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57|回复: 5

医疗反腐会使庞大的医药代表群体会消失吗?

[复制链接]

2

主题

1

回帖

15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5
发表于 2023-9-5 09:43: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期展开的医疗领域的雷霆反腐行动,让大批医院的院长、书记落马,而另外一个群体——医药代表也被推上风口浪尖,因为这个群体里的很多人是深度参与医疗腐败产业链条的。在整个医疗行业因重磅反腐而带来行业的重塑时刻,不禁让大家为医药代表们捏把汗,他们会因此而消失吗?

其实,医药代表这个职业是广泛存在于全球医药产业链中的,药企通过医药代表向医生推广药品,以此提高药品的知名度和销量。医药代表的职责不仅是推销药品,还包括收集和反馈市场需求、提供医学教育和培训、参与药品研发和临床试验等方面的工作。她们在医药行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负责向医生、医院和药店介绍药品的特点、用途和疗效,以及推广新的医药产品。

过去由于有行业的原因、有制度的原因等一系列的原因,导致她们一部分人或主动、或被动地成为了药企向医生输送利益地“管道”,而被外界所诟病,但其实这个职业本身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有其存在的独一无二的意义。

不过,除了反腐,随着医药行业的变革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医药代表的生存环境也在发生变化。一些药企开始采用数字化营销手段,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渠道向医生推广药品,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行业对传统医药代表的依赖。

此外,国家也开始出台政策,限制医药代表向医生推销药品,或者要求医药代表必须具备医学背景或药师资格,这也会对医药代表的生存环境产生影响。

尽管医药代表的生存环境面临着一些挑战,但是我们认为庞大的医药代表群并不会消失。

首先,不同的药品需要不同类型的推广方式。一些复杂的药品或医疗器械需要面对面的讲解和演示,这只能由专业的医药代表来完成。

其次,一些药企仍然认为医药代表是一种有效的营销方式,他们可以通过与医生的交流和互动,建立更加紧密的关系,提高医生的认可度和药品的销量。

当然,未来的医药代表群体将会发生变化。他们需要具备更多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比如医学知识、市场营销、公共关系等。此外,他们也需要适应新的营销方式,比如数字化营销、内容营销等。药企也需要加强对医药代表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营销效率。

综上所述,庞大的医药代表群体会消失吗?我们认为不会。

虽然医药代表的生存环境面临着一些挑战,但是他们仍然在药品推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未来的医药代表群体将会发生变化,他们需要具备更多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同时也需要适应新的营销方式。药企也需要加强对医药代表的培训和管理,以此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营销效率。(百家号“191药交易”  启疾光编辑)

1

主题

9

回帖

16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6
发表于 2023-9-5 09:46:56 | 显示全部楼层
医药代表合规指南

过去的医药代表在一些情况下曾长期从事违规活动,如“带金销售”和“提供回扣”等,引发了行业内的诸多问题。然而,自2020年12月《医药代表备案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试行办法》)施行以来,我国对医药代表的管理逐步正规、规范化,为行业树立了更高的合规标杆。

根据《试行办法》,医药代表的合规和不合规行为有明确的界定。在合规范围内,医药代表可以拟订医药产品推广计划、向医务人员传递相关信息、协助医务人员合理使用产品、收集反馈医院需求信息等。他们可以通过学术会议、讲座、互联网等多种形式与医务人员沟通,推动医学知识的传播与交流。

然而,同样也有明确的不合规行为限制。医药代表不得未经备案开展学术推广、未经医疗机构同意开展推广活动、承担销售任务或处理购销票据等销售行为,也不得参与统计医生处方数量、提供捐赠资助、误导医生使用药品等。

《试行办法》中医药代表合规的业务活动总结如下:
5.png


《试行办法》的实施为医药代表行业带来更为规范的管理路径。然而,过去的执行效果有待提高,尤其在严格监管背景下,将会加强对《试行办法》的落地执行,以确保医药代表行业的合规化发展。同时,现阶段《试行办法》仅适用于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的医药代表,但我们预计未来可能会扩展适用范围,以覆盖医疗器械上市许可持有人的医药代表。

