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药产业发展及脱贫攻坚行动方案的通知
黔中医药发(2019)14号
各市、自治州卫生健康局,贵安新区卫生和人口计生局,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第二附属医院: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千亿级工业产业振兴行动和脱贫攻坚决策部署,我局制定了《中医药产业发展及脱贫攻坚行动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各市(州)应比照省级模式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联系人:兰文跃张帅军
联系电话:0851-86851625
附件:中医药产业发展及脱贫攻坚行动方案
贵州省中医药管理局
2019年6月24日
附件
中医药产业发展及脱贫攻坚行动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领导领衔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工作制度的通知》、《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振兴行动方案的通知》、《贵州省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贵州省2019 年大健康产业发展工作要点的通知》和有关脱贫攻坚产业扶贫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中药材产业优势,全面推动大数据与中医药产业深度融合,加快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决胜脱贫攻坚,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中医药的重要论述和关于扶贫开发重要指示,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深入贯彻实施中医药法和中医药发展纲要,全面落实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畅通中药材销售渠道,建立切实有效的产业利益联结机制,深入开展中药材扶贫行动,扎实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加强规划引导,规范市场行为。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培育道地药材市场主体。适应中医药现代化发展需要,引导医疗机构、企业等社会资本参与中医药产业发展。
——坚持保护开发、产业融合。强化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和抚育,加快野生道地药材的驯化和人工繁育,降低对野生资源的依赖程度,保障道地药材有序开发、永续利用。深入推进大健康与大数据、大生态、大旅游融合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
——坚持产业扶贫、品牌提升。加大对扶贫开发的支持力度,加强道地药材品牌创建,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激发内生动力,打造贵州标志性药材品种,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唱响黔药品牌。
(三)主要目标
通过“扶贫车间”、“定制药园”、道地药材生产基地、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单位、贵州省中药材(大健康)电子商务平台等建设,促进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畅通中药材销售渠道,进一步深化农村产业革命,推进中药材产业“一年有突破、两年上台阶”,全面提升“黔药”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到 2020 年,实现中医药产业中高速发展和向中高端转型,建立相对完善的中药材产业精准扶贫新模式,实现中药材种植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
二、重点任务
(一)全力推进中药材种植,助推产业精准扶贫新格局
1.高质量加快中药材基地建设。聚焦大扶贫战略行动,鼓励和支持重点医药企业创新合作模式,到贫困地区开展药材基地建设,助力脱贫攻坚。
2.建设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 9 万亩,培育中药材种植面积达 10 万亩以上的种植大县 15 个。
3.以道地药材为重点,完善中药材生产技术标准体系,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重点发展太子参、天麻、石斛、金银花、半夏、杜仲、刺梨、花椒、黄精等道地特色中药草大品种,打造规范种植及繁育基地。
4.协调推进良种选育。强化道地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和抚育,完善贵州道地药材种质资源库,拓展野生中药材抚育基地。推进重点品种提纯复壮,选育一批道地性强、药效明显、质量稳定的中药材品种。集成种子种苗繁育技术规范,建设种子种苗繁育基地,提升优良种子种苗供应能力,夯实中药材产业发展基础。
5.协调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推进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示范。按照中药材质量要求,大力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生物防控替代化学防治等关键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用量。改善产地环境,用最适宜的土壤生产最优质的道地药材,选用抗性品种,科学选择种植基地,保持中药材生态需求,确保质量和品相。着力推广中药材生态种植,倡导统防统治统一实施绿色防控技术,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形成利益联结机制,实现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
(二)全力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助推“黔药”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快速提升。
6.加快发展中医药制造业。做大做强中药、民族药,加强对中医名方、验方和医院制剂的收集、筛选,开发一批新品种,引导和推动 154 个民族药独家品种的二次开发、市场开拓和品牌培育。加快推动中药配方颗粒、经典名方类中药及直接口服饮片等新型特色饮片开发。培育发展生物制药,积极研发康复辅助器具、智慧医疗等健康类产品。
7.重点打造 10 个黔药优势品种。
8.加快推进全省 25 个中药材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发挥引领作用,形成一批重要的中药材产业集聚区,力争打造 200 万亩道地药材规模化基地。
