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刚过去的6月~8月,上海全市16个区联合多家医疗机构,共同开展“百市千县”中医药文化惠民活动。这场健康盛宴,以“传承中医药文化,服务百姓健康”为核心,累计举办健康义诊、文化体验、科普讲座、特色研学等各类活动50余场,让中医药走进社区、校园、商圈和乡村,以接地气的多元形式,为市民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健康服务,推动中医药文化在申城焕发新活力。
 
 中医药惠民游园会活动中,上演话剧《因为爱》 
 01 焕新文化场景 国潮中医正当时 “艾草的清香混着民乐声,逛市集还能学养生,太有夏天的感觉了!”8月6日晚,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仲夏养生节现场,大学生小林举着手机拍摄。镜头里,顾氏外科传承人正用立体模型演示中医外科的独特疗法,精细的操作让围观的年轻人啧啧称奇。
 
 “以前以为中医只能慢慢熬汤药调理,没想到还有这么厉害的外科技术!”小林打算把这些画面剪进短视频,“让更多同学感受中医的神奇。”
 
 冬病夏治敷贴体验区前排起了长队。医务人员一边为年轻人贴敷药膏,一边用通俗的语言讲解“三伏贴”的原理。在文创展区,“疏肝解郁”冰箱贴、艾草书签、中药香包、《年轻人的中医养生指南》手册,则成为备受追捧的“潮流单品”,成功以“国潮风”打入年轻群体。
 
 6月14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上海植物园内迎来一场中医药嘉年华。徐汇区卫生健康局、文旅局联合十余家机构以“打卡集章”的方式带领市民探秘本草世界。
 
 岐黄本草阁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六神丸制作,野山参鉴赏台前围满好奇的市民;杏林生活馆里,“五脏养生茶”冒着热气,药膳试吃区的“药食同源”茶点让人流连忘返;中医科技苑里,AR技术让草药辨识变得“虚实结合”,AI草药园前,参观者直呼“既好玩又长知识”。
 
 “在法国只见过人工种植的人参,这样的野山参还是头一回见!”从事中医行业的法国友人纳迪娅连连称赞。
 
 8月末的浦东新区,一场“乐游花海岐黄夜”游园会让自然美景与中医智慧相遇。舞台上,浦东卫生系统自创的养生操刚柔并济,话剧《因为爱》讲述中西医结合的暖心故事。
 
 演出结束后,健康咨询与互动体验区迅速成为人气焦点。在中药茶饮摊位前,工作人员向市民推荐夏季祛湿消脂的经典方茶。一旁,艾草香皂制作、中药锤DIY、三伏贴体验等项目也排起长队。
 
 “真没想到,一边赏花,还能一边看中医、做药锤、猜谜语,真有趣!”市民李女士带着孩子来到周浦花海,手持盖满印章的“游园护照”,高兴地展示换来的中药锤等纪念品,“孩子刚刚在‘百草园’认出了麦冬和金银花,说比自然课还有意思。”
 
 嘉定区中医医院则将“国潮”与“时令”深度融合,打造“杏林国潮·寻脉疁城”中医夜市。远香文化源驿站里,脆皮回血铺的乌梅甘玫饮酸甜开胃,药食同源铺的佛手祛湿茶广受欢迎;薪火传承铺展示嘉定本地中医流派,简易知识问答帮助市民轻松了解流派特色;互动区里,捣药声此起彼伏,市民挑选药材、研磨成粉,亲手做出个性中药香囊,“猜药名”游戏前更是人头攒动,让中医文化在趣味互动中悄悄“走进心里”。
 
 徐汇区中医药文化服务月活动中,上海植物园里外国游客驻足“上药神象”展台。
 
 02特色疗法受欢迎 贴心服务暖人心 “按完肩膀,整个人都轻松了!”在虹口区江湾镇街道的活动现场,刚体验完推拿的李阿姨笑得合不拢嘴。推拿、艾灸、贴敷……各类中医特色疗法成为惠民活动中的“人气担当”,切实贴合市民的健康需求。
 
 长宁区把中医药服务送到“家门口”,聚焦居民日常健康痛点发力。新华街道等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连举办10场健康讲座,夏季养生、慢性病调理等主题讲座场场座无虚席。医生还带着设备进小区,免费提供艾灸、推拿服务。
 
 周家桥街道推出“中医药进家庭”活动,家庭医生团队带着养生手册、艾灸条上门,为签约居民定制方案。家住虹桥万博花园的张伯伯说:“医生教我按内关穴缓解失眠,还帮老伴调了脾胃药方,现在老伴吃饭香,这服务比送礼还贴心!”
 
