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终年七十一岁。他打小就有学医的愿望,深感医学对健体强身、济世救人的重要,研读了大量医学典籍(见《论方书》:“从世医号富于术者,借其书伏读之,得《小品方》,于群方为最古;又得《药对》,知本草之所自;考《素问》识荣卫经络百骸九窍之相成;学切脉以探表候”)。
广泛临床实践后,刘的医术日益高超,不仅“其术足以自卫”,而且族人门生看病都不用出门,他开的方服之辄愈(“行乎门内,疾辄良已,家之婴儿,未尝诣医门求治。”)
21岁中进士,随后三科登第,官至监察御史。早年如天之骄子,仕途坦荡,之后却被贬长达二十三年,饱尝人间疾苦。
中年时著《传信方》,收录临床验方价值较高,备受历代医家推崇。宋代著名的《图经》、《证类本草》及明代的《本草纲目》等医籍都引用过此书,在国外也广泛流传,如日本的《医心方》、朝鲜的《东医宝鉴》都收录该书中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剂。
这其中就记载有刘禹锡同科进士好友——柳宗元寄来的平日收集的一些秘、验良方,如“治霍乱盐汤方”等,刘称其为“柳柳洲救死三方”。
由于唐代前后曾多次编修《本草》,刘禹锡亦被诏而参与编修《本草经方》一书,由于历史原因,《传信方》、《本草经方》二书早已散佚(从明《永乐大典》医药部分收载来看,“燕麦,状如鹊麦,夏种秋熟。刘禹锡所谓兔葵燕麦者是也。”载刘禹锡《嘉话录》言:“诸葛武侯行军所止,必令兵士皆种蔓菁。云有六利……故蜀人呼蔓菁为诸葛菜”等等)。
刘禹锡在医学上强调“一物足了病者”之单验方治病,强调“生疾不必太忧心,三治七养谨而慎”,重视百姓预防、治疗疾病的经验,反对因循守旧,不分药性能否与病症相符而乱投药——“苟循往以御变,眯于节宜,奚独吾侪小人理身之弊而已。”
在我看来,刘禹锡带给后世的启示,还在于心理学上的一种百折不挠的乐观主义精神。成语“前度刘郎”的一个典故,就与他有关。
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的革新活动被贬至穷山恶水、巫风盛行的罪臣流放地——郎州(今湘西),常受当地官员欺侮。贬谪第八年患难与共的妻子因病去世,当时他们最小的孩子还是嗷嗷待哺的婴儿。贬谪第九年仍遥遥不知归期,“长沙之悲,三倍其时……山增昔容,水改故坊……”(《谪九年赋》)。
可是他偏不绝望,一反伤春悲秋的诗人职业病常态,创作《秋词》赞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而《陋室铭》亦是当时所著,“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九年之后,被朝廷"以恩召还",欣喜过望、渴望一展抱负的刘禹锡回到长安,可是左等右等等不到朝廷诏令。徘徊之中闷闷不乐,写下《玄都观桃花》一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以桃花隐喻暂时得势的奸佞小人——你们都是在我被贬之后才得势喧哗、耀武扬威。这首诗再度激怒朝中新贵,刘禹锡二次遭贬,这一贬就是十四年。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刘禹锡流落岭南,此后辗转多地,到处支边。常人遭此打击,很可能就此一蹶不振,白居易也为他作诗感叹:“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然而刘禹锡此时彻底展现出威武不屈的诗豪本色:“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一叶沉舟挡不住千帆竞发的洪流,一木之病压不住万木争春的生气,音律上颇似命运交响曲中与颓郁命运奋起抗争的恢宏乐章,精神上透露出本人乐观豪迈、开朗旷达的坚强品性。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待到刘禹锡重回长安时,时年已五十六岁,世人皆道其不会再锋芒太甚,做人应当乖觉谨慎时,刘禹锡傲骨铮铮,故地重游,写下桃花诗第二弹:
《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此诗犹如平地惊雷,震彻天地。二十三年我虽经历风风雨雨,而昔日当红政客亦死的死,走的走,唯我依然如故,不改初心。“世道剧颓波,我心如砥柱。” 在任何境遇中都坚秉信仰,不屈不挠,永不妥协,永不言败,刘禹锡凭借如此的人格魅力成为后世很多人心中积极进取的不败诗豪。
附:
一、在全唐诗中,收录了刘禹锡的一首《赠眼医婆罗门僧》诗: “三秋伤望眼,终日哭途穷。两目今先暗,中年似老翁。看朱渐成碧,羞日不禁风。师有金篦术,如何为发蒙?”刘禹锡用此诗赠来自印度的眼科医僧,间接反映了汉唐时期古丝绸之路、中外医学技术交流的一个侧面。
二、辛弃疾有几首药名词流传于世。如《定风波》:“山路风来草木香,雨余凉意到胡床。泉石膏肓吾已甚,多病,提防风月费篇章。孤负寻常山简醉,独自,故应知子草玄忙。湖海早知身汗漫,谁伴?只甘松竹共凄凉。”每一长句内含一个药名,分别为:木香、禹余粮、石膏、防风、常山、栀子、海藻、甘松等。(简书 星河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