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55|回复: 0

[寓医深长] 古今诗词中的瞑眩

[复制链接]

8

主题

24

回帖

65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65
发表于 2023-7-5 20: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瞑眩”一词最早来源于《尚书·说命上》:“药不瞑眩,厥疾弗瘳”,描述的是中医诊疗过程中因正邪相互交争而出现的头晕目眩的强烈反应。经方学者娄绍昆认为,瞑眩现象可以调动机体主体性反应,动摇慢性顽固性疾病的病理稳态,其为中医临床预后转归的重要节点,亦是诸多疑难病症走向痊愈的关键所在。

笔者特辑录以“瞑眩”为主题的诗词数首(诗词较长者只节选部分),略作赏析,以期在诗词文化中领略瞑眩的深邃内涵。

病起据案无绪辄书二十五韵呈簿尉
宋·虞俦
童子更进药,先生强起嚥。
群鬼竞揶揄,医工何瞑眩。
忽然汗四出,心愧颜有腼。
须臾返清凉,轻健欲舞抃。

虞俦,生卒年不详,字寿老,宁国(今属安徽)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作者从自己生病治病过程联想到仕途坎坷,有感而发,创作该诗。以上节选部分,大意是:童子端来汤药,我硬撑着起身喝下去。这汤药竟有如此强烈的反应,令我头昏目眩,病情反倒愈发加重,似乎就连群鬼都在争相嘲笑这医工的医术。忽然之间,我浑身冒汗,心知病情马上就要好转了,不免因误会医工而感到惭愧。一会儿工夫,高热退去,顿觉清凉,身轻体健,真想起身拍掌跳舞啊!

此处的“瞑眩”指服药后起战汗以透邪的反应,类似于《伤寒论》中的“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怀古呈通守郑定斋·其二
宋·王柏
南方有良药,神妙难具写。
沉疴一刀圭,无不立愈者。
性烈必瞑眩,色恶如土苴。
仓公一见之,宝爱不忍舍。
欲起国膏肓,先当医苟且。


王柏(1197—1274),浙江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字会之,一字伯会,号长啸,更号鲁斋,南宋藏书家、书画家,工诗善画,著述甚富。郑定斋,即郑士懿,生卒年不详,字从之,号定斋,宁德(今属福建)人,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进士,清明廉慎,卓有政声,屡上书论朝政得失。

《怀古呈通守郑定斋》共四首,此为其二,从诗歌内容推测,当为王柏赞美郑士懿所作,四首诗分别以“东方有猗桐”“南方有良药”“西方有精铁”“北方有大井”起句,暗合东方木、南方火、西方金、北方水的五行之说。表达了诗人期望能有带来“瞑眩”的猛药来祛除国家沉疴,能有百炼成钢的精铁宝剑除奸斩恶。诗人表达这样的希望,实际上是对清明廉慎、卓有政声的郑士懿的赞美与期待。此处的“瞑眩”指猛烈药物祛除沉疴痼疾时可使人出现排邪反应的属性。

《怀古呈通守郑定斋·其二》体现了诗人对五行学说的熟稔,并且直接从医论世,“性烈必瞑眩”让我们感受到中医药在宋代的昌盛,在诗歌创作的字里行间皆是浓浓的中医药文化味。

观棋大吟
宋·邵雍
瞑眩人皆恶,康宁世共晞。
须能蠲重疾,始可谓良医。


邵雍(1011—1077),字尧夫,谥康节,北宋理学家、数学家、诗人,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早年随父移居共城(今河南辉县)苏门山下,筑室苏门山百源上读书,学者称百源先生。邵雍与周敦颐、程颐、程颢齐名,以治《易》、先天象数之学著称。

