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31|回复: 1

[中医名词] 归经

[复制链接]

14

主题

6

回帖

194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194
发表于 2023-3-28 11:51: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蒲公英 于 2023-3-28 14:23 编辑

归,即归属,指药物作用的归属;经,即人体的脏腑经络。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就是把药物的作用与人体的脏腑经络密切联系起来,以说明药物作用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从而为临床辩证用药提供依据。


QQ截图20230328114954.jpg


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具体病证为依据的。经络能沟通人体内外表里,在病变时,体表的疾病,可以影响到内脏;内脏的病变,也可以反映到体表。因此人体各部分发生病变时所出现的证候,可以通过经络而获得系统的认识。如肺经病变,每见喘、咳等证;肝经病变,每见胁痛、抽搐等证;心经病变,每见神昏、心悸等证。我们根据药物的疗效,与病机和脏腑、经络密切结合起来,可以说明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起着主要医疗作用。如桔梗、杏仁能治胸闷、喘咳,归肺经;全蝎能定抽搐,归肝经;朱砂能安神,归心经等。这说明归经的理论,是具体指出药效的所在,是从疗效观察中总结出来的。

归经是中药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归经理论,早在《内经》中已有萌芽,如《素问·宣明五气篇》就有“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的记载。《灵枢·九针论》也有五走,“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谓五走”的论述。这对后世归经学说的创立和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 早期的本草著作,如《神农本草经》,论述药物功效,大多以主治病症为主。但也有一些把药物作用与脏腑机能结合起来约论述。如“五石脂各随五色补五脏”。唐、宋时诸家本草,对药物功效及赃腑功能的论述日期增多,诸如“补肺”、“益脾”、“安心”……之类的名词,比比皆是。北宋的寇宗爽,在论述泽泻的功效时,已有“引药归就肾经”的说法。


8

主题

34

回帖

76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76
发表于 2023-3-28 14: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学习中医过程中,肯定少不了对中药的认识,而现有的很多学习资料大同小异,多从中药的形、色、气、味去总结药物的作用,药物归经理论就是基于这一认识而来。其理论来源就是五行配五脏、五色、五味等,比如,味甘属土,入脾胃等等这类的表述很多。

那么仅仅是这么简单的吗?显然又不是,自然界中有一些现象足以反映了这个问题,这些现象更加深入地反映了五行的深层次问题。而不仅是形、色、气、味上。简单地照搬并不能深刻地认识中药药性在人体的精微作用。

我们知道,辨别药物以形色气味区别五行,配合脏腑,主治百病,已经是中医界公认的潜规则,但药物相生相克,交互相感的现象说明了药性的深层次问题。譬如珀琥拾芥,磁石引针,阳起石飞升,蛇畏蜈蚣,蜈蚣畏蟾蜍,蟾蜍畏蛇等这些现象就很奇特,如果你用实验室数据也不一定能提供令人足以信服的证据,用形色气味上来概论也不一定能解释这个问题。

这就是五行理论中较为复杂的生克问题,也是物性所然。所以清代药理学家唐容川提出了”相制相畏,均不在形色气味上论,又何故也“这样的问题。

物性是一种很抽象的东西,但也可以简单的理解出来。比如人的性情,什么是人的性情?就是他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这样的性情是由他的成长环境,成长经历,个人体质所决定,是一个综合性的东西。有了这样的性情,那么他和别人交往时,就会产生生克现象:他喜欢的他会惺惺相惜,他不喜欢的就会排斥。

药性也一样,药之所以具备形色气味,就是药性的表现,但又不一定能全面体现他内在的真性。如果仅以形色气味来辩药,往往只知其义,不明就里。认识中药首先是要认识它的药性,这包括它生长的地域、环境、生长条件、生长过程、生长的形态、颜色、气味等多个方面。

简而言之,药性是动态的,有生命的。

有了这样一个综合性的动态分析,很多自然现象也就迎刃而解,比如磁石与铁的关系。磁石能吸铁是很多人知道的,但为什么能吸铁呢。吸者,同气相求的原因。磁石放久了就变成了铁石,这是由于自然中的阴阳运动所致,久则化成铁,说明磁石是铁之母,铁为磁石之子,他们秉承一气,同气相求,子来母就。以此机理来看其药性则是:石属金而铁属水,磁石秉金水之性,而归于肾,故其主治能从肾中吸肺金之气,以归于根。

早在汉朝就记载有”磁石引针,琥珀拾芥“之说。汉·王充《论衡·乱龙》记载:“顿牟拾芥,磁石引针。”晋·李石撰《续博物志》卷九引《本草经》记载:"磁石引针,琥珀拾芥。"琥珀和玳瑁都属于有机类,大多数人便将“顿牟掇芥”中的 “顿牟”视为琥珀。芥:小草。

那么为什么磁石不能拾芥,琥珀不能吸针呢?如果现代物理学习的说法是静电的问题。但从中药药性的角度去看,这是不同药物的形成过程不同而导致的五行属性不同,琥珀为木,磁石为金,金木相克,岂能相吸?

那么如何解释琥珀能拾芥呢?琥珀是松脂滴落地下形成,秉承松的阳木之气,其脂是松的精华之物,是阳汁。琥珀能粘合,久则化为凝吸之性。所以它就是其汁外凝,其阳内敛的东西。唐容川说”擦之使热,则阳气外发而其体粘。停擦使冷,则阳气内返而其性收吸。故遇芥则能粘吸也。”

这样的属性作用在人的身上,会发生什么呢?中医讲人的魂阳是藏于肝血阴分之中,与琥珀之阳气敛藏于阴魄之中的情况是一样的,所以琥珀有安魂定魄之功。这就是中药的药性会与人体生理活动属性相一致时,会对人体产生吻合而使这一生理机能得以加强。

简而言之,中药药性的应用是用它的生命过程来取类比象地应用到人体身上,才会发生药力的方向和定位。而这些物理学显然是无法实验的,这是自然之气与人体之气相感应的问题。

同样的道理来看药性,比如阳起石能壮阳。为什么因为阳起石生于泰山山谷,为云母石之根。其山冬不积雪,夏则生云,积阳上升。”故或乘火气而上飞,或随日气而升腾也。“,所以凡人生病了阳气下陷,阳物不举者,可以用阳起石升举阳气,以阳助阳。这就是中医里所讲的”体用“之义,体是指其形,用是指其机理。

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么关于中药药性及其对人体的作用,就不止是归经这么简单了。

自然界中还有很多奇特的现象,依然可以用自然气机感应或五行生克来释然。比如蛇怕蜈蚣,蜈蚣怕蟾蜍,蟾蜍怕蛇,就十分有趣。下面我们再看看唐容川的妙解:

蛇形长,是秉水气。行则曲折,是秉太气。在辰属已,在象居北,在星象苍龙。总观于天,知蛇只是水木二气之所生也。蜈蚣生于南方干燥土中而味大辛,是秉燥金之气所生。蛇畏蜈蚣者,金能制木也。蜈蚣畏蟾蜍者,以蟾蜍秉水月之精生于湿地,是秉湿土之气所生,湿能胜燥,故蜈蚣畏蟾蜍也。蟾蜍畏蛇,则又是风能胜湿,木能克土之义。趁此以求,则凡相畏相使相反之理皆可类推。

越学习,越发觉有趣且奇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