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97|回复: 7

[国内中医药传承] 中医文化三人行(一):中医是科学还是哲学?

[复制链接]

11

主题

23

回帖

73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73
发表于 2023-11-17 11:54: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 健康哨所   作者:安和四季

写在前面的话

  在学习中医的道路上,我们困惑过、迷茫过,因为中医的博大精深,因为现代中医文化界的良莠不齐,因为我们以一种西方式的思维在观察思考中医,因为我们生活成长在一个中国传统文化式微的时代。

  学习中医的路上,我们需要良师益友;学习中医的路上,我们需要遍读经典;学习中医的路上,我们需要按照毛主席指出的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学习中医的路上,我们需要时刻保持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

  中医文化三人行,让我们在罗老师与山人、萧虎的答疑解惑中,共同走进中医文化,在良师益友的陪伴下,更加坚定而充满信心的走在中医为人民服务的大道上!

11

主题

23

回帖

73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73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7 11:5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和中医文化三人行(一)——中医是科学还是哲学

安和中医文化三人行(一):中医是科学还是哲学


  山人

  罗老师,我们知道您是一位民间中医学者,从事中医方面的学习与研究有三十余年,之前曾经听过您关于中医与中国文化的几次讲座,感觉您对中医及中国文化的解读模式与主流方面的差别太大,比如说,现在的主流认为中医虽然不是伪科学,但也不能说是科学,只能算是哲学,而且主流认为,只要承认中医是哲学,中医的合法地位就动摇不了,因为在主流看来,哲学的地位比科学还高,所以哲学就成为悍卫中医的救命稻草,而您则坚持认为中医就是科学!还有您认为中医具有深厚的史前文明背景,这在一般人看来不但违背了达尔文进化论,也违背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而您则认为这对达尔文进化来说既不能证明,也不能证伪,而是各说各的,而中医的认识发生学及中医的整个道统、天人合一观恰恰是对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有力证明。这在我们看来,您在试图做中医及中国道文化与现代科学及马克思唯物主义的汇通工作。我们对此特别感兴趣,因为我们觉得,如果这个汇通成功,则中医不但有了坚实的合法地位,而且中国的现代的现代复兴也有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因此,我们特别想与您进一步作深入交流。

  罗老师

  好的,我也很高兴的与你们作深入的探讨。你今天发出了一个很关健的信号,就是说中国的现代复兴关健在于文化的复兴!之所以关健,是说这个信号发出不但是正确的,而且是迫切的。但我要指出的是,你刚才两次提到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我认为这个提法是有问题的。在我看来,马克思的思想不是一般唯物主义(马克思把它叫做“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当然更不是唯心主义,而是实践唯物主义。这个实践唯物主义既不是一般唯物主义的一种,也不是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调和与折衷,而是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扬弃。所谓扬弃,主要是终结了本体论哲学,而把感性活动作为客观世界的明证性,创立了实践唯物主义。这个问题我们先搁一搁,留在下面探讨。我现在想说的是,我们应该先讨论中医的文化性质,也就是说,中医是科学的还是哲学的,或者既不是科学,也不是哲学,只是一种学说而己?中医学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什么地位?

  萧虎

  罗老师好!特别高兴能有这个机会与您交流。关于中医学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我记得在一次与您交流中听您说,中医是中国道文化的全面落实,是中国道文化的结晶,是中国道文化的中流抵柱。当时您还说到,要复兴中国文化,首要的工作是先做还原工作,而中医是还原中国文化的重要武器,很多国学经典没有中医学的视觉就很本解不通,自然就谈不上还原,比如《中庸》这部经典,若没有中医视觉,一开口就可能会错。今天您能不能先用中医理论讲讲《中庸》的其中片段,也让我们先领略中医的精微与博大。

  罗老师

  《中庸》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文献,可以说儒家最核心的思想就体现在《中庸》里面。其中有一段经文集中表达了《中庸》的思想。这段经文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后人对《中庸》的解读可谓是见仁见智,而各自发挥更是漫无边际,唯独对于这段经文的解读则基本趁同,都是认为是对自己情绪情感的控制要达到勿太过,勿不及的中和状态。实际上所谓的中和就是勿太过,勿不及。现代老百姓也把衣服的不大不小,不长不短,不松不紧叫中中和和。但我要说的是,百姓中和一词会说会用,但不一定真正知道其中的道理,这叫百姓日用而不知。实际上。若没有中医的视觉,根本不可能知道中和一词的真正含义,更不可能进入致中和的境界。

