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门冬汤方 麦门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参 甘草(各二两) 粳米(三合)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肺痈。(在将成未成之初。邪气尽壅于肺。)喘不得卧。(以)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此言肺痈始萌。病势渐进。当以此方、乘其未集而击之也。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 大枣(十二枚) 上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内葶苈。煮取一升。顿服。 (肺痈已成。上已详言其证矣。今且撮举其要。而出其方。)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此)为肺痈。(但肺痈未成脓。实邪也。故以葶苈之逐邪主之。今既成脓。则为虚邪。当以)桔梗汤(之解肺毒排痈脓)主之。 尤在泾云、此条见证。具如前第二条所云。乃肺痈之的证也。此病为风热所壅。故以桔梗开之。热聚则成毒。故以甘草解之。而甘倍于苦。其力似乎太缓。意者痈脓已成。正伤毒溃之时。有非峻剂所可排击者。故药不嫌轻耳。 桔梗汤方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则吐脓血也。 (咳而上气。上既详其证矣。又有外邪内饮。填塞肺中而为胀者。自当另看)咳而上气。此(病何以知其)为肺胀。(盖以)其人(大)喘。目(突)如脱(之)状。(诊其)脉浮(则知其风邪。若浮而且)大者。(则知其风火挟水饮而乘于肺。以)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此详肺胀证。而出其正治之方也。 越婢加半夏汤方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甘草(二两)半夏(半升)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心下有水。咳而上气。以小青龙汤为的剂。然烦躁则挟有热邪。故加石膏。参用大青龙之例。寒温并进。两不相碍。 小青龙加石膏汤方麻黄 芍药 桂枝 细辛 干姜(各三两) 甘草(三两) 五味 半夏(各半升)石膏(二两,按。宜生用。研末加倍。用之方效。) 上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强人服一升。羸者减之。日三服。小儿服四合。 附方外台炙甘草汤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方见虚劳) 千金甘草汤甘草一味。以水三升。煮减半。分温三服。 千金生姜甘草汤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 生姜(五两) 人参(三两) 甘草(四两) 大枣(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治肺痿吐涎沫。 桂枝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皂荚(一枚去皮子炙焦)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尤在泾云、以上诸方。俱用辛甘温药。以肺既枯痿。非湿剂可滋者。必生气行气。 以致其津。盖津生于气。气至则津亦至也。又方下俱云吐涎沫多不止。则非无津液也。 乃有津液而不能收摄分布也。故非辛甘温药不可。加皂荚者。兼有浊痰也。 外台桔梗白散治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 桔梗 贝母(各三两) 巴豆(一分去皮熬研如脂) 上三味为散。强人饮服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者吐脓。在膈下者泻出。若下多不止。饮冷水一杯则定。 千金苇茎汤 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痈。 苇茎(二升) 薏苡仁(半升) 桃仁(五十枚) 瓜瓣(半升)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苇茎得五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服一升。再服当吐如脓。 尤在泾云、此方具下热散结通瘀之力。而重不伤峻。缓不伤懈。可以补桔梗汤桔梗白散二方之偏。亦良法也。 葶苈大枣泻肺汤 治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方见上。三日一剂。可至三四剂。先服小青龙汤一剂。乃进。) 尤在泾云、此方原治肺痈喘不得卧。此兼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则肺有表邪宜散。 故先服小青龙一剂乃进。 又云、肺痈诸方。其于治效。各有专长。如葶苈大枣。用治痈之始萌而未成者。所谓乘其未集而击之也。其苇茎汤。则因其乱而逐之者耳。桔梗汤。 剿抚兼行。而意在于抚。洵为王者之师。桔梗白散。则捣坚之锐师也。比而观之。审而行之。庶几各当而无误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