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纪委:严查医院腐败,近千家医院将被查,医护的这些行为必受严惩 来自:微信公众号检验医学网
近年来,随着医疗保障体系的日益完善与深化,国家医保局对医保领域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明确表达了对医保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的坚定立场。在这一立场指导下,医保部门积极运用大数据筛查等现代科技工具,深入挖掘医保数据,实现了对潜在风险点和异常行为的精准识别,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监管效率,为有效打击欺诈骗保等违法行为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同时,针对医疗行业中医生与医药代表之间的接触问题,国家医保局也给予了高度关注。为了确保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避免贪污腐败等不当行为的发生,国家医保局强调医生与医药代表的接触必须在合规框架内进行。为此,多地已经明确制定了医疗机构工作人员接待医药代表的负面清单,并对禁止的接待行为作出了明文规定,旨在通过融合反腐与骗保的监管措施,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业秩序,保障医保基金的安全与参保人员的合法权益。
中纪委连续发文:严查医疗腐败问题
11月26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惩治“微腐败”须用铁拳头》一文,点名医疗“微腐败”。
其中表示,腐败存量未清、“拍蝇”仍需加力;“微腐败”涉及教育、就业、医疗、农业农村等各领域,仍然呈现量多面广典型特征;要推动资源、力量下沉,改变基层监督办案薄弱局面,集中优势力量突破一批典型案件;以更大力度清理存量、拓展案源。
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重点领域入手,突出重点、靶向发力,用好专项治理、点题整治等工作方法,找准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微腐败”的具体表现,瞄准教育、就业、医疗等重点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开展清理整治,让监督的“放大镜”更加聚焦,让整治的抓手更加精确。
11月10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深度关注丨让更多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详细揭露了基层医疗机构设备、耗材采购等环节的腐败问题。
在大批资金和采购指标的“利诱”下,基层腐败行为也逐渐滋生。
据悉,近期各地通报中不少涉及基层医疗机构,涉及套取资金、违规送礼、违规收受礼品礼金、违规使用医保基金挂床住院、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旅游活动安排等行为。
文章指出,纪检监察机关靠前监督、精准监督,严肃查处基层医疗机构在设备、药品、耗材采购及工程建设等关键环节的问题。
从相关案例来看,涉及基层医疗机构的案件主要呈现违纪违法环节集中、“关键少数”涉案较多、腐败手段隐形变异等特点。
同时文章重点提出,在医疗设备采购上,个别基层医疗机构“一把手”设法帮助特定关系人提前应对、提升中标几率。在药品耗材供应上,个别人员利用“统方”为医药代表谋取利益,少数基层医疗机构“一把手”利用职务影响力把控采购,借机收受贿赂。
检查组空降!近千家医院将被彻查
10月29日,中国政府采购网发布了《长治市医疗保障局竞争性磋商第三方医保基金监管服务采购项目的结果公告》,确认由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长治中心支公司负责该市直53家定点医疗机构的日常检查全覆盖工作,服务期限为1年。
无独有偶,10月24日,重庆市也发布了《医保基金飞行检查购买第三方服务的中标结果公告》,由上海金仕达卫宁软件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全市41个区县的联合交叉检查,实现检查全覆盖。数据处理对象涉及全市615家医药机构。
此外,儋州市、沙湾区、西安市长安区等地的医保局也发布了类似公告,对当地医疗机构进行大数据筛查和现场检查。
正所谓,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随着第三方机构和大数据技术的引入,医疗大检查的“颗粒度”正被不断细化,以往那些不易被察觉的“问题”,正逐一暴露在阳光之下。
粗略估算,近一个月内,这几个地区近千家医疗机构将被检查。足可见,智能化大数据在医保基金监管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人民日报发文:全国医保飞检下一步,敲定!
10月28日,人民日报发布了《前三季度全国追回医保资金160.6亿元》。报道中,国家医保局基金监管司副司长谢章澍表示,当前医保基金监管力度持续加大,但形势依然复杂。
下一步,国家医保局将从推动飞行检查扩面、做实自查自纠、强化大数据监管、健全长效机制、加大曝光力度等方面持续发力,坚决维护好医保基金安全。
毫无意外,随着各地持续运用大数据筛查手段,不断扩大监督检查范围,在大数据平台的赋能下,医保基金监管必将更加科学、透明。
未来医保部门想查,大概率也不需要到现场检查,先利用数据模型分析,直接突袭一击即中。
因此,所有医院、企业也必须尽快摒弃过去传统、粗暴的生存模式,停止野蛮生长,向智能化、精细化管理进发。
多省禁令再升级,严禁医护人员的这些行为
2024年以来,辽宁省、湖南省、福建省、湖北省、江西省、安徽省等多地发布了医药代表管理的相关通知,其中,多地明确医疗机构工作人员接待医药代表行为负面清单,并对接待的禁止行为作出明文规定。
在新医药监管新形势下,医药代表须尽快回归并强化专业属性、剥离销售属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