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作针诗为药
——邵雍《仁者吟》对症现代都市病
被誉为“北宋五子”之一的邵雍,不仅是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也是北宋著名的哲学家、易学家和诗人。这位融“理学”“易学”“哲学”“文学”于一身的诗人,其诗作不乏格物穷理的“哲理诗”。而这些哲理诗中有一部分涉及防病祛病健康养生的题材,可称为“医理诗”。其《仁者吟》堪称“医理诗”的代表作。
仁者难逢思有常,平居慎勿恃无伤。
争先径路机关恶,近后语言滋味长。
爽口物多须作疾,快心事过必为殃。
与其病后能求药,不若病前能相防。
从这首《仁者吟》的字里行间,我们仿佛看到诗人邵雍以笔为针,以诗为药,或者循着疾病的“经络”,直刺疾患的“要穴”;或者针对病机病因,开出疗愈病症的“诗方”“诗药”。诗人似乎就是一位以诗词防病祛病的郎中。
诗的大意如下:仁者难遇,但他们的思想却恒久不变;在日常生活中,务必谨慎,不要仗着自己无害就疏于防范。在争夺先机的道路上,往往布满了险恶与机关;而事情过后,细细回味,才会体会到言语中的深意。美味的食物吃多了终究会生病,过度追求快乐的事情过后必定会带来灾祸。与其在病后去寻求治疗的药物,不如在病前就做好预防。
“慎”“勿”是诗人对于“恃”(倚仗、放纵)的预警和谆谆告诫。“争先径路机关恶,近后语言滋味长”一句告诉我们,面对无处不在的竞争环境,无时不有的“内卷”压力,无论其滋味如何,恐怕鲜少有人顾得上细细品味。由此可想见,过劳、焦虑、抑郁甚至狂躁等等心性及情志类疾病的发生就多了。
“爽口物多终作疾,快心事过必为殃”,无独有偶,疾病的发生不仅有过劳及思虑过多,还有“爽口物多”“快心事过”这些饮食不节、过度享受、过度放逸的生活习惯对身体造成的伤害和灾殃。
最后一联“与其病后能求药,不若病前能相防”,作者劝诫人们,在问题出现后再去寻求解决之道,不如“病前能相防”。
为什么病后“求药”不如病前“相防”?中医“治未病”的原则给出了答案。《黄帝内经·四季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再从中医临床的角度看,“与其病后能求药,不若病前能相防”这句“诗方”穿越千年,仍然精准对症诸多现代都市病。珍贵的哲理诗,仍然不失为现代文明病的解药。
我回顾自己治疗的不寐患者,无论男女老少,无论哪种证型,都可以从《仁者吟》找到其“影子”:比如心脾两伤型和肝火扰心型不寐患者,从其病因,背后都有“争先径路机关恶”的缘故。还有食滞痰热型的不寐患者,他就是“爽口物多”把自己整得无法入眠。另外那些肾阴亏损导致心肾不交的不寐患者,其多半有“快心事过”的经历。
一般的不寐患者,通过针刺消除症状改善睡眠并不难。难的是,有的患者本来已经治愈了可以安眠了。但是过一段时间后,旧病复发,又睡不着了。为什么?因为导致其不寐的根源,也就是《仁者吟》所描述的那些“场景”仍然没有消除。虽然在治疗时我也会对患者强调“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思虑不能过多”“防止透支体能”等等。但效果并不如意。
读完此诗,我常常为此慨叹,穿越古今,人们的疾病原因仍然没有多少改变。我们已然拥有古代先哲的“诗药”“诗方”,何不古为今用,遵从先人的指导,用古老的智慧带领我们超脱庸常生活的烦恼和负累,拥抱轻松平和安宁的健康生活。(刘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