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国正行 于 2020-3-25 00:00 编辑
患者,男,19岁,2018年2月18日初诊。诉右下腹及少腹间断性疼痛3天。患者3天前因与朋友聚餐饮酒过多而出现腹部剧烈疼痛、腹泻、恶心、呕吐、伴发热(具体数值不详)、不欲饮食、头痛等症状,曾就诊于当地卫生所,诊断为急性阑尾炎,遂采用静脉输液(具体药物不详)进行治疗,治疗后疼痛、发热有所缓解,但腹泻、不欲饮食等症状仍未缓解,前来就诊。现症见:右下腹及少腹部隐隐作痛,不欲饮食,稍食则腹泻,夜间尤甚,严重时夜间腹泻2~3次,面色苍白,消瘦乏力,畏寒,麦氏点压痛阳性,舌淡苔薄白腻,脉象左关部中取弦硬,右关部虚脉。患者精神疲惫,饮食欠佳,长期胃肠功能欠佳,大便不成形。
诊断:肠痈(寒阻肠虚,清浊失泌)。
治疗:温阳补虚,散寒祛邪,缓急止痛。
处方:小建中汤加减:桂枝6g,白芍30g,饴糖20g,生姜8g,大枣15g,炙甘草10g。3剂。水煎服,每日1剂,1日2次,早晚分服。
2月21日二诊:述服药当晚,未出现夜间腹泻,次日进流食亦未出现腹泻。现中度活动后稍有乏力,腹部麦氏点按之稍有痛感,大便每日1次,粪质成形,舌淡红苔薄白,脉象平和。嘱其注意饮食,以食养之。
从上述病案来看,患者平素胃肠功能欠佳,又值天气寒冷之冬季,肠中阳气素虚,寒结于肠中,致使胃肠泌别清浊功能失常,加酒之湿热邪气内蒸,迫汗外泄,阳随汗泄,耗散气阴,致酿而化为虚热,发为肠痈。其病机为寒阻肠络,气阴两伤,阴阳失和而无以蒸腾汽化,致清浊失泌;病性为虚实夹杂,以虚为主。
张景岳《新方八略引·补略》云:“故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竭。”故治疗当以益阴养阳,散寒和络,缓急止痛。处方中大剂量饴糖甘缓而使发散之气趋于缓和;大剂量白芍酸收聚拢缓和之气,其苦凉之性清其虚热;佐桂枝辛温助阳化气而散寒,使寒邪渐去,聚拢之阳气缓生而渐盛,助心阳以养与其相表里之小肠;生姜辛散而助脾升清,炙甘草和大枣甘缓而助胃降,如此,阳气得复,寒邪得去,气血当和,肠道得养,清浊得分,疾病当愈。
笔者认为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在胃肠疾病中起着关键性作用,食物经过胃的初步腐熟后,大部分的吸收功能都在小肠,现代西医生理学也证明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较长,一般为3~8小时,小肠是消化管中最长的部分,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器官,小肠绒毛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部位。故小建中汤的“建中”不仅仅健脾胃,更重要的是恢复小肠气血而使其泌别清浊功能正常。
注:本来源《小建中汤为调小肠泌别清浊之剂》 中国中医药报5版(2018-05-21) 作者 原飞虎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