此外,监管文件要求医疗机构完善医药代表接待制度,确保其行为合规。采用“三定三有”的方式,即“定时定点定人”、“有预约有流程有记录”,细化院内制度,及时排查和防范违规行为。同时,严查回扣行为,确保医疗环境的廉洁从业。

综上,医药代表行业的规范管理是医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在新的监管环境下,《试行办法》的实施将进一步规范医药代表行为,为医学信息传递和医药行业的蓬勃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百家号“知识产权观察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

回帖

1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2
发表于 2023-9-9 21:49:01 | 显示全部楼层
医药代表入院,这些规定应注意

     不久前,整个医疗行业都处于反腐震荡之中。在社交媒体上,很多从业者发布的动态是在放“暑假”。医药代表明显感觉到如今进院变难,曾经发布的制度如今正在被严格执行。
     在2020年9月30日,国家药监局发布了《医药代表备案管理办法(试行)》。
     虽然该法案已经发布了三年,但是实际落地情况并不严格。在8月医疗反腐后,多家医院重新发布了医药代表备案管理办法。根据最近不同医院公开发布药代进院管理规定,有以下几点需要大家注意。

严禁以下行为
     严禁在非接待时间和非指定地点接触医务人员,不得冒充患者在诊疗区域开展业务活动。
     严禁医药代表擅自在门(急)诊、医技科室及住院病区等医疗重点区域活动。
     未经医务科及医院纪检监察部门批准,药品、设备、耗材生产企业及经销商及其医药代表不得在医院组织学术交流及讲座。

如何进院拜访
     多家医院再次明确了三定三有的原则(定时定点定人,有预约有流程有记录),在此基础上,根据各医院的情况拟定细化可执行的院内制度。要进院开展推广工作,很多医院要求填写预约登记表,一般包括进院事由、涉及的产品和项目、接待人等信息。下面为很多医院采用的预约登记模板。

被允许的推广形式
     医药代表可通过下列形式开展学术推广等活动:
     (一)在医疗机构当面与医务人员和药事人员沟通;
     (二)举办学术会议、讲座;
     (三)提供学术资料;
     (四)通过互联网或者电话会议沟通;
     (五)医疗机构同意的其他形式。

多家医院针对医药代表接待管理方案还提出了相应的惩戒措施。如有违反相关规定,第一次是给予警告,第二次则是约谈其涉事企业或代理机构,第三次发现将该企业及其医药代表纳入医院“黑名单”,停止使用其代理的药品、器械产品 3 个月,禁止该医药代表进入医院。医院同样设立诚信档案,如有违反,均将记入。(百家号“
191药交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

回帖

1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2
发表于 2023-9-11 12:00:40 | 显示全部楼层
谈谈医药代表在大力医药反腐下如何走出困境与转危为机


在医药反腐持续高压推进的背景下,医药代表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一方面,监管部门正在严查“带金销售”,医院也严禁药代进院,导致他们的工作处处受阻;而另一方面,药企产品推广的工作业绩被不断加大的压力所困扰,甚至可能面临裁员潮。在这两难之间,百万医药代表们该何去何从呢?

