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马卓等人在《2020-2022年北京市东城区蚊媒密度分析》中指出:“气候变化是影响蚊虫季节消长情况的主要因素之一,温度和降雨量是其中主要的影响因素”。
温度对蚊子的影响很好理解,绝大多数动物碰上高温天都不想动,要不是为了觅食生存,谁会顶着炎炎夏日出门呢?研究显示,当气温高于35℃时,蚊子的寿命会缩短,繁殖能力也会下降。今年入夏,山东、河南等地持续高温,《郑州日报》报道中就提到,相比去年同期,今年高温天气的蚊子确实少了,不想“动”,不想 “生”,也不想“长”了。
但全球气温升高整体对蚊子而言并非噩耗,甚至还算是个喜讯。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曾表示,气候变化背景下,升温来得早、降温来得晚,这让适宜蚊子生息活跃的日子得以延长。
更恼人的是,气温升高还让蚊子的势力范围扩大了。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的焦泽瑞等人分析了2000年到2019年之间有关白纹伊蚊在国内分布的文献,发现相较2000-2004年,2015-2019年暖温带半湿润地区的白纹伊蚊分布面积占比由20.2%增加到了30.2%,该区域主要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山西和甘肃等地。
“花蚊子”的扩张速度有多快?以甘肃省为例,2010年时,陇南市才发现该品种, 2017年,蚊媒监测就在天水市首次发现了它。7年时间,小小的蚊子向北“挺进”了150公里。这也是目前国内暖温带白纹伊蚊分布的最北边。
而根据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 医学科学院)教授公茂庆团队在《气候变化与中国的白纹伊蚊风险:当前影响与未来预测》一文中的基于模型预测研究的显示,如果气候变暖持续,白纹伊蚊将向国内高纬度、高海拔地区扩散,到2050年,白纹伊蚊的风险将扩大到国内几乎所有人口稠密地区,风险季节将扩大到4-10月。
除了白纹伊蚊,近年来,更怕冷的埃及伊蚊在云南等地也有北上扩张的趋势。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媒介生物控制室的刘起勇在2020年的一篇研究中提到,2002年时,埃及伊蚊在云南仅被发现于西南部的瑞丽市,随后一路北上,从芒市到盈江,到2019年,已在云南11个县(市)出现。
而全球温度的升高对伊蚊的影响,还会通过增加降水来间接影响。
中国气象局在《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一文中,引用过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测算,全球气温每升高1℃,日极端降水事件预计会加剧约7%。这是因为大气的温度越高,其中含有的水分就会越多。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吴海霞等人基于2006-2013年国内19省的白纹伊蚊监测数据分析后发现,降水带白纹伊蚊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年降水量400~800 mm区域的白纹伊蚊密度最高,其后依次是800~1600mm、1600mm以上区域。
之所以降水量不是越多越好,该研究解释说白纹伊蚊有“孳生于小型积水的习性”。
作为典型的容器型蚊种,白纹伊蚊的孳生场所包括家庭容器(水缸、坛子等)、植物容器(树洞、叶腋等)、特殊容器(废旧轮胎、汽油桶等),包括水泥池、水泥槽等也可以。
甚至用来挡雨的电动车棚凹槽处,也可以在雨后成为“花蚊子”的温床,不少北京市民都在这里中过招。一般认为,最少100毫升的水,就可以为白纹伊蚊的幼虫提供生存环境。
这也是为什么会有人说,城市化进程本身也为伊蚊提供了更适宜的生态环境。
而今夏北京频繁的降雨,也让角角落落的积水处增多,给白纹伊蚊带来了便利的繁育场所。监测数据显示,今年7月上旬,北京全市的蚊子成虫密度还较同期下降了43%,但随着后续接连不断的降雨和居高不下的湿度,伊蚊的繁殖和生长速度都得到了加快。
而除了飞得更安静、叮人后更痒,很多北京居民还困惑为什么以往有效的驱蚊方法,现在好像失灵了?
一位生活在北京西城的居民说,“今年明显感觉蚊子不仅多且凶,以前用的驱蚊喷雾,无论是六神还是日本产的那种微毒的,都不管用了,我还想问问,蚊子是不是又进化了?”
这个问题,长期受伊蚊困扰的广东居民最有发言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