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2|回复: 3

诗意浓浓话大寒

[复制链接]

2

主题

9

回帖

26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6
发表于 2025-1-17 16:35: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寒,这个二十四节气中的压轴角色,以冷峻威严的姿态如期而至。

“大寒大寒,无风也寒。”历代文人墨客大都喜欢赋诗作词迎接大寒,用独特的笔触展现出岁末的景象,那是诗人对生活的观察、对自然的敬畏、对未来的期许。

正所谓:一诗一景,一景一情,一情一诗。

“旧雪未及消,新雪又拥户。阶前冻银床,檐头冰钟乳。”邵雍的《大寒吟》将大寒的寒威描绘得淋漓尽致。阶前的“银床”、檐头的“钟乳”,是雪的累积,是冰的凝结。大自然的严寒之象一派盛大,旧雪未消,新雪又至,让人在诗句中便能感受到那丝丝寒意。

“松柏天生独,青青贯四时。心藏后凋节,岁有大寒知。”黄庭坚的这首诗,借松柏在寒冬时节以其不变的青翠挺拔傲立,展示了对寒冬的无畏,更在赞颂其坚韧不拔的性格品质。而白居易的“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则是将目光投向了在大寒之中辛勤劳作的百姓。朔风凛冽如刀,划过寂静的旷野,刺痛了每一寸裸露的肌肤。树木早已褪去了繁华的衣裳,老树虬枝宛如岁月的守望者,守望着农人在田地里辛勤耕耘、默默劳作,让人不禁心生敬佩与怜悯。

陆游在《大寒出江陵西门》中写道:“不为山川多感慨,岁穷游子自消魂。”岁末大寒,漂泊在外的游子,面对山川的苍茫,心中涌起无限的愁绪。大寒的清冷,更加深了游子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归期的期盼。那沉甸甸的行囊,亦如此刻游子沉重的苦闷愁思,再大的行囊也装不下这无尽的乡愁。

元稹的《咏廿四气诗·大寒十二月中》,描写了在大寒时节,人们围炉饮酒,等待冬去春来的情景。“腊酒自盈樽,金炉兽炭温。大寒宜近火,无事莫开门。冬与春交替,星周月讵存?明朝换新律,梅柳待阳春。”大寒之夜,一家人围炉夜话煮酒。屋内,炉火跳跃,暖意正浓。在这严寒之时,古人以酒暖身,以豪迈之情抵御寒冷,温馨的笑声和话语驱散了阵阵寒意。就连窗户上的冰花,也在温暖的气息中渐渐融化,浸湿了一大片窗户纸。

诗词里的大寒,不仅仅是寒冷的象征,还藏着艰辛和坚韧,更孕育着希望与团圆。那是一幅幅用文字描绘的冷峻画卷,更是一首首饱含深情的心灵之歌。它让我们在千年之后,依然能感受到古人在大寒节气中不变的冷暖与悲欢。(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雒伟)

1

主题

18

回帖

23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3
发表于 2025-2-12 12:55:33 | 显示全部楼层
陆游一首极其寒酸的大寒诗《大寒出江陵西门》写尽游子的心酸

01

二十四节气中的小寒与大寒是相连的,一个“寒”字说明这个时节的天气到了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旧雪未及消,新雪又拥户”,这是对大寒天气寒冷的形象写照。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大寒也充满了诗意。文人墨客们会吟诵一些关于寒冷的诗句,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境。这些诗句中,有的是表达对寒冷气候的感慨,有的是抒发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这些诗句虽然简短,但却能够让人感受到深厚的情感和思想。

作为一位笔耕不辍的高产诗人陆游,他就写过好几首与大寒有关的诗作,比如:大寒雪未消,闭户不能出。这首《大寒出江陵西门》也写于大寒时节,写出了作者冬游的所见所闻以及自己的思乡之情。整首诗也极尽“寒酸”,写出了冬天的寒冷与自己的窘境,然其中的“纷纷狐兔投深莽,点点牛羊散远村”则写出了冬天独有的景色,隐隐透出淡远宁静的意境。


02
大寒出江陵西门
【宋】陆游

平明羸马出西门,淡日寒云久吐吞。
醉面冲风惊易醒,重裘藏手取微温。
纷纷狐兔投深莽,点点牛羊散远村。
不为山川多感慨,岁穷游子自消魂。



译文:
天亮时分,骑着瘦马出了江陵城西门;淡淡的阳光,寒冬的云朵,有吞吐山川万物之势。
醉意朦胧中被迎面而来的寒风吹醒,把手放在又差又重的皮衣里取暖,能感到微微的温暖。
狐兔们接二连三地都跑向深密草丛取暖;牛羊们零星地散落在远处的乡村。
不要为了名山大川生出如此多感叹,岁末穷困、久居他乡的旅人自然会极度悲愁。