《观棋大吟》是一首五言长诗,共1800字。诗人从观弈棋入题,书写从远古到宋朝的历史变迁和自己的人生感悟,诗中涉及诸多历史事件,足见诗人深厚的史学和文学功底。节选部分大意是:世人都厌恶服药后的瞑眩反应,却都渴望拥有健康和安宁;岂不知只有运用瞑眩之药根除大病重疾,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良医。此处的“瞑眩”指疗愈过程中出现的使人不适却又能根除顽疾的调病反应。

送李去病赴召》
宋·郭印
当今国病入骨髓,愿君审处囊中方。
参苓芝术固美矣,瞑眩之药方为良。


郭印,生卒年不详,晚号亦乐居士,成都双流人,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进士,一生活动主要在蜀地。

友人李去病奉诏入京,郭印赋诗送别,对天子能看重偏处西南一隅的贤士表示欣喜,同时希望友人能尽展才能,忠君爱国,匡扶社稷,救国于危难之中。节选部分大意是:当今国家已经病入骨髓,希望你审慎考虑,开出拯救国家的药方。人参、茯苓、灵芝、白术这样的稳妥平和之药固然很好,但能够治病除疾、力拔患根的瞑眩之药才能救世。此处的“瞑眩”指猛烈药物治病除疾、力拔患根的属性。

送陈伯修察院赴阙
宋·苏轼
裕陵固天纵,笔有云汉姿。尝重连山象,不数秋风辞。
龙腾与虎变,狸豹复何施。我穷真有数,文字乃见知。
闻君射策日,妙语发畴咨。一日喧万口,惊倒同舍儿。
岂知二十年,道路犹迟迟。苦言如药石,瞑眩终见思。
屈伸反覆手,独于君可疑。四门方穆穆,行矣及此时。


陈师锡(1057—1125),字伯修,时称闲乐先生,福建建州(今福建省建瓯市)人,神宗熙宁间进士。宋哲宗元祐初,因苏轼举荐,担任秘书省校书郎。徽宗即位后,召拜殿中侍御史,上书为司马光讼冤,又论蔡京等为国之深患,因直言进谏屡被贬官。

该诗为苏轼送别入朝觐见的陈伯修而作。诗中苏轼高度评价陈伯修的出众才能,同时也对陈伯修的仕途坎坷给予同情。“苦言如药石,瞑眩终见思”的意思是,陈伯修的逆耳忠言如同祛病之良药,皇帝也如同经历了调病的瞑眩反应,意识到了陈伯修的价值所在,想起要召他回京。此处的“瞑眩”指患者历经调病反应而走向痊愈的过程。

《呈陆严州二首·其一
宋·赵蕃
去年犯雪到严州,呵笔题诗曳履投。
所恨决然成间阔,故兹复尔小迟留。
精金美玉自有价,伯乐王良无即休。
珠玉见褒犹美疢,药须瞑眩疾方瘳。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侨居信州(今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南宋中期著名诗人、学者、理学家。赵蕃初受学于刘清之,年五十犹问学于朱熹,喜作诗,著有《乾道稿》《淳熙稿》《章泉稿》等诗文集。

陆严州,指宋朝著名诗人陆游。陆游与赵蕃皆嗜酒工诗,情趣相投。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陆游在江西临川,赵蕃以诗谒见。淳熙十三年(1186年),赵蕃冒雪来访陆游。次年,赵蕃再来访谒,并呈诗作《呈陆严州》五首,此诗为其二,诗中表达了赵蕃对陆游的崇敬之情,他安慰陆游放宽得失,又抒发分别10年相思之情。

“珠玉见褒犹美疢,药须瞑眩疾方瘳”一句大意为:即便有珠玉之才,总被褒扬也是一种姑息和溺爱;经历过瞑眩之苦,方能药到病除。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人生的种种磨难恰是一笔笔难得的财富。此处的“瞑眩”所指为疗愈过程中看似痛苦却又难得的调病反应。陆游与赵蕃是忘年之交,以人品诗作相互推重,留下文坛佳话。

