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495|回复: 0

[国内中医药传承] 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中医药传承创新以证据回应质疑

[复制链接]

168

主题

244

回帖

3148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3148
发表于 2020-6-15 20:25: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药不良率降低的原因是中药行业多年来持续开展安全性评价与研究、注重中药安全性风险防控的结果。中药行业大量投入、持续加强基础和临床研究更是安全性提升的关键。目前社会中仍有一些人对中医药抱有否定态度,对此,开展中药的循证评价,产出高级别、高质量的循证证据,以证据回应质疑,是中药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于近年备受关注的中药质量安全问题,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表示,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不良反应是药品固有属性,所有药品都可能发生不良反应。中药是药,也不例外。对于一个中药品种而言,尽可能详尽地发现其不良反应,才能更好地把握其安全性,在临床上才能知道应该如何使用、在什么情况下避免使用,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其疗效,这是中药品种健康发展的基石。
  黄璐琦表示,近年来,中药安全性提升明显,中药不良反应率整体下降。在总体报告数量上升的前提下,中药从2013年起,连续3年占比17.30%,之后一路调头向下,到2019年降至12.7%。而应注意的是,2013年到2017年,中药行业产值迅猛增长,临床用药占比不断扩大,虽然2017年之后增幅有所回落,但整体不良反应占比一直在下降。可见,这一趋势是真实的。
  而对于不良率降低的原因,黄璐琦认为是中药行业多年来持续开展安全性评价与研究、注重中药安全性风险防控的结果。他表示,在国家药监局科学监督下,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大力推动下,学术界和医疗机构积极开展临床药品的合理使用的培训;企业对药品质量严格把关,提升质量标准;国人对中药安全性的理解和认识也在不断提高。
  同时,中药行业大量投入、持续加强基础和临床研究更是安全性提升的关键。“中药产业链很长,相比于化药,需要控制风险的环节更多,中药行业近年来从资源、制剂、质量标准、运输存贮到临床用药都开展了大量研究,中药制药装备的升级改造也开展得较好,不少制药企业都实现了生产线的全自动化和智能化。”黄璐琦说。
  以中药注射剂为例,根据2016年相关报告显示,在中药给药途径分布中,注射给药占比高达53.8%,但到了2019年,中药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按照给药途径分布,注射给药占比已降至45.5%。
  对此,黄璐琦表示,中药注射剂给药占比从2014年开始下降,到目前已持续6年。中药注射剂是中药行业充分利用现代制药技术,提升制剂水平,扩展给药途径的有益探索,有效地提高了中医药应对急、危、重症的水平。如在武汉开展新冠肺炎救治过程中,就使用了喜炎平、血必净、参麦、痰热清等注射液。
  目前社会中仍有一些人对中医药抱有否定态度,对此,黄璐琦认为,毋庸讳言,中药总体来说研究基础较薄弱,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有效性循证证据较少,中药行业也已意识到这一问题。开展中药的循证评价,产出高级别、高质量的循证证据,以证据回应质疑,是中药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提出的“加快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建设”,2019年,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了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就是要借助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专家优势,联合国内各大科研机构,为中医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供循证医学的依据。可喜的是,目前已有一批高级别、高质量的中药有效性循证证据,已经证明了中药在重大疾病、常见病、疑难杂症的防治上是有显著疗效的。比如,在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病、感染性疾病、内分泌疾病等方面,在治疗恶性肿瘤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中位生存期、防止恶性肿瘤复发转移等方面,中药是有优势的。
  “药品的安全性研究没有终点,永远在路上,中药行业仍需加大研究力度,建立不良反应常态化研究和监测机制,不断提高中药的安全性,为中医药行业健康发展、百姓用药安全而努力。”黄璐琦说。




     注:内容来源 新华社《经济参考报》 《四院士评“药品不良反应中药占比连续4年下降”:以证据回应质疑》 记者 王小波、梁倩  编辑 启疾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