出路哪里

随着反腐行动的持续推进,以及对药企裁员潮的来临,业内人士对药代出路的讨论越来越多。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医疗资源的日益丰富,一个新兴职业逐渐崭露头角——陪诊师。他们以专业的知识和服务为导向,成为许多患者在就医过程中的得力助手。根据淘宝数据显示,去年有近2.6万人检索“陪诊”关键词,而《Vista看天下》更是指出我国约3亿人需要陪诊。这一数字不仅说明了陪诊师职业的迅速崛起,也反映了患者对于更好的医疗体验和需求之间的巨大鸿沟。

关怀与便利并存

在医疗资源丰富的各大城市中,陪诊师行走在医院与患者之间的桥梁上。他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为患者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服务,使得病患能够更加顺利地就医并获得所需治疗。无论是面对行动不便、生活自理能力较低的老年人还是异地求医的患者,陪诊师都能够提供专业的护理和关怀。

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很多人由于工作或其他原因无法亲自陪伴家人就医。而有了陪诊师的存在,他们可以更加放心地将父母托付给专业人士,并且时刻了解到病情的进展。陪诊师不仅代表着一种职业,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他们不仅完成了取报告、问诊等常规任务,还提供了心理上的支持和鼓励。

个性化服务满足需求

随着社会老龄化和医疗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需要长期陪伴和看护。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子女由于工作繁忙或其他原因无法全程陪同父母就医。这时候,陪诊师便成为他们最好的选择。

与传统义务性陪护相比,陪诊师具备更加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服务能力。他们通过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详细了解患者需求以及对医疗流程的熟悉,为每位患者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无论是排队取号、解读医嘱还是陪同就诊,陪诊师都能够做到细致入微,确保患者在整个就医过程中得到最好的关怀和照顾。

专业化培训与规范化管理

作为一个新兴职业,陪诊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心理素质。目前,易诊无忧也开设了陪诊师相关专业课程。通过系统性的教学和实践操作,使得陪诊师们更加熟悉医院流程、掌握基本医疗信息,并且注重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

同时易诊无忧也加强了对陪诊师队伍的规范化管理。例如,陪诊师必须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并加强对服务质量的监督和考核。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陪诊师的整体素质,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可靠和放心的服务选择。

展望未来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于医疗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陪诊师这一新兴职业在未来将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大城市中,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和人口流动性的增加,陪诊师将成为许多家庭不可或缺的存在。在未来,陪诊师行业将继续发展壮大,并成为社会医疗服务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摘自《医药反腐下 如何走出困境,抓住机遇?》 百家号“易诊无忧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

回帖

1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2
发表于 2023-9-12 20: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反腐风暴中的医药代表


医药代表这个职业,曾经在国内大规模引进国外药物、推动外药进院时做出了重要贡献。有统计数据显示,高峰时全国有超过300万医药代表从业者。后来,随着大量本土仿制药上市、两票制及药品集采等政策的实施,市场对医药代表的需求急转而下,不少从业者失业、转行。

但据记者了解,近两年,药企对医药代表的需求又开始增加,有药企将其称为“医药信息沟通员”。一方面,是因为国内创新药研发不断产出新成果,需要药代进行学术推广及市场推广;另一方面,国内学术研究氛围日渐浓厚,各种研讨会、学术会议、医学峰会不断召开,也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推广活动及对外交流。医药代表、医药信息沟通员的市场需求短暂回升。

但最近,情况又有了新变化。在医药反腐行动持续推进之下,医药代表可能又将迎来一轮裁员潮。有机构数据预测显示,反腐行动常态化及集采全面落地过后,医药代表的从业人员或会降至50万人以下。

不但在人数上有所变化,医药代表的职业内容也在不断更新。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对医药代表的职业内容要求是“代表药品生产企业,从事药品信息传递、沟通、反馈的专业人员”。但实际上,医药代表在日常工作中更多承担的是销售药物的工作,目的是推动更多医院、医生用上对应的药品,其中就滋生了不少腐败链条。

后来,为了整治行业乱象,早在此轮反腐之前,有关加强医药代表职业规范的文件就已陆续出台。比如,明文要求药代出行登记备案;药代只能从事学术推广、技术咨询等活动,不得承担药品销售任务;禁止药代私下与医生接触等等,试图从制度上抹去药代的销售业务属性,斩断终端商业贿赂的链条。但仍然有药企通过药代、使用不同的方式,为商业贿赂披上“合法外衣”,同时也变相加强了药代的销售职责。

