对那人说:“好吧,我把‘阿黄’送给您,快救我上来!”那人才把张方救了上来,并用绳子系了“阿黄”,把“阿黄”带走了。过了三天,“阿黄”在夜里悄悄跑了回来。张方亲吻着“阿黄”,高兴极了!  
     一天夜里,家里进了贼,“阿黄”猛地跃起,咬住贼的手,贼力气大,竟用匕首刺穿了“阿黄”的喉头,鲜血顿时涌了出来。张方醒后高喊抓贼,邻居们闻声赶来,把贼捉住送到官府治罪。他们走后,张方看到“阿黄”倒在血泊里,心疼得放声大哭。张方含泪埋藏了“阿黄”。每隔几天,他就去坟地看看。
     一个月后,见“阿黄”的坟头上长出了一株草,草叶上有密密麻麻的黄毛,很像“阿黄”。张方便拔起这草,放在鼻边闻着,一阵异香,浑身舒畅,他患病的腰部的伤痛仿佛好了不少。他想:一定是“阿黄”送这药来给我治腰伤了。
     于是,就将这草连根拿回家去煎了吃。第二天,腰伤果然痊愈了。因为这草像死去的“阿黄”,所以便取名为“金毛狗脊草”,也就是现代称谓的“狗脊”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

回帖

8

积分

见习会员

积分
8
发表于 2023-3-21 19:37:04 | 显示全部楼层
石苇(石韦)中药名的由来故事传说

     “无韵之离骚”《史记》的作者太史公司马迁早年在宫廷和其父亲一样都是做史官,主要记录帝王的生活起居以及朝政大事,实为帝王之“傀儡”。帝王只许司马迁写颂其功勋而非过错,可司马迁经常不思变通,屡次得罪帝王。
     相传,他因仗义执言为去匈奴作战而败的“飞将军”李广之孙辩护,不料那李陵客观上“兵变匈奴”,由此惨遭施以宫刑之毒刑。事后,司马迁隐居山林,开始专心致志撰写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有一天,司马迁突然感觉小便涩痛不爽,低头一看居然是血尿。司马迁不敢和女儿女婿说,便自己翻阅医籍,得知自己得的是“淋证”。他便一个人上山采药,在路过一条小溪时,看到了溪流石头旁边长了不少原始而简单的蕨类植物,远着看上去就好像是长在石头表皮上,他知道,这就是他要找寻的那味性微寒而味甘、苦,归肺、膀胱经,功能利尿通淋、清热止血的药,是用于热淋、血淋、石淋、小便不通、淋沥涩痛、吐血、衄血、尿血、崩漏、肺热喘咳的。于是拔了洗净带回家熬后服用,不到两天就好了,甚是欣喜。
     因之前没有它的正式名称,而在他以前,有人把鞣制过的皮子称作“韦”,于是就灵机一动给此药起名为“石韦”,其名字也就因此而来。这石苇全国到处都有,只是各地可能名称有异:石樜(zhe)、石皮、石苇、金星草、石兰、小石韦、生扯拢、飞刀剑、虹霓剑草、石剑、虹霓剑草、金汤匙、金茶匙 、肺心草、会全草、石耳朵、蛇舌风、小叶下红都是它的叫法。(启疾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22

回帖

64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64
发表于 2023-3-21 20:46:09 | 显示全部楼层
瞿麦中药名的由来故事传说

相传瞿麦是天庭的一位花仙子,因触犯“天条”,被王母娘娘责罪贬下凡间而化作一园景之花。

花仙子长得很漂亮,身材娇柔,善于舞蹈。一次,玉皇大帝路过御花园时,见到一大群仙女在跳舞,便驻足观看,同行的王母娘娘也跟着在此歇足。玉皇大帝本来和王母娘娘有说有笑的,这时候,正在跳舞的花仙子恰恰回眸一笑,玉皇大帝被其楚楚动人的容貌和纤细身材深深吸引,一下失了神,与王母娘娘的说笑戛然而止,王母娘娘连说了许久,玉皇大帝却还在发呆中。顺着玉皇大帝的眼光看去,王母娘娘发现他一直在看着那位花仙子,王母娘娘一下子怒从心起。

过了许久,玉皇大帝才回过神来,脸上仍溢满笑容,继续和王母娘娘商议天上凡间的大事,久久地留在御花园不想离去。

过后不久,天宫召开天庭会议,花仙子无故迟到,导致舞蹈跳得不合众仙家的意,扫了大家的兴,于是,王母娘娘以触犯“天条”为罪名,除去花仙子的功力和法术,把她贬到人间,化作一株杂草,让花仙子原本纤柔的身体变为多节、空心、易脆的茎,将她动人的容貌变为了棕紫色的花瓣,并且前端深裂成卷曲的丝状,结的果实也皱巴巴带有芒刺,很不招人喜欢。

后来世人看到这种杂草,觉得花仙子很委屈,给取名叫“瞿麦”,将它栽培在自家的院子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6

回帖

1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2
发表于 2023-3-22 21:30:12 | 显示全部楼层
虎杖中药名的由来传说故事

