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减负担:医保谈判、集中采购降药价,长护险卸重担
“看病贵”,贵在部分药品耗材价格虚高,缺少分担机制。破解之道,在于挤出价格“水分”,进一步发挥医保共济作用。
从2018年起,医保药品目录每年一调,在肿瘤、罕见病等治疗领域,很多新药被纳入。医保“团购”优势使药价下降明显,谈判准入机制让很多“高价药”开出了“平民价”。截至2024年底,协议期内谈判药品累计让近9亿人次受益,累计为患者减负超9000亿元。
山东省济南市居民小石头就是受益者之一。他10个月时被确诊患有罕见病脊髓性肌萎缩症(SMA)。
2019年,适应SMA的特效药在我国获批上市。一支花费近70万元,患者首年就要使用6支,以后每年3支。2021年,以慈善赠药的形式,该药降到55万元。2021年3月,小石头的父母四处借钱凑够55万元,给孩子用上特效药。
2021年11月,SMA特效药谈判成功,于次年正式进入医保目录。2022年,综合降药价和医保报销因素,小石头注射特效药只花了大概4万元。同小石头一样的患者,全国约有3万名。如今,他们用上了纳入医保的救命药。
除了医保目录谈判让更多新药好药纳入医保外,对于已过专利期且有多家企业生产的常用药、“老药”,国家还组织集中带量采购,在竞争中形成合理价格。药品方面,国家组织集采已开展10批,累计采购435种药品,平均降价超50%。心脏支架、人工关节、人工晶体和人工耳蜗等高值医用耗材同样降价明显。
2020年初,双眼近视800度以上的湖南省湘潭市居民赖小玲,到市中心医院眼科就诊。诊断结果是双眼都患白内障,需要植入人工晶体。
“当时选的人工晶体一个要12299元。”赖小玲对此记忆深刻,“一下子很难承受,就先给视力差的左眼做手术,右眼凑合着。”
时间一长,她感觉右眼视力下降厉害。她再次到市中心医院眼科就诊。当年用过的人工晶体被列入集采,进一步降到6990元。术后,她的右眼可以看清药瓶上的说明书。
集采政策让价格下降,但“降价不能降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优化药品和耗材集采政策,强化质量评估和监管,让人民群众用药更放心。”
长期以来,药监部门对药品质量,尤其对集采中选药品质量严格监管,坚持“全覆盖”“零容忍”,每年对国家集采药品实行中选企业检查和中选品种抽检两个“全覆盖”,目前覆盖了已使用的国家集采所有品种和涉及的600多家药品生产企业。总的来看,我国药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药品质量持续提升。
2016年,江苏南通被列入国家首批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目前,这项试点在全国稳步推进,已经覆盖49个城市、近1.9亿人,累计270余万失能参保人享受待遇。在南通,失能2级及以上参保人员可享受长护险待遇。在筹资标准上,参保人交纳30元,其余由医保基金划转和政府财政补贴。
南通市民沈年英选定一家照护服务机构,两名护理人员每周上门两次,为长期卧床的母亲提供洗澡、理发等照护服务,每次约1个小时。后来,她残疾的哥哥也开始享受这种照护。
“我家有两个重度失能人员,每人每年个人花费不到2000元,可以享受超过2万元的照护待遇。”沈年英扳着指头算账。
南通的长护险定点服务机构已从2家发展到361家,带动近1万人就业,其中近8000名为“4050”就业困难人员。
调整医保药品目录,开展医保药品准入谈判;组织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持续增加集采种类;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稳步推进,解决重度失能人员护理难题……一项项降负担、增福祉的医改举措,帮助患者切实减轻看病负担。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健全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缓解“看病贵”,政策在发力。
当前,群众对于健康有了更高需求,不仅要看得上病、看得好病,还要看病更舒心、服务更体贴。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以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体验为出发点,加强制度衔接,打通堵点、破解难点,优化就医全流程。
“以前挂号像‘抢票’,现在点点手机就能精准预约,连检查项目都能一次性约好,真是省心!”在河南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就诊的李婷婷通过手机操作,完成了从挂号到检查的全流程预约,仅用10分钟。
“忘带医保卡?刷脸就行!”在门诊大厅,导诊护士正指导一位老人使用自助机的人脸识别功能完成挂号。
“我们医院推出9种预约方式,涵盖电话、微信、APP、自助机等,并支持身份证、医保卡、人脸识别等多种认证方式。”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门诊办公室主任魏海英介绍,针对老年群体,医院还保留电话预约和现场人工服务,志愿者手把手教学自助机操作。
“有了‘一站式’服务中心,自己看病家人也放心。”前不久,云南昆明80岁的市民张大爷因膝盖疼痛,来到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医。在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热情帮助下,他只用一个小时就顺利完成全部就医流程。
为优化门诊服务,云南在全省各级公立医院打造“一站式”服务中心,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一站式”服务中心整合了门诊、住院、医保、财务等多部门的资源,能实现导诊、咨询、预约、医保、住院、投诉受理等业务“一站式”通办。中心还为80岁以上的老人开辟绿色通道,安排专人陪同就医。
从看病报销“往返跑”,到当地“刷脸结算”,跨省异地就医结算,让河北石家庄退休教师李增安的生活悄然发生变化。
风尘仆仆到北京,看病、治疗,前后垫了不少钱;舟车劳顿回河北,一周后,还得回北京复印病历、拿收据,再交给当地医保部门报销……谈起求医的奔波,老李憋出一个字:“烦!”
“现在可不一样了,刷脸就能直接报销。”李增安说。得益于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扩大,覆盖60多万家定点医疗机构,异地住院、门诊费用都能直接结算。曾经需要数周才能完成的报销流程,现在几秒钟即可完成。
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保障人民健康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时间持续努力。医改,解决问题务求实际效果,检验改革依靠人民评判。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医改大方向,健康中国,未来更可期。(记者:商旸、张志锋、刘念,人民日报记者陈世涵、程焕、毕京津、叶传增参与采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