  山人

  我感觉《中庸》是儒家经典中最难读懂的文献。我发现在众多翻译本中对“中、节、和”三个字基本不译,实际上根本无法翻译。我的看法是,经文既然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那么中与和就是本体论和道意义上的词语,自然就无法翻译,只能解释,但把中解释为“勿太过,勿不及”则过于简单,因为我们无法理解“勿太过,勿不及”会有本体论和道层面上的意义。所以我现在也迫切想听到罗老师的中医视觉解释。

  罗老师

  这里喜怒哀乐在中医五行上就是分别对应木火金水,在一年四季上分別对应春夏秋东,在五脏上分别对应肝心肺肾。也就是说在七情上是肝主怒,心主喜,肺主哀(悲),肾主乐。需要指出的是,一般我会把喜与乐看成是同一种情志,实际上喜与乐是不同的。喜有高兴、兴奋的状态,喜的人其气机是舒展的,浮散的,而乐的人其气机是收藏的,潜沉的。所以喜过度会导致阳气浮散而心喜欲狂,乐过度容易导致阳气潜沉而乐不思蜀。也就说乐过度会使人沉迷、颓废。而人之所以有喜怒哀乐,是因为气候地理环境与生活人际琐事影响了五脏气机的生浮降沉,从而产生相应的情志表现。即肝气不舒则怒,心气浮散则喜,肺气肃降则哀,肾气潜藏则乐。另一方便,通过喜怒哀乐的情志调整控制也能相应调节五脏气机的升浮降沉,从而使五脏功能处于健康状态。但是,如何调整控制喜怒哀乐这些情志,我认为最关健的问题是要找到“中”。那么什么是中呢?

  萧虎

  罗老师!我注意到,您说喜怒哀乐是与五脏相对应的情志,但刚才您只说到四种情志,就是喜怒哀乐分别对应心肝肺肾,对应五行就是木火金水,其中就没有说到脾及与脾对应的情志,在五行上就是没有说出土,那么我能不能说,这个中就是土,就是脾,对应的情志就是思呢?

  罗老师

  你说对了,这个“中”五行上就是土,五脏上就是脾,五志上就是思。在五行上,土就处于中的时空状态,在空间上就中央,在时间上就是长夏,就是24节气的小暑与大暑所在的时间。我们都知道,农历6月在十二地支上属于未,未月就是一年之中,未月以前属于上半年,以后属于下半年。而中也有不同的层次,有一年之中,有一天之中,有季节之中。一年之中在6月,也就是未月,一天之中在中午,也就是未时,而季节之中就是农历的3、6、9、12月,也就是辰、未、戍、丑月。也就是说,3月是春夏两月之中,6月为夏秋两月之中,9月为秋冬两月之中,12月为冬春两月之中。其中我们看到,6月既是一年之中,又是夏秋两月之中,所以是较深层次的中,中就是土,这就是平时说的辰、戍、丑、未为土的来历。如果把一年之中叫中的的话,那么季节之中也可叫节。那么也可以说,中为较深层次的中,节为较浅层次的中,所以中与节本质上都是中。而中的本质可以用五行土来解释。在五行上,土在中央以贯四傍。所谓四傍即木火金水,在情志上就是怒喜哀乐。在五行中,从生命运动层面看,木主生,火主长,土主化,金主收,水主藏。生长化收藏,就是生命运动的五大状态。而土主化,就是化合,化解,转化,综合平衡的意思。所以土的存在是木火金水的顺利运行的前提,换句话说,土的化的作用保证了木火金水运行的勿大过与勿不及,从而形成周而复始的生命圆运动。落实在情志上,就是思的理智作用保证了喜怒哀乐的勿太过与勿不及,而落实在五脏上就是脾的运化作用保证了肝心肺肾功能的勿太过与勿不及。这样,我们就容易理解为什么古人把人的情志涌现叫脾气的原因了。脾气就是土气,就是中气。脾气好,就是土气好,中气好;中气好就是思想好,就是能深思熟虑,从而理智地保证喜怒哀乐的勿太过与勿不及。

