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9|回复: 3

[国内中医药传承] 上海市中医药特色巡诊站点建设指导标准暨中医医疗技术目录

[复制链接]

4

主题

15

回帖

4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41
发表于 2025-3-12 20:56: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上海市财政局关于开展中医药特色巡诊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的通知(沪卫中管〔2025〕4号 )附件


为指导和规范本市开展中医药特色巡诊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以下简称“中医药特色巡诊站点”)建设,丰富社区中医药服务内涵,筑牢服务网底,提升服务能级,特制定本建设指导标准。

一、功能定位

中医药特色巡诊站点是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的居民“家门口”的中医药服务平台,以中医“治未病”思想为指导,以提升社区中医药服务能级为目标,通过开展“一支上级中医专家指导团队、一次中医药定期访视、一套中医特色科普讲座、一个中医药健康指导服务包、一个中医健康自我管理小组”等“五个一”巡诊特色工作,为辖区居民提供多途径、多形式、多功能、高品质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充分融入功能社区,如养老机构、学校、公司企业等,满足多样化一站式优质便捷的中医药特色服务需求。

二、硬件设置

巡诊站点场地布局合理、整体装修装饰突出现代中医风格,内设候诊区、诊室、治疗区和中医药特色文化角,能够满足提供优质中医药服务需求。原则上,配置满足居民需求的中医特色治疗床位,开展针灸推拿、康复理疗、治未病等服务,并充分体现保护患者隐私要求。配备5类以上中医特色诊疗设备,鼓励配备中医药健康管理及文化传播设备等。

三、巡诊人员配置

原则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选派至少2名具有中级职称及以上的中医类别医师,通过派驻或巡诊的方式在巡诊站点每周提供5个半天的中医诊疗服务。巡诊站点内家庭医生团队长应为中医类别医师。邀请站点品牌特色相关领域的副高级及以上中医专家下沉站点巡诊,每周至少半天,开展中医带教和专病(专科)诊疗服务,协议期至少三年,为巡诊站点培养中医专病(专科)诊疗人才。在做好调休排班和绩效激励保障的基础上,鼓励按需开展午间、晚间和周末等中医延时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医师(含下沉专家)服务信息应在下辖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公布,方便居民就近就医。

四、中医医疗服务

1.巡诊站点卫技人员能够熟练运用中医药知识和技术处理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提供中药饮片服务,按照中医药技术操作规范开展6类18种以上中医医疗技术(参照《中医医疗技术目录》上海2023版),开展4项上海市推广的中医药适宜技术项目(参照《上海市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操作指南》)。能够应用中医药技术和方法,结合现代理疗方法,对慢性疾病、急性疾病恢复期等患者进行中医康复。

2.以老年人、儿童、妇女、慢性病患者为重点,结合中医临床特色优势病种,应用中医药技术方法开展中医诊疗和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鼓励设立具有流派特色的中医名家工作室。工作室专家每月开展不少于半天的带教门诊,开展师徒传承带教,做实双向转诊。根据本社区人群和疾病的分布特征,打造中医药服务“一站一特色”,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群众满意的技术、管理和服务品牌,并大力宣传。

3.按照相关规定,针对辖区重点人群开展中医药访视和保健指导。为有需求的居家患者提供便利,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家庭病床等多种方式,至少开展一次中医药定期访视,开展相应中医药健康干预。

4.原则上,巡诊站点中医诊疗人次数占总诊疗人次数比例达到30%以上,中药饮片处方占处方总数比例应达到5%以上或中医非药物疗法治疗人次占总诊疗人次比例应达到12%以上。辖区居民中医药知识知晓率和服务满意率均达90%以上或较建设前提高5%以上。

五、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1.运用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为重点人群及慢性病患者提供规范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因地制宜,制定一个针对本辖区三高共管人员的中医药健康指导服务包,加强对三高共管人员中医药健康宣教和指导。推进中医智能化在中医药健康管理中的场景应用,至少开展3种慢性病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

2.在辖区居民中至少建立一个中医药特色明显的居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组。定期运用中医药理论知识在饮食起居、情志调摄、食疗药膳、运动锻炼等方面对居民开展中医药健康指导,推广至少1套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中医功法。

3.巡诊站点为辖区居民每月定期开展一次中医药科普讲座。形成1套中医药特色科普资料,及时更新中医药健康教育宣传栏,播放2种有中医药内容的健康教育音像资料。

六、综合保障

巡诊站点中医类别医师优先纳入区级及以上人才培养项目,优先在本区上级医院双聘。非中医类别卫技人员参加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每个巡诊站点所在单位和上级医院结对,成立一支中医专家指导团队。上级专家每月定期到巡诊站点进行门诊巡诊或带教指导,并主动公布中医专家团队巡诊信息,为社区居民提供一站式多维度的中医药诊疗服务。加强中医药健康服务宣教和指导,推进中医药融入功能社区,让中医药文化更形象、生动、直观地深入到社区居民和职业人群的生活和工作中。

附录:1.中医医疗技术目录(上海2023版)
          2.中医诊疗设备参考表
          3.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建设参考指南

4

主题

15

回帖

4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41
 楼主| 发表于 2025-3-12 20:59:05 | 显示全部楼层

附录1
中医医疗技术目录(上海2023版)