注释:
平明:天亮的时候。
羸马:瘦马。
吐吞:用以形容山水争雄之势。
重裘:指质量极差、分量很重的皮衣(与轻裘相对)。


03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诗人。

一生仕途坎坷的陆游,尽管有凌云壮志,有收复失地的宏图壮志,然终究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他只得在“南望王师又一年”的期盼中忧伤的老去。他也曾上有过军旅生活,1171年,在给王炎做幕僚时,他曾到过骆谷口、仙人原、定军山等前方据点和战略要塞,并到大散关巡逻。大散关一带的军旅生活,是陆游一生中唯一一次亲临抗金前线、力图实现爱国之志的军事实践。这段只有八个月的短暂生活,却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

从1170年到1178年,是陆游漂泊蜀地的几年,他先后在夔州、嘉州、蜀州等地任通判,官职低微,好的建议也不被采纳。郁郁不得志的状态下,他常浏览周边的山川风景,采撷民风民情,写过著名的《入蜀记》等名篇。

这首《大寒出江陵西门》大约作于初入蜀地的大寒时节,诗人在出门游玩途中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寒酸”之诗。


04

这是一首触景生情的羁旅诗。整首诗给人的感觉是两个字——寒酸。

首联:平明羸马出西门,淡日寒云久吐吞

这一年大寒节的早晨,诗人骑着瘦马,缓缓地走出了江陵西门。尽管天气极其寒冷,但是没有下雪,望向灰蒙蒙的天空,淡淡的太阳并没有明艳之感,连云层也透着几分寒气。也正因为是如此“混沌”的天气,让远山与河流在这一片灰色中若隐若现,有“吞吐”之势,显出争雄的大气来。

“羸马”写出了作者身世之“酸”,“寒云”则写出了天气之“寒”。

颔联:醉面冲风惊易醒,重裘藏手取微温

颔联写了在醉意中感到的寒冷。在这样寒冷的天气,喝点酒取暖,反倒成了一件风雅趣事。寒风迎面吹来,因为身上穿的是劣质的棉衣,故而依旧被冻得瑟瑟发抖,连拉住缰绳的手,都缩到皮衣里去取暖。

此句的“微温”亦是整首诗唯一的一点温暖。是啊,寒冷的冬天,亦或者人生的寒冷时期,我们也要学会自己寻找温暖,不能等着别人给予,主动寻求才能充满正能量。


颈联:纷纷狐兔投深莽,点点牛羊散远村

颈联写景。作者将视线投向了远方,用“纷纷”、“点点”,来表现大自然的动物们对于节气的应变能力。离西城门越来越远,只见山上的动物,比如狐狸、野兔纷纷跑向深密草丛中躲避取暖;牛羊则不一样,它们是寒冬里美丽的动态的风景——它们零星地散落在远处的乡村附近。这也是一幅带着诗意的令人向往的山水田园画。

陆游来蜀地之前,在山阴老家闲居了四年,山水田园于他而言并不陌生,而眼前寒冬的景色依然牵动着他的心扉。

大自然的山山水水,是古人文人墨客最后的归宿,它们毫无保留的接纳了这些满心抑郁、愤愤不平的穷酸文人,给予了他们最宽阔高远的情怀。故而我们也得感谢淳朴的大自然,是它们用亘古不变的美治愈了千千万万个不得志的文人墨客,点亮了文化长廊的璀璨光芒。

尾联:不为山川多感慨,岁穷游子自消魂

尾联紧承眼前的景,以抒情作为结尾。不要只顾着为眼前名山大川生出如此多感叹,毕竟自己还是一个漂泊他乡之人。岁末寒冷的冬天里,狐兔牛羊们自有接纳它们的“家”,而自己呢?偌大的朝廷容不下自己,满怀壮志无处施展,唯有以酒遣怀,以诗怡情,黯然销魂中自我感慨。

陆游在《哀郢二首》中写过:天地何心穷壮士?江湖自古著羁臣。由此也可以看出,陆游的“穷酸”不仅仅是因为胯下的“赢马”,身上的“重裘”,更多的是因为心灵的寂寞,壮志的难酬。“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又何尝不是远离朝廷的陆游对京城的思念?