  山人

  既然中有不同的层次,那么思就属于情志层面上的中,但是思毕竟属于情志的一种,所以思本身不但有中的壮态,而且也有太过与不及的状态。但“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这句经文中的喜怒哀乐,既可以理解为单指喜怒哀乐,也可以理解为一切情志的代表。如果这样,一切情志都未发出的时候,作为情志之中的思自然也未发出,这时的中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又是什么层次的中,作为天下之大本的中又是何指?

  罗老师

  这里要搞清楚的是,作为情志层面的思只能是情志层面的中,因此就只能是情志层面上的本,而作为五行土的中则有无穷层次。不同层次的中只能是不同层次的本,而天下万物是无穷的,所以无穷层面的中才是天下之大本。

  萧虎

  但这样说来,我们就根本无法把握天下之大本。因为天下万物是无穷的,中的层次也是无穷的,而作为人的认识是有限的。也就是说,我们即使把握了中的道理,我们对天下之大本的把握也不是绝对的,只能是相对的。

  罗老师

  还真是这样。这就涉及到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天下或者世界究竟有没有绝对的大本?这实际上是一个本体论问题,这个问题在西方哲学史上争论了两千多年,直到马克思的感性活动论即实践唯物主义问世后才算宣告结束。说宣告结束也只能说是哲学史意义上的结束。而在生活现实中是不容易结束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会听到这样的声音:道是绝对正确的,我已经掌握了解决天下所有问题的道,所以只要天下人听我的话,就能解决天下的所有问题,当然包括现实的社会政治问题。实际上道不可能绝对正确,个人也不可能完全通大道。这涉及到道的本质以及道是如何产生的这一关健问题。这个问题我们先搁一搁,我们先回到我们讨论的问题上。就是“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这句经文。实际上《中庸》作者的用意是,以如何用中的思想处理人的情志问题为例,进而启示人们将中的思想推广到处理天下问题。所以中为天下大本是从方法论意义上说的。也就是说,中的思想方法实际上就是中医的五行思想方法。抽象地理解这种方法是不难的,但如果只是抽象地把握的话,那么这种思想方法无异于一堆废话,所以关健的问题是如何将这种思想方法落实到具体事物之中,而这种落实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实践过程。而个人乃至人类的实践总是有历史局限的,因此我们才说,用中的这种思想方法把握世界只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但有没有这种思想,用不用这种方法却能分出把握事物处理问题的水平高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23

回帖

73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73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7 11:5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山人

  刚才罗老师提到了马克思的感性活动及实践唯物主义,我感觉您在试图做国学与马克思哲学的汇通工作,或者可以说是在考察中医学的马克思哲学审视,但觉得您总是欲言又止,刚提出问题却又把问题搁下,我感到这里边一定是在等待和酝酿。但对于把中的思想方法落实到具体事物,我倒是很迫切想听您的看法。

  萧虎

  我建议就以情志方面的事为例,也好让我们对《中庸》这段经文有深刻的理解。

  罗老师

  前边我们讨论过,喜怒哀乐之末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喜怒哀乐未发,但有思在发,另一种是包括思在内的所有情志都没有发。第一种清况自然是以思为中,那么第二种情况以什么为中呢?答案是,还是以思为中。大家听后肯定会感到不可理解,甚至觉得有点荒诞。首先是所有情志都没有的状态究竟有没有?其次是,如果所有情志都没有则“思”自然也没有,怎么又会以思为中?实际上这个问题的关健就在于思的层次。首先,人在清醒状态下,要做到不思不想,那就只能是思不思,想不想,也就是入定的过程。如果杂念(也就是思)来了,别管它,放下,去了也别管它,随即放下,这实际上在做“思”不思,“想”不想的功夫。“思”不思,后一个思是杂念,即现实生活琐事,前一个思是放弃杂念。这个功夫会让人体放弃形而下的工作,而吸收形而上的能量(粒子层面)。这实际上就在做无的工功夫。所谓无,其实就是形而上的粒子,其频谱为电磁波层次上的。所以“思”不思的“思”其实就是无,就是空,就是中,就是空无层次的中,是最高层次的中。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最高层次,是仅就中的技术层面说的,而不是抽象的方法逻辑层次。但实际上,只有最高抽象的方法逻辑层次才是天下之大本,这就是《道德经》所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之又玄也,抽象再抽象。

