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6|回复: 1

[其它] 韩学杰以“三维七要”总结中医诊断法则

[复制链接]

2

主题

16

回帖

28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8
发表于 2025-2-13 11: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随着中医药学的发展,中医诊断面临症状名称、内涵、外延、程度的规范化不足等问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主任医师韩学杰结合自身临床诊断与标准化研究经验,把临床诊断法则总结为“三维七要”,以期寻找中医诊断之路径。

“三维”法则的内涵

三维思想从3个维度对中医诊断进行了定性明晰,具体包括时间维度、空间维度、频率维度。其从天地人一体化的高度出发,旨在厘清疾病诊断中的动态时空关系。

(一)时间维度

1.时令气候的节律性

时令气候当包括季节、节气、年月日等内容。对于季节,《素问·金匮真言论》言“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冬善病痹厥”,说明不同季节易患疾病有所差异。韩学杰在诊疗中发现,外感六淫多在季节交迭太过或不及时入侵致病。如夏季多病暑湿,常见胸脘痞闷、小便黄赤等症,夏季常加入藿香、竹叶等清解暑湿之品。对于月令,女子月经以月为令,韩学杰治疗月经病时以“经前调气,经中调血,经后调肾”为原则,从月令规律出发制定治疗大法。

2.生命过程的连续性

《素问·上古天真论》载“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人体的生命过程符合生长壮老已的规律,在不同的生命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病机特点。如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但脏腑未充,致病易寒易热、易虚易实,韩学杰治疗多以保和丸为主方治疗诸多疾病;青壮年血气充沛,病发多实,治疗以攻邪为主,选用祛痰、清热、活血诸法,邪去正安;更年期患者精血衰而肾气半,但又易夹杂湿热痰瘀等病理产物,治疗则多先开二口,后调阴阳。

3.疾病发展的动态性

《韩非子·喻老》中有《扁鹊见蔡桓公》一文,韩学杰根据文中疾病由肌腠到骨髓的传变过程,将疾病的动态发展概括为健康态、疾病早期态、疾病态、危重症态4个阶段,提出恒动观的诊治思想。她认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原则是不断进行调整的,是恒动的、变化的。证为疾病发展演变过程中的某一横截面,过度强调分证治疗容易忽视对于疾病纵向发展过程的把握,不重视疾病发展的动态性易导致见一隅而失全貌,也就丧失了提前截断病情发展的主动性。

(二)空间维度

1.地域环境的差异性

根据文献记载,我国早在商代便发现了地域与疾病发生关系的规律。《素问·异法方宜论》曰:“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需注意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的生活习惯已与古代不同,热地用热药、寒地用寒药的情况经常出现,如南方夏季本多温病,但由于汗出贪凉,洞泄内生,用药反多辛温扶阳之品。

2.病变部位的综合性

历代医家对病位的诊断与治疗论述颇丰,如《临证指南医案》曰:“肺气从右而降,肝气由左而升。”从左右定位对疾病进行诊断。韩学杰在临床中强调靶位提取,靶位即中医治疗的靶点和目标,靶位提取思想将脏腑、经络、卫气营血等病位辨证综合于一体,可以弥补单一辨证的不足。如沈氏女科温胆汤的运用:三竹互换,脾胃病用竹茹、肺系疾病用天竺黄、肾系疾病用淡竹叶,体现了从脏腑论治;注意引经,上肢痛加桑枝、姜黄,下肢痛加木瓜、伸筋草,体现了从经络论治。靶位提取思想融诸多辨证体系下的病位于一体,以多维度去综合认识病位。且与“九法五径”临证法则中“保护脾胃”“注意引经”等法则一脉相承,体现了由诊断到治疗的紧密衔接。

频率维度

1.医患能量共振的一体性

中医诊疗讲求医患气场相合,从频率维度视之,或为医患能量共振的一体性,为医学人文精神的体现。古代中医文化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基础,主张创造和谐人际关系。孙思邈《大医精诚》中“见彼苦恼,若己有之”,说明医者应感同身受疾病苦痛,以求与患者振动频率相呼应。《素问·汤液醪醴论》云:“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患者为本,医者为标,“得”即“相合”之意,亦说明医患应积极寻求能量同频共振。同频共振状态当为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感知等综合交互的结果,患者会受到医者微笑等表情的影响,医者亦要能够及时捕捉到患者的语气、眼神等细微之处。