在这波反腐行动中,药企开始重新重视对药代的合规管理。近日,多份药企内部通知在网上流传,其中不约而同地提及“不要去医院拜访”、“出行需备案登记”等内容。可以预见的是,合规推广,是接下来药企对药代的基本行为要求。

随着反腐行动的持续推进,以及对药企裁员潮的预期,业内人士对药代出路的讨论越来越多。

“我认为医药代表这个职业不会消失,反而人才缺口会越来越大,因为对职业人才的专业要求会越来越高。”医药行业人士陈辉(化名)对记者表示。他分析,过去医药代表的销售属性较强,对人员的专业要求不高,任何专业毕业的人都可以胜任,但以后药企会更重视学术推广,对药代的要求会很高,“学术素养要求甚至要比普通医生高”。

陈辉认为,当下学术素养不高的药代,转型方向可以选择去做陪诊师。“陪诊师这个赛道我关注了很久,对医院流程熟悉的人来做是最好不过了,而且随着老龄化的发展,市场需求会越来越高,是药代转型的不二选择。”

从陈辉的分析中可以知道,医药代表的未来有两条路——要么成为专业的学术性医药代表,要么尽快转型。陈辉表示,转型不一定需要转行,比如院外市场、互联网医院、医药大健康衍生行业也需要不少对药品熟悉的销售人才,“只要合规推广,不涉及商业贿赂,任何行业都需要销售人才”。

转型方向上,医药代表由于仍然具备对药物的专业知识及常识,仍可以在垂直领域轻松转型,例如陪诊服务、医药自媒体创作、医药编辑、大健康产品直播带货销售、医药领域知识付费服务、咨询培训、举办学术会议等。(节选《证券时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1

回帖

16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6
发表于 2023-9-20 09:31:45 | 显示全部楼层
风暴中的医药销售


     8月11日,医药代表陈曦坐在宝山区某医院门诊大厅,两眼紧盯诊室门口。入行三天以来,她没敢敲眼前的门。身边不时有保安巡逻,她牢记经理嘱咐,病历本要一直握在手里,特殊时期千万别“顶风作案”,不然很容易被保安“请”走。
     2023年7月21日,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视频会议召开。全领域、全链条、全覆盖的医药反腐风暴就此开启,为期一年。
一时间,业务拜访、学术会议、行业活动纷纷暂停,许多医药代表休假、转岗、转行……
     这并非医药领域第一次反腐行动,却是整治力度前所未有的一次。当行业走过“野蛮生长”,无序的一面正在风暴下显露。