  山人

  罗老师:您说的“思”不思的“思”是做无的功夫,在我看来,这也是一种特殊的思,因此您说的“无”也不是真正的无,也就是说不是绝对的无,而是相对,是相对于杂念而言的。那么,能不能这样说,相对于喜怒哀乐,思是中,是无,相对于具体思考对象即杂念,“思”不思之“思”是中,是无。我现在想知道的是:人有没有绝对无情志的时侯?

  罗老师

  有的,一是深度入定的时侯,这个对一般人很难,二是深度睡眠无梦的时候,这两种状态都是深度的中。我们现具体说一下第二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容易看到,睡眠不好的人脾气也是不好的,也就是缺少深度的中。但这里有个问题,如何改善睡眠,做到深度睡眠,这需要系统的养生操作实践,这就离不开情志层面之思。这样,转一大圈,好象情志之思,即知识系统又成为最根本的中,深度之中。但我们仔细一追问,问这个知识系统又从何获得,答案只能是来源于人的感性活动,即人的对象化活动,也就是人的实践。而人的思、意识、理论知识体系是由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产生的。而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是怎样形成的就无法追问。既然无法追问,那就最根本的、自明的。从这个意义上,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才是最根本的中,才是天下之大本。这就是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转一大圈,我们又发现马克思的伟大。

  萧虎

  这样看来,中实际上是一个全息的概念,也就是说有无穷的层次和方面。而作为有实践局限的人,只能说在现实生活中尽量努力把握多层次多方面的中,或者说用中的思想方法处理问题,这应该是“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这句经文的本意,而要掌握中的思想方法,中医五行思想方法是最佳切入点。之前听过罗老师的讲课并有过几次交流,知道罗老师研究中国文化是以中医为切入点。这次的交流,更深刻的领略了这种研究方法的重大意义。但还觉得缺少具体实例的分析,因此,还想听您再具体的讲一讲。

  罗老师

  其实刚才讲到的中与入定及睡眠的关系就是中医的视觉,只是没有具体深入。这里我们先从睡眠讲起。我们知道,人有六脏(肝心脾肺肾再加上心包)六腑,六脏为阴,六腑为阳。人在白天主要是六腑在工作,晚上入睡主是六脏在工作。这是以脏腑为整体来说的。如果单以六脏论,则横膈膜上面的心、肺、心包络为阳,横膈膜下面的肝脾肾为阴。所心、肺、心包络主要在白天工作,肝、脾、肾主要在晚上工作。又以肝、脾、肾而论,则肝为厥阳,阴最少,脾为太阴,阴是多,肾为少阴,阴次少。这样,晚上入睡时,只有深度的睡眠才能首先养好脾,其次是肾,再次是肝。这就是睡得好脾气才好,脾气好情志才能守中的原因。另外,在饮食上,要补好脾,就要以甘、淡、香为主。如五谷主食多是甘、淡、香味。因为甘、淡、香为土味,为脾味,为中味。如味过薄过厚,脾就会过虚过实,就会失去土性,失去中性。味不薄不厚而香,脾就不虚不实而处于中性,处于运化灵动的状态,人的情志就处于中和的状态。中和者,中稳而灵动也,就是达道,就是通达大道。这就是“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句经文的本意。这里我再说一下中与和的关系。''中与和本质上是一个意思,都是中的范畴,合而言之为中,分而言之,则是中为本,和为用,中是手段,和是目的,中是过程,和是结果,中是孕育,和是显现。又中又和,则是宇宙生命的本然状态,因而也是做人处事的应遵循的逻辑法则。这就是“致中和,则天下位焉,万物育焉”的本意。

  山人

  本期的中医文化三人行我们就先谈到这里,下期我们将聊聊罗老师是怎样从一名教育工作者探索成为一名让我们大家敬仰的中医文化传承者,欢迎大家继续关注我们三人行的后续内容。谢谢大家!