技术类别
技术名称
针刺类技术
1普通针刺2头皮针3耳针4微针针刺5眼针6放血疗法7穴位埋针8火针9梅花针10芒针11穴位注射12穴位埋线13穴位埋植14子午流注开穴法15灵龟八法16电针17耳穴压丸18耳穴埋针19磁珠压耳穴20浮针21杵针
灸类技术
22灸法23隔物灸24温针25雷火灸26督灸
刮痧类技术
27刮痧治疗
拔罐类技术
28拔罐疗法29游走罐30刺络拔罐31药物罐
中医微创类技术
32小针刀治疗33锋钩针
推拿类技术
34落枕推拿治疗35颈椎病推拿治疗36肩周炎推拿治疗37网球肘推拿治疗38急性腰扭伤推拿治疗39腰椎间盘突出推拿治疗40推拿治疗骨关节炎41脊柱小关节紊乱推拿治疗42内科、妇科疾病推拿治疗43其它推拿治疗44小儿捏脊治疗45小儿斜颈推拿治疗46中药涂擦治疗47足底反射治疗48手指点穴
敷熨熏浴类技术
49穴位贴敷治疗50烫熨治疗51中药热奄包治疗52中药封包治疗53中医定向透药疗法54中药塌渍治疗55中药熏洗治疗56中药蒸汽浴治疗57中药熏药治疗58贴敷疗法59蜡疗60泥疗61中药直肠滴入治疗
骨伤类技术
62关节粘连传统松解术63骨折手法整复术64关节脱位手法整复术65骨折夹板外固定术66牵引(计算机控制)67牵引(简易设施)
气功类技术
68五禽戏69六字诀70易筋经71八段锦72五行掌73保健功74站桩功75回春功76放松功77内养功78强壮功79真气运行法80新气功疗法81养气健目功82龟息养生功
其他类技术
83挑治84低频脉冲电治疗85中频脉冲电治疗86微波治疗87超短波短波治疗88超声波治疗89磁疗90红外线治疗(TDP)91激光治疗92药线引流治疗93割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5

回帖

4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41
 楼主| 发表于 2025-3-12 21: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附录2
中医诊疗设备参考表

设备类别
设备参考清单

中医诊断设备
中医体质辨识设备、中医四诊检测设备等
中医治疗床
电动可升降多体位治疗床、电动按摩床等
针疗设备
电针治疗设备、各类针灸针具等
灸疗设备
灸疗器具、艾灸仪、红外灸疗仪、生物信息反馈灸疗仪等
罐疗设备
电火罐、多功能罐疗设备等
中药熏洗设备
中药离子导入设备、中药透药设备、中药熏洗设备、腿浴治疗桶、熏蒸床、熏蒸舱、婴幼儿药浴桶等
中医磁疗设备
特定电磁波治疗设备、中医磁疗治疗设备等
中医电疗设备
低频治疗设备、中频治疗设备、高频治疗设备等
中医热疗设备
恒温水浴箱、热敷装置、电热疗设备、蜡疗设备等
中医康复设备
多功能牵引设备等
中医互动体验设备
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设备、中医智能自助体验设备、中医健康智能自测设备、中医沉浸式体验设备(如可穿戴健康状态辨识指环、手环、VR体验系统等)
其他设备
红外线治疗仪、中医光疗设备、中医超声治疗设备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5

回帖

4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41
 楼主| 发表于 2025-3-12 21:03: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市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建设参考指南


附录3
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建设参考指南


一、 基本配置

1.平面展示区:包括展板或海报、可触式显示屏、LED屏等电子设备。

2.实物展示区:包括中医阅读角、中药材或中医药器具展柜、中医药主题人物3D模型等。

3.互动体验区:包括健康咨询台、中医养生保健体验设备等。

二、 展示内容

中医文化特色、中医基本理论、中医经典古文、中医养生理念、中药基础知识、方剂基础知识、经络腧穴、常用保健技术、常见病症调理方法这9大板块的PPT、展板设计图及文字材料。中医体质养生、五脏养生、四季养生小视频。

“中医科普知识APP”可安装在电子设备上(见下文资源下载方式),中医科普知识二维码可供扫码观看中医药文化及科普知识(或登录指定网站观看)。

三、 资源下载方式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官方网站搜索“知识角”,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建设指南的通知》文件,然后找到红色字体“附件:多媒体展示指南”,里面有相关模板及“中医科普知识APP”可供下载应用。

“中医科普知识APP”安装包安装在需要使用的安卓系统电子设备上,点击中医科普知识图标即可观看中医科普知识;源文件解压拷贝到需要使用的windows操作系统电脑硬盘中,右键点击index.html选择在桌面创建快捷方式,以后在桌面点击其快捷方式就可以通过浏览器本地观看中医科普知识,以上都无需网络环境,点击即可观看。另外,也可以在有网络的情况下,输入
http://zykp.daishumed.com观看中医科普知识。

四、使用须知

1.各单位可根据实际需要对展示文字和PPT进行增删,用于多媒体展示。

2.PPT文件未设置自动播放,无动画和切换,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幻灯片放映的设置,如切换方式、动作和时间等。

3.展板文件可根据实际面积等比例适当放大或缩小,可直接喷绘使用。

4.PPT、展板文件、中医科普知识APP中的图片均为版权图片,授权主体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使用时需注明出版单位),仅供公益展出、学习交流使用,不得用于出版、商务活动及网络传播(如微博、微信及APP移动客户端配图)。

5.各巡诊站点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参考使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