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7|回复: 0

急性前列腺炎

[复制链接]

14

主题

12

回帖

111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111
发表于 前天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赵哥,临床症见:急性前列腺炎。口渴喜冷饮,会阴部热痛,向两侧股骨沟放射,大便秘结,平时肾虚不固。舌红苔黄,脉洪数,
辩证:湿热蕴伏,湿热下注。
治法:泄热解毒,泄热
方药:柴胡,龙胆草、前列腺散内服,生大黄、野菊花、败酱草
病人服药三副症状大减,大便一通,湿毒而泄,继续服药,服药20天临床症状恢复。另配中药热敷外用。
小结:此人湿热蕴伏,湿热下注引起病变,余用龙胆草清湿热,柴胡解肝郁,前列腺散祛湿化湿浊,大黄开门放賊,菊花清三焦,解毒,败酱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诸药配伍清肝利湿,活血化瘀,清湿热之剂,湿毒清,大便通,血通淤化,病自愈。

医案探讨详解

一、 四诊信息摘要
问诊:急性前列腺炎。主症:会阴部灼热疼痛,放射至双侧腹股沟;口渴且喜饮冷水;大便秘结。既往史:平素肾虚不固。
舌诊:舌质红,苔黄。
脉诊:脉洪数。
治疗反馈:服药三剂后症状大幅减轻,大便通畅。服药二十天后临床治愈。

二、 辨证分析
湿热为患:患者一派热象和湿象。口渴喜冷饮、舌红苔黄、脉数、局部灼热疼痛,均为热毒炽盛之象。病变部位在会阴(下焦),是湿邪趋下的特征。
病位在肝经与下焦:足厥阴肝经“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会阴、腹股沟处的疼痛放射,明确指向肝经湿热。湿热之邪蕴结于下焦,导致膀胱气化不利,精室被扰,故发为前列腺急性炎症。
“平时肾虚不固”是体质基础:患者平素肾虚,一方面可能导致正气相对不足,易感病邪;另一方面,在治疗时需注意,虽当下以攻邪为主,但后期或善后阶段需考虑扶正固本。
关键病机:湿热毒邪蕴结于肝经与下焦,腑气不通(便秘),是本次急性发作的核心。治疗必须急则治其标,以清泻为主。

三、 治则治法
“泄热解毒,清利湿热”治法完全正确。对于此类急症、实症,治法贵在“猛、准、通”,给邪气以出路。

四、 方药解析
组方思路清晰,配伍精当,充分体现了“开门逐寇”的治疗策略。
君药 - 龙胆草:苦寒,归肝、胆经。善清泻肝胆实火、下焦湿热,是治疗肝经湿热下注的要药,力道迅猛,直折火势。
臣药 - 生大黄、败酱草:
生大黄:用“大黄开门放賊”来形容,堪称点睛之笔!大黄苦寒,泻下攻积,能通导大便,使蕴结于肠道的湿热火毒从后阴而出,此为“给邪出路”的关键一招。大便一通,腹压减轻,湿热得泄,全身症状随之迅速缓解。
败酱草:辛苦微寒,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非常适合本病,因热毒壅盛必致气血凝滞,表现为疼痛。败酱草既能清热,又能化瘀止痛,一举两得。
佐药 - 柴胡、野菊花:
柴胡:入肝经,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疏肝解郁,调畅气机,气行则湿化;二是作为引经药,引导诸药直达肝经病所。
野菊花:清热解毒之力强于普通菊花,尤善解疔疮肿毒,能清泻三焦之热毒,助龙胆草、败酱草增强清热解毒之效。
使药 - 前列腺散(推测成分):“前列腺散”应为经验方或成药,从其“祛湿化湿浊”的功效推断,可能包含萆薢、石菖蒲、车前子等利湿化浊、分清别浊之品,专门针对前列腺炎引起的湿浊分泌物问题,使邪浊从小便而出。

综合方义:
龙胆草、野菊花从上、从中焦直清火热。
生大黄从后阴通腑泄热。
前列腺散(利湿药)从前阴分利湿浊。
柴胡疏通气道,引药入经。
败酱草深入血分,化解瘀滞。
如此,热清、毒解、湿利、瘀化、便通,邪气有多个出口,故能速效。

五、 治疗过程与小结
三剂症减:药证相符,大便得通,湿热毒邪有了主要出口,故症状迅速减轻。这验证了辨证和用药的准确性。
二十日临床恢复:急性症状控制后,继续服药以清除余邪,巩固疗效,防止病情反复或转为慢性。
外用热敷:配合中药局部热敷,能促进血液循环,助药力透达病所,活血止痛,是提高疗效的妙招。

六、 整体评价与思考
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急则治其标”的案例。抓住了“湿热下注、腑气不通”的核心病机,用药猛准,直捣病所。
参考建议:患者“平时肾虚不固”,此次急性期过后,湿热虽去,但肾虚的本质仍在。在临床症状恢复后,进入善后调理阶段时,或许可以考虑:
逐步过渡:在清热利湿药中,稍佐一二味平补肝肾之品,如菟丝子、枸杞子(滋腻碍湿的如熟地暂不宜),或健脾之品如茯苓、白术,以固护根本。
后期固本:待舌苔转薄白,脉象趋于和缓后,再转而采用“清热利湿兼健脾补肾”或“补肾固精兼清余邪”的策略,以防止复发。
病机理解深刻,用药思路清晰,攻邪方向明确,故能取得如此佳效。方解“开门放賊”、“血通淤化,病自愈”等描述,生动形象,深得中医治疗实症之精髓。此医案是治疗湿热下注型急性前列腺炎的优秀范例。

案例来源中医启疾光交流群,仅做学习讨论,不做诊断参考依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2001-2025 Discuz! Team.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