(一)“神经末梢”
     “我们就像医药系统的毛细血管。”董冉曾做过10多年的医药代表,如今在一家药企的市场部工作。她说,医药代表数量大,却是医疗组织架构里最弱势的群体,在行业“阵痛”中反应最强烈。
     反腐以来,她眼见销售圈里的同行“被迫休假”。不少代表调侃,朋友圈不是在外旅游,就是兼职干起了别的行当。陈曦还在岗位上,工作任务却从拜访变成“打卡”:每天跑两三家医院,进出各拍一次照上传钉钉。“进医院和做贼一样心虚,难道以后都得这样?”作为新人,她没有任何客户资源,这个月没业绩的话,到手只有5800元的税前工资。经理承诺,等过阵子再带她去见客户。
     上海汇业律师事务所郭亚飞律师指出,此次医药反腐力度空前,将会明显加大对行贿端的刑事追责力度。多省的集中整治举报对象中,“医药代表”赫然在列。
     此前董冉的抖音账号,分享过不少医药代表的日常。8月起,这些视频底下不断有网友留言:“医药代表就是送钱。”“找个正经点的工作吧!”
     曾经,医药代表有过体面的形象。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外资药企涌入中国,国内第一次出现“医药代表”,属于医药企业销售部门。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医药代表定义为“从事药品信息传递、沟通、反馈的专业人员”。可以在合规的前提下,拜访医院医生。
     2000年,药学专业毕业的董冉通过朋友介绍,进入世界500强的某外资药企,成为一名医药代表。董冉记得,公司管理很严格。“每个代表都要经过15天的封闭培训,衣服必须有领子和袖子,裙子的长度不能在膝盖之上,连每天背包里要放哪些资料,都是规定好的。”当时,董冉每个月有八九千元的收入,每年有固定的加薪,出差时住的酒店几乎都是五星级。她觉得,自己的这份工作比很多在医院、药店工作的老同学“光鲜”。但同时,她眼见医药行业里,个人代理商的数量日渐庞大。
     一位药企管理者表示,上世纪90年代起,药品生产厂家便开始找代理商负责药品销售,主要出于节约时间、人力成本、合理避税的考虑。代理商从一级到多级,业务由省市向地区层层下放。这些从业者赚取药品成本和销售额之间的差价,被业内称作“大包”或“外包”。
     “现在所说的300万医药代表,应该是把这些代理商都算在内。”董冉认为,代理商的从业人员和传统医药代表相比,专业性和收入难以保证,鱼龙混杂。“他们如果没有客户关系和资源,根本拿不到产品。”由此,一些不合规的拜访、销售行为开始出现。“‘神经末梢’的反应,只是大家看到的表面现象。”董冉说。代表们“震动”的背后,是行业长期的“野蛮生长”。


(二)竞争入院
     药品从一个理论、一个靶点到最终成功上市,平均耗时是10年,其间需要多轮融资。钱是新药研发的“生命”。但一款药物的专利期限是20年,从研发开始算起,申请上市还要12到18个月。很多药品上市时,专利期只剩两到三年。专利期一过,就会有大量仿制药出现。因此,大部分药品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竞争入院的机会,以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研究员傅虹桥表示,目前80%左右的药物品类仍在集采(国家统一采购药品)之外。
     前医药代表黎晖谈到,集采之外的药物入院门槛较高,需要经过临时采购、主任提单、开药事会表决、院长等签字。“除了主任,药企基本会把药事会成员都走一遍,一些药企直接让主任去做成员的工作,避免直接接触。”他说,不同医院的药事会周期不同,药品进院最快是两到三个月。
     某综合性医院医生江皓透露,早期,一些医药代表会找科室主任谈回扣。在他所在的医院,回扣一般在药物价格的10%到20%之间,再由科室主任分配给手下的医生。“他们会找信息科统方(调出每位医生的开药数量),以此为依据算钱。”
     “如果不花钱就能谈下来,干吗要花钱?无非是市场太难做了。”董冉表示,进院难一方面是药品“不好”或“可用可不用”,大部分医生是有良心、冷静的,不会选择这样的产品;另一方面是产品同质化严重。同类药品要做差异化,评判指标首先是疗效、安全性,然后是价格和客情关系。
     余珺负责过一款罕见病创新药的销售,需要医药代表去向医院普及药物。“十万个人里只有一个患病的,根本赚不到钱,人家凭什么用?”她苦笑,一个医生留给医药代表的时间往往只有两到三分钟。如果对方看不到药品的“痛点”,代表根本没机会介绍临床数据。
     在黎晖看来,药品市场很“卷”,特别是心血管、骨科和慢性病药物。就拿治疗肿瘤的PD-1药物来说,截至今年2月,已有100多家企业涉足研发。
     不过,余珺和黎晖都谈到,目前医药市场仍以仿制药为主,真正的创新药很少。现有的创新大多是对已有的药物进行修改,或对老药进行提纯,没有“独一无二”的竞争力。
     “我要在同质化的药品中去找细微的优点,不断扩大、再扩大。”黎晖说道,因此申请入院的过程中不免有恶性竞争:打低价战、提高回扣、举报对手“使绊子”等。