     虎杖这味药的名字由来据传跟“虎守杏林”其中一个版本的典故有关,就是有“药王”之称的唐代主持编撰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新修本草》(后世称《唐新本草》)、自作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药学百科全书《千金方》的孙真人思邈,用原被地方上称为“酸杆(/杖/通)”“苦杖”“大活血”等名的药为老虎治腿病相关。
     据说,这孙思邈晚年隐居故里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五台山(药王山)专心立著时,这里曾山势险峻,林密草茂,生长着许多名贵药材。一天,孙思邈来到这里采药,忽听见呻吟之声不绝于耳。他急忙跨过山溪,却见对面岩石上地卧着一只有气无力的吊睛白额大虎,完全没有了往日的威风和凶狠以及杀气,正酸楚的眼巴巴地张望着他。这孙真人绝非一般人,已是“半仙”之境,似能通亲手之语,就走上前去,颈蹲下身来轻抚了老虎额。那虎便慢慢地将脚抬起,放在他的膝上。孙思邈一见这腿又红又肿,有两个地方的伤口乌黑正流着脓血,显然是筋骨受损感染了,就急忙从药囊中掏药,可是找了半天没有合适的。无奈就拍了拍这老虎的背,示意它稍等,立即去就近采点药来诊治。这大虫虽痛疼难忍,倒也平静,“信任”地点了点。
     于是“药王”立即飞也似的到了这山涧溪边,找到了一丛丛也叫“大活血”的“酸杆”,立即将跟刨出洗净。怕老虎失去耐心,就赶快带到老虎身边,当着它的面捣碎,接着用山泉水认真给其把伤口清洗,然后用者药的一部分敷在这老虎的伤腿上,还有一部分示意老虎吃下,并给了些山泉水给它解渴和“洗口”。过了两三天后,孙真人又来到此地,见着了好些的老虎,又如法炮制,并给了些其它药。如此三四次后老虎的腿病便痊愈如初了。
     这大虫也知感恩,从此,一旦真人上山去采药,必会遇上它,非要孙思邈跨坐其身,带其爬山涉水,却如履平地,去任何它想去的地方,简直形影不离。这样真人来去如风,“办事”效率就很高,远近求医者均能及时得到孙真人的救助。
     人们也很感激这知恩图报的大虫,就把孙真人用以治好老虎腿疾的“酸杆”称为“虎杖”和“大虫杖”,意思是说仗着它治好了老虎的腿病。
     这“虎杖”如今就是这药的官方名了,它性味微苦、微寒,归肝、胆、肺经,可祛风通络、利湿退黄、散瘀定痛、敛疮消肿、止咳化痰,用于关节痹痛、湿热黄疸、经闭、症瘕、水火烫伤、跌扑损伤、痈肿疮毒、咳嗽痰多。是临床常用的性价比很高的一味药。(启疾光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

回帖

9

积分

见习会员

积分
9
发表于 2023-3-23 14:33:20 | 显示全部楼层
薤白中药名的由来故事传说

     传说有个叫薤白的河南人在京城做官,由于公务繁忙,积劳成疾,患了重病,请朝中太医诊治。太医诊脉后,说道:“你的病实属胸痹,已到后期,看来很难挽回了!"他求问太医还有什么良方,太医说: "你若能脱离政务,清静休养,或许还能延长寿日。”薤白说:“公事繁忙,实不能脱身呐!”太医又劝道:“病已至此 ,也只能这样。我给你想了个好的去处,伏牛山南麓有个丹霞寺,那里最清静,寺里有个老和尚百岁有余,耳聪目明,爬山涉水,健步如飞,人称金钢和尚。也许他那里还能学点养生之道。”薤白听罢,无奈只好告假,来到了丹霞寺寻求医病良方。
     这丹霞寺云雾缭绕,松柏参天,鸟语花香,风景优美,宛如仙境一般。他来到这里,正值吃饭的时候,小和尚随即送来菜馍面汤。老和尚说道:“连年灾荒 ,寺中缺粮,常以野菜度日,今日以菜馍相待,实属不恭,请施主原谅!”薤白又饥又渴,也不品味,两个菜馍一气吃光。 然后说道: "长老用野菜做餐,胜过美味佳肴,真乃佛地皆宝啊!”老和尚笑道: "哪里,哪里,这是山中小蒜做的饼子,并非稀奇之物,只是你饥不择食罢了。”说罢二人哈哈大笑起来。
     老和尚又问: "施主不在京城 ,却来到寒寺,有何贵干?”他说明来意之后,老和尚又说道: "施主若不嫌寒寺清苦 ,我愿帮你解除病苦。”于是,薤白就在丹霞寺住下了。和尚们每天挖山小蒜掺米面做饭,薤白吃惯了,便习以为常。加之每天早晨随和尚习拳练功,又与和尚一起登山挖野菜,渐觉四肢有力,病情渐为好转。八九个月以后,薤白身体康复,告别了老和尚,便下山回京找朝中太医复诊。
     此时的太医正为皇上的胸痹症发愁,他一见薤白神采奕奕地回来了,非常惊奇。 薤白笑着问道:“太医曾断言我的病难以医治的呀。 ”说完,向太医叙述他在山中的八九个月的生活经过。太医听后,说道:“那时你在朝中日理万机,寝食无常,当然服药无效,难以好转。此去丹霞寺休养,身安心静,加之又吃山小蒜,我想这小蒜定是通胸阳之良药。”
     薤白听罢,忙说:“既然小蒜有如此效能,你何必为皇上的胸痹症发愁呢?"太医说:”按皇家规定,药未入书,朝廷忌用。”薤白劝说道:“你可将我的情况向皇上禀报,听听皇上的旨意。”于是太医奏本皇上,皇上一听,龙颜大悦,忙下旨意让太医命人速采来山小蒜。太医亲自煎好让皇上服下,不消几日病情很快见轻。即降旨将小蒜以“薤白”为名载入药书,以供医用。
     从此,中药里又添了薤白一味,朝中太医用薤白为主药,佐以栝蒌、丹参、枳实、隆香等,治愈了数百例胸痹病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