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发码

三昧真火和三味真火的异同即区别与联系

  [复制链接]

1

主题

11

回帖

17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7
发表于 2023-9-15 12: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昧 (梵samādhi,巴samādhi,藏tin%-n%e-h!dsin)指禅定境界。
     系修行者之心定于一处而不散乱之状态。又作三摩地、三摩提、三摩帝。意译为定、等持、正受、调直定、正心行处、息虑凝心等。
     三昧即心定于一处,故称定;远离惛沈、掉举而保持平等的心,故称等持;正受所观之法,故称正受;调整散乱的心使正直,故称调直定;正心之行动,使合于法的依处,故称正心行处;息止缘虑,凝结心念,故言息虑凝心。
     此一将心集中于专一对象的精神作用,可分两种,一是与生俱来的精神集中能力(生得定),一是因后天的努力而使集中力增加(后得定)。前者乃前世业力的结果,后者由修行而得。心到达三昧的状态时,起正智慧,进而与所观境冥合,分明了知,而悟得真理,甚至于直接感见圣境,此称三昧发得,或称发定。可知,三昧是证悟(正见)的必须阶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

回帖

13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3
发表于 2023-9-18 21: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旧译经典中,往往将三摩地(samādhi,三昧、等持)、三摩钵衣(samāpatti,等至、正定现前)、三摩呬多(samāhita,等引、胜定)混而为一,皆译为三昧。实则其中唯三摩地是三昧。且据有部的说法,三摩地通有心定、散定,三摩钵底及三摩呬多则通有心、无心,而不通于散定。

此三摩地一语,并非佛教固有的用语,在佛教兴起时代的印度已广被使用,瑜伽派视之为解脱的方法,置于瑜伽八支中的第一支。后来佛教也采用此语,纳入佛法体系中。三摩地、解脱、禅及三摩钵底等词,皆指心相续转于一境的状态,但其义略有小别。

《十住毗婆沙论》卷十一云(大正26·82c)︰‘禅者,四禅。定者,四无色定、四无量心等皆名为定。解脱者,八解脱。三昧者,除诸禅解脱,余定尽名三昧。有人言,三解脱门及有觉有观定、无觉有观定、无觉无观定名为三昧。有人言,定小三昧大,是故一切诸佛菩萨所得定皆名三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7

回帖

13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3
发表于 2023-9-19 09:24:19 | 显示全部楼层
要灭三昧真火只能用真水,乾坤玉露可灭;或者用四海海水淹没亦可 。人体内有三种火:一曰目光之火;二曰意念之火;三曰气动之火。古人称为"三昧真火"。这三种火合在一起,意念加重,注视不离,叫做武火;意念轻松,似有似无,叫做文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8

回帖

2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0
发表于 2023-9-20 09: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火来源于道教的内丹修炼:

上乘“以天地为鼎炉,日月为水火,阴阳为化机,铅汞银砂土为五行,性情为龙虎,念为真种子,以心炼念为火候,息念为养火,含光为固济,降伏内魔为野战,身心意为三要,天心为玄关,情来归性为丹成”。称此为上乘延生之道,可证仙果。

最上一乘“以太虚为鼎,太极为炉,清净为丹基,无为为丹田,性命为铅汞,定、慧为水火,窒欲惩忿为水火交,性情合一为金木并,洗心涤虑为沐浴,存诚定意为固济,戒、定、慧为三要,中为玄关,明心为应验,见性为凝结,三元混一为圣胎,性命打成一片为丹成,身外有身为脱胎,打破虚空为了当”。称此为上品天仙之道,修习成就,可“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9

回帖

2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1
发表于 2023-9-20 10:56: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昧真火是道教的名词,是修道炼到入门层次才有的境界。修真之士若能内炼 "三昧真火",能驱瘟疫。万载玄冰可灭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5

回帖

2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1
发表于 2024-7-27 21:52:37 | 显示全部楼层
火候颂
[南宋]周无所住

真火本无候,时人休强猜。
要知端的意,无去亦无来。

周无所住,南宋时永嘉即今属浙江省人。师事彭耜[sì](字季益。福州人。隐居鹤林,人称彭鹤林。幼习武。后入道教,成为金丹派南宗的重要人物。被奉为全真道“南七真”之一。为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即海琼先生的门徒),徒裔方碧虚。后又拜谒林自然之师李真人,从之得丹法宗传。淳祐十年(1250年)撰《金丹直指》一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