  - 本期完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6

回帖

26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6
发表于 2023-11-24 14:37: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是道学,是对道的规则秩序的运用。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已经告诉人们中医理论和中国制度是相通的,中医理论不仅仅用于给人看病,也可用于治国!救百姓于水火之中,也不是随便说说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

回帖

2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1
发表于 2023-11-27 11:46: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是科学,是唯物辩证法指导下的科学。中医学的理论,用当前的科学还不能完全解释,不是说中医不科学,反而说明中医学具有超前性或前瞻性。有些权威人士要用所谓现代科学验证注意的安全性、有效性,是醉翁之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1

回帖

2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2
发表于 2023-11-29 10:49: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文化三人行(三)|再说说中医科学这个事

本帖最后由 庞大 于 2023-11-29 10:51 编辑

03 安和中医文化三人行——再说说中医科学这个事
  山人

  前次的讨论中,您对中医的学科性质作了定性,结论是:中医是科学,不是哲学。但使我感到最惊奇的,还是您对哲学的看法。您说哲学实际上已经终结了,而且是被马克思终结的。那么为什么现在还有人在研究哲学。

  萧虎

  说哲学被终结了,但不能说就不研究哲学。因为哲学终结是一回事,而研究哲学又是一回事。至少可说,不研究哲学,就不知道哲学是怎样被终结的,不知道哲学终结的伟大历史意义。也就是说,对于没有哲学学习与研究经历的人,要让他知道哲学终结是怎么回事,哲学终结在思想史上的伟大意义,这无异于给没有恋爱经历的人谈失恋是如何如何的痛苦一样。所以,还是罗老师说的,哲学是人类思想历史长河中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个人思想的成长经历也可以说是对人类思想发展历史的全息重演,所以个人思想的发展是绕不过哲学的。因此我认为,在当今时代,关键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学习哲学,而是要不要重建哲学。而我们看到的是,当今确实有人在重建哲学,重建本体论,重建形而上学,其实也就是重建理性化的上帝。

  罗老师

  这里要搞清楚的是,说马克思终结了哲学,实际上是指马克思揭穿了哲学的思辨幻象,揭穿了哲学存在的最终秘密,并不是说马克思终结了哲学存在的环境。根据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哲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的意识形态,因而相对于其它社会形态,哲学更容易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土壤中存在。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是抽象,资本主义社会把全面开放全面发展的人抽象为货币的人,片面的人,单调的人。这种抽象,这种片面,这种单调,本身就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高度分离的产物。而资本主义社会造成的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高度的分离,以及由货币而造成的高度抽象就是哲学存在的社会现实基础。换句话说,只要哲学的本体或绝对是合理合法的,那么人性本恶,人性本私,人性本利,人性本善等等绝对本体就是合法的,进而推出资本主义社会就是合理的,合法的,因而是永恒的,普世的。所以哲学家只要建立绝对本体,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充当资本主义社会的辩护者,其思想也就自觉不自觉的成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代言人。

  萧虎

  如果一个哲学家建立了人性本善的本体论,这难道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充当资本主义社会的辩护者,从而也会自觉不自觉地成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代言人吗?

  罗老师

  这是肯定的。因为任何社会形态的主导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是统治阶级,国家上层建筑如政府、政常实质上是资产阶级的代表。由于有人性本善的哲学,所以资产阶级会把本来是为了本阶级利益的政策制度说成是为“人民”的,为“大公”的,是“以人为本”的,是为“公”的,是“普世”的,因而是合法的。反过来,当资产阶级要推行市场经济丛林法则时,他们又会杜撰人性本恶、人性本利、人性本私的哲学,即“经济人”假设。总之,资产阶级代言人总是把现实的、具体的、特定的历史阶段才存在的事物说成是超历史的、普遍的、绝对的、普世的抽象。

  山人

  但这样一来,有些问题就无法解释,比如,难道建立本体论哲学的人真的都是资产阶级的代言人吗?

