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回复: 0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原文及译文13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

[复制链接]

20

主题

3

回帖

524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524
发表于 昨天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襄阳老刘 于 2025-9-3 16:28 编辑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十三   (脉证九条 方六首)原文

厥阴之为病,消渴(1),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下之不肯止。

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荣气竭。

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为消谷而大坚(一作紧)。

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方见脚气中)。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方见上)。

渴欲饮水,水人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方见上)。


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文蛤散方

文蛤五两,右一味,杵为散,以沸汤五合,和服方寸匕。

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2),小腹弦急(3),痛引脐中。

趺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即数。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必便血(4)。


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栝蒌瞿麦丸主之。


栝蒌瞿麦丸方

栝蒌根二两 茯苓三两 薯蓣三两 附子一枚(炮) 瞿麦一两

右五味,末之,炼蜜丸梧子大,饮服三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温为知。


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


蒲灰散方

蒲灰七分 滑石三分

右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滑石白鱼散方

滑石二分 乱发二分(烧) 白鱼二分

右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茯苓戎盐汤方

茯苓半斤 白术二两 戎盐弹丸大一枚,右三味。

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见中暍中)。


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猪苓汤方

猪苓(去皮) 茯苓 阿胶 滑石 泽泻各一两

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昧,取二升,去滓,内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注释:
(1)消渴:渴饮无度。
(2)小便如粟状:小便排除粟状之物。
(3)弦急:拘急。
(4)便血:指尿血。

译文:

厥阴病的表现是:口渴喜饮无度,气逆向上冲心,心中疼痛灼热,有饥饿感而又不想进食,食后又吐出蛔虫,如果用下法治疗,就会腹泻不止。寸口脉象浮而迟,浮脉属虚证,迟脉属劳证,虚是卫气不足,劳是营气衰竭的表现。

趺阳脉浮而数,浮是胃气盛,数是胃热,热则消谷善饥而大便坚硬,胃气盛则水湿之邪渗于膀胱而小便频数,小便数则大便更加坚硬,小便数与大便坚同时出现,就是消渴病。

男子患消渴病,小便反而增多,饮水一斗,小便也一斗,用肾气丸治疗。方见妇人杂病中。

病人脉浮,小便不通利,轻度发热,极度口渴的,宜用利小便和发汗的方法治疗,方用五苓散。

口渴想喝水,但饮后又吐出的,叫做水逆证,用五苓散治疗。方见上。

口渴饮水不停止的,用文蛤散治疗。


文蛤散
〔组成〕文蛤五两
〔用法〕以上一味药,捣为散剂,用开水五合,调和服用方寸匕。
淋病的症状是:小便不通畅,排尿频数而量少,如粟状样东西点滴而出,小腹拘急紧张,疼痛牵引到脐中。
趺阳部位的脉象数,胃中有邪热,表现为消谷善饥,大便一定坚硬,小便次数增多。
素患淋病的人,不可忘用发汗法,若误用汗法,就一定会出现尿血的症状。

小便不通利的,是体内有水饮停留,病人苦于口渴,用栝蒌瞿麦丸治疗。

栝蒌瞿麦丸
〔组成〕栝蒌根二两茯苓薯蓣各三两附子一枚(炮)瞿麦一两
〔用法〕以上五味药,共研细末,炼蜜作成丸如梧子大小,每次饮用三丸,一日三次。


如果没有效果,药量增到七八丸,以小便通利,肚中温暖为原则。
小便不通利,用蒲灰散治疗,亦可用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治疗。

蒲灰散
〔组成〕蒲灰七分滑石三分
〔用法〕以上二味药,捣为散剂,每次饮服方寸匕,一日三次。

滑石白鱼散
〔组成〕滑石二分乱发二分(烧)白鱼二分(亦名衣鱼、蠹鱼)
〔用法〕以上三味药,捣为散剂,每次用水送服方寸匕,一日三次。

茯苓戎盐汤
〔组成〕茯苓半斤白术二两戎盐弹丸大一枚
〔用法〕以上三味药。


口渴想喝水,口干舌燥的,用白虎加人参汤治疗。方见中暍中
脉浮,发热,口渴想喝水,小便不通利的,用猪苓汤治疗。

猪苓汤
〔组成〕猪苓(去皮)茯苓阿胶滑石泽泻各一两
〔用法〕以上五味药,用水四升,先煮猪苓、茯苓、滑石、泽泻四味药,取二升,去药渣,加入阿胶烊化,每次温服七合,一日三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2001-2025 Discuz! Team.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