(三)天价销售
     在一张2022年上市医药公司的支出清单中,销售费用超过50亿元的公司有10家,超过10亿元的有89家。其中,最高的销售费用达到91.71亿元。
     黎晖指出,“天价销售”一是用于医院回扣等利益输送,二是举办各类推广活动,最典型的是学术会议。
     余珺表示,药物刚上市时没有名声和口碑,根据法律规定,不能直接向患者做广告,只能通过学术会议“隐形推广”。
     “来讲课的都是专业大咖,对台下的医学人士很有影响力。”她说,药企的市场部会为专家“编好故事”:设计部分讲稿或幻灯片内容,介绍企业新推出的药物。“内容都是事实,只不过是‘有利的事实’。”
     余珺谈到,学术会议需要大量赞助,比如每一年度的乳腺癌大会需要50万到80万元,招商明码标价。其中一个小展台的价位大约是5万元,茶歇的广告位是10万元。一场学术会议还会有许多“卫星会”,大家在大会场听完之后,再到其他小会场举办论坛、沙龙。这些费用,由一家或多家企业赞助。
     对于备受争议的专家“讲课费”,董冉强调行业内有“321”的支付标准:按医生的职称等级划分为3000元、2000元、1000元。“如果是院士或顶级的老师,可能会增至5000元,8000元到顶了。这是同类公司都默认的事。”
     “一些小公司没有名气,会疯抢一个展台的推广位。”一位医药代表曾见过,原先教授的讲课费是3000元,但不少公司恶意哄抬价格,“有人突然喊出1万元,很快就会有2万、3万元的跟上。”
     对此,上海市律师协会医药健康业务研究委员会主任卢意光表示,判断学术会议是否合规的标准,一是“定性”:有些是假会议,根本没开,或者就是打着学术幌子做广告宣传,专家成了药企的“广告代言人”;二是“定量”:医药企业支付给专家的报酬是多少?比如2000元到5000元是合理的,但他曾碰到过极端的案例,一堂课下来,教授的讲课费高达5万元。
     “一些药企的利润,50%以上,甚至80%、90%都用来做营销、做推广。这些费用应该用以开发新药。”卢意光说,长期以来,很多人会指责“我们的药品安全无效,费用高”。如果不扭转营销至上的氛围,药企会陷入重推广、轻研发、药物难以创新、不得不加大推广力度的“恶性循环”。

     余珺却感到无奈:很多有医学前景的研发项目,因为没有打动人的“故事”,难以打开市场,“投资人精得很,自然不愿意投”。由此,企业没钱用以研发,研发失败后亏损更多的钱,直至倒下。“再高尚的科学,也需要钱养着”。2022年初,余珺所在的药企因为利润下降,没有融资,辞退了300多位员工。45岁的余珺是其中之一。