  罗老师

  那倒不能完全这样说。只能说这些哲学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代言人。这里要注意的是,资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是不同的两概念。有本体论哲学思想的人具有资产阶级思想,但他的阶级身份不一定是资产阶级。这就象具有无产阶级思想的人其阶级身份不一定是无产阶级一样。当今世界更diao的是,大多数无产者都在做老板梦,发财梦,但却又有身份是“老板”而是思想是无产阶级思想的人。当然这样的人是极少极少的凤毛鳞角。

  山人

  另外,还有这样的问题更无法解释,比如毛主席也多次提倡党内同志学哲学,用哲学。还亲自写了《实践论》与《矛盾论》等哲学著作。这又如何解释呢?

  罗老师

  着相了。虽然有人称《实践论》与《矛盾论》为哲学著作,而且毛主席也确实多次提倡党内同志学哲学用哲学,但此哲学非彼哲学。只要认真学习毛泽东思想,特别是认真阅读《实践论》与《矛盾论》原著就会发现,毛主席恰恰是批判本体论,批判形而上学,批判绝对真理,主张实践出真知,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也就是说,这里的“哲学”其实不是哲学,而是唯物史观的科学内涵了。记得佛经《金刚经》为了提醒读者不着相,要联系具体情境理解经文,因而多处出现这样的句式:佛说波罗密,非波罗密,是名波罗密;佛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佛说舍利子,非舍利子,是名舍利子。实际上,也可以说,毛主席说哲学,非哲学,是名哲学。

  萧虎

  这样就好理解了。我们平常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实际上也不是哲学了,而是科学的世界观,所以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山人

  看来我们平常所谓的经营哲学,管理哲学,市场哲学,为官哲学,处事哲学,也不是真正意上的哲学,而是现实经营、管理、市场、为官、处事等经验的总结而已。

  罗老师

  是这样的。但要提出的是,说这些话的人,也有想把这些经验总结绝对化的意思和倾向,当然也有附诸风雅的。实际上,哲学这一概念已被范化了,被滥用了。[未完,下续7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1

回帖

2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2
发表于 2023-11-29 10:5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庞大 于 2023-11-29 10:52 编辑

       山人

  那么中医的道是科学的还是哲学的?

  罗老师

  其实,当我们知道科学与哲学的区别后,当我们认识哲学的思辨本质因而也是虚幻的本质后。我们应该理解到,科学作为我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应当是我们思想中的“三藐三菩提”,也就是无上上等正觉。但要注意,这里是就科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来说的。也就是说,这里的“无上上等正觉”不是绝对真理,而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会提供一种非现实的、超历史的、无条件无前提的普世结论,而只提供一种如实描述事实现象,从而抽象出现实的、具有历史前提条件的、有一定适应范围的科学结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萧虎

  那么,可不可以这样理解,科学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绝对的,而用这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得出的结论却是相对的。

  罗老师

  正确。这里可以用一个比喻,是人就要吃食物才能维持生命,但吃什么食物则是不定的,不但不同人种不同民族的食物不完全相同,同一人种同一民族也因地域环境不同食物也不同。这就是说,人要吃食物才能维持生命是绝对的,但吃什么食物却是相对的。当然这只是一个比喻,但这说明了科学其实是一个开放的方法论,而哲学却是一个封闭的体系。

  山人

  上次讨论中,罗老师说过,科学有不同的形态。那么可不可以这样理解,这里所说的科学的开放性就是指科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其表现形式具有多种形态,比如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而每一种科学形态都是从不同的视角观察世界,因而得出的结论都只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罗老师

  正确。而且还要知道,科学形态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每一种科学形态都有其固有的优势,也都有其固有的劣势。所以科学形态之间只能优势互补,不能相互取代。比如,中医与西医就是东西方两种科学形态背景下产生的医学,两种医学没有优劣之分,都各有其自身的优势,因此只能是优势互补,而不能相互取代。