05

大寒节气到了,除夕与春节也即将来临,于寒冷中生出思乡之情,乃人之常情。

穷困、客居他乡的诗人,自然也会感到极度的悲愁。谁不想回家过年呢?谁不想一展抱负呢?虽然诗人人在旅途,心却更加思念着故乡、故都。(柳月青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6

回帖

23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3
发表于 2025-2-12 15:07: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两首大寒节气的青松诗,写尽壮志贞心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的最后一个节气——寒气逆极,万物回春。民间俗谚有云:“大寒到顶点,日后天渐暖。”此时天寒地冻、积雪不化,是中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的最冷时期。大江南北,悲风鸣树,寒野苍茫,寒气砭骨,天地间一片萧瑟景象。唯有青松依然翠绿、生机盎然,傲立于霜雪之中,令人不禁想起孔子那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松树雄伟苍劲、经年不凋,是贞洁、坚韧的象征。它是不畏严寒、无惧逆境的坚贞之木,亦是顽强生存的长寿之木。正如白居易诗中描绘的那样,“岁暮满山雪,松色郁青苍。 彼如君子心,秉操贯冰霜。”确实,在松树的身上,人们看到了君子穷且益坚、威武不屈的高尚品德,因此它也被列入“四君子”之一。

东晋末到南朝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称它“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南北朝时期南朝齐梁之际诗人、大臣、文学家范云([451~503年],字彦龙)写它“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唐代中期宰相、文学家、小说家、与白居易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创始人而并称“元白”的元稹([779-831年],字微之、威明)说它“不肯作行伍,俱在尘土中”,宋之问赞它“百尺无寸枝,一生自孤直”。

今天,分享两首写在大寒之日的青松诗,一首以松喻人,赞尽君子之风,另一首以松赠别,写尽君子之心。

1.“江西诗派”的开山之祖,中国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黄庭坚([1045-1105年],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以谪仙自称,世称金华仙伯)的《岁寒知松柏》


松柏天生独,青青贯四时。 心藏后凋节,岁有大寒知。
惨淡冰霜晚,轮囷涧壑姿。 或容蝼蚁穴,未见斧斤迟。
摇落千秋静,婆娑万籁悲。 郑公扶贞观,已不见封彝。

黄庭坚笔下的松柏,四季常青、超然不群,傲然独立于草木凋零的寒冬。他花费许多笔墨去描写松树的姿态、品格,实则落在尾句“郑公”之上,以松喻人,将两者高洁的形象合二为一。

“松柏天生独,青青贯四时”。一个“独”字,不是写它孤独寂寞,更不是写它骄傲自私,而是写它的与众不同。这种与众不同,在于它的颜色从春天青翠到冬天,这样贯穿四季、始终如一的色彩,是它天生的、独特的美丽。

“心藏后凋节,岁有大寒知”。松树的心中藏着要比其他植物更晚凋零的节操和志向,但是寒风霜雪之后,群花与草木纷纷枯败零落,都没有见证的机会。唯有人们等到到一年之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时,才能真正知道它拥有这样的品格。

“惨淡冰霜晚,轮囷涧壑姿。”岁暮天晚,冰霜覆盖天地,四野泛白、一片惨淡,山涧、深壑众松树青翠傲然的姿态极为鲜明。囷(qūn),古代一种圆形的粮仓;轮囷,则是形容松树的松根盘旋缠绕的姿态。

“或容蝼蚁穴,未见斧斤迟。”它能容得下蝼蚁在树根挖穴群聚,也不为斧斤未能“以时入山林”而懊恼。黄庭坚的父亲黄庶,也有一首写松树的诗,黄庭坚这两句诗大约从他的“岂识雪霜心,但轻蝼蚁皮。中为栋梁用,莫叹斧斤迟”两联中脱略而出。“斧斤”,泛指各类斧头。“斧斤以时入山林”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按照季节砍伐树木。诗人想要表达的意思大概是,松树没有被砍伐,并不是因为它没有用,它也不会为此而动摇。因为它的目的就是要成长为栋梁,不在乎被砍伐和使用的时间是早还是晚。

“摇落千秋静,婆娑万籁悲。”摇落,指零落、凋残,引申为死亡;婆娑,形容草木在风中舞动的姿态。就松树而言,大抵写的是它行将老朽之时,天地万物都为之静默无言,世间所有声响都带上了悲伤。但结合最后一句,就很明显能看到,是以树之朽败,喻郑公的逝去,天下有识之士都为之哀痛、沉默。

