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黄芪需求量很大,各地都在规模化引种。从历史和药用讲,山西恒山黄芪和内蒙武川黄芪,也就是“黄芪之乡”必有它们才合适。
恒山黄芪主产于北岳恒山山脉南山区的浑源县及其周边地区,也即是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黄芪,主属膜荚黄芪。其条匀顺直,长35—100厘米,有的可达100厘米以上,直径1.2—3厘米,分叉少或无。质柔韧,断面纤维性强,粉性足,有明显的纵皱纹。横切面上,外圈(皮部)黄白色,中心(木部)黄色或淡黄色,中间有一棕色的形成层环,习称金井玉栏。空心小或无,闻之有豆腥气,味微甜,嚼之豆腥味明显,嚼后渣少。
《浑源县志》记载,早在1500多年前的北魏时期,即有上恒山采黄芪入药的历史。民国初,陈仁山所著的《药物出产辨》载:“正芪产区有三处:一关东,二宁古塔,三卜奎,产东三省,现时山西大同(以浑源为最大量)、忻州地区,内蒙古及东北产者为优。” 恒山黄芪已有400多年的栽培历史。2012年,浑源县18个乡镇中有9个乡镇种植黄芪,面积达2.2万公顷,有“中国黄芪之乡”之誉。 产品荣誉播报编辑2014年04月16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恒山黄芪”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武川县是“正北芪之乡”。
关联阅读:
“正北芪之乡”:千年草本焕活力 药材生“金”富农家
小小的叶片排队一样整整齐齐地“站”在细细的枝条上,花朵一串串挂在叶子旁边,花瓣像极了古代的环佩……6月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得胜沟乡的山坡上,成片的黄芪迎风摇曳。
“立夏开始喝姜茶,三伏就喝黄芪粥。夏天是食用黄芪最多的季节。”得胜沟乡黑沙兔村黄芪种植合作社种植户刘太宏高兴地对记者说,“今年的黄芪长势非常好。”
内蒙古武川县地处北纬40°,是黄芪黄金种植带。这里海拔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壤透气性好,富含多种矿物质。当地种植的黄芪,根条粗壮、粉质充足,药用成分含量极高。药材典籍中记载,武川县是黄芪的主要产地,清末民初已获“正北芪之乡”之美称。
2022年起,刘太宏开始种植黄芪,由于市场上的黄芪价格稳定,他的收入也十分可观。“我们的黄芪一般销往浙江、甘肃等地。”今年,刘太宏加入当地“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中,所产中药材由企业以订单方式收购,降低了村民的投入和经营风险。这让他对今年的丰收更加有信心。
近年来,武川县黄芪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面积达10万多亩,成为当地农业的重要支柱产业。
“我们村种植黄芪1500余亩,通过种植,村民可以创收80万元左右。”黑沙兔村驻村第一书记王乃亢说,“接下来,我们要继续扩大土地流转规模,鼓励和引导农户种植经济作物,多渠道增收致富,同时壮大村集体收入。”
走进武川县第一家规范化的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内蒙古通用中药有限公司车间,工人们正在熟练地分拣、晾晒黄芪,一派繁忙景象。
正在进行黄芪切片趁鲜加工的工人李刚告诉记者:“黄芪种植加工全产业链,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就业机会,能在家门口收获一份稳定的工作,收入也不错,生活越来越有盼头了。”
这家公司的负责人晓成介绍:“我们主要以‘自主种植+合作种植+订单种植’相结合的方式带动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培育道地药材产业带。一方面加大国际化品牌基地认证体系建设,提升药材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强化高标准定制化基地建设,逐步拓展细分市场。”
晓成说:“目前,我们与内蒙古医科大学联合,对黄芪红心病进行防治研究,依靠科技的力量帮助农户解决病虫害问题;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农科院联合开展黄芪种子资源利用保护与开发的课题研究,为武川黄芪提质增效。”
近些年,武川县建立了多个黄芪种植基地和专业合作社,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同时,当地开发了黄芪切片、黄芪茶、黄芪提取物等多种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如今,武川黄芪已销往全国各地。
除黄芪外,武川县域内还有知母、甘草、黄芩、柴胡等各类野生药材200多种。当地积极打造以黄芪为主的中药材全产业链,预计项目带动就业1000人次。
来源:中国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