(四)合规之路
     卢意光曾是一位外科医生。他看到,2000年前后,市场化改革鼓励医院创收,允许药品加成。“以药养医”的背景下,催生了看病贵、看病难等许多矛盾。
     江皓工作已有30余年。他描述,当时是医药代表“最猖獗”的时候:一些医生治疗时,有医药代表就坐在一旁数数,一天下来开了多少支药,直接当天结算;一些医生刚做完手术,门口就会有代表准备好的小吃、饮料。
     但董冉观察到,2000年以来,对她所在的企业来说,每个月老板会给到每位医药代表最多三节科室会(代表去医院科室的产品宣讲会)的预算,3000元左右,其他费用是没有的。代表在科室会后,需要向公司提交相关的证明材料:时间、地点、任务内容。“每个月我都要花大量时间,把材料做成一本书。”
     在卢意光眼中,合规之路真正启步,是在2009年“新医改”之后:全国范围内逐步取消药物加成;推行“两票制”,在药厂到医院的药品流通环节只能开两张发票;各地开展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等。“以药养医”的时代渐渐落幕。让董冉感受最深的,是2014年,跨国药企巨头葛兰素史克因行贿受贿案,被开出30亿罚单。这一年,多家药企频频被罚,医药行业出现了“跳槽潮”,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开始重视合规守法。
     近年来,江皓所在的全国某综合性三甲医院,已经对临床医生用药有严格的制度规范:医生一旦被发现开药的用量、次数或适应症不对,每一例的罚款是药物的原价。如果是重大过错,每发现一例,罚款正从二三百元上升到一两万元。“乱开药的话,倒扣的钱比回扣挣得多,还会被医院谈话。”
     今年年初,黎晖感受到合规趋势愈演愈烈,他决定离开销售岗位,做一名药企合规咨询师。在他看来,医药行业的合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在多数企业追求的仍然是财政或刑事合规。”他说,很多医药企业仍没有做到业务和行为合规:通过学术会议的不正当竞争影响医疗从业者的处方行为,利益输送通过互联网医疗等手段,更加隐蔽。
     另外,他谈到一些药企没有专门的合规部门,合规内控业务由会计、财务负责;很多医院也没有健全的、地区化的拜访制度,医药代表进院开展活动,“规则并不清晰”。“短期来看,合规会给企业带来较高的成本,但这是一笔长远的投资,未来对违法成本的拦截是非常有效的。”他说。

(五)等候回归
     2016年,刚从医药大学毕业的黎晖,觉得自己的专业崇高、圣洁,笃定了此后从事医药行业的人生方向。但7年来,他觉得医药变成一个产品、一行利润率、一个浮动的数字,和上学时“治病救人”的理想渐行渐远。
     “理想和利益之间,还是要找到一个平衡点。”他指出,医药企业需要盈利,但行业里也需要一些纯粹的研究人员去推动技术发展,需要一些更公平的规则和保持中立性的机构存在。
     傅虹桥和卢意光都提到,医疗改革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和其他行业不同,对医药、医疗行业的监管所涉专业性要求很高,本身落地就有许多难题。先要“纠正一些明显不对的地方”,再去推动更加专业的改革、理顺行业秩序,公立医疗机构最终要回归公益性,医药行业要倒逼企业真正靠创新能力发展。“这是一个很长期的愿景。”
     在董冉和黎晖眼中,短期内,医药从业者可能会陷入低谷,但身处风暴,“是挑战更是机会。”董冉认为,随着行业的改革,医药代表的数量会减少,但门槛和含金量会更高。她了解到,在其他国家,一些优秀的医药代表有更高的学术能力,能够向医生介绍行业前沿知识、收集医院临床数据、将医生的创新想法传达给医药企业,成为药品创新向商业运转的重要一环。“希望有一天,医药销售能以正面形象出现在大众面前,出现在杂志封面,成为一类人的代表。”
     黎晖最近频频在社交媒体上科普医药企业的合规知识。不少企业来找他咨询,希望能在这段休整的时间里,主动去琢磨一些合规政策和方法,在公司里建立起合规部门,重新部署人员。
     余珺面试了好几家医药公司。她仍觉得,医药是一个有影响力的行业。药品技术的一小步,或许能延续一段高质量的生命,这和普通的销售完全不同。
     傅虹桥说,医药反腐或许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去推动更长效的制度化改革:提高医生的待遇和公众形象。目前腐败集中在“关键少数”,占据多数的一线医生,应该有更合理的薪酬制度和福利体系,让他们的回报能体现付出的价值。
     董冉回忆,自己夜访一家医院时,看到不少医生下班后仍留在那里,查看病人的病情后,再回到办公室加班。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颇有名声,仍在提升自己。“那些时刻,给了我向前的能量。”董冉记忆犹新,夜晚11点,每一扇开灯的窗户,点亮了一座医院大楼。(解放日报 见习记者  冯蕊文中陈曦、董冉、黎晖、余珺、江皓为化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