2.脏腑振动频率的差异性

每种物质均会振动,且存在固有频率。固有频率的振动,也即能量的来源,人体脏腑气化功能的体现即振动所产生的能量。每个脏腑振动频率不同,《灵枢·邪客》云:“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五音入五脏亦是由于不同频率声波与内里相应脏腑产生共振,以达到疗养目的。当脏腑功能亢进或衰退时,会使脏腑固有频率改变,如呼吸频率的改变出现气短、气促等症状;心跳频率的改变出现脉迟、脉数等指征;胃肠蠕动频率的改变出现腹泻、便秘等疾病。

2

主题

16

回帖

28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8
 楼主| 发表于 2025-2-13 11: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七要”法则的提出

随着现代疾病谱的变化,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的发展也面临新的要求。目前循证医学等逐渐成为真实和准确的临床证据来源,当代医家围绕中医诊断标准化做出诸多探索,如国医大师孙光荣从10种辨证元素进行疾病的诊疗。韩学杰总结出现代四诊的7种要素,以期执简驭繁,提供路径。

(一)生理生活要素

1.以常衡变,注重调控健康态与疾病早期态


张景岳《类经·摄生》指出健康的生活方式当为形气神健全:“故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唯有把握住正常的、生理的状态,方能以常衡变,在出现疾病时做出判别。韩学杰认为,健康态与疾病早期态多无临床症状或异常指标,应“谨和五味”,妙用“药食同源”来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2.把握主次,强调饮食二便睡眠规律

韩学杰将饮食二便与睡眠列入中医诊断症状收集中的“第一梯队”,这一主要矛盾的把握常应用于中医对复杂疾病的诊断过程中。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在诸多生理生活要素中,强调饮食二便睡眠的正常。饮食二便与脾胃功能息息相关,中焦化源足而百病不生。同时夜晚充足的睡眠为白天旺盛精力的保证,各时辰由各脏腑经络主管,起居有常可保证脏腑安和。②人体患病后,首要任务为恢复饮食二便睡眠的规律。在错综复杂的症状中把握主要矛盾,韩学杰强调“先开二口,后调阴阳”,首先解决食欲、二便与睡眠问题后,正气恢复,诸多症状迎刃而解。

(二)病因要素

1.现病史与既往史为重要参量

中医病因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医学源流论》中讲“凡人之所苦,谓之病;所以致此病者,谓之因”。询问现病史与既往史,对于明确疾病的病位、病性、病势具有重要意义。如既往体健者致病多实,素体虚弱者所患多虚;发病紧急者多为外感或实证,进展缓慢者多为内伤等。

2.重视气滞血瘀痰浊等病理因素致病

自宋以来,对病因的分类多遵陈无择“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因学说。韩学杰在历代病因学说基础之上凝练共性,认为气滞、血瘀、痰浊为内伤杂病实证产生的主要因素。气滞、血瘀、痰浊等既为致病之因,又为患病之果,临床诊疗中因发知受,因果同治。上述病理因素又可内外相引,相互搏结,相互转化,如痰瘀凝结,日久成毒,毒伏于络等,故毒邪、伏邪等致病因素亦不可忽视。

(三)病理要素

1.抓住核心症状体征,明确病理本质


病理,即疾病发生发展的病机和原理。主证作为临证时重要的四诊信息,多为反映疑难杂症病理本质的症状体征。抓主症即抓主要矛盾,临床疗效可重复性强。韩学杰总结出一系列特征性症状体征,如心系疾病见心悸者可合用止悸丸(刘寄奴、山萸肉);消化系统疾病胃痛者可加蚕沙;内分泌疾病见颜面褐斑者可合入菟丝子、泽兰。

2.病证结合,中西配合

病为全程治疗定性预判的依据,证为阶段定量精准治疗的依据,病证结合思想为中医恒动观的具体体现,从证的动态变化入手,更高维度去把握疾病的发展趋势。中西医应在宏观与微观上积极寻找结合点,如中医应积极借助西医检查检验以更好为临床服务。韩学杰重视中西医配合,如在宏观上,对于冠心病心绞痛这一西医疾病,从中医证类角度可划分为初期痰瘀互结证、中期虚实夹杂证、后期阴阳两虚证。在微观上,运用中药治疗西医异常指标,如石韦配鸡血藤可升高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等。

(四)部位要素

1.大处着眼,辨明脏腑病位


脏腑辨证重点是通过反映于外的病理征象辨明疾病所在脏腑病位,脏腑辨证中证类的总结与概括为核心,每个医者应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归纳出符合临床需求的证类。如心系疾病中“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临床多见胸闷、咯痰、舌边紫暗苔腻等症。病情发展至终末期,病变部位由一脏扩展至多脏,且虚实夹杂,形成“五脏虚衰、痰瘀化毒”证,多见神识昏蒙、精神萎靡、形体消瘦、舌质黯红苔黄腻等症。

