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35|回复: 11

[中医名词] 箍围疗法

  [复制链接]

4

主题

14

回帖

28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8
发表于 2025-3-3 20:49: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箍围疗法:是指将据病情选药物研为细末后并酌取醋、酒、药汁或油类等调制成糊状敷贴于患部,借助药散箍[gū]集围聚、收束疮毒、消散痈肿的作用对局部肿疡、疮疡进行治疗的一种疾病外治法。本疗法古称“帖法”、“帖熁[xié]”、“围药”。

2

主题

20

回帖

23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3
发表于 2025-3-4 09:39:22 | 显示全部楼层
箍围法又称箍围消散法,古称围药,是指将药散与液体调制成糊状敷贴于患部,借助于箍围药的截毒、束毒、拔毒作用而起到清热消肿、散瘀定痛、温经化痰等治疗效应的一种敷贴外治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8

回帖

23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3
发表于 2025-3-4 09:46:37 | 显示全部楼层
箍围法操作方法

1、调敷赋形剂:
根据患者病情性质与病变阶段,箍围药可选择各种液状赋形剂调配,以增强其药效作用。常用的赋形剂有醋、酒、蜂蜜、葱汁、姜汁、麻油、各种新鲜草药汁等。如箍围药与醋调敷,能增强其解毒祛瘀软坚等作用;以酒调敷,可促使药性散发,并增强其活血通络等作用;以金黄花、蒲公英等汁调敷,则取其清热解毒之性,以葱、姜、韭、蒜等汁调敷,则取其辛通散邪之长等等。现多用凡士林油配制,尽管也有配制和使用方便等优点,但总不如按照患病情况采取不同的赋形剂调敷来得针对性更强一些。

2、箍围敷贴方法:
先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赋形剂,将箍围药调和至干湿适中的药糊。如果箍围药物自身含有汁液,如鲜仙人掌、鲜芙蓉叶等,则可捣烂成糊状后直接敷用。病人取能够充分暴露敷贴药物患处的体位,医生将患处洗净擦干,有创口者则应清创消毒后,把箍围药敷贴于患处。有些部位在敷药后可能污染衣物或容易脱落,则应用纱布或胶布包扎固定。

上箍围药时,如果是痈疽、疮疖初起,或肿势散漫者,可满敷其患处;若其毒已结聚,或破溃后余肿未消,宜敷贴其四周,中间留一小孔,以便箍围拔毒。涂抹箍围药时,其范围一般应略超出其肿起外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6

回帖

28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8
发表于 2025-3-4 12:29:24 | 显示全部楼层

箍围法作用机理


     箍围法的作用原理来源于中医护场理论。
明朝进士明医王肯堂(1549-1613年)编著集明以前医学之大成的名著《证治准绳·外科》(又称《疡科证治准绳》、《外科证治准绳》,简称《外科准绳》或《疡医准绳》)卷二有言,疔疮周围红肿不散漫者,称有护场,易治;反之,为无护场,难治。
     护场的形成,实际上是对外邪进行围困,在疾病四周形成一个防御性屏障,调动体内正气集聚,使“邪”丧失扩散侵袭机体的机会,并使其在正邪交争中处于劣势,进而被消灭的过程。
     中医外科的箍围法正是通过中药外用药的围敷作用促进感染消散或促进感染的局限,促进护场形成,护场形成能约束感染的深陷和扩散,能使疮形缩小,趋于局限,达到早日成熟和破溃;溃后余肿未消者,也可用之消肿,以化余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6

回帖

28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8
发表于 2025-3-4 12:33:48 | 显示全部楼层

箍围法特点及优势


     技法特点。将药物外敷于病灶四周(四畔),在成脓期能够促使脓肿局限;脓溃后围贴可以收散余毒,使余毒随脓而出,因此箍集、围聚、截毒、束毒、拔毒使毒邪集聚或外出,促使护场形成,不至感染扩散、肿势扩大。
     技法优势。箍围法可以缩小红肿范围,围聚毒气,收束局部疮毒使之不扩散,还能起到阻止机体其他部位的邪气蔓延到疮疡局部的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6

回帖

28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8
发表于 2025-3-4 12:42:24 | 显示全部楼层

箍围法适宜人群及病种


     1.适宜人群
     适用于肿势散漫、边界不清,无局部硬块的肿疡,或溃疡周围红肿,有扩散趋势者。

     2.适用病种
     1)适用于常见的体表软组织感染性疾病,以红、肿、热、痛、化脓为主要表现,如“疖”“脓肿”“蜂窝组织炎”“痈”等。
     2)静脉炎,表现为局部硬结疼痛。
     3)急性痛风发作时,可采用箍围法进行缓解。
     4)适用于多种原因引起的淋巴结肿大。
     5)其他,无菌性炎症引起的包块。例如臀部注射黄体酮等导致注射部位软组织结块疼痛。