 虹口区则瞄准不同人群需求,让服务更“对味”。端午节期间,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里,19位上海师范大学附属虹口中学的学生化身“小小中医师”,跟着专家学脉诊——“找到腕后高骨,记住‘中指定关、食指定寸、无名指定尺’。”孩子们围坐桌前,打磨草药、填充棉絮,亲手做出端午香囊;中国医师节前后,区内医院还把中医夜市搬进核心商圈,专家们换上汉服,边把脉边聊家常,把晦涩的医学知识讲成“身边小事”。
 
 “以前觉得中医离年轻人远,没想到把脉还能这么亲切!”上班族小王说,自己因工作压力大失眠,医生不仅给了调理建议,还教了简单的穴位按摩法,“晚上在家按一按,睡得确实香了”。
 
 嘉定区中医医院中医夜市现场,两大“明星”摊位——特色疗法铺、咔咔整骨铺前排起长龙,医护人员们“各显神通”,中药贴敷、眼灸、艾灸、定向透药等让人瞬间“满血复活”的中医特色疗法,在现场即可逐一体验;骨伤科和推拿科的医生运用精湛的整骨手法和推拿技艺,一扳一动,松筋活骨,为市民缓解颈肩腰腿疼痛等症状。
 
 最火的当数体质辨识铺,新推出的中医四诊仪成了“顶流”:市民们输入基本信息、戴上脉诊手环,几分钟就能拿到个性化体质报告,现场医生再根据报告给出调理建议。“不用排队等号,还能精准知道自己的体质,太方便了!”刚拿到报告的市民张老伯,尝了一口推荐的养阴益气茶,忍不住感慨。
 
 
 03养生融入生活 岐黄韵味漫申城 
“菊花糕是中药做的!”在上海各地的活动现场,常能听到孩子们的惊喜呼喊。从一杯养生茶、一块药膳糕点,到一个中药香囊、一次非遗手作,上海把中医药养生智慧藏进市井烟火里,让市民在逛吃、体验中,轻松掌握健康生活的小窍门。 
 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的中医市集上,药食同源理念被装进茶杯、端上餐桌。工作人员根据市民体质推荐茶饮——平和质喝基础养生茶,气虚质加黄芪,阳虚质配生姜,“一杯茶就能对症,还能了解自己的体质,太实用了!”带着孩子来的年轻妈妈,边听讲解边记笔记。在嘉定区的中医夜市里,“秋润百香糕”成了“网红美食”,糕点造型精致、口感软糯,市民班女士品尝后,特意咨询了配方:“回家试着做给家人吃,既美味又养生”。 
 中医药文创则让健康理念变得“可携带、可展示”。在上海植物园的活动中,中药锤钥匙扣、“主题显眼包”成了孩子们的心头好;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市集的中药冰箱贴,印着“疏肝解郁”“健脾养胃”的字样,成了年轻人装点家居的“时髦单品”;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的“小小中医师”活动里,孩子们把亲手做的端午香囊挂在书包上,走到哪儿都能闻到草药香;周浦花海的游园会上,市民用集齐的印章兑换中药锤。 
 校园与社区,更是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嘉定区针对不同学段学生设计差异化活动:幼儿学五禽戏,小学生抽空做香囊,中学生参与中医药科学探究;虹口区的“小小中医师”活动,让中学生走进医院学四诊法,在实践中感受中医魅力;长宁区的社区健康讲座上,老人们认真记录养生要点,把“夏季养心”“慢性病调理”的知识变成日常习惯。 
 “以前觉得中医是‘慢调理’,现在才知道,日常养生、穴位按摩都能用得上!”刘爷爷的话,道出了许多市民的心声。在上海的市井烟火里,中医药不再是遥远的“传统技艺”,而是融入三餐、陪伴日常的“健康伙伴”。 
 从商圈夜市到社区校园,从非遗展演到科技体验,上海的“百市千县”中医药文化惠民活动,用多元形式让岐黄智慧“活”了起来。这场跨越3个月的健康之约,不仅为市民送上了贴心服务,更让中医药文化在浦江两岸扎根生长,成为滋养都市生活的“文化养分”,也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写下了“上海答卷”。 (中国中医药报记者:王青云   上海市各地有关中医药机构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