2.小处着手,鱼际舌脉反映整体病变

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机体的某一局部蕴含整体信息。如脉诊可反映整体病变,韩学杰强调要明辨7种脉象:浮主表;沉主里;迟主内外寒;滑主食;数主虚实热;弦主痛,肝胆气机不利;滑主食积、妊娠、痰湿;细主气血不足。韩学杰认为,舌诊是中医诊断的金指标,首重审查是否为腻苔,并提出“苔腻温胆,不腻杞菊”的诊疗思路。大鱼际望诊辨证对于疾病的隐匿阶段具有提示意义,韩学杰首创手诊三焦纵向定位法,提出部位定脏腑、形态分虚实等理论,丰富了大鱼际望诊的内容。
(五)功能要素

1.生殖功能失常需调控“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


罗元恺提出“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理论(以下简称“生殖轴”),韩学杰基于此理论,强调临床诊治应:①首辨虚实:舌苔为辨别虚实之重要指征,苔腻者多为痰浊,舌有瘀斑者多夹血瘀,舌淡苔薄者方能考虑为虚证。②明审寒热:对于虚证应遵“补肾不如调肾”之训,调理肾之阴阳,阴虚者主抓五心烦热,阳虚者主抓肢末不温。

2.体表之窍功能失常多责之于脏腑

体表之窍为内里脏腑沟通外界之门户,其异常病变也当责之于内,从本论治。如眼科多见目赤、夜盲、青光眼等病证,病理本质多为肝肾精血亏虚、上盛下虚。耳病多见耳鸣耳聋、中耳炎等病证,病机常见肝胆火旺、肝肾阴虚。牙科多见牙痛、齿衄等病证,阳明经热或虚火上炎病机常为其里应。鼻科多见鼻塞、鼻渊等病证,病机多为肺脾燥热,痰湿内蕴。

(六)情志要素

1.肝气郁结为诸多疾病的始动因素

情志要素为当今社会不可忽视的致病因素,《王孟英医案》言“七情之病,必由肝起”,说明肝气郁结多为其他疾病的始动因素。韩学杰善抓主症,常以胸胁胀满作为肝气郁结证的主症。同时,她在临床中总结出望眼神诊法,两目灵活,目光炯炯者性格多偏外向;目光专注或不敢正视医者,神气内藏者性格多偏内向,思虑较多,辨证论治时需考虑七情内伤。

2.疑难病症需考虑形气神三位一体综合辨证

常规疾病若并未涉及器质性病变与精神情志改变,仅从气化角度进行调治即可,但对于疑难病症,气变形变与神变当同时存在,应形气神同调,三位一体综合辨证。神变当首要考虑情志要素,疾病初期多为情志不遂,终末期出现失神、闭证等神志改变。气变当从虚实而论,实证者多为气滞、痰阻、血瘀等,虚证者多为中焦失健或下焦精血亏损。形变者多为痰瘀互结,化毒入络,形质大伤,临床多见反复发作,虚实夹杂,大肉尽脱等。

(七)特殊要素

1.妇科特殊诊断要素

女性应根据其特殊生理情况进行辨证,如月经病当分阶段进行辨治,韩学杰强调“经前调气,经期调血,经后调肾”的治疗原则。经前胀烦肿痛责之于气,多见乳胀胁满、烦怒不安之肝郁证;经期出现症状责之于血,临床必伍以调肝;经后胞宫空虚,若出现腹痛、乏力等症多责之于肾。带下病颜色当为证眼,白带属脾虚偏湿,黄带属湿热偏火,赤带属热盛入血。妊娠病当牢记脾肾不足、胃气上逆、少阳热盛之病机,重在健脾固肾、和胃安胎、清利少阳。

2.儿科特殊诊断要素

儿科又被称为哑科,病机特点较之成年人有特殊之处。虞抟《医学正传·小儿科》认为,小儿“内无七情六欲之交战,外无大风大寒之相侵”,伤食为常见病因。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儿科多用儿科五脏辨证,常见消化系统疾病与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中多见积食与腹泻,当辨便论治。完谷不化者多为脾胃气虚,大便水泻者多为脾胃寒湿,大便泡沫者多为肝郁脾虚。呼吸系统疾病中常见感冒发热,当分清表里寒热,风热者恶寒轻而发热重,多见咽痛;风寒者恶寒重而发热轻,多见体痛。(作者:赵志伟、王丽颖、刘大胜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