     3.不适宜人群
     1)精神病、不能遵医嘱配合治疗的患者禁用此疗法;
     2)皮肤易于过敏患者慎用;
     3)对于有较多毛发的部位亦不适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3

回帖

23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3
发表于 2025-3-5 09:43:15 | 显示全部楼层
箍围法源流


     箍围疗法起源甚早,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痈》,开创了箍围疗法的先河。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对箍围疗法有了相当翔实的载述:“凡用药贴法,皆当疮头处,其药开孔,令泄热气……凡痈,无问大小,亦(已)觉,即取胶(膏)如手掌大,暖水浸令软纳纳然,称大小,当头上开一孔如钱孔大,贴肿上令相当,须臾干急。若未有脓者,即定不长;已作脓者,当自出。若以锋针当孔上刺至脓,大好。至瘥,乃洗去胶。”还列举了许多确有疗效的箍围验方。
     宋代《太平圣惠方》则专篇论述“治痈肿贴熁[xié]诸方”,并将其具体操作方法、换药方法及其寒温贴熁辨治方等作了全面的介绍。
     明·陈实功在《外科正宗·卷之一·痈疽门·痈疽治法总论第二》明确阐明了箍围法的应用部位和功用。陈士铎在《洞天奥旨》中明确指出外治法中最主要的为箍围法,并明确地将肿疡、溃疡分为阳火、阴火、半阴半阳之毒,并针对不同病机采用不同的贴敷法,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
     清代吴尚先《理瀹骈文》称“其功用,一是拔,一是截。凡病所聚结之处,拔之则病自出,无深入内陷之患;病所经由之处,已截之则邪自断,无妄行传变之虞”。而后,徐大椿集前人对箍围法的观点并补充自己的认识,对箍围进行了总结性的论述——他在《医学源流论·围药论》中说:“外科之法,最重外治;而外治之中,尤重围药。”正是强调中药箍围法在中医外科疮疡类疾病的治疗中施用得当,确有初起者令其消散,已坚者促其破溃,溃脓者拔其余毒之效,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3

回帖

25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5
发表于 2025-3-7 09:57:39 | 显示全部楼层
箍围法治则

     痈疽疮肿性质有寒热之异、病势有深浅之别,因此,在选用箍围药时首先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辨证论治。元·齐德之《外科精义》指出:“夫疮肿之生于外者,由热毒之气蕴结于内也。盖肿于外,有头生者,有漫肿者,有皮厚者,有皮薄者,有毒气深者,有毒气浅者,有宜用温药贴熁者,有宜凉药贴熁者,有可以干换其药者,有可以湿换其药者,深浅不同,其药亦异,以是不可不辨也。”
     一般说来,痈疡疮肿表现为红、肿、热、痛之急性过程者,应选取金黄散、玉露散等药性寒凉诸方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瘀;其表现漫肿不高,不红不热等慢性过程,或迁延不愈,反复发作者,可选用回阳玉龙膏等药性偏温诸方以温经散寒,祛瘀化痰。介于上述热证与寒证之间而表现为半阴半阳者,可选取药性平和的冲和膏等方,以疏风行气,活血定痛,散瘀消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8

回帖

24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4
发表于 2025-3-10 11:57:42 | 显示全部楼层
箍围法常用药方

1、金黄散: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各25克,南星、陈皮、苍术、厚朴、甘草各10克,天花粉50克。上药共为细末,贮瓶备用。本方对痈疽发背、诸般疔毒疮肿、湿痰流火、乳痈丹毒等症之急性期,或迁延不愈而表现为阳热实证者均可应用。

2、玉露散:芙蓉叶不拘多少,研为细末,随时调敷。也可酌加赤小豆、大黄、黄芩、黄柏、泽兰叶等。用于痈肿疖疮、乳痈不消、肠痈等证,尤适于漫肿红焮、疼痛无明显肿块者。

3、冲和散:炒紫荆皮150克,独活90克,赤芍60克,白芷30克,石菖蒲45克。共研为细末,贮瓶备用。用于痈疽发背阴阳不和,肿势不扬、微红灼热、疼痛不甚之症,也可治疗骨疽流毒等症。

4、回阳玉龙散:草乌、煨干姜各90克,赤芍、白芷、南星各30克,肉桂15克。共研为细末,贮瓶备用。用于痈肿漫肿、不焮痛发热之阴寒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8

回帖

25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5
发表于 2025-3-13 09:46:18 | 显示全部楼层
箍围法注意事项

1、初期不留头,脓将成或溃疡则留头。(留头箍围,指肿疡已成脓,需在中央破溃处留一小孔不敷药,以使邪有出路)。
2、治疗期间,如有皮肤瘙痒,皮疹等皮肤过敏现象,需暂停治疗,必要时应用抗过敏药物,如需继续治疗,需待过敏症状消退。
3、箍围用药超过病灶范围2cm,药物厚度3-5mm,药物调制成面饼状,湿度适宜。
4、药物固定期间患者应减少活动,防止药物移位、脱落。
5、敷药结束后清洁皮肤,去除残留药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