“郑公扶贞观,已不见封彝。”结尾才落到“人”上,前面所有写松树的美德,实际上都是在写“郑公”。他和松树一样天生与众不同,一生都坚守着高尚的品格,从不曾因外物或人事改变自己的节操和志向。他不畏艰苦的环境,耐得住寂寞,容得下非议,在最困难的时候反而更凸显出不屈的意志。

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那么这位“郑公”到底是谁呢?有人说是郑国公魏徵,他性情刚直果敢,时常直言进谏,甚至不惜得罪皇帝。而“封彝”指的是封德彝,是一位在李渊和李世民父子间左右逢源的政客,为人“险诐”,风评不佳,与魏徵也曾有过龃龉。也有人说郑公指的是东汉末年的大儒郑玄;“封”指封赏,“彝”为宗庙器具。这句诗写的是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追封郑玄入二十二“先师”之列,配享孔庙。

两种解释有一定道理,且都能自圆其说,但结合二人的人生经历来看,魏徵的磨难主要在于丧乱和仕途风波,郑玄则更为符合诗中历经坎坷的形象。东汉末年政治腐败,郑玄曾遭“党锢之祸”被囚禁13年之久,后来天下大乱他守节不仕,又经历了数年的颠沛流离。然而他始终精研经典、博稽六艺,孜孜不倦地研究儒家经典,后来在病重和临危之时,他还在注释《周易》。


2.另一首写在大寒节日当天的青松诗,是北宋一位冷门诗人邹浩([1060-1111年],字志完, 自号道乡居士)的一首赠别诗《留别兴安唐叟元老推官》

风前火烈逢真玉,雪后大寒见老松。
携得此心归北去,与君无处不相逢。

“风前火烈逢真玉”,已是烈火熊熊,却还要风助火势,因为只有最猛烈的火,才能辨别出真正的玉。这句诗可以参考白居易的“试玉要烧三日满”来读。东汉高诱注解《吕氏春秋》中的“钟山之玉”,称其“燔以炉炭,三日三夜,色泽不变”,意为只有产自钟山的真正美玉,才能在火炉中灼烧三天却不变色。后人以钟山玉比喻君子的品格美好、坚贞,经得起考验。

“雪后大寒见老松”,大雪之后,天地冰寒,方能看到老松孤直苍翠的英姿。陈毅元帅写过一首《青松》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青松,就是有这样坚忍不拔、宁折不弯的刚直,有不畏艰难、愈挫弥坚的豪情,冷峻峭拔,傲然不屈。

“携得此心归北去,与君无处不相逢。”带着这样的心向北而去,距离远近无需问,人生何处不相逢?“此心”是什么样的心?狂风烈火之中的美玉,冰雪寒天里的青松。一热一冷,却都是天地间至纯至真、至坚至美之物,无法折断、不可改变,正如诗人对朋友的一片真心。

在赠别诗中,以物喻情很常见,但是邹浩的这两个兼具反差感和统一感的比喻,算得上其中佼佼者,读来颇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黄庭坚以青松喻郑公,邹浩却是以青松喻本心。他们都不是直接赞美松树,却写出了松树千古不变的高洁品格,可谓各有其妙。(林家清欢   启疾光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5

回帖

23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3
发表于 2025-2-12 15:25:0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寒寒极而暖话养生

关于大寒时节,“江西诗派”的开山之祖,中国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黄庭坚有诗《岁寒知松柏》云:“松柏天生独,青青贯四时。心藏後凋节,岁有大寒知”。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斗指丑。大寒同小寒一样,都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致的意思。大寒节气处在三九、四九时段,此时寒潮南下频繁,是一年中的最寒冷时节。

冬至一阳初生后,阳气逐渐强大,由下而上,经小寒至大寒,才彻底将寒气逐出地面。大寒是一年中阴阳转换的重要时机,也是冬天结束、春季到来的转折点。
所谓“暖身先暖心,心暖则身温”。意思是说心神旺盛,气机通畅,血脉顺和,全身四肢百骸才能温暖,方可抵御严冬酷寒的侵袭。因此在大寒时节,我们应安心养性,怡神敛气,保持心情舒畅,心境平和,使体内的气血和顺,不扰乱机体内闭藏的阳气,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此时艾灸,可以借助艾火之力以补人之虚,具有激发经气,调动恢复人体本身内在潜能,建立人体的平衡系统与大自然的系统相适应,从而达到调理疾患、驱寒补阳、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大寒前后,可艾灸以下穴位:小海穴、神门穴、行间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