履斋先生下颁参附往体以谢
宋·陈起
有客号奚毒,西来自赤水。外负炎炎气,内存温粹美。
当年杨天惠,夸大不绝齿。解后段氏子,即之殊可喜。
却邪乃素心,调中古无比。世仰大医王,民瘼咨朝市。
二子愿托身,赴汤任驱使。兴怜维摩老,遣前护衰毁。
病魔亟退舍,怡然得安垒。缅想蓄牛溲,陋哉子韩子。
既非瞑眩剂,厥疾无瘳理。一念卫生恩,百拜额加子。


陈起,生卒年不详,字宗之、宗子、彦才,号芸居,一号陈道人,别称武林陈学士,浙江临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陈起为宋宁宗时乡试第一名,后居杭城钱塘棚北大街睦亲坊(今弼教坊),开书肆陈宅经籍铺,从事编著、出版、卖书和藏书诸业,书铺所刻图书在当时负有盛名,流通古籍数万计。

“有客号奚毒,西来自赤水”,其中的“奚毒”指中药材乌头。乌头为毛茛科植物,母根叫乌头,可温阳祛风除湿、温经活血止痛;子根入药为附子,乃补火助阳、回阳救逆、散寒止痛之要药。全诗盛赞乌头和附子,言其祛病蠲邪、回阳救逆之神效,并将其与牛溲(车前草)等对比,直言他药并非瞑眩良药,所以所治疾病断无痊愈的道理。此处的“瞑眩”指如同乌头一般的峻猛而能起沉疴、断病根的药物引起的排病反应。

赠矢数道明先生
现代·岳美中
胸中尽有奇书悟,世上无将峻药疑。
瞑眩方能瘳厥疾,摧锋陷阵仗雄师。


岳美中(1900—1982),我国著名中医学泰斗,一生从事中医医疗和教学工作,较早地提出了专病、专方、专药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原则,熔经方、时方于一炉,运用经方治病屡起沉疴,成为新中国成立后著名的经方派医家。岳美中倡办全国中医研究班和研究生班,培养了一大批中医高级人才,并多次出国从事重要医事活动,成为中国在医疗外交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中医专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矢数道明(1905—2002),日本汉方医学泰斗,精通中西医学,临床治验丰富,善用经方而又巧妙摄取后世方之长,疗效显著。矢数道明毕生致力于重振东亚传统医学,特别是在旧时汉方医学受日本当局压制的境况下,仍积极筹建日本汉方医学会,为汉方医学的复兴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岳美中曾说过,凡服非吐下剂而出现吐下,且吐下后病情好转或痊愈者,皆是瞑眩之象,并明确指出:“深痼之疾,服药中病则瞑眩,瞑眩愈剧,奏效愈宏”“有的疾病,独处藏患,或水饮,或虫积,或死血,药力所及,捣其巢穴,则邪溃外窜,自寻出路,或泄利,或寒战,或下血,使患者瞑眩,病家惊扰,医生当此,须有定见,安慰患者,说明病机药理,使之仍服原方,以竟全功”。在矢数道明的汉方医案中不乏诸多药后瞑眩的经典案例。两位经方泰斗对瞑眩现象有着相似的见解。

1957年,岳美中作为首批中国医学代表团中唯一的中医代表访问日本,其间与大塚敬节、矢数道明等知名汉方大家在中医临床与学术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归国后,他治学思路大变,临床疗效也有极大提高。《赠矢数道明先生》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记载了岳美中访学日本的心得。

原诗大意为:在纵览历代诸多医书后,更不会对峻烈之药的威猛效力存有疑虑。只有瞑眩反应才能使危重痼疾痊愈,此等效力亦如挫败病邪、直捣病巢的威武雄师。此处的“瞑眩”指治疗过程中峻猛之药力挫败病邪、直捣病巢而使患者得以痊愈的排病反应。可见两位中医泰斗对中医瞑眩现象的认识达成了共识,他们对瞑眩的推崇与体悟启示我们对瞑眩进行更深的探索。(中国中医药报8版   张耕铭 山东中医药大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