9.协调提升中药材加工能力。鼓励中药企业在产地建设初加工基地,加强干燥、分级等设施建设,实现标准化初加工。加强仓储物流基地建设,扶持中药材深加工企业及中药饮片生产企业,推动传统加工向现代化加工转变,扩大生产规模,形成加工企业集群。支持企业创新加工技术和产品类型,增强标准化加工能力,提升加工增值水平。重点开展中药提取、保健产品和高品质饮片生产,形成全省特色中药原药处理生产基地。
(三)全力推进中药材销售网络通畅,助推中药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0.构建贵州中药材电子商务平台,完善现代化信息物流体系和质量追溯保障体系,建设全国中药材产业大省。强化产品质量追溯。建全生产档案记录制度,构建覆盖种植、加工、收购、储藏、运输、销售等各环节的质量追溯体系,实现来源可查、质量可追、责任可究。
11.协调优化品种布局。重点推进天麻、钩藤、太子参、薏苡仁、半夏、黄精、白及、花椒、艾纳香、何首乌、党参、茯苓、头花蓼、金(山)银花、生姜等品种的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打造黔药优势品种;因地制宜优化品种布局,推进中药材差异化发展。
12.协调加强中药材产销衔接。推进中药材仓储物流体系建设,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依托东西部对口帮扶机制、利用电子商务平台等建立和完善销售网络,大力拓展中药材销售渠道和市场。加快推进线上线下“西南中药材产业园及商贸城”建设。
13.建立“定制药园”。推动医药企业设立“定制药园”,鼓励中医医院优先采购以“定制药园”中药材为主要原料的药品(含中药饮片)。
14.协调创新利益联接机制。通过“三变”改革、“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构建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民群众的利益联接机制,帮助农民特别是贫困户稳定获得订单生产、劳动务工、土地租金、资产扶贫、入股分红等收益。
(四)全力推进中药材标准研究制定及科技攻关,助推中药材产业标准化建设。
15.支持省内中药材种植研发企业加快苗侗等民族医药标准化建设。
16.继续推进中药材重点品种种源快速繁育中心及规范化种子种苗培育基地建设,加快制定 60 个中药材品种生产技术标准,为规范化、标准化中药材基地生产提供技术保障。
17.负责组织中药资源普查统计,参与中药材产业发展相关方案、政策、规划、标准的制订;
18.支持举办“贵药创新发展论坛”及贵药产业博览会、苗医药创新发展论坛和互联网+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论坛。
19.制定发布中药材绿色生产技术规程。完善天麻、太子参、钩藤等 60 个品种的绿色生产技术规程。
20.协调强化基础研究。深入开展道地药材野生资源保护、优良品种选育、绿色生产技术等研究,保障野生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药材的优质生产。
21.协调开展科技攻关。对中药材快繁技术、连作障碍、绿色防控、产地环境控制、产品加工、运输、储藏、销售等共性技术进行攻关,解决中药材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深入开展中药材成分、药理药效等研究,促进新产品的研发,挖掘品种的潜在应用价值。
22.协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中药材学科布局,搭建创新平台,重点支持中药材科研项目,加大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积极投身中药材产业。
23.协调强化技术培训指导。组建中药材产业发展专家库,成立重点品种专家指导组。整合培训资源,科学设置培训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力解决中药材从种到收、从生产决策到产品营销等环节中的关键和重点问题,提升中药材生产经营水平。
(五)全力推进中药材产业创新发展,助推产业融合发展。
24.拓展医药衍生产业新业态。着力发展绿色有机食品、保健品、功能性食品、医药流通、健康服务信息化等业态。重点培育具有贵州特色的天麻、铁皮石斛等药食两用产业。拓展智慧医药产品,培育和引进智慧产品企业,开发精密输液器,蛋白质芯片传感器等高质医用耗材产品。充分利用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优势,打造智能化生产车间,对药品的包装、仓储、分拣、条码追溯等实施智能化管理。
25.紧密衔接“三医”改革推进药品“四进”。紧紧围绕实施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要求,加强药品与医保、招标采购等政策衔接。提升服务水平,积极引导和推进我省药品新增进入新一轮国家药典、医保、基药及各省市招标目录,推动我省药品拓展市场。
26.积极向国家推荐申报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项目)2 个以上。
27.大力推进药食两用中药材产业化,支持以天麻、太子参、石斛等为原料开发养生保健产品,推进种植基地与乡村旅游、文化推广、生态建设、健康养生、药膳餐饮等产业纵深发展。
28.推进产业融合发展。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支持省内道地药材为原料的新产品开发和传统药物的二次开发。推动以药食同源品种为主要原料的健康产品产业化开发生产,实现综合利用。推进中药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与乡村旅游、文化推广、生态建设、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建设一批中药材文化旅游、康养基地。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发挥中医药行业引领作用,密切配合相关部门,形成统一领导、各司其职、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全省中药材产业快速发展,加强督促检查,层层压实工作职责,建立考核机制,严格目标考核。
(二)切实加大资金支持。统筹安排财政专项资金,保障中药材资源普查、中药材科技攻关和宣传推介经费,引导社会资金投资中药材产业发展,助推中药材产业精准扶贫行动计划。
(三)强化科技服务支撑。加强中药材种子种苗生产、产品质量标准研究成果应用,通过引进、试验先进的中药材品种和种植技术,强化种植技术标准培训推广,确保每户中药材种植贫困户至少有 1 名成员掌握规范化种植技术。
(四)强化宣传推介。积极宣传推介贫困地区中药材产品,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种中药博览会、药品展销会、中医药产业发展大会、主要产品文化节、中医药研讨会等活动,在主流媒体开辟专栏、专题节目,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加强宣传推广,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中药材产业精准扶贫的良好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