  山人

  但在现实中往往是西医排斥中医,而且西医排斥中医的主要理是中医不科学。

  罗老师

  这不完全对,实际上情况是,中医西医相互排斥,相互批判,甚至相互攻击。但这背后实际上是基于利益博弈而产生的无知与偏见。也就是说,主要是中医抢了西医的饭碗,这才是西医排斥中医的根本原因,并由此而产生的无知与偏见。实际上,由于利益之争的原因,中医与西医各自内部也是互相排斥的。而中医与西医之争,也不仅仅是医界利益之争,而是国家利益之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早在二三十年代就有蓄谋消灭中医的计划。可以这样说,百年中医存废之争史,就是一部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科学文化侵略史。其实,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侵略是全面的侵略,不仅仅是经济上的侵略,而是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的全面侵略。至于以中医不科为由主张取缔中医,则基于利益之争的无知和偏见。实际上,中医作为一种医学形态,其科学基础与科学背景远比西医深厚得多。这个问题我建议以“中医的科学文明背景”这个专提来进行讨论。现在继续讨论中医的道吧。

  萧虎

  是啊。中医的道究竟是科学意义上的道,还是哲学意义上的道。这个问题我们还没有一个结论。

  罗老师

  之所以有人认为中医是哲学,就是从中医是中国道文化背景产生的医学,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中医就是道医,换句话说,中医通大道。实际上,中医既是道生命医学层面上的演绎,又是从生命医学层面对道的实证。显而易见,道其实就是一种逻辑体系。这个逻辑体系就太极阴阳五行六气八卦体系。这个体系作为一种逻辑模型,成为中医的分析说理工具。中医用这个逻辑模型对生命运动进行逻辑演绎。但是我们往往只注意到用道来演绎生命运动,而没有注意到道产生的前提,也就是没有去问我们用来演绎生命运动的道是怎么产生的,是怎来的。

  山人

  那么这个道究竟是怎样生的呢?

  罗老师

  这个道是人们通过对宇宙生命运动现象的观察与实践,从而抽象、总结、概括出来逻辑体系。实际上就人的实践产生的。也就是说道是人的实践产生的逻辑概念。既然是逻辑概念,就只能存在于人的思维中,而不能现实的存在。由于是从现实中抽象、总结、概括出来的,因而具有现实性。由此可知,道既然是人通实践而产生的关于宇宙生命运动(实际上是人的生命运动)规律的逻辑概念,那么这个道就会随着人的实践变化而变化。换句话说,人的人生命实践的领域不同,对道的理解也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生活实践阶段,对道的理解也是不同的。但要知道的是,人类的生命实践具有趋同性,因而对道的理解也具有趋同性。这种趋同性当然是是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人的全面解放为前条件的,这也是大同社会唯物史观解释。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进入共产主义社会,道的趋同性才具有更充分的社会基础。但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趋同是就横向方面说的,而在纵向的历史发展中,既史在共产主义社会条件下,道也是随着人们的实践的深入其内涵也在变化。这样,转一大圈,又回到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我们又再一次领略到马克思的深刻与伟大。这样一来,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道或者说中医之道,不是绝对的、永恒不变的、先于人的实践的、本来就有的本体存在,而是相对的、发展变化的、产生于人的实践的、存在于人的思维里的逻辑概念。由此可得出结论,中医,中医之道,是科学,不是哲学。

  山人

  我之前认为,中医既是科学又是哲学,今天我终于理解这种认识是有问题的。通过这次的深入讨论,可以看出我之前的认识问题之所在。实际上,我之前的认识是,中医或者说中医之道,既可从科学的意义上去理解,又可以从哲学的意义上去理解。但今天看来,从科学的意上去理解是正确的,从哲学的意义上去理解是错误的。(6-7楼《中医文化三人行(三)|再说说中医科学这个事》   来源: 健康哨所   作者:三人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0

回帖

2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2
发表于 2023-11-30 14:36: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学是一门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医学。中医学是整体观念的,天人合一的,中和平衡的医学(阴阳,虚实,环境,多少等破坏了人体器官组织的平衡,是引起疾病的根源,用中草药及或手法恢复平衡,疾病便被治愈),既是头痛医脚又脚痛医脚的医学,辩证施治一人一方,是癌症与患者和平共处而长寿的医学。中医学的“中”,是“中和平衡”的“中”,其他意义的“中”,都是不准确的,错误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